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行業> 家庭教育的問題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家庭教育的問題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家庭教育的問題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家長作為學校活動的自願參與者。這類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長報告會、課外輔導、家長幫助指導職業實習和特殊技能訓練等。以下內容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家庭教育問題開題報告,歡迎參考!

  家庭教育的問題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家校合作現已成為一個全球化教育問題,根據各國國情所採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也有所不同。

  (一) 家校合作的方式

  1、美國學者按家長在家校合作中擔任的角色分為三類:

  (1)家長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家長以這種角色參與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小報、家庭教育諮詢、家校書面聯絡、電話聯絡和個別家長約見等。

  (2)家長作為學校活動的自願參與者。這類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長報告會、課外輔導、家長幫助指導職業實習和特殊技能訓練等。

  (3)家長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家長參與決策的具體合作方式有:家長諮詢委員會、教師-家長會、家長出任校董事會成員等。

  2、英國北愛爾蘭大學教授摩根 (V•Morgan)等人按家長參與的層次分為三類:

  (1)低層次的參與。這個層次的家校合作方式有:訪問學校、參加家長會、開放日、學生作業展覽等活動。另外。家長聯絡薄、家長小報、家庭通訊等也屬此類。

  (2)高層次的參與。這種層次的合作方式有:經常性的家訪、家長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幫助製作教具、為學校募集資金等。

  (3)正式的組織上的參與。合作方式有家長諮詢委員會等。

  3、美國學者戴維斯 (D•Davies)主張,家校合作活動的型別應該以其合作目的來劃分,可分為四類:

  (1)以解決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目的。合作方式有約見家長、成立臨時諮詢委員會等。

  (2)以促使家長參與其子女的教育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庭教育指導、開放日等。

  (3)以利用社群教育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為目的。合作方式有:參觀博物館、開闢教育基地等。

  (4)以吸收家長參與教育決策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長諮詢委員會、家長教師協會等。

  (二) 家校合作的策略

  1、直接策略:直接針對教學和學習活動。比如進行對話和思考的活動,指導家庭作業,進行語言、音樂和藝術活動,提供學習用品等。家長還可以在學校中參與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例如協助教師教學等。

  2、中介策略:與教學和學習活動並不直接有關,但是支援教學活動的。如使用各種聯絡方式向家長說明學校情況和學生的進步;家長參加學校組織的參觀、旅行活動,指導學生遊戲;家長參加學校舉辦的研討會參與學校政策的討論、與教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等。

  3、邊緣策略:與教學活動無關的教育活動。如家庭提供青少年兒童基本的生活條件,如營養、健康和安全;家長參與對學校事務的管理並提出建議;家長參加家長委員會、教師–家長協會等;學校幫助家庭聯絡社群資源,提供給家庭和學生一些服務和贊助等。

  (三)家校合作的具體措施

  1、前蘇聯十分重視家校合作。教育管理部門要求學校與家庭的合作必須是經常的、具體的,有家長委員會、家庭和學校協助委員會等專門的組織機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就是家校合作的典範。

  2、在法國,人們認為,教師、學生、家長相互通報情況,是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互協調的最好手段

  3、德國學校重視課外、校外活動,經常利用家長的學術專長和專業經驗,組織他們幫助學校開展課外活動。

  4、在日本,市鎮村都設有社會教育主事,協調社會各界對教育的支援和關心。社會教育設施不斷充實和增加,如“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兒童文化中心”等,作為將家庭、學校、社會三者聯絡的紐帶,發揮了重要作用。

  5、在美國,有許多組織,如全國家長教育協會、全國家長和教師大會、美國兒童研究協會等,從事推動家校合作和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的結合。近年來,美國的許多地方成人集體也為青少年兒童組織了“兒童辦公室”、“家庭-學校支援中心”,積極投入到家校合作的教育活動之中。

  此外張達紅老師刊登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中的兩難問題》中指出了我國現有的方式,如學校可透過給家長的一封信、校報、便條扽更家長介紹學校的情況,還有可是適時的家訪,與家長溝通。利用電話進行訪談提高效率。學校透過“家長來校日”“家長接待日”等譯介符合當今時代特徵的開通家校合作網頁等

  三、“家庭教育的超教育”課題定義的界定:

  (一)與“家校合作”定義的比較:

  ⑴美國的霍普金斯大學“家庭—學校—社群”研究專家艾普斯坦在《從理論到實踐:家校合作促使學校的改進和學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範圍擴充套件到社群,指出家校合作是“學校、家庭、社群合作”,三者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負有共同的責任,同時三者對孩子的教育和發展是相互影響的。

  ⑵我國研究家校合作的專家馬忠虎認為,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地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援,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地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範圍界定在學校和家庭兩個領域。

  (二)“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的定義:

  ⑴內涵:“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是指學校教師利用現有的學校教育資源和家庭教育資源,並由學校和家庭共同開發社會教育資源,形成家庭、學校與社會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合力,這種合力體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與和諧性。追求和諧即保持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現代家校合作的目標與歸宿。所謂“超教育”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家校合作的各方所處的時代及其背景;二是指與傳統的家校合作相對應的特徵;三是蘊含了對家校合作中的各方素質與個體特質的特殊要求。其突出特點是教師運用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學知識經驗,立足學校領域研究家庭教育,汲取家庭教育的長處,運用到學校教育中,實現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雙方的力量和成果相互交流和彙集。一方面部分甚至全部地擔當起家庭教育的義務,另一方面透過家長綜合性輔導,使之具有部分甚至全部代替教師的作用,是對傳統“教育”的跨越性研究。

  ⑵外延:包括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兩個範疇,尋找二者的契合。

  四、“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課題研究的目的、任務:

  眾所周知,社會參與教育與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開展本課題,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利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最後總是家庭教育再來支援和強化學校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充,試圖實現家長與教師角色的轉換與合一。

  其具體任務包括:

  ⑴提高家長的素質,使之具備教育子女的能力。包括:使家長具有現代育人觀念,教育方式、方法;具有教育子女的文化科學知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具備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形成促進學校教育的合力。

  ⑵使教師具有家長對子女的愛心、責任感,汲取家庭教育長處,運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五、“家庭教育的超教育”課題的理論依據

  1、從管理學的角度分析,學校管理中由家長參與制定的決策,能夠增強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責任感,提高教育質量。

  管理理論中,責權統一的原則表明,在管理活動中責任與權力是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責任由擔當的職務決定,權力是履行責任的保證。因此,責任、權力必須堅持相統一的原則。學校管理過程中有關各項決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長的參與,就會增強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同時,由於家長又是最瞭解學生的成長經歷,瞭解學生各方面的需要、興趣、愛好,由家長參與制定的決策,才更具有針對性。

  2、從父母教育權的演變歷程來看,“家庭教育的超教育” 使兒童權利更大限度的得以維護。

  古代社會里,父母對子女具有絕對的教育支配權。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革命的到來,帶來了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社會化的大生產,使得家庭功能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生產的社會化、工業化使家庭不得不放棄原有的教育權利,即家庭中對勞動者的培養,而學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當部分的教育權利。於是,開始出現了教育權利由家庭向國家公共教育的轉移,也就是“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的雛形。“家庭教育的超教育” 透過實現家校合一行使監督權,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兒童的權利。

  3、從系統科學的新分支——協同學角度分析,“家庭教育的超教育”家正是教育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協同效應的表現。

  協同學是系統科學的新分支,創立者是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他認為,客觀世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系統:社會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無生命、宏觀的或微觀的。這些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系統內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受相同原理支配,這個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協同效應並自組織成為協同系統。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在實現其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過程之中,需要其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協調。“家庭教育的超教育”就是實現其功能的手段之一,它使學校、家庭、社會各系統之間形成協同效應,學校教育居於系統的主導地位,指導家庭教育,協調社會教育,使教育系統不斷向著平衡、和諧、有序狀態發展。

  4、從教師的新職業精神角度分析,“家庭教育的超教育”是現代教師職業的要求。

  使教師把與教育物件的成長密切關聯的各方面因素聯合起來,達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在“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系統中,學校與教師理所當然起到主導作用。一方面,社會擔負起對家長的教育責任;另一方面,教師有責任面對不同的學生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方法指導,並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

  5、從家庭教育的特點和功能來看,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點:家庭成員的接觸方式是面對面進行的,成員之間互動的頻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透過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響,同時家庭成員彼此利益相關、目標一致,聯絡十分密切,另外家庭群體關係在時間上最為持久,父母透過情感方式對子女的影響在其效果上就顯得異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這些特點與優勢是學校教育無法比擬的。學校要提高教育質量,就應該考慮如何調動家庭的力量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從而最終實現將青少年培養成為符合國家教育目標的人才。

  6、從家庭教育的現狀來看,家庭教育需要學校教育的指導和配合

  由於大部分家長不是教育方面的專家,缺乏教育理論的指導,缺乏對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的研究,面對著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關的教育經驗,僅僅憑著對孩子的愛進行教育,往往會出現許多偏差。突出表現在:教育觀念落後,教育方法不科學,教育內容偏差等等,這些都嚴重影響著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學校教育必須加強與家庭教育的結合,增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六、“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可行性分析:

  有利點:教師具有教師和家長雙重身份,既有教育學生的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又具有教育子女的切身經歷,他們本身就是“家長、教師合一”的典範。

  困難預計:⑴教師任務繁重,在時間、精力上難以做許多學生的家長;教師本身在家庭、學校教育方面有許多需要提高的地方,需要加強自身發展。⑵家長集中學習的時間少,參與教育的時間少;許多迫切需要提高的家長反而拒絕接受教育。

  七、“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的內容及階段性進展:

  主 要 階 段 性 成 果(限報10項)

  序號研究階段

  (起止時間)階段成果名稱成果形式承擔人

  12014.1——2調查家長現狀報告張梅香

  22014.3——4制訂家長教育內容彙編 陳文斌

  32014.6——10收集家長教育資料彙編餘盛國

  42014.11——12整理彙編家長教育內容彙編楊辛勤

  52015.2——3蒐集、研究家長教育方法彙編汪麗娟

  62015.4——5整理、彙編家長教育方法彙編 吳又紅

  72015.5——6實施家長教育的內容彙編鬍子琴

  82015.7——12實施家長教育子女的方法彙編許松華

  92015.6——10建設校園網 胡從陽、

  桂勝文

  102014.3——4舉行不定期和專題輔導 陳丙年

  最終研究成果(限報2項)

  序號完成時間最終成果名稱成果形式負責人

  4—82015.12《家長應當上的12堂課》(暫定)專著 集體

  八、“家庭教育的超教育”課題研究的重點和突破的難點

  1、課題研究的重點:

  ⑴使家長協調教育目標。

  ⑵使家長認同學校教育方式。

  ⑶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

  ⑷教師能以家長的情感和家庭教育的長處,應用於學校教育教學中。

  ⑸使家長具備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專業水平。

  2、課題研究的難點:使家長具備正確的育人觀;獲得有利於子女發展的教育方式,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能夠輔導子女。

  九、“家庭教育的超教育”研究方法、手段:

  ⑴調查法;

  ⑵個案法;

  ⑶不定期輔導;

  ⑷專題講座;

  ⑸自學法;

  ⑹反饋法;

  ⑺檔案追蹤研究;

  ⑻家長網路學習;

  ⑼現代傳媒如電信、遠端教育等學習;

  ⑽社群、夜校學習。

  家庭教育的問題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網路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方式已在國外普遍開展與實踐,相關的理論研究也已取得較大的成果。但畢竟國內的資訊科技環境與發達國外不可同日而語,加之文化差異與地域特色,決定了國外在此領域的實踐與研究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參考價值但無法取代我們的研究。

  從國內情況來看,在部分中學都成立有自己的家長學校,但這些家長學校的功能更多地體現在對家長進行家教指導,而未能發揮家長學校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路的構建中的應有作用,此類的實踐研究都處於起步階段,理論上探討多,具體實踐少;提出問題的多,拿出切實可行辦法的少;理性思考的多,實踐研究的少。不少學校也開發了家長學校網站,但這類網站與其他同類網站一樣,只是將原來傳統環境下的家長學校資訊電子化。

  本課題研究的趨勢是:研究資訊科技對德育活動方式的意義、價值,以及家、校和社會三位一體共同施教的目的、內容和模式產生的深刻的影響,提出了學校德育必須由傳統封閉的、限制性的德育,轉變為以實現美好人性為目的的、開放的發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見解、新對策,旨在建構一種青少年網路德育模式,指導網路德育尤其是小學網路德育實踐,進一步提高小學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2.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1)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家庭教育、社群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都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以學校為龍頭、社群為平臺、家庭為基礎”,把三個方面力量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路,共同創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2)網路環境下的德育活動是以網路為背景,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為載體,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活動。“在活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成人”是我們課題的觀點。由於計算機資訊科技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網路在短短二十幾年間從無到有,異常迅猛地擴充套件到了全球的每個角落。網路的出現,拉近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奏,從根本上改變了資訊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路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閒娛樂的重要平臺,學生的求知、成長的興奮點被五彩繽紛的網路世界所吸引,他們透過網際網路瞭解了學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領域,認識了世界的博大精深,結交了許多不相識的朋友,改變了原有的思維方式。

  (3)少年兒童時期的孩子最相信的是父母、最親密的也是父母,在父母面前,他們無憂無慮,最樂於把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告訴父母,離開父母的呵護,他們就會茫然若失、進退維谷。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地間最無私的愛,他們是最樂意幫助孩子的人。所以父母是孩子的最佳督導者和最佳觀察者。

  國內外的研究都已證明,在孩子的一生中至少有一個成人對孩子始終耐心地鼓勵和幫助,對於孩子獲得生活成功是極為重要的。同時還證明;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與他們父母的情感和親子關係的質量是密切相關的。只有您——偉大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能自我調節的人,並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或套話。無數的事實都已證明,父母的支援、鼓勵和愛,是孩子獲得生活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課題旨在探索如何透過家校互動聯絡,充分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採用多種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促使學校德育得到延伸和補充。

  (4)建立健全、社群、家庭“三位一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網路,對推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要把德育工作擺在首位,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並由學校向家庭輻射、向社會延伸。社群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家庭,要整合各種資源,精心搭建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活動平臺,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銜接。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方法,著力營造培養孩子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和道德修養的“第一環境”。 這種結合從“應有”到“實有”

  卻有一個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力量整合、教育組織調整乃至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

  本課題可能的創新之處:

  (1)透過課題研究,初步構建一個開放的、互動的、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網路德育模式。

  (2)在網路環境下,大家共同進步。現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終生學習已經成為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在實施網路德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學校的管理者,還是教師、學生,以及廣大家長,都將整個過程中受益,達到多贏的效果。

  (3)德育需要網路,網路成為德育活動創新的重要途徑,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使我們用更少的成本,取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從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傳統德育模式的特點表現為封閉性和一元性,與資訊社會的開放性、多元性不相容。針對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網路面對撲面而來的資訊而無所適從或飢不擇食的現狀,德育要敞開思維的大門,要走進由不同制度的社會和歷史、現實、未來不同階段所構成的資訊時空,讓學生經受資訊的衝擊和“洗禮”,從而增強對不良資訊的抵禦力。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網路環境:是指將分佈在不同地點的多個多媒體計算機物理上互聯,依據某種協議互相通訊,實現軟、硬體及其網路文化共享的系統。

  2.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小學德育:即學校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

  方向,起著主導作用。

  4.網路環境下的小學德育:是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以網路環境為特定背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形成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型育人格局。

  三、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1.研究目標:

  (1)在於逐步培養師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體現和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創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形成辦學特色,為每一名師生的全面發展而努力,同時也起到探索建立校本特色的網路德育模式的作用。

  (2)透過研究和實踐,提高研究教師的專業素養,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提高學校德育的效能、品味與魅力,使德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並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成長和發展。

  (3)透過研究和實踐,引導學生養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2.研究內容及重點:

  研究的內容

  (1)探索網路環境下學校、社會、家庭教育形成和諧互動機制的組織建設與制度建設。

  (2)探索網路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目標。

  (3)網路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內容。

  (4)探索網路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途徑、方式方法。

  (5)探索網路環境下家校和諧互動教育機制的評價體系。

  研究的重點

  本課題研究將以網路環境下德育實踐研究、架構網路環境下德育模式研究為重點。

  四、研究的方法、思路與物件

  1.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我們將運用文獻法來整理和運用當今國內外關注網路教育、小學德育的相關的理論與

  實踐,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為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提供充實可靠的理論依據和操作參考,更好地實現教師的觀念更新。

  (2)調查研究法。透過師生隨機的座談、平時的觀察以及課題前期的問卷測查,發現學校德育中存在共性問題,分析小學德育現狀,為構建架構網路環境下德育模式、評估課題研究實效提供參考與依據。

  (3)行動研究法。強調本課題研究的實踐特點,在德育實踐中分析、改進、總結。

  (4)案例研究法。不斷收集德育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從中發掘和提煉科學有效的實施舉措,及時予以推廣。

  (5)經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教育規律。

  2.研究思路

  透過分析網路環境下小學生的德育現狀,建設適應網路環境下的新型德育工作隊伍,開展網路環境下針對性的小學生德育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架構網路環境下德育模式。

  3.研究物件:各班級


【家庭教育的問題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