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家居> 阿房宮賦公開課教案

阿房宮賦公開課教案

阿房宮賦公開課教案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創作的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杜牧透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阿房宮賦公開課教案,歡迎閱讀。

阿房宮賦公開課教案一:

教學目標解釋:

高中進新課改以後,課程理念、教材編制和教學方法都面臨著變化。作為一線老師,很現實的問題是面對新教材,我教什麼?如何教?為什麼這樣教?從語文教學來看,不但語體文教學碰到這樣的問題,古詩文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尤其迫切。教材內容多而教學時間少的矛盾怎麼解決?背誦積累和鑑賞感悟孰輕孰重?落實基礎和創新拓展怎樣才能彼此兼顧?學生自學和教師串講的關係如何處理?應該偏重於語言文字、文章體式等形式要素教學,還是注重民族傳統、古代文化等內容要素的薰陶?文言文教學是學習古代漢語,還是傳承經典?這些問題無論進入課改試驗區與否,都可能是我們在教學古詩文時必須要思考和探索的。

教學重難點解釋:

應該說,古詩文教學,我們已經有相當悠久的教學傳統,已經有行之有效的前人經驗,但在新課改浪潮之中,如何適應新的課程結構,如何體現新的課程理念,如何達成新的課程目標,又要我們在教學行為的層面上有所創新。黃厚江老師的《阿房宮賦》這一課例,恰是繼承與創新的良好示範。

教學過程的實錄與隨感:

師:上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三個專題第一個板塊的第二篇課文《阿房宮賦》。同學們在課前預習課文時,提了很多問題。但是大家提的問題我們在課堂上不可能一一解決,實際上也沒有必要一個一個地解決。因為很多問題,只要把註釋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結合起來想一想,就能夠自己解決。在這裡,我們一起研究幾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入題簡潔,但包含了三層意思:一、不可能一一解決,是因為問題多,沒有必要一個個解決,是因為有些問題沒有太大的價值,這裡隱去不說了,有些是可以自己解決的,大凡一線老師都有同感,學生有時候碰到問題,是因為“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二、指出瞭解決問題的途徑,也指點了一種讀書方法:看註解、察語境、做比較。文言文的很多問題不就是這樣解決的嗎?三、“普遍性的問題”,也是典型性的問題,正是教師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課堂時間有限,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時間更有限,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主動性起作用了。)

比如課文第一小節,有同學問最後一句話“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這句話課文沒有加註,實際上大家用心想一想上文的意思,還是能夠理解的。(去掉這句話也可,教學程序沒有影響,但加上,既是鼓勵,又是提醒。)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夠為提這個問題的同學做一個回答?

生1:一日之內,一宮之間,地方不同而氣候不同,是強調宮很大。

師:哦,是強調宮很大,很好。其他同學有沒有不同理解的?

生2:我覺得這句話從下文來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應該是說秦始皇對一些妃嬪的偏愛或者是冷漠……

師:哦,兩位同學的理解不一樣。一位同學從實處來講,是說阿房宮太大了,就像經歷了四個季節。一位同學是從主觀上講,宮廷裡頭不同的宮女受到不同的境遇而感受不一樣。都有道理,但我更傾向於後一種說法。因為你看上文,“歌臺暖響,舞殿冷袖”,這個“暖”和“冷”,主要是主觀的,寫感受的。——大家看,把兩個同學的理解一結合,這個問題解決得多好啊。(教師點評又有三層意思:指出兩位同學理解的角度不同,從實處來講,從主觀上講,通俗,準確;表示老師立場,並且提供例證;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激勵。事實證明學生自己是能夠解決問題的,學生應該大受鼓舞,與某些新課程講堂裡廉價的表揚不同。)

有很多同學問第三小節 “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這個句子怎麼理解。我們把這個問題一分為二,有哪位同學能根據對全文的理解,說說“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怎麼理解?這個句子有難度,有沒有人願意嘗試?請這位同學——(“一分為二”見出教學經驗。常見課堂上綜合性、高難度的問題丟擲後,學生苦苦思索,老師苦苦等待的情景,學生索解無門,教師指導乏力。但這裡,經驗告訴老師,該問題難在句式凝練,難在詞類活用,應該先化解以降難度,分步驟以清條理。而且“這個句子有難度,有沒有人願意嘗試”,也是一種激勵和鼓動。)

生3:這句話是說“如果一天沒有的話,就再把它搶過來。

師:哦,是“如果一天沒有的話,就再把它搶過來”,(生笑)很好,這是一種說法。理解這個句子的關鍵在於主語,大家想一想,根據上文來看,這主語是誰呢?(儘管老師知道該生的翻譯是不妥的,儘管老師接下去要糾正這個不妥,但仍然說了“很好,這是一種說法。”如果苛求的話,我以為這裡“很好”二字是不必講的,也許老師的“很好”並非是對學生翻譯質量的評價。當然,巧妙的是老師抓住主語,主語一明,“輸”字明確,“一旦”也明確了。)

生全體:六國。

師:對,是六國。這個“一旦”,你體會下來和我們今天說的“一旦”是同還是不同?傾向於“不同”的舉手。不要講理由,憑感覺。有覺得不同的嗎?(“一旦”在這裡為什麼不能解作“一天”,為什麼跟現代漢語中的“一旦”意義和用法接近,要講理由也可以,譬如,聯絡上文“幾世幾年”,這裡的“一旦”便有迅速之意,其聚也難,其散卻易,兩相對比,感嘆自在其中了。但憑感覺判斷直接真切,文言虛詞的體會,有時候確實需要語感參與的。)

師:你(舉手者)說說看,不同在什麼地方?說得出來嗎?(生搖頭)哦,說不出來。我說過,不一定要說理由的。從具體的背景看,從上文看,六國已經亡了。六國亡了,珍寶來了,王子皇孫——公主們也都來了,應該說這“一旦”和我們今天的用法比較接近——六國一旦不能再享有這些東西;“輸來其間”呢?那位同學說“就再把它搶過來”,當我們認同主語是“六國”的時候,還同意這種理解的同學請舉手。(無人舉手)連那位同學自己都不同意自己的意見啦?哦,——。這說明只要一揣摩,就知道不對了。“輸來其間”,是說寶物都被秦國運到阿房宮裡來了。(當明確主語是六國時,“輸”的義項就不需要專門闡發了。老師採用了舉手表決法輕輕帶過。)

後面一句“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是一直有分歧、有爭議的句子。“鼎鐺”,(板書“鼎鐺”)有很多書上認為是意動。同學們自己學習的時候,你也認為這是意動用法的,舉手給我看看,有沒有?(部分同學舉手)哦,請放下。認為不是意動的,也請舉手。(老師連續叫同學舉手了。這裡,舉手有調查學情的意思,學生在某些問題上的原初認識是怎樣的,教師是需要了解的,這是教學的起點。)

生4:我覺得是。

師:是意動?

生4:是意動。

師:當然,這也是一個說法,可黃老師不認為是意動。為什麼道理呢?同學們想一個你們以前學過的比較典型的意動用法的句子。(不是直接給與答案,而是溫故知新。文言文聯絡舊知、啟發新知的教法非常重要。)

生5:《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

師: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是“私我”還是“美我”?

生5:哦,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生笑)

師:是“美我”。(板書“美我”)什麼叫“美我”啊?把我看作美麗的,認為我是美麗的。那麼“鼎鐺”是什麼意思?看註釋是怎麼說的,是把寶鼎當鐺。再想一想,它是意動嗎?如果是,哪一個詞是意動?還有同學認為是意動的嗎?(沒有同學舉手)沒有了?同學們課後根據註釋再琢磨琢磨,有不同意見,我們再討論。(這裡似乎解作“意動”更妥當一些。意動用法,據王力所言,有兩種,一是形容詞的意動,一是名詞的意動。學生所舉,是形容詞的意動,與“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比較價值不大,如果舉“古人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友風而子雨”為例,同類相當,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更容易講清楚。一般而言,用如意動的名詞後跟著一個名詞或者代詞做的賓語,“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按正常的句法結構,應該是“鐺鼎石玉,塊金礫珠”,用如意動的當是“鐺”“石”,“塊”“礫”,但杜牧寫的是賦體文章,“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這幾句押的是“i”韻,為押韻起見,詞序作了調動了。當然,老師說根據註解再琢磨,再討論,也就是說是一家之說,並不是定論。這樣對有爭議的地方留有餘地,是較為明智的做法。)

好,這是比較難的幾個句子。後面還有一個句子“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我想我們班同學會很快就能翻譯出來。有哪位同學願意翻譯一下?有同學翻譯出來嗎?(無人舉手)這出乎我的意料。你說說看(指名一位同學)。

生6:一個人的想法,同時也是千萬人的想法。

師:這“一人”是指誰啊?

生6:秦始皇。

師:對,是指秦始皇。後面“千萬人”指誰?

生6:廣大人民。

師:對,是廣大人民。本來呢就應該用“民”,為了避李世民諱,避諱,所以用“人”。你秦始皇自己如此奢侈,貪圖享受,同樣表現了每一個人的心理啊。你一個人奢侈,普通人民也會珍惜自己的財富的啊。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用語很有分寸,如果說,“你秦始皇自己喜歡財富,貪圖享受,天下的人也一樣啊。”感情彩色就沒有把握好,現在說成是“也會珍惜自己的財富”,就準確的多了。教師用語的細微慎辨正是匠心和功底所在。)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憐焦土”四個字呢,書上也沒有註釋,要翻譯的確有困難。我還是想聽聽,有哪位同學能把自己琢磨的想法說一說?這個句子呢,前面主語已經有了,“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書上也都有註釋,大家揣摩一下,這“可憐焦土”是指誰?

生全體:阿房宮。

師:阿房宮。那麼“焦土”和前面什麼內容有關係啊?

生全體:楚人一炬。

師:對,那麼這個句子就比較好翻譯了。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這個“焦土”是名詞動化,是“化作焦土”;還有一種說法是“焦土”前面省略了一個動詞。這兩種說法都有依據。大家覺得哪一種更好?(文言文說法歧出是正常的,教師擺出眾說,然後取捨,有立場、有態度,學生心中就有底。)

生全體:第一種。

師:是第一種?我也覺得是第一種說法好。這樣呢,更切合原文的特點。非常簡潔,非常有力。

還有些問題,我們會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解決,也有些問題需要同學們在課後參照我們課課堂上的學習方法自己解決。(葉老說:“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其實,一堂課也無非是一個例子,成功的教學總是時時不忘提醒學生觸類旁通、學以致用的。)

同學們,我讀《阿房宮賦》,反覆讀反覆讀,越讀越短,讀到最後呢,這篇文章只剩下幾個句子,我大膽地把它縮成這樣一段話:

(投影顯示)阿房之宮,其形可謂( )矣,其制可謂( )矣,宮中之女可謂( )矣,宮中之寶可謂( )矣,其費可謂( )矣,其奢可謂()矣。其亡亦可謂( )矣!嗟乎!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 )矣!

這就是黃老師讀《阿房宮賦》讀到最後剩下的幾個句子——後來只剩下幾個字——我們後面再說。現在請同學們根據你對課文的瞭解,想一想在這些括號裡填上什麼樣的詞比較合適,看看你們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這是課堂的亮點之一。讀文章需懂“出入法”,讀進去,又要跳出來,也可謂“厚薄法”,先要讀厚,再要讀薄。如果一個老師備課時能夠把一篇文章讀成一段話,一句話甚至一個字,那麼,他本人一定吃透了教材,教學時一定能居高臨下、統率全域性的。如果從新課程理念來講,這個環節正是教師創新課程資源的極好例證。另外,從這一段話的呈現來看,也蘊含了教學的機智,不是和盤托出,而是留有懸念:“想一想在這些括號裡填上什麼樣的詞比較合適,看看你們想法和我是不是一致。”學生的興趣來了。)

師誦讀:阿房之宮,其形可謂某矣,其制可謂某矣,宮中之女可謂某矣,宮中之寶可謂某矣,其費可謂某矣,其奢可謂某矣。其亡亦可謂某矣!嗟乎!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某矣!(生笑)(讀一遍,效果比單純在螢幕上呈現要好得多。這裡有文言的語氣情調,從現場看來,氣氛活躍。)

阿房宮賦公開課教案二:

阿房宮賦 (杜牧)

【教學目標】

1 瞭解“賦”的特點,並瞭解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一文體來表現主旨的。

2 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3、學習積累有關的文言知識。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並背誦全文。 2、結合賦體“鋪採摛文”的特點,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具有文言文與詩歌的特點,讓學生透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和藝術特色。教學全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強化誦讀,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資治通鑑》)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實行仁政。同樣地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23歲的杜牧作《阿房宮賦》來諷諫唐朝統治者。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

二、解題

1、文體:(課本114)“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是介於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

2、背景:(見註釋)補充:杜牧寫這篇文章意在借古諷今,透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來總結秦王朝驕奢淫逸終致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能夠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3作者簡介(見課本)

補充:(可引導學生背誦《過華清宮》、《泊秦淮》等詩歌)杜牧善於將個人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切熔鑄於詩情畫意之中。散文氣勢雄渾,多針砭時事;詩歌語言清麗,與晚唐氣象緊密結合,同樣也體現了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

三、整體把握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段,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王畢……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畢:完了。

一:數——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餘里……流入宮牆。”寫阿房宮的面積和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 名——狀

直走咸陽:走,趨向。

學生背誦。

3.第三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簷。

重點詞:

鉤心鬥角:古今異義(古:形容宮室建築精巧;今:比喻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焉:結合練習二總結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 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4.第四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複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雲、龍、名——動,出現雲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 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5.第五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殿。

重點詞:

氣候:古今異義(古:天氣,環境氣氛;今:一個地區的氣象情況)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簷、宮內的長橋複道、歌臺舞殿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阿房宮賦公開課教案三:

教學目標:

1、理解常見文言詞語“一”“焉”“之”“流”“走”等的含義和用法。

2、瞭解體會作者對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3、瞭解唐代文賦的特點及與駢體文的區別。

4、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特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詞語用法與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方法:賞讀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時代背景,瞭解作者,知道“賦”的大體特點。賞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能覆舟。”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國富民強必以民為本。秦王不愛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國的事實,在後代的著作中多有論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宮賦》中兩次提起,為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讀這篇賦。

二、解題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後,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宮,秦宮名,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餘萬,工程浩大,至秦滅時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為阿房,故稱“阿房宮”。杜牧此文寫於唐敬宗寶曆元年(825),自稱有諷喻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之意。

3、賦。

“賦”是古文中介於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於漢代,盛行於六朝。多用鋪陳誇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爪尖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

三、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1、誦讀指導。

明確:要求反覆研讀三遍。具體程序是:第一遍,藉助註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著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後,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第二遍,藉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著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後,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遍,藉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著重點是透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後,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2、關於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①重點詞語。

明確:“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註釋為“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註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註釋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迴旋”(“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曲折、迂迎”“迴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鉤心鬥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如:“近時詩家詠物,鉤心鬥角,有突過前人者”。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註釋為“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為建築單位的量詞。

“妃嬪媵嬙”——“嬪”(pín)和“嬙”都是宮中的女官名,地位低於“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並列,是用來足成四音節詞語。

“輦來於秦”——“輦(niǎn)”,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後特指君後所乘的車,這裡用作動詞。

“盡態極妍”——這裡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儘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按“盡”,《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掌握的實詞,本義是“空、沒有了”(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引申義有“完全、全都”(秦地可盡王也)、“儘量、儘可能”、“到盡頭、到頂點”(林盡水源)、“死”(轉側床頭,惟思自盡),等等,要仔細分辨。


【阿房宮賦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