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活常識>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過年放鞭炮原因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過年放鞭炮原因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過年放鞭炮原因

導語:過年放鞭炮你知道為什麼有這個習俗嗎?下面告訴你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來看看吧。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_過年放鞭炮原因

放鞭炮原因

放鞭炮是一種常見的民俗活動。無論過年過節、結婚升學,還是大樓落成、店鋪開張,放鞭炮都是人們慶祝時必不可少的專案。民間有“開門爆竹”的說法,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燃放鞭炮,既增加了節日氣氛,又討個辭舊迎新的吉利。北宋文豪王安石就有“爆竹聲中一歲除”的詩句。每當除夕之夜零點之際,新年的鐘聲敲響,中華大地上炮竹聲響徹雲霄。此時屋內燈火通明,屋外燦爛的火花和震天的轟鳴聲,將過年的喜慶氣氛推向了高潮。

然而,最初人們放鞭炮的本意卻不僅僅是這樣。

古時候,人們外出露宿深山野林,往往要在山上點燃篝火,這樣做一是為了生火燒煮食物和取暖,二是為了防止山上野獸的侵襲。然而傳說有一種野獸既不怕人,也不怕火,常常前來偷取食物。這種野獸叫“山魈(xiāo)”,可以讓人得上寒熱病,就像瘟疫一樣,人們對它又怒又怕。後來,人們發現“山魈”雖然不怕光,卻害怕聲響,於是就在山上燒起竹子,竹子“劈劈啪啪”爆裂的聲音讓“山魈”逃得無影無蹤。祛除瘟疫一般的“山魈”,便成為爆竹起源的說法之一。燒竹以驅趕瘟疫惡鬼的習俗也逐漸在民間流傳下來。

又相傳,唐初時瘟疫橫行,有個叫李田的人,將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發出很大的聲響,冒出滾滾煙霧,驅散了山間的瘴氣,化解了疫病的.流行。此後,這種裝硝竹筒也受到大家的歡迎。裝上硝石的竹筒就成了爆竹的雛形。

隨著火藥的發明,北宋時人們將竹筒改成了紙質或麻質,裝上火藥,製成小卷串起來,稱為“炮仗”或“鞭炮”。人們認為燃放爆竹不僅寓意著祛除病邪,而且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

明清以來,放鞭炮已經成為民間十分常見的文娛活動。如今的鞭炮花樣日漸繁多,儘管鞭炮的形狀發生了種種變化,但放鞭炮用以驅逐瘟疫、辭舊迎新的傳統卻得到了發揚,“竹報平安”的觀念也深深融入國人的頭腦中,特別是遇上重大喜事或過年的時候,人們一定要放上幾串鞭炮,以震天的脆響增添喜慶的熱鬧氣氛,用炮聲傳達對新的一年熱切的期待與祝福。

相關閱讀

過年簡介

過年即是春節,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傳統民俗

春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過年放鞭炮原因】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