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國小數學試講教案

國小數學試講教案

小學數學試講教案

小學數學試講教案:認識分數

教學內容: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64頁~65頁。

教學要求:

1. 透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分數表示的方法,並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彙報討論等研究活動順利地完成知識的正遷移,理解和掌握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的方法,能夠用分數表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

2. 使學生體會分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初步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深刻理解分數的含義。

教學重點: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數表示其中的1份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把每份的個數與分成的份數區別開來。

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探索新知

1. 複習舊知。

(1)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風車是怎樣做出來的?

(2)能用一個分數來表示紅色部分佔這個風車的幾分之幾嗎?說一說怎麼想到用來表示的?(板書:平均分)

(3)透過以前的學習,說說對於這個分數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複習分數各部分名稱及意義)

總結舊知: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

2. 探索新知。

(1)出示風車散開的圖,現在誰還能用一個分數來表示紅色部分佔這個風車的幾分之幾嗎?說說為什麼也是呢?(相機出示: 板書:一個整體)

揭題:今天,我們就用這個辦法,繼續認識分數(板書:認識分數)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把散開的風車還看成原來的風車,也就是“一個整體”,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關於分數的知識儲備,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把準學生的學情,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2)學習例1:

出示例1情境圖:

? 每隻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 根據回答,師總結示範把4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介紹:數學上一個整體通常畫一個圈來表示,平均分用虛線來表示。)

?讓學生指一指一份在哪裡,說一說( )是( )的。

(設計意圖: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理解把4個桃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來表示。)

(3)學習例2:

出示例2情境圖:

?操作、感悟、交流:每隻小猴能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先拿出四個圓片分一分,再把你的想法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

?反饋:1生板演分法,說一說把這些桃平均分成了幾份,指一指每份在哪裡,他生說一說每份是這些桃的幾分之幾。

?師總結:(加圈,加虛線)是的,把這些桃,也就是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兩份,分母就應該是2,每份就是它的(板書:2份 )

(設計意圖: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說一說,透過實際操作,從平均分的份數和要表示這樣一份的關係上,抽象得出每份是這些桃的,初步體會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對比辨析:剛才兩次分桃,都是把4個桃子平均分,可是為什麼一個用表示其中的1份,一個卻用表示呢?

(設計意圖:透過對比,讓學生理解把一些物體看成整體平均分,也可以用分數表示,分母仍然表示平均分的份數,豐富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為接下來的變式練習提供有力的支援。)

(3)變式練習:

2只小猴分6個桃:

?把這6個桃平均分給這2只小猴,每隻小猴能分得這些桃的幾分之幾呢? ?交流反饋:把6個桃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給兩隻小猴,每隻小猴分的這

些桃的。

對比辨析:剛才分的是4個桃,現在分的是6個桃,為什麼都用來表示其

中的1份呢?

(設計意圖:透過變式練習和對比,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的方法,在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對分數知識的理解。)

3. 新課小結。

說一說,透過剛才的學習,你對分數知識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二、鞏固練習,融會貫通

1. 說一說。(想想做做1)

自主練習,討論彙報: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你是怎樣想的?

2. 判一判。

下面的塗色部分都能用來表示嗎?

判斷對錯,說說錯在哪裡,怎麼改正。

出示正確答案,啟發思考:怎麼每幅圖中的塗色部分都可以用來表示?

(設計意圖:透過說一說、判一判,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再次感受:同樣多的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只要平均分的份數不同,表示每份的分數就不同;而不管有多少個物體,只要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相同,表示每份的分數可以相同,為學生的知識建構再次提供平臺。)

3. 塗一塗。(想想做做3)

(1)學生自主分一分,塗一塗。

(2)反饋不同塗法,不同分法。

4.分一分。

出示15個風車。

拿出它的,還剩下幾個?拿出它的,現在還剩多少個?(12個)下面用小棒代替來拿一拿。

拿出這堆小棒的、,說一說是怎麼拿的。

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一?自己動手試試看!(、、)生彙報幾分之一,他生猜是幾根。

(設計意圖:在遊戲中豐富對分數知識的理解,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5. 找一找。

(1)找一找我們今天上課的會場裡的分數。

(2)找一找校園裡、生活中的分數。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開拓更豐富的學習素材與應用平臺,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試講教案:認識百分數

教學內容:蘇教版教材第十一冊98-99頁例1以及“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九第1—3題。

教材分析:認識百分數是在學生認識整數、小數,特別是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十分重視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關注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努力揭示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教材創設了“誰投籃準一些 ”的主題情境,讓學生了解百分數產生的過程。在認識百分數以後,教材安排了“讀一讀,說一說”的活動,目的是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百分數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百分數的意義。本課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學習小數、百分數、分數之間的互化,以及百分數的實際應用作了充分的知識準備。

學習目標:

1.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地讀、寫百分數。

2.透過學生自主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體會百分數與分數與分數、比的聯絡和區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進一步發展數感。

教學重點: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教學設想:

如何根據新教材的編寫理念與意圖設計教學、開展有效教學?在這節課上我嘗試 讓學生先預習,再做了以下的教學嘗試。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現狀出發,設計課前的學習指導。學習指導是基於學生的年齡特點而設計的指導學生自學文字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學習指導編寫是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作為基礎的。

2.從學生生活實際和預習後的現狀入手,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充滿活力和靈性。所以,數學的教與學應該聯絡生活,注重學生的現實體驗,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做數學”,建立以預習為基礎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

3.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的知識儲備,採用了討論、交流、互助解決問題、自主探索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體現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切關注。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數學思維不斷髮展,同時也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談話:課前老師要求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你們收集了嗎?誰來彙報?(學生教師指名學生上講臺在展臺上展出收集的百分數)彙報時,教師:你收集的確實是百分數。你怎麼知道這裡的數就是百分數的?你怎樣理解的?

2、教師匯入:同學們收集的百分數真不少,說明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百分數。為什麼會經常用到百分數呢?用百分數有什麼好處?什麼叫百分數?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百分數。(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藉助學生已有的數學學習經驗,去感受,去經歷,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有效激發了探究新知的積極性,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引導探究,認識百分數

1、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部分內容:

教師:你們喜歡打籃球嗎?這裡是我們學校六年級籃球隊訓練時記錄的一些資料。

出示:六年級籃球練習資料統計

姓名 投中的次數

李星明 16

張小華 13

吳力軍 18

教師:根據表中的的資料,你知道了什麼?

提問:誰投的準一些呢?

(教師引導:如果他們投籃的次數相同,吳力軍投的準一些;因為這是投籃的練習,而不是比賽,有可能他們投籃的次數不相同,如果投籃的次數不相同,還會是吳力軍投的準嗎?並相機引出下面的表格)

(2)教師將表格完整

姓名 投籃次數 投中次數

李星明 25 16

張小華 20 13

吳力軍 30 18

提問:現在可以知道誰投的準嗎?你打算怎樣比較?

教師:(接學生回答)對,我們比投中的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

(3)學生回答後教師完成出示例1的表格,教師問:李星明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

在表格中依次出現表示三位同學投中次數是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的分數。

教師解釋我們把“投中的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也叫著“投中的比率”。

教師問:誰投的準一些,就看誰的投中比率高一些。誰的投中比率高一些呢?請同學們算一算,比一比。

讓學生交流課前預習得到的結果。並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想法和結果。

全班交流:引導得出不同的比較方法。

(教師肯定用小數的方法是可以的,兩個兩個比也是合理的。)

板書通分的結果。

教師:像這樣的數也可以表示成百分數的形式。

2、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

(1)師:(接上面)到底什麼叫做百分數?百分數又怎樣讀和寫呢?

(2)全班交流:

教師提問:什麼叫百分數?(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百分數的意義)

百分數的概念中提到了幾個數?百分數表示它們之間的一種什麼關係?

例題中應把什麼看成“一個數”,什麼看成“另一個數”?誰能說一說64/100表示的意義?65/100、60/100呢?

讓學生說三個百分數的所表示的意思。

(4)你會寫和讀百分數嗎?指名說怎樣讀。教師板書。請同學們把例題中的數寫成百分數,並讀一讀。

教師:現在你覺得表示投中的比率用什麼數來表示比較好呢?分數、小數還是百分數?這樣表示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能看出? 3、教學“試一試”。

完成“試一試”題目。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第(1)題。

引導:根據“男生人數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數看作100份,那麼男生人數相當於這樣的多少份?

指名回答男生人數是女生的幾分之幾,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幾比幾?

交流第(2)題時讓學生聯絡實際說說什麼是優秀率?

教師:優秀率就是優秀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幾。

交流第(3)題,先讓學生說一說近視率的含義是什麼。

提問:透過上面的練習,你知道“百分數為什麼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嗎?

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後,在班級裡說一說。

教師:看來,大家對百分數都有了比較深刻地認識,現在你知道課前收集的百分數表示的具體含義嗎?

4、再次交流課前收集的百分數:說意義和從中知道的資訊。

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你收集的百分數的意思

全班交流:讓在黑板上交流的同學先發言。。

教師:同學們剛才你們說的真好,不僅會讀會寫還知道了很多百分數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來進行一些練習。

【設計意圖:因為有了課前的預習,因此在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展示自我,展示自主學習所獲得的成果。透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進行科學合理的對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集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體會學習的快樂,同時又使得這一難點得以突破。】

三、練習鞏固,拓展延伸。

1、完成“練一練”1

學生練習,組織反饋。讓學生用百分數表示塗色部分及空白部分分別是“1”的( )%,交流時說情每個百分數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問:你能用一個百分數表示我們全班同學的解答情況嗎?

教師:有方格的我們會用百分數表示,沒有方格的你會表示嗎?

出示:

引導學生用百分數表示。

教師:是不是生活中所有能用分數的地方都能用百分數表示呢?

2、完成“練一練”

讓學生說說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整理成下表。

分 數 百 分 數

意義 (1)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

(2)還可以表示某個具體量 只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

3、做遊戲

教師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裡寫10自己收集到的百分數,要求寫的認真。教師記時(時間不是很長)

教師: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描述一下你完成的情況嗎?

你能只告訴你完成情況的百分數,讓我們猜猜你寫了幾個嗎?

你還能用百分數來描述沒有完成的情況嗎?

【設計意圖:從我們生活中取材不僅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會百分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真正感受百分數給生活帶來的方便。】

四、回顧總結,質疑問難。

提問:透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對百分數有哪些認識?(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特殊在哪裡呢?)還有什麼問題嗎?

課外實踐:同學們,不僅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經常用到百分數,有些成語也和百分數有關呢。比如:十拿九穩,百發百中(舉一些例子讓生說一說什麼意思)。課後就請同學們繼續收集與百分數有關的資訊和成語。

附板書設計:

認識百分數

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叫百分數,百分數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64100 =64% 讀作:百分之六十四

65100 =65%

60100 =60%

小學數學試講教案:平均數

教學內容: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第92-94頁。

教學目標:

1. 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透過操作、觀察、交流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2. 經歷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 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4. 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學生充分操作、觀察、交流。

教學過程:

一、解決問題,認識平均數

(一)創設情境,收集資訊

情境:三1班第一小組有9人,進行投籃比賽,每人投10次。

呈現成績統計圖,介紹條形統計圖名稱、橫軸、縱軸。

生:說說從統計圖中知道的資訊。

【設計意圖:學生在認識統計圖的過程中,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統計過程。】

(二)引發衝突,尋找方法

1. 呈現問題:男生投得準一些還是女生準一些?

學生可能 (1)男生投得準一些,因為男生最多的王華投中10個,女生最多投中9個。

(2)女生投得準一些。因為女生一共投中30個,男生一共投中28個。

(3)女生投得準一些,因為男生最少投中2個,女生最少投中4個。

(4)要比“平均每人幾個”

2. 討論、交流,產生比“平均數”的需求

【設計意圖:以“男生投得準一些還是女生投得準一些”的開放性問題,關注學生的前在狀態、潛在狀態、生活經驗和發展需要,啟用學生的相關資源,激發學生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與問題相關的經驗或資訊來解決問題的勇氣與信心,也為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平臺。】

(三)認識、理解“平均數”

1. 找“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幾個”

活動要求:同桌合作,可以在學具板上移移、動動,也可以在練習紙上寫寫、算算;

把結果和想法互相說一說。

生:同桌合作,求出“男生平均每人投中個數”。

組織交流

移一移:學生在圖上一邊操作一邊說

說明:用移多補少,使每個男生的個數變得同樣多,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個。

算一算:學生介紹算式及想法

說明:就是把總數平均分。

小結:透過移多補少,把總數平均分,都能找到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個。7不是某一個人投中的個數,7代表4位男生投籃的整體水平。在這裡,還可以說10、2、8、8這四個數的平均數是7。

反思:7表示什麼?

2. 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幾個”

活動要求:1.獨立思考。2.把想法記錄在練習紙上。3.把結果和想法在小組裡說一說。

生:獨立解答,同桌交流。

師:巡視、指導

組織交流:同時呈現移(1)、算(2)

生:交流“移”“算”的具體想法。

追問:這裡為什麼÷5?男生為什麼÷4?

說明:要把總數平均分給對應的人數,才能得到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

反思:6表示什麼?與王蕾投中的6個意思一樣嗎?

3. 解決問題:男生投得準一些。

4. 回顧反思:

剛才我們比男生、女生誰投得準一些,這裡的“準一些”,比的是什麼?

板書課題:平均數

【設計意圖:求男生的“平均數”藉助學具板的移動操作、記錄算式、同桌交流等活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提供感性支撐,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同時,滲透學習的過程結構、方法結構,使學生能主動學習、獨立學習。求女生的“平均數”是運用結構,自主嘗試方法。透過除數對比,滲透總數與份數的對應關係;透過平均數6與個人6的對比,進一步理解平均數表示的是整體水平。回顧反思明晰用“平均數”比較的合理性,有利於學生感受“平均數”的本質。】

二、 實際運用,理解平均數

(一)想想做做1

(1)平均每個筆筒裡有多少支筆? 你怎麼想的?

(2)快速反應

2、4、6的平均數是( );9、11、13的平均數是( );10、20、30的平均數是( )。

【設計意圖:運用掌握的方法求一組數的平均數,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想想做做2

情境:三條絲帶,分別長14釐米、16釐米、24釐米。這三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1)選一選,平均長度可能會是哪一個?怎麼想的?

A.14釐米 B.18釐米 C.24釐米

(2)議一議:為什麼不選14釐米?24釐米?

(3)算一算,平均長度到底是多少。

(4)快速反應:4個小朋友的平均身高範圍在( )——( )之間【圖】

【設計意圖:感悟平均數的範圍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

(三)男生平均數的變化情況

(1)個體數量增加,平均數增加

如果李明投中6個,男生平均個數會不會變?怎麼變?

變成幾了?快速找一找!

如果投中10個呢?平均數變成了幾?

(2)個體數量減少,平均數減少

如果王華投中6個,男生平均個數會怎麼變?平均數是幾?

如果張勇投中5個、沈文投中7個呢?

(3)發現平均數隨個體數量的變化而變化

【設計意圖:感悟“平均數”的敏感性。】

三、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的“平均身高”“平均水深”“平均每人投中個數”“平均每個筆筒的支數”都是一組數的平均數,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平均數。

生活中的平均數資訊【PPT】

帶著今天對“平均數”的認識,走進生活,你會有更多的發現和收穫。

【設計意圖:豐富學習素材,將知識與現實生活溝通,滲透培養學生“數學化”的過程。】


【國小數學試講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