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

巴赫的六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無伴奏樂曲中最早聞名於世的典範,在音樂結構、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舉世無雙。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樂評吧。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

週末賴在床上,灰濛濛的陽光還是不留情面穿透了淡色窗簾,突然想聽點巴赫,隨手翻出斯塔克的巴赫的大六,這是他晚年錄製的一版,醇厚的大提琴伴著春日的陽光。

斯塔克晚年的大六速度較65年的水星(Mercury)來的慢。水星版的錄音較晚年版的錄音偏冷,也快。當然細節也較豐富,這二版錄音我都有。在這裡斯塔克的演繹是那種稍暖,猶如君子之交淡似水的意思。整體的演奏旋律起伏不大 有些慢樂章,前奏曲和薩拉班德的整體處理的甚至有些“支離破碎”內在的分句短促,不夠連貫。快速的舞曲樂章也沒有那種歡快或者很強的律動,不知道是技巧下降還是為了深度研磨挖掘營造出的效果。這個版本不似法系富尼埃和讓德隆的 “溫文爾雅”,也沒有卡薩爾斯的博愛般濃郁的人文精神,總體風格依舊延續60年代版的冷,不過比那版稍暖,第六號組曲D大調晚年版本竟然比水星版多出9分多。這種暖的感覺恐怕是因為速度的處理和慢樂章分句內在的不連貫導致的。

在來說說老羅(Rostropovich)的大六, 這個EMI公司的錄音上市之後不久就被評為三星,帶不帶花忘了。老羅的演繹就和斯塔克處於兩個極端,老羅的大六樂句旋律起伏強烈,充盈著衝突的張力和對比,短句氣息連貫,處處浸透著斯拉夫民族的熱情洋溢,甚至可以聽到老羅演奏時候隨著樂句急促的呼吸聲,有些樂句帶有壓迫感或者窒息感,隨著旋律和節奏心潮律動起伏。有些樂句甚至是比較較勁的,一個浪漫主義風格的巴洛克作品演繹,甚至有這樣的評價,說有點像老羅醉酒之後的演繹。比較Bohemian式的演繹。色彩斑斕恣肆…..

斯塔克的大六感覺是演奏家與大提琴在君子般的娓娓交談,語氣平緩,但不缺少長輩的威嚴。水星版的封面是現存大六版本中本人看著最舒服的一幀

老羅的版本有點像是激情肆意的波細米亞藝術家與大提琴瘋狂的魚水之歡,時而高山 時而低谷 時而纏綿私語 時而黯然神傷。呼吸急促 大漢淋漓….心潮彭湃後氣息平順….

巴赫的'大六不愧是一部經典的大提琴作品,就我看來,斯塔克和老羅佔據著二個極端,各有媚惑之處,不能總是君子淡淡,也不能總是情感肆意汪洋。喜歡哪個還是按自己的心情和好惡來選擇吧。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

這是我古典的入門唱片,雖得之偶然,甚幸也。

“bach其實就在那裡,沒有過分的情感”,在我看來也許是對此片最好的褒揚。

如果說人生有高潮與低谷,那麼低谷猶如在冥河中裸泳,高潮好似在雲中漫步。何以鑑別,如認為大無甚為歡樂,此刻應當身處逆境,如認為大無頗為沉重,此刻應意氣風發。

在低谷聽到大無,當為命不該絕,人生、信仰、愛情、親情一團亂麻之際,正欲放棄之時,抓住這根救命稻草,進而開始轉機。

在高潮聽到大無,當甚為慶幸,能在繁華之時看清自己。

fournier77版有松香味,似可聞,starker92版如白米,需細細咀嚼才行。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

很少有古典樂是“無伴奏”的,這個吸引我。

聽了很多的古典樂都是樂團形式演奏,其實我倒覺得很多樂曲獨奏更好。這張碟給力薦,無關演奏者的任何演奏技巧或是其他我無法判斷的因素,只因它是無伴奏的,我就覺得它是值得的,任何一種音樂如果是純粹的表演或許它是單調,但未必不是打動人心的。

很多人都知道大提琴不是一種任何人都喜歡的樂器,它的音色有著歲月的痕跡與睿智,它是需要一種沉澱下來的態度來面對。最好的音樂,不過是在對的時間聽到適合自己這個階段樂曲。

巴赫、大提琴,在我看來,除了閱歷,也是需要一種孤獨的狀態。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相關文章:

1.音樂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樂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