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夜書所見公開課教案及教學設計附原文註釋及賞析

夜書所見公開課教案及教學設計附原文註釋及賞析

夜書所見公開課教案及教學設計精選(附原文註釋及賞析)

導語:《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古詩。無論是從詩句內容還是學詩體驗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以下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整理的夜書所見公開課教案及教學設計精選(附原文註釋及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註釋]

①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④籬落:籬笆。

[解說]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這首詩是南宋詩人葉紹翁所寫。蕭蕭的秋風吹動梧桐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於夜間小景。

創作背景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並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情感評析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鬱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痴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3]

寫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悽愴落寞之感;秉燈夜遊,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悽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 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傳情達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⑤ 擬人、通感,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於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⑥ 字斟句酌,“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悽清之意。“挑”字於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

⑦ 虛實結合,以實映虛。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悽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於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夜書所見公開課教案及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理念:

《夜書所見》是南宋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古詩。無論是從詩句內容還是學詩體驗上,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古詩教學的一般規律,圖文對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編寫特點,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會詩句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採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鼓勵學生誦讀,加深對詩句內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並能理解古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情感的轉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並能背誦。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

難點:感受詩人由鬱悶轉為歡快的心情變化

四、教學準備:課件

五、教學實數: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

1.還記得我們學過許多思鄉的古詩嗎?誰能來說一說?(背)

生1:靜夜思

生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看來同學們之前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哦.

二、瞭解詩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吧.

(出示課件:葉紹翁)

2.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3.同學們瞭解的真多,從你們的介紹中,老師瞭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詩人,(課件板書:南宋 葉紹翁)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特別引起老師關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和我們一樣都是福建人,說起來還是我們的老鄉呢。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就是(板書:夜書所見)

2.全班一起讀課題,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見是看見的意思

3.那誰能說說這裡的書是什麼意思?(寫)

(反思:在備課就想到學生對“書”字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難。果然,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反覆讀課題,又讀了兩遍課題後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之前,準備不夠,在這花了不少時間)

4.誰能把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完整.

生:夜晚寫下自己所看見的

5.到底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出示課件:秋夜圖/音樂伴奏)

6.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夜晚,有一位詩人久久不能入眠.

7. 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詩歌中的字詞或意思呢?(看註釋,查字典,查資料,看插圖,展開想象)好,下面就請大家以同桌為單位,用你們提出的辦法來學一學古詩,看看你能讀懂的有哪些,再給你讀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

(反思:這個環節課堂的生成不錯,能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記憶結構裡喚醒以前的認識,鞏固了認知能力,同時抽到的學生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生的錯誤和課文的生字有關,然後讓孩子字發現並在糾正的時候很好的強化了拼音的書寫。)

8.學生反饋自己讀懂的字詞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9.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裡,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四、 品詞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在這兩句詩歌中,你們能體會到作者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又想到了些什麼嗎?(出示課件前兩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樹葉隨風擺動。聽到了秋風的聲音。

2.師:是什麼風?(秋風)怎樣的秋風(涼涼的秋風)這風怎麼吹?發出什麼聲音?(呼呼)(課件演示風聲)什麼感覺?(好冷啊)文中說到風聲,用的是什麼詞?(蕭蕭)是啊,這蕭蕭的秋風吹打著梧桐樹的葉子,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沙沙,嘩嘩)你覺得怎樣?(我覺得更冷了。)

(反思:這個時候的課堂氣氛不夠,風聲的音效太短了,學生還未體會到就沒了,應該再引導讓學生再體會一下)

3.這樣的風聲,梧桐聲,拂過詩人的身體,掠過詩人的耳朵,送來陣陣的寒意,讓詩人不禁打了個寒噤,那麼你們覺得這一句該怎麼讀?個別讀兩三個,齊讀。(蕭蕭梧桐送寒聲)

4.詩人還看到了什麼?(課件圖片,一輪明月)好一輪當空的明月啊,讓我們想起了什麼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我們都做些什麼?

生1:我們一家人吃月餅,看月亮.

生2:全家圍在一起很開心

是啊,當你們圍坐在院子裡,陽臺上,吃著可口的月餅,看著明亮的月亮的時候,我們不由的發出一聲感嘆,月亮真美啊!

5.但詩人此時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嗎?(美,不美。)

6.看來意見不統一,說說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為作者此時,深處他鄉.

7.你怎麼知道他在異鄉?

生:因為詩中提到動客情。這個客說明他在他鄉做客,這時候,他一定……..

8.說的真好,這裡有個關鍵詞,動客情,他動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來噹噹小詩人,設身處地的想想,在這樣一個月圓的深秋之夜,秋風陣陣,涼意深深,你們會想到些什麼?

9.說的太好了,可見詩人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憂愁,孤單,寂寞,鬱悶)(板書:孤單)因此,在詩人眼中,這輪明月並不美,他沒有心情賞月,他的心被濃濃的思鄉之情所取代,被對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滿,那麼這句又該怎麼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讀出來.

11.大家讀的太好了,趙老師也彷彿被你們帶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憂鬱和孤獨所感染。

10.這時候,詩人一個不經意的轉頭,他又看到了什麼?(出示插圖:籬笆下的一盞燈)

你怎麼知道他看到了一盞燈(夜深籬落一燈明)

11.在這樣滿是憂愁的夜晚,卻有一盞這樣醒目的燈,大家想象下,在籬笆背後,可能有怎樣的一幅情景呢?

12.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老師真佩服你們,詩人和你們一樣,他雖然沒有看到籬笆後的情景,卻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麼呢?大家來讀讀詩歌的後面兩句,然後告訴我答案)

13.詩人想到後面應該有兩個孩子在捉蛐蛐。

師:你從哪一句詩裡知道的?這裡的知是什麼意思:猜想

14.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猜想?(因為,他小時侯一定也常常提著燈籠在籬笆下捉蛐蛐)

15.你們知道孩子們捉蛐蛐是為了做什麼嗎?(鬥蛐蛐玩)

16.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捉蛐蛐的嗎?(生:………)你們想捉蛐蛐嗎?(想)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和詩人一起回到童年時代,在老師的語言帶領下去捉一捉蛐蛐。

17.這是深秋的一個夜晚,好大好圓的月亮掛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夥伴,躡手躡腳的來到後院的空地上,興奮地尋找著蛐蛐的蹤跡,這時,你們聽見了(放蛐蛐的聲音),這可是一隻好大的蛐蛐啊,你們悄悄地靠近發出聲音的地方,提著燈籠,一邊照亮,一邊輕輕地撥動小草,忽然,你們眼前一亮,看到了那隻蛐蛐,說時遲,那時快,你們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們逮住拉。(怎樣,你們這時有什麼感覺啊?)

(反思:儘管在教學中,沒有強加給學生”挑”字在詩句中的正確讀音,而是採取了查字典的方法來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但在課堂上我沒有清楚的處理挑字的教學,感覺當時有一點饒口,挑、促織——讓學生聽老師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顯)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們可高興了。因此,這兒挑應讀 tiao(第三聲)

(反思:因為學生對捉蛐蛐的操作過程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不知道這是用一根麥杆在洞口撥弄,把蛐蛐撥出來,所以還是有一部分的孩子沒有很好的找到正確的讀音,可見,教師的備課還應更細緻些,才能在教學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19.當詩人也回想起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時候,你覺得他的心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開心,快樂……)板書:快樂

20.那你覺得應該怎樣讀詩歌的最後兩句? (個別讀 全班讀)

21.這篇詩文寫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緻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鄉之愁,又從一盞明燈裡回憶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產生了愉悅的心情,這樣複雜的情感變化,卻只用了寥寥幾句精闢的詩句來演繹,並且表達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的讀一讀這位偉大詩人的傑作吧。

五、背誦詩歌

這麼好的詩歌,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想)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一會我們來個賽詩會,看誰能當好這個現代的小葉紹翁。

六、總結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多的收集這些優美的古詩,更好的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寶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南宋(葉紹翁)

孤單

動客情

快樂

七、教學反思: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希望在學習古詩中,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步驟。課堂上,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去學這首古詩。由於學生學習的目的'明確,孩子們從學詩題、理解詩意到感悟詩情都很積極,教學過程進行得也較為順利。

透過這節課,我有幾點想法:一是在語文教學中對孩子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是必要的。語文教學不光要傳授孩子們語文知識,更要讓孩子們掌握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二是在教學前,教師必須對教材充分鑽研,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準確地設計教學中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學習。

夜書所見公開課教案及教學設計

課文分析:《夜書所見》描繪了秋天夜景圖,表現詩人孤身在外孤獨、寂寞的心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詩文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認“促、深、憶、蕭、梧”五個生字,會寫“促、深、憶”三個生字。

(2) 朗讀、背誦詩文。

2. 過程與方法:

透過朗讀詩文,體會詩中的感情,背誦詩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以及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讓我們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重難點、關鍵:

1. 體會詩文的意境,體味詩人的感情。

2. 朗讀詩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讀中有所感悟。

教具準備:

課文掛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美圖匯入,營造詩境

1. 出示掛圖,請學生說出掛圖中的景物、人物,然後互相交流,根據自己的想像創編小故事。

2. “同學們的故事很精彩,老師真是佩服呢!這樣美的畫面寫成詩也一定會很精彩!來,我們一起走進《夜書所見》!

(從形象直觀的圖畫入手,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透過圖片營造詩文意境並在此基礎上創編故事,一是為了訓練口語表達的能力,二是為了有一個輕鬆的開始,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在老師的引導下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期待,預熱課堂。)

二、 初讀詩文,感知詩情

1. 理解“書”、“所見”的意思,近而解題。

2. 齊讀題目。

3. 根據拼音、註釋同桌互讀詩文,要求讀通、讀順。

4. 老師正音、師生討論生字的認法。

5. 老師範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

6. 告訴老師你從詩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猜一猜詩人在想什麼?

(從整體入手,把握詩意,避免了機械的分析,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透過整體感悟文章內容,邊讀邊想,實現學生與文字的對話。)

三、 精讀詩文,感悟詩意

1. 詩的題目是《夜書所見》,那詩人在這樣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讀詩文,在你認為的重點詞語下面劃線,說說感受。

2. 在這樣淒涼的秋夜,詩人的心裡有什麼感覺?他想到什麼呢?(板書“動客情”。)

3. 請同學帶著自己的感受齊讀寫景部分。(讀中感悟,讀中悟情,以讀促思,尊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感受,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4. 圖文結合,自由讀文,聯絡上下文討論“知”的意思。(品“挑”)(品詞析句,積極思維,展開聯想,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性。)

5. 在圖中標出從詩文中摘到的詞,給圖畫配上“註釋”。(看圖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鮮明的圖畫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圖文結合是第二學段閱讀的重要途徑。)

6. 作者看到孩子們玩得那麼投入,就會想到什麼?(家鄉、童年。)是的,這就是“江上秋風動客情”中的“動客情”,也就是—詩人思念自己的家鄉和童年。

7. “動客情”就是全詩的中心句,文字中融進了詩人思鄉之情,我們讀的時候就要把“想家”、“鄉愁”的味道讀出來,讀得濃濃的。你覺得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這種感覺?

(抓住文中的字詞來理解詩文內容,讓學生聯絡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為深入,學生體悟了詩內涵,也學會了閱讀。)

四、 誦讀詩文,品味詩蘊

1.指名讀詩,師生評價,評出“朗讀之星”。(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方式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及熱情,避免出現“朗讀疲勞”。)

2.齊背詩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與人共處,同時進一步昇華了詩歌的情感。)

3.說說自己的感受,你想對詩人說些什麼?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與文中人物對話,學生在情境中將自己融入其中,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

4.回憶一下關於思鄉的詩,如《靜夜思》。(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絡,回應本課情感體驗。)

五、小小詩人,再現詩韻

把這篇古詩改寫成一篇優美的現代詩。

(注重積累與表達的訓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對文字的興趣,很自然地完成讀寫結合。樹立了“生活中學語文,生活中用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空間。給學生留下自主空間,可做課堂小練筆,也可課下寫成,下節交流。)

板書:

見:梧葉 挑促織 一燈明

夜書所見 聽:寒聲 秋風 思鄉、孤獨

感:動客情


【夜書所見公開課教案及教學設計附原文註釋及賞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