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評語文新課程教案設計

評語文新課程教案設計

關於評語文新課程教案設計

  語文新課程在全國範圍內的持續推進,極大地解放了教師與學生被束縛的教學熱情、智慧和欲待迸發的創造力。雖然,語文課程標準的理想化表述與課改實踐之間依然存在著一定的落差,雖然不同區域之間文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也導致其課改的某些不平衡,雖然如此,包括語文在內的課程改革的宏觀態勢是令人鼓舞的,這確實是百年以來語文教育的一次偉大新生。因此,即使對語文課改中問題的冷峻審視和反思,也是為了將課改的負面因素降到最低限度,從而促進語文課程與教學更健康、更和諧、更有力度地獲得可持續發展。

  一、重新整理:觀念與方式

  力度空前、理念新穎的語文課程改革,實質上是一種課程正規化的轉型。所謂課程正規化(curriculum paradigm),是指一個課程共同體所普遍擁有的課程哲學觀和相應的具體課程主張的統一,換言之,在某個課程共同體中,各門學科課程儘管內容不同,但都建立在同一教育哲學觀和課程觀的基礎上,從課程目標制定、課程計劃實施直到課程終端評價,具有若干共性的特徵,從而適應於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思潮。語文課程從過度預製、封閉和壟斷的指令型課程轉向生成、創新和個性化的新課程,這是現代語文教育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它強有力地促進了教師角色的轉換,重新整理了教師的教學教研觀念和方式,更重新整理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精神風貌。

  重新整理之一: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實驗區語文課上,那種教師獨演主角、學生作冷漠看客的現象少見了,那種貫穿課堂、滔滔不絕的“講風”顯著地減弱了,語文教師們普遍認同這樣的教學理念:教師是平等者中的首席。這標誌著語文教師已經自覺地意識到自己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不能包辦代替學生作為生命主體的言語實踐及其內心體驗。在具體方法上,構建在人格平等、思想敞亮基礎上的文字與師生多邊互動對話,已成為教師們共同的追求。同時,語文教師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自己不是課程的附屬者和教材的“傳聲筒”,而是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自然、人文、網路諸多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引進者,是課程有效實施的積極主體。這種課程主體意識的覺醒,使語文教師對課程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真切“感覺”——從課程外在於“我”到課程同化於“我”,從課程“役”我到我“馭”課程。這就引發教師與語文課程的關係出現了革命性變化,正像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那樣。正因如此,在指令型語文課程中曾幾乎無處容身、被視作“異端”的王澤釗,而今被青島及其以外許多實驗區教師尊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先驅”。《中國教育報》和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都對他作為課程主體的教學存在,做了客觀和理性的報道。

  重新整理之二:語文教師的教研觀念和方式。基於問題的研究,基於課例的探討,努力克服“教”與“研”相分離的“非校本教研”傾向,這已在語文教師中逐步形成了一種風氣。大家自覺地意識到:教師即研究者。而且,這種所謂的研究,不僅僅是對教育行政部門的方針與口號的簡單闡釋,也不僅僅是對西方教育理論的橫向遷移,更主要的是對自己正置身其中的教學事件、教學現象和教學細節的自覺審視,是對日常的學校生活和課堂實踐的有效反思。這種樸素而有意味的研究及其教育敘事、教學札記等具體方法,日益受到教師們的普遍歡迎和應用,愈來愈呈現出作為“校本教研”的鮮活生命力。特別是江蘇、浙江、上海等文化先進的實驗區學校,依託本地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研究力量,以教師為教研主體,以課堂為自己的實驗室,以改善學生學習效率為根本目的,正在形成開放、民主和有效的規模化“校本教研”局面。

  重新整理之三: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所謂學習方式(learning style),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認知和行為取向,它高於課堂學習中具體的策略和方法、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後者的選擇。傳統的語文學習方式,偏重於學生單向對知識的接受,價值重心置於客體的學科知識體系上;新課程注重的是對語文知識有意義、積極的自主性和發現性學習,其價值重心落在作為學習主體的“人”之上,雖然,接受性學習方式能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迅速地掌握較多資訊,突出了課堂作為簡約性認識過程的特點,但在語文指令型課程和教學中由於作為唯一的學習方式而被濫用,其單一性、封閉性和機械性,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致熱情和能動精神喪失殆盡而又不得不在考試的沉重壓力下被迫接受聽說讀寫的機械訓練,這樣,人啊,人的靈性、才氣和激情這些生命的珍貴“記憶體”因無法得到有效釋放而被壓抑著,本應美趣無窮的人性化的學習必然異化為枯燥的電腦式“輸入”,故語文接受性學習方式只是造成個體生命的知識數量的積累和增長,而沒有促進生命質量的健康發育和全面成長。具有重要價值導向的新學

【評語文新課程教案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