閱讀屋>行業> 課程教學總結與反思

課程教學總結與反思

課程教學總結與反思

  由於每位教師的多重人格制約著課後作業的種類各異,也就是說,不同性格的教師會佈置不同數量或型別的作業。其實,我認為作業的佈置從某個程度上可以反映該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課程教學總結與反思,歡迎參考!

  課程教學總結與反思篇一

  對新課程的瞭解越多,研究越深,實踐越豐富,越會感到新課程確實帶給我們一個明媚的春天,它有著巨大的魅力,有著生機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走進新課程,我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為“改革”的種種看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們如坐針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們“與時俱進”,在深層次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筆者圍繞著教學的有關問題進行了一番回顧和反思,現做一梳理,是為“教學反思錄”。 “培養自學能力”的侷限性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曾經成為教學領域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直到現在,“培養自學能力”的種種做法仍然可以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見到蹤跡:學生自讀教材;學生依據教材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對提問中暴露出的學生理解不透徹、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謂重點、難點加以講解;學生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

  課堂上學生的自學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夠從一定的情境出發,透過多向交流與合作,一同討論、探究、發現,以此得出某種結論,獲取某種知識。所以,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該把自主探究、主動參與、相互合作解決問題作為其主要內容。

  什麼是“教會學生學習”

  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學氛圍中,人們的認識和理解是不一樣的。說到“學習”,不可忽視的一個事實是,長時間來,人們理直氣壯地把它窄化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把文化知識的學習窄化為教材內容的學習,把教材內容的學習窄化為考試要點的學習。學生“會學習”,成了能夠有效地記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內容,舉一反三,靈活應對各種“變式練習”,能夠在“題海”中奮力搏擊,到達成功的彼岸。“教會”不過是提供給學生某種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依照一定的步驟、程式去學習。概括起來說,這種“教會學生學習”,是學生按照老師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內容,在特定的檢測、考試中能夠有效應時。

  今天,我們分明地察覺到我們曾經實踐著的並津津樂道的“教會學生學習”的缺憾和不足了,我們明確了“教會學生學習”的應有之道。其一,即便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也絕非只是教材內容的學習,師生在課堂上的交往、交流、對話和合作中不斷地生成著新的知識。其二,我們絲毫沒有理由要求學生用整齊劃一的方法去學習。教師理應鼓勵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其三,“教會學生學習”不應只侷限在學習方法的範疇。只講技巧、方法的學習有用,也有限,所以並不能真正使學生學會學習。教會學生學習,不能不從思想上、觀念上著眼,使學生形成一種學習的需要和意識,以確立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確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應該設法讓學生多體驗、多感悟。經過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掌握的學習方法對學習者來說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會學生學習”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學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現成知識的水平上,不能過多地侷限在知識、技能目標的層次上,不能片面地簡單化地理解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應該促使學生髮現、提出、研究、解決問題。

  怎樣看待“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使學生對特定的應該掌握的教材內容印象更鮮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記憶更牢固、持久。由於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事實上是以“知識、技能”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標,所以能夠發揮如此作用的“板書設計”備受青睞也就不足為奇了。

  板書不能只是為幫助學生記憶服務,它更應該為幫助學生思考服務。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的對話和交流中,可能隨時進發出思想的火花,發現值得探究的現象,產生引入深思的問題,這些,往往是課前無法精確地加以預測的,是不可能事先進行固定的板書設計的。適時地把它們板書出來,有助於讓學生更好地討論和交流,能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和鼓勵。

  課程教學總結與反思篇二

  目前,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各地順利推進,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新變化,給教師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教師的教育概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然而,本人認為,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教育實踐問題也隨之出現。

  下面,我就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問題和教師的多重人格問題對課後作業的要求問題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一、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堅持“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的原則,即識字和寫字在時間上分流,即先識字後寫字;二是指識字和寫字在數量上的分流,即多識字少寫字;三是指識字和寫字在內容上分流,即不是識什麼寫什麼,而是識字和寫字各成系列。原來識字教學強調“四會”——會讀、會講、會寫、會用,要求太高,違背識字教學的規律。好認的不一定好寫,好寫的不一定好認,識字和寫字有不同的發展規律;另一方面,識字教學應從常用漢字開始,認讀中常用的字與寫字中常用的字往往也不是同一些字。

  我認為教師還應該加強現場指導,確保寫字質量。對指導寫字上我談談個人的見解。

  (1)一年級剛剛學寫字,寫字姿勢、習慣極容易出問題。最好是課堂上練習,看著學生寫,發現問題及時提醒、指導。

  (2)注意少寫、寫精。低年級寫字,首先要求學生把字寫對,其次再要求寫好。寫字練習量不宜太大,但只要寫就要儘量落實寫對、寫好的要求,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少寫”“寫精”。

  (3)部首、筆畫、筆順教學要“嚴而不死”。也就是說既不違背基本規律,又不要太機械刻板。不要把部首、筆畫、筆順當作必須掌握的知識來教。

  二、教師的多重人格問題對課後作業的要求問題。

  由於每位教師的多重人格制約著課後作業的種類各異,也就是說,不同性格的教師會佈置不同數量或型別的作業。其實,我認為作業的佈置從某個程度上可以反映該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比如說,一個主張應試教育的教師,他會佈置一些重複再重複的抄抄寫寫,死記硬背。相反,一個主張素質教育的教師,他會注意處理好培養學生的“雙基目標”能力,處理好“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思考其原因,我覺得歸根究底還是考試製度這個指揮棒在制約著。雖然教師們領悟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和內容,努力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然而,教師們仍心存疑慮:新課程的實施,學生從課堂上的表現看確實發展得很好,但考試成績不好怎麼辦?如果考試,怎麼考?考什麼?如果不考試或改變了常規的評價方式,家長會怎樣看?社會上對此又如何認識?教師心中沒底,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層面的同志也在努力探索。

  這種新課程提倡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與學校對學生評價方式仍然滯後的矛盾的確是新課程改革實驗中不容迴避的核心問題。到目前為止,全國上下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新型的、開放的評價體系出臺,使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仍然無所適從,在評價問題上,始終逃離不了分數這個緊箍咒。因為,許多家長要看分數,教育主管部門要看分數,相應的學校領導也要看分數。

  所以,我認為應該從根本上改革高考評價制度,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實行發展性的評價,糾正“一次考試定終身,一張試卷定成績”的片面評價觀,以發展性評價為主。例如可以用書面考試、口試、活動報告等形式評價,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後訪談、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形式評價。同時,教師在評價學生學習時,還可以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也可以讓家長參與評價。這不僅有利與增強學生在評價中的自主性,培養自我反思,自我監控能力,而且使得學生獲得正確自我意識和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實現學生個人、學生群體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實現評價成為教學的有效環節。

【課程教學總結與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