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實習報告> 工程地質的實習報告

工程地質的實習報告

關於工程地質的實習報告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地點:西安市藍田縣東湯峪

  一、實習概況:

  二、實習目的:

  1).使理論聯絡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鑑別和觀察常見的岩石,礦物特徵及工程性質。

  3).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岩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瞭解三大岩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岩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5).瞭解地質構造的內容,實踐其現場的判斷方法。

  三、實習內容

  地質概況: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寬坪群和從中更新統到全新統的第四系。另外,還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該區出露的侵入岩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主要有花崗岩、輝長岩和輝石巖。該區位於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的北緣,寬坪群具多期變形特徵。早期褶皺近東西向,呈同斜緊閉褶皺,區域性出現平臥褶皺,發生軸面片理S1及腸狀褶皺、勾狀褶皺等,伴隨早期中基性脈岩侵入,為前寒武紀變形。中期褶皺也為近東西向,與早期褶皺樞紐交角不大(<20°)或近於共軸疊加,形成較開闊的彎滑褶皺,產生S2折劈理,為加里東期變形。

  1、秦嶺北坡山前斷裂觀測點

  斷層面走向時而北東,時而北西。實測斷層面產狀,測量構造透鏡體、構造角礫的大小;觀察斷層內出露的輝長岩強烈破碎帶。

  2、參觀湯峪溫泉和河流階地

  湯峪溫泉的特徵:

  湯峪溫泉的出露溫度為48—58.7℃(中溫)。湯峪溫泉水是經過下滲、加熱、上升的迴圈大氣降水,溫泉水出自一個PH值約為8.5,溫度約為87℃的深部熱儲。溫泉水在其上升至地表的過程中,混入了一些較淺部的水和潛水,混入比例隨季節變化。在湯峪,降水分配主要集中於七至十月份(約佔年降水量的56.6℅),最高值多出現在九月份。這段時間中,由於溫泉水在上升過程中混入的淺部水和潛水有所增加,使得溫泉水的溫度較平常偏低,溫泉水中比淺部水和潛水中濃度較高的化學元素濃度也較平常偏低。因此,湯峪溫泉的出露溫度在不同季節有所變化。

  湯峪溫泉形成條件:

  (1)允許冷的地表水和大氣降水下滲的適當岩層;

  (2)加熱下滲冷水的熱源;

  (3)足夠可供利用的補給水;

  (4)使冷水加熱的足夠時間以及足夠大的`熱交換面;

  (5)熱水返回地表的通道。這些條件大多由本區構造提供。

  湯峪溫泉的形成條件幾乎都受構造控制。湯峪溫泉水來自大氣降水,補給區主要為出露於南邊的秦嶺,由於補給區較大,降水也較為豐富,因而湯峪溫泉有較為充足的補給源。大氣降水沿連通性較好的裂隙下滲,並匯入深大斷裂向更深處滲入,下滲過程中,水的礦化度與溫度都會有所改變,在下降到深斷裂某一深度,下滲到這裡的水有足夠長的時間和足夠大的能量與物質的交換面與圍巖進行相互作用,它不斷改變自身的礦化度和溫度,最後與岩石達到物理化學平衡,其平衡溫度為87℃左右,PH值為8.5左右,其礦化度的增高來源於與岩石中礦物的化學反應,溫度的增高來源於與岩石的熱交換,而使岩石獲得較高溫度的熱源是稍高於正常熱流值的深部熱流產生的熱量。經歷以上過程的水,最後上升出露於地表成為泉。湯峪溫泉的出露依賴於熱異常及活斷層交匯帶與低地勢在垂直方向上的重疊,即北東向和北西向山前斷裂與隱伏斷層F4交匯帶與低地勢位置的結合。這就是湯峪溫泉的形成模式,它明顯受活斷層控制。

  3、山前斷裂—湯峪水庫大壩路線觀測

  ㈠寬坪群變質岩及原巖恢復

  ①首先讓我們用放大鏡觀察雲母石英片岩、二雲母片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然後老師講解副變質岩概念,我們認識副變質岩的主要特徵;

  ②我們用放大鏡觀察綠片岩、角閃石片岩、斜長角閃巖的主要礦物、結構、構造等,老師講解正變質岩概念後,我們認識正變質岩的主要特徵。

  4、劉秀橋剖面

  劉秀橋剖面的集中礦物組成:

  輝長岩巖體:輝長岩巖體,是在張性空間中侵入,有片理化、弱蝕變,輝石含量60%左右,斜長石含量30-40%,無石英或極少,岩石呈深灰色,中-粗粒結構,灰白色斜長石和黑色粒狀輝石都成近等軸狀它形粒狀相間分佈,塊狀構造,粗粒輝石兩組解理近於直交。

  斜長角閃巖:流變構造、同斜緊閉褶皺發育,軸面和片理近於平行,長英質變質分異,暗色、淺色礦物分別集中到一起,石英脈和花崗質岩脈發育,有彎曲、石香腸化和透鏡體化,斜長角閃巖中還夾有云母片岩。

  花崗岩:出露較寬,岩石呈肉紅色,具半自形粒狀結構-花崗結構,主要礦物長石、石英和雲母,區域性可見由混合巖化形成的眼球狀花崗岩,石英呈拔絲狀,斜長石呈(似)眼球狀,有旋轉碎斑,具粗糜稜巖化。

【工程地質的實習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