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應用成果運用語文教學設計方案

資訊科技應用成果運用語文教學設計方案

資訊科技應用成果運用語文教學設計方案

資訊科技應用成果運用語文教學設計方案

將資訊科技應用於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語文教育的本質,瞭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瞭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瞭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侷限性,找準整合點,才能充分運用資訊資源上出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實現教學最最佳化。

資訊科技教學手段在語文課中的運用,我們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實施過程中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應該如何減少教師對於多媒體課件的過度依賴;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迴歸“語文味”,而不是“技術味”;如何才能在網路環境教學當中真正發揮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讓他們成為形式上的“參與者”,實質上的“旁觀者”等等。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首先從思想上切實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一切以學生的需要為根本出發點,讓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被技術牽著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語文教學的具體過程中,從情境設定、突破重難點、學練結合、拓展延伸等環節上尋找兩者的最佳整合點,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任何時候都應為了語文課的教學而進行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應該是為了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而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是否使用資訊科技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

1、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是要將資訊科技看作是進行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語文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資訊科技,以便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要達到“整合”的目標,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瞭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瞭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瞭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侷限性,結合技術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資訊科技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課程教學的目的、需求,以及資訊科技的自身特點,設法找出資訊科技在哪些地方能提高這堂課的學習效果,能使學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卻效果不佳的學習任務,然後才能決定用整合模式進行教學。並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與資訊科技進行整合。如:2000人教版試用修訂本第二冊的一篇課文《敬畏生命》,寫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見到樹不斷飄送白色纖維種子的情景,及由此洞察到的生命的來之不易和為了延續生命所做出的無私的奉獻。課文的主題是歌頌生命的,而題目“敬畏生命”這個概念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這樣表達的用意,體會“敬畏生命”的含義,我就採用了生物學科,思想品德學科中有關生命知識的內容進行了多學科的整合教學,並用資訊科技製作成了一個以《敬畏生命》為主題的個人網站,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進入網站學習,這樣就很輕鬆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

2.資訊科技應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認知工具。在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中,強調資訊科技服務於課上的具體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作為在學習中獲取資訊、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資訊素養。如,在網路課《敬畏生命》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投資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這個學習難點,設計需要學生上網檢視人的生命形成的過程。這不僅能解決本文的學習難點,也從生物學角度讓學生自己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在本課教學設計的“拓展”部分,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應“敬畏生命”,需要讓學生上網檢視一些有關學生**的新聞材料,看後,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方便大家討論。這兩部分內容,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資訊素養,就無法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內容。

3.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課程整合一樣: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我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首先是語文知識和能力方面。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況,思考並討論寫作思路,再對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點撥,討論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在多學科整合方面。藉助網際網路上生物學科中有關生命形成的內容,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生命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聯絡網際網路上一些學生**的新聞資料,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再次,透過這堂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網上獲取知識資訊的意識。這樣的設計,不但讓學生學到了語文課知識,也有了上網查尋語文方面的知識資訊的意識。更有了網上也可獲取其它知識資訊的意識。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新型的教學模式,均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所以,我設計的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課,都是教師進行引導、點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這樣,教學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探究、發展、創造的過程。如:《秋魂》(初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十四課)的教學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將秋天的肅殺、淒涼及文中所描寫、歌頌的“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均用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從視覺角度去體會作者筆下秋之美,再適當配以舒緩的音樂鋼琴曲《秋日私語》,讓學生朗讀這篇散文詩,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只需在欣賞和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理解文中的“秋魂”,再引導學生學會詮釋自己心目中的“秋魂”,甚至是“春魂”、“夏魂”,乃至“冬魂”。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資訊科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階認知場合(例如複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並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路環境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關於作者的情況,我先展示網上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並抓住主要資訊點,再讓學生在留言板上輸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關鍵資訊,用大螢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後,學生討論誰輸入的資訊最重要;然後,教師點評。學習完課文內容後,我又讓學生上網檢視一些學生**的新聞材料;一段時間後,教師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看後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教師進行聯網讓學生開展討論。透過討論引導學生去思考,並得出該如何對待生命的結論。這種討論正是協作式的學習。這樣的協作學習不但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得出應掌握的關鍵內容。又能瞭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識。


【資訊科技應用成果運用語文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