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選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

  【教學重點】

  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教學難點】

  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教學準備】

  1、在校園裡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範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範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並明確組內的分工。

  3、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裡尋訪小動物

  1、學生分組尋訪。

  2、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資訊。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並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區域性的觀察過程,並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緻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資訊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佈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裡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麼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並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並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瞭解更多有關蝸牛的資訊。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裡,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資訊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

  瞭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裡、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裡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彙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麼?(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說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資訊。)

  三、回憶中的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並不多,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麼?

  3、教師激趣:同學們的彙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麼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現。同時把觀察到的資訊,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的資訊,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的樹。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2)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彙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後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髮的氣味,燃燒後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後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4)小組彙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現了些什麼現象?它們都是些什麼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透過衣服上的標籤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透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透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彙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後作業;

  蒐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展史。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

  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洩。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緻觀察對獲得資訊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洩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學生表現自我的慾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衝突。

  教學方法:

  觀察與講解結合。

  學法

  學生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

  【教學準備】

  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乾、等食物,記錄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關注:彙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彙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教師講授:蝸牛睡覺休眠了,它會用黏液膜封住殼口,不再活動。問2:蝸牛睡覺了怎麼讓它醒過來?學生回答:輕輕摩擦、輕敲、澆水?解決:將蝸牛放入水中,蝸牛由於呼吸受到阻礙,就會結束休眠開始活動,並努力爬出水面。

  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資訊,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洩的資訊,引出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麼和不吃什麼。多媒體展示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如蝸牛是益蟲還是害蟲?

  5、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的方法。結合蝸牛的身體特徵和多媒體課件。

  2、學生觀察蝸牛排洩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資訊。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資訊的重要性並提出新的問題,蝸牛能長時間放在水裡嗎?

  四、繼續觀察蝸牛(多媒體展示,觀看影片材料)

  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資訊。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五、小結本課,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