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實習報告>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產實習報告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產實習報告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產實習報告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產實習報告

  一、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深入長三角模具行業,瞭解企業對模具高技術工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對應明確的技術崗位,是服務於長三角區域模具行業、面向生產管理一線的材料加工現場程師,擅長模具設計與製造、成型生產的技術管理,受到現代機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適應企業需求,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階工程技術人才。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是教育標準與職業標準的融合,邀請企業專家參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包含基礎理論、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等在內的材料加工現場工程師的能力指標體系。堅持“一貫穿,二共享,三參與”原則,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標準及方案制訂全過程,提供專業教學需要的軟硬體資源,參與理論教學、工程實踐、教材編寫等環節。按照“用人單位人事部門座談→畢業生座談→技術部門訪談→總結匯報→教研室研討→初定培養方案→學院審查→企業專家論證”的路線,深入模具企業進行調研。同時,分析總結兄弟院校模具專業的辦學特點與定位,對模具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了廣泛探討和充分論證。

  二、最佳化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模組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各方向原有課程結構,教學內容體現“基礎紮實、口徑適當、強化能力、注重實踐”原則。將理論課程和實踐環節按公共教育模組、模具工程基礎模組、模具工程材料模組、材料成型與模具設計模組、模具製造模組、模具數字化CAX模組、專業與綜合素質拓展模組、校企聯合培養模組、綜合能力課外培養模組等進行劃分,改變傳統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三段模式。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按照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技能、素質拓展構建模組化課程體系,從根本上打破課程整合的壁壘,實現課程按照內在關聯的整合。在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將按照課程在體系中的作用、能力培養要點等最佳化課程內容,保證各模組的組成課程在內涵上形成一個整體,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繼續推行並完善“學歷學位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培養模式,開展工程師資格認證,完善長三角“模具設計師”崗位能力認證專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把崗位工程師認證、CAX數字化認證等列入人才培養方案的綜合素質拓展模組,學生獲得證書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創新學分。根據職業工程師知識結構要求,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最佳化整合,增設《模具工程師基礎》等課程,打通課外認證培訓與課堂理論學習的通道。學生的工程素養和崗位適應能力將會得到明顯的提升,實現“專業+專長”的培養目標。

  三、提高實踐教學比例,推行模具綜合實驗周等綜合性實驗環節

  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中,將實踐教學比例大幅提高,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訓練,系統整合原有課內實踐環節,大幅減少驗證性實驗,構建“以工程能力訓練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開設模具綜合實訓周,模具失效分析綜合實訓周,材料資訊資源檢索、創業與創新實驗周,材料再生與回收綜合實驗周等綜合實踐環節。同時,增加模具加工工藝、鍛造工藝學等核心課程的'課程設計,使主幹課程均有一個課程設計專案,課程設計強調專案訓練。模具CAD/CAM技術、塑性成形原理等課程增加實驗課時,強化學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逐步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機制,確保實踐環節教學效果。

  四、突出模具數字化設計應用能力培養,完善和成熟CAD、CAE、CAM、CAPP(概稱CAX)技術及應用課程體系

  使學生掌握以三維設計、數字模擬模擬、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為代表的先進設計與製造方法。要求學生掌握產品數字化模型,進行產品設計、工藝裝備及模具設計、工藝分析計算、數控加工、模擬模擬等並行設計製造、平行作業的先進成形技術。透過模具企業調研,檢測技術與資料處理技術在現代企業中越來越重要,該課程涉及檢測裝置應用,檢測資料處理及產品、工模具的評估等。將新增逆向工程、檢測技術與資料處理、實用模具設計與製造方法等實用課程。

  五、建立多元結合,多平臺支撐的課外綜合素質培養體系

  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建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工程能力培養。建立和完善課外綜合素質培養目標、要求、內容、規格等頂層設計的理論層次。具體方案設計結合“專業、職業、創業、創新”等元素的滲透,實現多元結合,多平臺支撐的最佳化。將專業和職業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延伸到綜合素質培養體系中,以大賽、講座、資質認證培訓、研究專案為主要載體開展。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形成的優質硬體教學資源(實驗室、圖書館等)、教師科研資源(專案、學術報告、自制裝置)、企業行業提供的學習鍛鍊資源(競賽、假期實習、贊助活動)、學校各種平臺提供的軟資源(社團組織、學科競賽、文體活動、學術活動等)及班級資源(自我研究與學習,小組專案完成、活動的積極參與)等達到多元結合,多平臺支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六、改善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創造良好的工程實踐環境和氛圍

  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解決卓越培養計劃中學生企業實訓若干問題。完善實驗室硬體建設,健全實驗室管理各項制度,規範實驗室日常管理,探索實驗室的開放制度及青年教師下實驗室制度,結合現有實驗裝置,推進實驗(訓)專案改革,積極開發專業綜合實驗周專案。探索在“產學研”平臺的基礎上開設更多校企合作課程,按照企業的生產流程、崗位技能要求,確定課程結構、選擇課程內容、開發教材講義,將企業最需要的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提煉出來,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之中。在教學上,採用“專家課堂講座+車間現場教學”的模式,把理論講解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工程意識,營造良好的工程氛圍。針對卓越培養計劃中學生企業實訓環節,解決企業積極性不高問題、企業實踐環節管理問題、學生考研究生問題、企業對學生無計劃安排崗位並且不輪崗問題,學生出現工傷如何解決問題、企業是否要支付給學生用工報酬問題、實踐期間企業實踐長效執行及保障機制問題、學生企業實踐期間所產生的成果智慧財產權界定問題。此外,積極開展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開展考試方法改革,突出實踐環節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採用大作業、專案考評、技能考證與競賽、平時成績+綜合測評等方法,分階段、多層次考察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能力等。

  七、結語

  透過模具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專業內涵建設上充分體現技術進步對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特別強調“數字化”和“工程應用能力”,突出模具數字化設計應用能力培養,最佳化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產實習報告

  1998年國家教育部對高等院校本科培養專業進行了調整,其中,將過去的鑄造、鍛壓、焊接3個專業合併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旨在培養專業面寬、適應性強的材料熱加工方面的人才。舊的培養模式無法滿足新專業的需求。所以自1999年按新專業招生以來,便對本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制訂和修改,但在教學實施和畢業生就業中暴露了一些問題。本課題便是針對這些問題,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進行了研究。

  1、根據市場需求劃分專業方向

  從就業情況來看,長期以來,熱加工行業從我校招的畢業生一直以鑄造、焊接、鍛壓為各對口專業,所以近年來,用人單位仍以此舊專業名稱招收畢業生。加之企業在生產中分工較細,他們都希望有各個專業特長的人才,在短期內便可勝任一方面的技術工作。由此看來,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大專業制定一套新計劃而完全取消過去的專業方向是不合適的。但專業方向如何設定仍需慎重。為此我們分析了近幾年河北省對本專業的需求,連年來省內各中小企業對鑄造、焊接方向的人才需求較多,尤其我國加人WTO後,鑄件出口量逐漸增多,優質高效的要求使他們對此方面的人才需求隨之增強。由於河北省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傳統的鍛壓方面的人才需求減少,模具設計與製造方面的人才需求呈連年上升趨勢,而且省外的某些模具加工基地也逐漸從我校招聘畢業生。分析了河北省的需求情況,我們又對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學計劃進行了分析,在我們收集的教學計劃中有全國重點院校的,如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也有一般院校的,如河北工業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從這些院校的教學計劃看,重點大學基本不分專業方向,除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外,其他課程安排完全一致,專業性強的課程開設較少。分析原因,這些院校的畢業生考研率較高,從事科研工作的較多,而在企業從事生產一線技術工作的較少。一般的地方院校的計劃中在進人第6,7學期後,根據專業方向劃分幾個相應的專業模組,主要的專業課開設2一3門,因為這些地方院校的畢業生主要面向一些企業,將來主要從事技術工作,所以他們需要掌握某一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畢業後,能在短期內勝任具體工作。我校面向的主要是河北省中小企業,很多企業來校招人時都表示希望能儘快在工作崗位中獨擋一面。

  鑑於以上分析,決定在新的方案中,分出三個專業方向:模具設計與製造、鑄造、焊接。由於模具設計與製造的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更近於機械工程學科、而鑄造和焊接所需材料科學基礎知識較多。在新的培養計劃中制訂了模具方向、鑄造和焊接方向兩套培養方案。

  2、加強基礎教育,最佳化學科基礎

  為了加強基礎教育,拓寬專業範圍,整個課程體系中,基礎課應占較大比重,而基礎課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公共基礎課是按學校對理工專業的要求開始的,包括兩課、英語、資訊科技基礎和計算機程式設計。而學科基礎課的設定是各專業教學計劃的關鍵,在本方案中,首先確定了高等數學、工程數學、物理等學校框架內的幾門課程,然後根據專業方向的需要,搭建了不同的課程體系。其中模具方向以機械工程基礎為主幹學科,因此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開設學時較多,而鑄造、焊接方向則以材料科學工程基礎為主幹學科:如開設了普通化學、物理化學、冶金傳輸原理等課程;除以上因專業方向不同而開設的不同的學科基礎課以外,還開設了多門相同課程,其中包括必不可少的材料科學基礎,另外為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及考慮到後續課的學習、將來工作崗位的需要開設了工程材料概論、文獻檢索、電工學、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材料成型控制基礎、材料檢測及控制工程等課程。

  從課程的開設看,包含了自然科學基礎、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工程技術基礎的課程,而且考慮了主幹學科與相關學科的關係、基礎與專業的關係,優化了學科基礎課程。

  3、整合專業課,精選選修課

  為加強專業綜合教育,拓寬學科專業範圍,專業課和選修課的確定也很重要。專業課是按專業方向開設的,各方向根據專業特點,在有限的學時內選擇了幾門構成專業框架的專業課。鑄造方向是以裝置、工藝、材料三方面的課程構成的框架;焊接方向則由電源、工藝、結構三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組成;模具方向則體現了模具設計(衝壓模具、鍛造模具、塑膠模具)和製造(模具製造工藝和數控加工技術)兩大方面,同時開設了計算機在模具中的應用(模具CAD/CAM)。

  有了以上各專業方向的主體框架,考慮到學生在某一方面的興趣及將來工作崗位的需要,開設了小學時的專業性強的專業課(每個專業方向2一3門)。另外,為拓寬學科專業範圍,讓學生了解本學科的發展動態,精選了一系列選修課:如材料成型新技術、工業機器人、工程軟體、計算機在熱加工中的應用、技術經濟學等十幾門課程可供選擇。

  4、加強實踐教學,注重能力培養

  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的主要途徑。在新的計劃中,除了傳統的金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以外,模具方向增加了數控加工技術的技能培訓,主要有線切割程式設計加工、數控銑程式設計加工;鑄造和焊接方向增設了兩週專業實驗周.,學生可自己設計實驗、並親自動手操作。這給學生創造了動手和動腦的機會,也給他們創造能力的發揮留下了空間。

  為了使學生四年外語不斷線、培養學生對外語文獻閱讀和翻譯的能力,同時結合文獻檢索課的學習,練習查閱、整理資料;另外為鍛鍊學生文字表達和科技寫作的能力,在5一6學期增設了“外語文獻閱讀及學年論文”的實踐教學環節。

  5、結束語

  本課題的研究是根據近幾年材料成型及控制專業的市場需求和就業情況,按照“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創新性纂合型人才的綜合培養”的指導思想而進行的,體現了強化基礎理論,加強專業綜合教育,拓寬學科專業範圍,同時,對實踐性教學環節有所改革。但也存在某些缺憾,如無雙語教學的計劃;因學校軟硬體配套問題未能實現“專業實驗平臺”的設想,校定選修課內包括的某些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應改為必修課等等。這些想法和建議希望在將來的計劃中能成為現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產實習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