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900字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900字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900字

“仁義禮智信”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利於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那麼仁義禮智信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pincai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900字

中華傳統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仁義禮智信”,作為其核心價值觀,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我國的千古聖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經受住歷史長河的淘洗而歷久彌新,至今仍具有恆久的魅力和普適的價值。孔子所倡導發展的“仁義禮智信”,作為人們虔誠遵循的道德規範,已深深地溶鑄在民族精神之中,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體現了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

傳統美德的“仁”,作為做人之本,是中華傳統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來倡導,強調“仁”應體現於日常人倫的一點一滴之中:對人,要“愛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己,要“修己以敬”,“剛毅,木訥”;對事,要堅持真理,“當仁不讓於師”,甚至“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仁由己”,仁不是從外部客觀得來,而是由主觀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應是一段依於仁,行於仁,實現仁的旅程。

傳統美德的“義”,作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徵,是君子內在的本質,她只有透過具體行動才能表現出來。孔子認為,在人類生活中,有一種比個人的實際利益更高的價值,這就是道義, “君子義以為上”、 “君子義以為質”、“行義以達其道”,對於天下的事情,都應“直道而行”。義,自身具有不為功利價值決定的獨立的價值,在義利問題上,孔子主張應遵循“見利思義”的道德原則,“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把住義與不義的底線,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公益。

傳統美德的“禮”,既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直觀表徵,又是個人道德素質的外在標誌。孔子倡導“克己復禮”,其“禮”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仁”、“恭”、“敬”、“讓”、“情”等方面。孔子認為,人的一生,不學禮則無以立身,不知禮則無以自立。“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人們學禮知禮,所重視的並不只是禮的外在表現,而是體現在禮的形式之中的社會道德功能和意義,掌握做人做事的規矩,透過不斷的修身、反省、自律,實現“內聖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設和諧發展的理想社會。

傳統美德的“智”,是知人與求是的理性原則。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種道德認知與道德理性,他認為“仁”與“知”互為前提,都是做人應有的道德品質,“擇不處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 。孔子還把“知”作為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好學則智”,一個人要成為智者,應該好學、樂思、勤問、篤行,透過學習與實踐,吸納人類的智慧,豐富心靈的世界,涵養生命的氣質,提升修養的品級,從而達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傳統美德的“信”,是每個人的道德修養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謹而信”,做人就應該保持自己的本色,任憑歲月流逝,也決不能減弱誠信在心靈的光澤。他認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自己的至誠至信。“信則人任焉”,一個人忠誠與信實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貴的財富,在這方面進行培育投資的人,雖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質方面變得富有,但可以從贏得的尊敬和榮譽中得到回報。

當今時代,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人類文明的大道,迫切需要倫理道德的精神支撐,需要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不斷的道德實踐和道德修養。我們應以未來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從孔子的“仁義禮智信”中,取精用宏,找到她深層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賦予她體現時代精神的創新內涵,在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讓孔子思想中無窮的精神文化養分,長久地播益於我們的道德人生和幸福人生。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900字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範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恆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涵中已積澱了中華民族許多優良道德傳統,具有普遍意義,其中不少內容,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已被公認為人類普遍的道德準則;另一方面,“仁義禮智信”的表述,作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範疇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品牌”。在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和核心價值觀的建構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借用“仁義禮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華,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倫理道德範疇體系。

“仁義禮智信”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利於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仁義禮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極其簡潔鮮明的語言形式,也非常適合於道德教育和宣傳。今天,我想結合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建設,對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逐一進行簡要闡釋,作為對傳統儒家思想進行現代轉換的一種嘗試。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範疇名稱,具有永恆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涵中已積澱了中華民族許多優良道德傳統,具有普遍意義,其中不少內容,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已被公認為人類普遍的道德準則;另一方面,“仁義禮智信”的表述,作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範疇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品牌”。

在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和核心價值觀的建構過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借用“仁義禮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華,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倫理道德範疇體系。

“仁義禮智信”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利於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仁義禮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極其簡潔鮮明的語言形式,也非常適合於道德教育和宣傳。今天,作者結合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建設,對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逐一進行簡要闡釋,作為對傳統儒家思想進行現代轉換的一種嘗試。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900字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三綱五常”之說法。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教育思想至今,中國二千餘年的傳統文化主流是圍繞儒家“三綱五常”發展,逐漸演化而來。執政者透過儒教的“三綱五常”來維護、規範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和進行社會的文化構造,使社會各階層百姓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具體地說,所謂三綱: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父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封神演義》)凡是君主,應該成為臣下的表率;凡是做父親的,應該成為兒女的表率;凡是做人丈夫的,應該成為妻子的表率。身處某種位置,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正人先正己,三綱是對上位者的約束,是給君、父、夫所擬定的道德約束,樹立的高新標準。

《禮緯•含文嘉》講: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綱具有“模範”帶頭的意義和作用,在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中,“君為臣綱”就是說上級是下級的模範,掌權者是平民百姓的模範;“父為子綱”是說父母是孩子的模範,大人是小孩兒童的模範;“夫為妻綱”是說丈夫是妻子的模範。當然,現代社會中,夫妻可以互為彼此的模範。模範具有帶頭和示範的決定作用,是主導的方面。

主導責任方君、父、夫(妻),應該承擔起更多的道德責任和社會義務,“當家作主”既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義務責任。在“君臣體系”、“父子體系”和“夫妻體系”中,“三綱”體現了有機的整體性、主導性和有效性,如果沒有這個“綱”,就難免出現互相推諉、彼此扯皮、責任糾纏不清的疑慮。有了“三綱”擔當挑梁,複雜的社會、家庭關係就會有一套簡單有效的處理準則和方法,綱舉目張事半功倍。

具體講五常,就是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也是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之間存在的人與人的關係,組建架構社會。依照五常之倫理原則待人處事,或最能直接了當的溝通;通則能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洽。講到底,五常之道,其實就是一切社會成員之間理性的溝通渠道,以及和諧原則。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有關仁義禮智信讀後感900字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仁義禮智信讀後感9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