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普知識>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的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參考。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1)江渚上(2),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篇《臨江仙》把我們帶入了奇妙的三國世界,在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個性十足。先來說說蜀王劉備吧。 劉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作為“明君”來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點刻畫了他的寬仁愛民、敬賢愛士和足智多謀等性格特點。

一、寬仁愛民

在《演義》第一回,寫劉關張桃園結義時,其誓詞便赫然標出“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八個大字。這既是他們的政治目標,又是他們高高舉起的一面道德旗幟。從此,寬仁愛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劉備區別於其他政治集團領袖的顯著標志。

二、敬賢愛士 作品竭力渲染了劉備的敬賢愛士,知人善任。其中就有三顧茅廬的故事。歷史上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僅有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而《演義》卻以兩回半的篇幅,精心設計,將“三顧”的過程寫得委婉曲折,令人悠然神往。劉備不辭辛勞,不顧兩位義弟的埋怨,鍥而不捨地三次往訪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撲了空,途中每遇到諸葛亮的親友,就誤以為是諸葛亮本人,前後達四次之多。這些充滿理想色彩的細節,把劉備求賢若渴的誠意渲染得淋漓盡致。 二、足智多謀

劉備投靠曹操時,曹一時興起,曾邀劉備煮青梅酒以論當世英雄。當曹一再請劉備指出當世英雄時,劉備先後指出過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人,這裡劉備為什麼不提自己呢?因為按曹操的觀點,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英雄當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劉備若自稱英雄,就等於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對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無出頭之日,還將有性命危險。

寬仁愛民和敬賢愛士這兩大品格的充分表現,使《演義》中的劉備形象成了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明君”範型。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篇2]

首先,作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見識高超。這一方面在與同為奸雄的`袁紹的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對比中突出得更為鮮明。如曹操入冀州後,有鬚髮皆白的父老數人跪於地,說袁紹“重斂於民,民皆生怨”,歌頌曹操“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雖然曹操奸詐巧偽,但同時也具有仁德之心,爭取民心,愛惜百姓。他雖然知道劉備胸懷大志,久為必患,但是他認為“方今用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為也。”在關羽掛印封金離去時,曹操又認為“彼各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讚揚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領州牧之後,就急忙“招納賢才”,荀彧來投奔,他認為是“吾之子房”;郭嘉應聘,曹操以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與郭嘉後來果然成為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或是自來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將,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後來均成為曹操手下衝鋒陷陣的猛將。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則又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當爭取民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牴觸時,她就會視民命如草芥。如殺呂伯奢、血洗徐州。同時,對待部下,他是陰險和殘酷的,如借倉官的頭來穩定軍心,割發代首、夢中殺人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假名借勢之舉,確實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是他成就霸業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但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欺君罔上”的行為,因之小說一再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