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行業>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通用5篇)

  看如今的孩子,從他的言行上就能分辨家庭養育環境。是父母自帶的孩子明理,動手能力強,但驕氣。隔帶教養的孩子乖順但自我中心。接下來為大家介紹小班幼兒教育案例(通用5篇),僅供參考!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 篇1

  情節描述:

  陽陽是我們班的開心果,活潑開朗的一個小男孩。陽陽在激勵吃飯從來不動手,就是等著爺爺奶奶來喂他,不喂他他就寧願餓肚子。於是我想個辦法改變陽陽的這一行為。今天我看見他旁邊的小朋友在大口大口地吃飯,可是陽陽就看著這份飯菜一動不動,突然我看到了眼前的旺仔小饅頭(陽陽非常喜歡的零食),於是我就跟他說:“你今天自己吃飯我就獎給你小饅頭。”他猶豫了一下,點點頭。

  評價分析:

  據小班的年齡特點,大部分孩子在家都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剛離開家人的照顧很多幼兒還不是很適應。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正確理解幼兒的行為,然後根據問題的情節嚴重給孩子一個慢慢糾正的過程,千萬不能批評,這樣會使幼兒進餐的食慾。在盛飯菜的時候請保育員老師注意不要一次性盛的過多,給幼兒自己體會自己吃完飯的成就感。事後也要和家長多交流、溝通,以便家園一致,促進孩子的進步。所思所悟:現在的幼兒都在優越的條件中長大,這些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得不讓人感慨。我們要組織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或者家園聯絡欄,告訴家長几個有效的方法,如:學小兔、大嘴寶寶等,讓家長也鼓勵孩子自己吃飯的習慣;告訴家長孩子自己吃完時要及時給他表揚,如小紅花等。希望在家長和幼兒園的一起努力下,讓孩子慢慢養成自己吃飯的良好習慣,當然也適當改變幼兒的挑食習慣。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 篇2

  實錄:

  剛開學的一天,焦點小朋友站在那大聲的哭了起來,我們連忙跑過去,問焦點怎麼了,邊哭邊指著手說:““鄺憶冰咬我”,只見焦點手上一個深深的齒痕,別的小朋友見焦點哭了,也都跑來看樂鬧。這時李家齊也跑來告訴我“鄺憶冰打我,還搶積木”。但見鄺憶冰小朋友卻若無其事,正在玩剛搶來的積木。

  分析:

  鄺憶冰小朋友是個她聰明伶俐,長相可愛。但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她自私,以自我為中心,把什麼玩具都歸為己有,人家要玩,她就打,就咬,嚇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經常與家長溝通,才發現原來該幼兒她要什麼總是事事依著她,使她養成了自私,好攻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教育呢?

  首先,我們透過家長學校講座、家長會、家園聯絡欄地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幼教知識,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其次,我們透過填寫“家完聯絡冊”、家訪,半日開放活動,以及入園、離園時與家長交流等方式幫助家長更全面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正確的認識。第三,我們指導家長用恰當的語言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找出孩子的不足之處,給予指導幫助,使孩子全面發展。

  反思: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老師在幼兒園裡應該多培養該幼兒的自控能力,比如說在體育活動中為達到遊戲目的,幼兒必須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團結互助,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他們感興趣的體育遊戲,來促進自控能力的發展,如設計遊戲“木頭人”,目的是培養幼兒的反應能力,發展自控能力,方法為:教師背對幼兒念兒歌邊向前走,幼兒跟隨其後,唸完兒歌后教師回頭,幼兒迅速停止正在做的動作,並保持身體姿態不變,遊戲中教師鼓勵幼兒要儘量把堅持不動的時間拉大一些,對於自控較好的幼兒給予充分的肯定。再加“過小橋”,讓幼兒走過高25釐米的平衡木,剛開始時,幼兒走得很慢,有1/3的幼兒

  不敢過,我們鼓勵“勇敢點”,並牽頭他們的手,經過多次練習,幼兒基本都能獨立、快速、順利的走過平衡木,變得更能力,不怕困難了。透過遊戲孩子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強了。

  希望透過我們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認識到自我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家長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孩子,給孩子以良好的榜樣,讓孩子在模仿父母過程中,學會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識。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 篇3

  一、案例主題

  小年齡幼兒間出現攻擊性行為比較常見,但像嚴勝駿小朋友一樣經常無理由攻擊別人,還屢改屢犯實為罕見。教師一方面運用積極鼓勵的方式引導他認識攻擊行為的危害性;一方面與家長緊密聯合,用講道理,物質獎勵等方式使他改正攻擊行為;再一方面用同伴間的友好關係轉移他攻擊別人的注意。一個半月下來,他的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

  二、背景

  新幼兒入園,老師最擔心最頭痛的問題莫過於孩子之間發生攻擊性行為。嚴勝駿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例。屢屢用推、咬、打的方式無端欺負同伴,當老師指出他行為錯誤並要求他改正時,他當即表示改正,態度良好。然而不過多時,攻擊別人的行為再次上演。許多孩子都不願意和他坐在一起,更有的家長主動向老師提出要自己的孩子遠離嚴勝駿的請求。

  三、事件發生的背景

  事件一

  晨間,早來園的幼兒在桌上自由玩插塑。和嚴勝俊同組的孩子這時有三個,大家都在玩小方塊積木。籮筐裡的積木方形的多,長條的少。於是大家都選長條的玩。一女孩剛取到一長條積木,嚴勝駿見狀立即去搶。女孩拽著積木不等送手,嚴勝竣早就快速低頭狠狠咬了對方的手。女孩“哇”的哭聲充滿了整間活動室。手指皮已咬破,可見很用力。

  事件二

  晨間談話,老師批評了幾名做操不認真的幼兒。話音剛落,嚴勝駿就衝到其中一名被批評的幼兒旁,揮動手臂用力打他,並嚴厲說道:“你怎麼不好好做操啦……”

  事件三

  一活動結束,幼兒三三兩兩進廁所小便。男廁的小便槽不算小,不過同時上廁的人較多,於是會有幾個人在旁等候。此時小便槽邊都是人,嚴勝駿也等在一邊。一幼兒解完小便,另一幼兒跟上,這時嚴勝駿突然猛推了另一幼兒,把位置留給了自己。那幼兒倒在地方,嚴勝駿瞧也不瞧。

  事件四

  幼兒排隊散步,跟著老師的速度邊走邊看。排在嚴勝駿前的一女孩走路有點慢,嚴勝駿毫不客氣地用腳踢那女孩,如同踢皮球。女孩流淚告狀,他竟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走的那麼慢!”

  如以上發生的類同事件每天無數次。有的幼兒忍氣吞聲,有的幼兒則以牙還牙。一次次批評,他一次次低頭謙虛思過。頭痛的是,不出幾分鐘,又有新案再發。

  四、事件中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認真分析他的所作所為,造成他強烈的攻擊行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多次看見嚴勝駿發脾氣歐打教養他的奶奶,而奶奶只是一味得說:“告訴你爸爸去,告訴你爸爸去。”臉上卻是笑。可見在奶奶面前他是大王。在奶奶面前可以為所欲為,勢必影響了他面對班級幼兒的時候也同樣為所欲為,自我中心意識強烈。

  二、爸爸工作忙碌,極少和他呆在一起。最多的父子碰面時間可能就是奶奶報告嚴勝駿的行為問題,爸爸一貫堅持用棍子教育。這樣長期以來在嚴勝駿的心裡形成了這樣的想法:攻擊就是教育。

  三、未入園前,嚴勝駿與其他孩子接觸甚少,全部生活幾乎只與奶奶在一起。奶奶樣樣依著他性子,他也就沒有機會學習同伴間該如何交往,也就不用學習什麼是分享什麼是謙讓,道德意識薄弱。

  由此再來看發生在幼兒園的事件,都和以上三個原因有直接的關係。也就是隻要處理好了以上三個原因,他的攻擊性行為也就會自動消失了。

  首先,我們和嚴勝駿的奶奶進行了思想上的溝通。指出教養孩子應從事情的性質看問題,不能由著孩子任性,該寬容的時候需要寬容,該嚴格的時候就要嚴格,區分寵與愛的關係。我們列舉了由於嚴勝駿自我中心意識強烈造成許多孩子被欺負的事例,奶奶恍然大悟。

  其次,我們聯絡了工作繁忙的爸爸,向他爸爸報告了嚴勝駿喜歡用攻擊行為解決問題的方式。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思想。棍棒下教養的孩子只會變得更倔強,身心受到傷害的時候也會學著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試用說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多點鼓勵,哪怕物質上的,都比棍棒強。他的爸爸不好意思,說以後一定改一定改。

  最後,在幼兒園我們經常用故事告訴孩子學會友好相處,用故事使孩子明白同伴間相處要懂得謙讓。找嚴勝駿個別談話,肯定他積極向上的心態,否定他不正確的處理方式。並教他放棄用攻擊的行為,學會用語言解決問題。同時,開展有趣的集體遊戲,活動中,使其感受同伴相處的快樂。小事件一天天少起來,我們為他加油,也加重了批評的語氣。

  五、評論與反思

  看如今的孩子,從他的言行上就能分辨家庭養育環境。是父母自帶的孩子明理,動手能力強,但驕氣。隔帶教養的孩子乖順但自我中心。全全都關懷的孩子知識面廣不過很能變,讓人不知道啥時聽話啥時不聽話。

  嚴勝駿的例子其實是個典型,透過他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眾多小年齡幼兒身上的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線是什麼。家庭的教養方式很關鍵。尤其是新入園的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大致上都和家庭有關。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慎重。當看見孩子出現問題不能很快改正時,不能姑且養息或者嚴厲指責。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出現,問題持續的長度和強度,就要看運用的方法是否合適。需要仔細觀察孩子行為,找準問題的切入口,和家庭同步開展教育,以說理為主,用積極的鼓勵幫助孩子慢慢改正錯誤。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方法解決。老師有心,家庭有心,就沒有不快樂的孩子。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 篇4

  一、幼兒情況分析

  孩子活潑好動,性格開朗,平時很喜歡幫老師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當老師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錯誤時,他總是不肯認錯,而且還很不高興。孩子在班上屬於各個方面發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兒群體中有一種惟我獨尊的驕傲感,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備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百般呵護,寵愛,孩子第一次來幼兒園時,到現在一直都要哭。老師接過來一會他就好了,老師問他明天來了就不要哭了,他回答得很快,說:"好,明天來了我不哭。"可是第二天會照常哭。他剛來園的時候自理能力表現得很差,屬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型別。還經常告狀,他告狀時你不理他,他就會說你打他或是就找別的小朋友幫他打報復平,直到有小朋友幫他為止,他就會滿意的笑。

  二、成因分析

  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該怎麼辦呢?我先了解造成他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緊張、恐懼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潛意識中為自己不在受傷害,內心很自然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有的'則是因為環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員之間的原因。

  三、具體實施

  (1)家長工作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並把教育思想說給家長聽,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援與配合。

  (2)對策

  行為1: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喜歡一個人玩,不和同伴進行交流。

  措施:我們在平常聶理碩創設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比如,我們利用早晨活動時間,讓孩子進行分組自由交流,儘量讓小朋友的情緒愉快,製造一種良好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小朋友和睦相處,回家也逐漸地願意跟父母交談幼兒園裡發生的事情。

  成效: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培養,他在班裡基本能夠和同伴進行交流,並且開心地與同伴進行遊戲。

  行為2:當我們出去戶外活動時,孩子在活動中和小朋友發生爭執時老師及時幫助他分析情況。

  措施:增強孩子交往的機會,並請家長配合有空時多帶她到外面接觸其他人。例如,公園、小區樓下……在交流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增加孩子的交往的機會,創設情感交流的機會。孩子只有在廣泛的交往中,感到有很多東西,他活動中才會積極起來。尤其是孩子之間的交往更是重要,因為他們身心發展有相同特點,也有共同語言。漸漸地他在自理能力,自我服務意識也強了許多。

  成效:經過一段時間的配合與實施措施,孩子的性格有了大的變化,變得敢開朗多了。

  行為3:在日常生活中我觀察到孩子在自我服務意識方面的情況。

  措施:我們三位老師共同商量,先結合家長及時溝通好情況,在園裡我們就邀請孩子做小值日生,要他融入我們幼兒園的大家庭。

  成效:經過一段時間的配合與實施措施,孩子開始願意上幼兒園了,也不會哭鬧了。這時孩子和孩子的家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笑臉,此時我們三位老師也覺得很欣慰。

  四、效果記錄

  將近半個學期的努力,孩子會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上課老師提問也愛回答,性格比以前開朗多了,自理能力強得多了,也愛上幼兒園了,看見孩子來幼兒園都高高興興的我們三位老師也覺得很欣慰。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 篇5

  一、研究前個案分析

  我在一幼兒園小班實習了一個多月,在此期間,發現我班有一四歲幼兒李廷行為與其他幼兒有所不同,他沒有朋友,常常脫離班級一個人活動。最明顯的是他極其好動,上課從不會集中精神,最多兩三分鐘注意力就會轉移,容易受身邊的事物所影響,窗外的腳步聲就能轉移他的注意力,而且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差,並常伴有某種習慣性小動作,如咬指甲、吸手指、摳鼻子等,做什麼事大都半途而廢,有頭無尾。而且他從來沒有守紀律的概念。還有點口吃,與老師小朋友語言交流有障礙。

  我向原任老師詢問過他家庭的情況,他爸爸與媽媽是不同省份的結合,爸爸是來自外省,現任中學語文教師,媽媽是本省,現做美容推銷工作,平時工作忙,對兒子的教育很少。

  二、個案觀察記錄

  發現該幼兒行為有異常以後,我懷疑他是否有多動症,為了證實我的想法,我開始對他的行為進行觀察。在兩週的觀察後,我發現有如下一些明顯性的行為:

  1、上課

  在上分享閱讀課時,小朋友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而他則從不舉手,並且老是站起來,咬著手指頭,一下又望望黑板,一下又望望其他小朋友,或是望著地板,神情遊離不定,又像關注某個東西,又似在沉思,但他什麼也沒做,也不說一句話。其他小朋友在朗讀時他並沒有讀,而且常常被外面其他事物所吸引,動作很不優雅,喜歡把一隻腿搭在旁邊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下又去與旁邊的小朋友嬉戲,或是下位打擾其他小朋友,當老師指了一下他的頭以後他才停止嬉戲,但眼神還是沒有關注老師和黑板。他上課時的常見動作是用兩隻手撐著腿往前看。

  2、課間操

  做操時手腳都在不停的動,但沒有按照課間操的要求做,完全是他自己在自由的手舞足蹈,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而且他總是顯得走不穩站不穩,搖搖晃晃的,也容易被其他東西吸引,天上飛來幾架飛機,他就一直望著飛機,不再做操,老師提醒他也完全沒有反應。其他小朋友雖然也被飛機吸引但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沒有他那樣分散精力。

  課間操做完,他總是顯得格格不入,不合群,其他小朋友都回活動室去了,他還痴痴的站在那裡,我提醒他也不走,後來還是我拉回去的。

  3、就餐

  吃飯比較快,但是喜歡做些小動作,例如用勺子靠近右邊小女孩的頭髮,習慣性地到處望來望去,飯粒經常掉到桌子上、衣服上、地上,想喝水了就叫著要喝水,沒有得到水就自己跑開了去倒了一杯水。

  4、遊戲

  他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做遊戲,但是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一下就到處望望,打擾其他的小朋友。在玩玩具時,他總是喜歡一個人在窗前把玩具擺上去,這是不允許的,其他小朋友都是安靜的靠牆坐著玩。每次收玩具時他從不會主動交過來,而且老師叫了很多次他就是不肯交,後來不想玩了他就隨便亂放個地方跑了。

  5、睡覺

  他睡覺有個習慣,每次都要脫掉襪子,還喜歡玩襪子,老師怎麼一再強調想糾正都沒有辦法,最後也就不管他了。他每次開始睡覺的時候都睡不著,老是在床上翻來覆去,亂踢亂動,老師怎麼說都沒用。要起床的時候他總是起不來,躺在床上誰都叫不動。午睡起來別的小朋友都去吃點心了他還在床上,大多時候他都是最後一個吃點心,而且總是懶洋洋的。

  6、一次逃跑行動

  有天下午,我們進行了幾個活動後,老師突然發現李廷不見了,這時老師們都急了,都到處去找,找了很久,最後在活動場的存放玩具的小房子裡找到了,原來他一個人在那裡玩玩具。後來我們才知道,午睡他是最後一個起床的,等我們都不在意的時候,他點心也沒有吃就一個人跑下去了。那次把老師們都急壞了,我們找他說的時候,他好象也是那種無所謂的樣子,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研究與分析

  透過這些觀察記錄,我們能否判定李廷就是有多動症呢?這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很難確定,因為這還需要透過心理測試、醫院診斷等,而因為我們受到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就只通過查資料瞭解多動症的基本症狀及從單方面的觀察來判斷。

  透過查詢相關資料,我瞭解到兒童多動症是指兒童注意障礙和注意障礙伴有多動的一種病態行為。又稱為輕度腦功能失調(簡稱MBD)、注意缺損(簡稱ADD)、兒童行為問題等。對於多動症的界定範圍是指大腦無明顯病變,智慧正常,但有自控力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的兒童。一般說來,孩子喜愛活動是生理上的特點,他們進行或參與的活動總是有動機、有目的的,因而是可以自我剋制的。"多動症"患者不但多動,而且他們的"動"往往是在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出現的,很難自我剋制,這就超出了正常的生理範圍,成為一種病態了。1991年美國報道患多動症兒童佔學齡兒童的3%一一5%,我國約佔3%,男孩和女孩的比例是5:1。如果對這些兒童沒有及時的治療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心理健康和品行等一系列問題。

  從以上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該幼兒具有以下特點:

  1、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對任何事物都有注意力集中的困難,即使是對最感興趣的事。不僅上課不能注意聽講,做小動作,擾亂別人,即使是在看比較喜歡的動畫片時也不能聚精會神。所以有一定程度的注意障礙,這是多動症的主要表現之一。

  2、小動作多,為手腳不停,讓其安靜下來難度較大。在多動症兒童中其中95%的就有此類表現。

  3、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舉止行為缺乏思考和判斷。意識不到到處亂跑的危險性。

  4、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學習困難,還有語言障礙—-口吃,講話少。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基本可以斷定該幼兒患有多動症。

【小班幼兒教育案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