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活動心得 資訊科技應用體驗

活動心得 資訊科技應用體驗

活動心得 資訊科技應用體驗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學要把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起來。 今天聘才小編為大家收集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活動心得 資訊科技應用體驗

我一直都在教學的第一線從事政治教學工作。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我們要把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起來。究竟如何把課程與資訊科技整合起來呢?一直是我們要探究的問題。透過學習《資訊科技在學科教學中應用》,我在模組2的活動4中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是我透過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介紹給大家,希望老師給予指導。

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指的是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資訊科技、資訊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最佳化。那麼資訊科技在教學應用中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可以 獲取資源、加工資源、利用資源;

其次,可以建立知識、展示、演示;

再次, 情境創設和實驗模擬;

最後,就是交流、通訊、協作、 練習、測試和評估。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物件。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主體作用:

(1)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2)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並分析有關的資訊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並努力加以驗證;

(3)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儘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絡,並對這種聯絡加以認真的思考。“聯絡”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如果能把聯絡與思考的過程與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即交流、討論的過程)結合起來,則學生建構意義的效率會更高、質量會更好。協商有“自我協商”與“相互協商”(也叫“內部協商”與“社會協商”)兩種,自我協商是指自己和自己爭辯什麼是正確的;相互協商則指學習小組內部相互之間的討論與辯論。

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以下幾個面發揮指導作用: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

(2)透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3)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並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於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

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使中國的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的發展,讓我們為新世紀培養出來更多的優秀的人才。

活動心得 資訊科技應用體驗

資訊科技的課程培養的是學生的資訊素養,在21世紀,不具備資訊素養的人,將被定義為新世紀的文盲。當前資訊科技教育發展迅速,而資訊科技教學卻顯得有些滯後,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素質,如何開展資訊科技教學,才能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呢?有效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一種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透過一定的教學行為和方法,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要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吸引學生的學習意向、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其次是採用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開展有效性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興趣

情境教學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著名教學模式之一,也是新課程理念強調的一種教學活動模式。所謂情境教學,就是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和建構意義。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各種情境,能夠引起學生內心情感的反應和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想學,樂學,這對提高教學效果非常有效。

例如在講《資訊的鑑別與評價》時,我設定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先讓學生看一個“虛假簡訊”的短片,看完後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故事當中收到簡訊的人,你會怎麼做呢?在講《報刊類文字資訊的加工與表達》時,我事先讓學生欣賞優秀的班級電子報刊,然後讓學生思考,如果要做一個屬於你們自己班級的電子報刊,你會怎麼做呢?透過以上的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知不覺地置身於教師建立的情景,跟著教師的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實現有效教學。

2、規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教師經常要使用到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小組協作、自主探究等教學方式。這些新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果,而學生剛剛接觸,需要時間適應,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規範性,使學生容易適應;切忌教學方式混亂,演示操作不一致,使學生無所適從。

例如,教師在佈置作業的時候,統一作業的儲存命名(班級+座號+姓名)和提交方法(使用學生端提交作業);在共享案例和欣賞作品的時候,統一案例和欣賞作品的共享方式(只讀)和存放位置(網路上的芳鄰èTeacherè共享資料夾);第一節上機課便分配小組(4人一組)並選出小組組長;教師在演示操作時,還應該注意操作的規範,操作速度適中,操作方法簡單一致。這樣學生才會慢慢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曾經有一位實 習老師,在講WORD段落的操作時,演示了三種方法,透過選單、工具欄、標尺和右鍵來操作,結果那節課很多學生無法完成任務,下課時,學生跟我說,實習老師講得太複雜了,操作太快,記不住。其實,教師只需要演示一種操作,其它操作可以留給有能力的學生自主探究,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3、教學要與時俱進,聯絡生活實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資訊科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學生的關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思考,從而實現有效教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我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當談到生活中的新鮮事時,學生馬上會豎起耳朵來聽,這些內容學生愛聽、樂學。把這些新鮮事組織到教學過程當中,不但能夠體現資訊科技學科的特點,也可以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一舉兩得。

例如,在講資訊的基本特徵時,我安排了幾個校園生活當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資訊的特徵:①小李中午從圖書館看書回來後,告訴小明已經有《讀者》可以借了,小明下午去借的時候卻沒有借到(時效性);②食堂第三視窗李阿姨打菜比較大方,沒兩天,排在她視窗打菜的隊伍就比別人長(傳遞性);③小張的父親收到這樣的一條簡訊:貴子女因攀爬圍牆,摔到頭部,急需2萬元手術費,請儘快把錢匯到農行,帳戶:0123456789,戶名:張網,聯絡電話:13800138000(真偽性)。像這樣的案例源於生活,擺脫理論教學的枯燥無味,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合理安排任務,鞏固知識,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在資訊科技課中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將資訊科技教育內容融入到任務教學之中,強調“做中學”。“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鞏固知識,自主探究,維持學習興趣,並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培養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佈置任務的`時候,如何做到合理安排呢?首先是任務的設計不僅要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而且要聯絡實際;其次是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循序漸進的原則。

例如在《多媒體作品加工與表達》這一節,佈置任務的時候考慮到學生接觸PowerPoint少,基礎差,我分為4個課時來講,並分別設定以下幾個任務還讓學生鞏固知識。①以“江南.PPT”為例,建立一個有四張幻燈片,名為“班級-座號-姓名”的簡報;②開啟你簡報,為它新增自定義動畫效果,並儲存;③開啟你簡報,為它新增幻燈片切換效果(滑鼠點選或自動播放),並儲存;④開啟你簡報,新增超級連結或動作按鈕,實現作品的互動性。任務的佈置與上課內容相適應,符合大部分學生的學情,難度適中,逐個深入,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鞏固。教師還可以引導鼓勵學生在完成任務以後,自主探究,精心製作出更加優秀的多媒體作品。

5、“小老師”協助教學,確保完成教學任務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習好、操作強的同學充當“小老師”協助教學,能夠很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教師的個人能力是有限的,一節課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教師無法關心和幫助每一位同學,“小老師”的出現,可以幫助教師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可以增加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和學習,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學生得到幫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

透過一段時間的發現和觀察,我在每個班級中選取幾名能力較好的學生,讓他們當班級“小老師”,很快這些“小老師”便發揮作用了,使課堂的氛圍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學生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小老師”不但可以為其他同學提供幫助,還可以指導其他同學學習和完成任務,並在交流學習中不斷鞏固知識,提高技能。

6、量化評價標準,點評學生作品,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

目前資訊科技教學非常注重教學評價,在評價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潛能、學習成就,把學習過程與評價過程結合在一起,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因此,教師要量化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讓學生在自評中自我肯定、改進提高,在互評中發現別人的優點,從而強化激勵效果。教師的點評要體現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學習成果的肯定,激發學生自豪感,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量化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到知識。在教學中應當加強學生的自評、互評觀念,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評價氛圍;在課堂中,教師可展示一些學生的作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作品的互評工作,讓學生在積極活躍的互評、交流學習氣氛中獲得進步,在相互的交流與評價中鍛鍊了能力,彌補了不足;一節課結束,教師給予學生所完成任務及時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有助於學生對自己的資訊技能掌握情況。

總之,在資訊科技教學中,提高有效性教學的方法還有很多,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於觀察,認真鑽研,因材施教,採用各種方法,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學到知識。

活動心得 資訊科技應用體驗

在資訊時代,資訊科技無處不在,課堂教學也不例外。資訊科技帶來著人類社會群體或個人之間的交往空前加深與拓展,並逐步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將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相整合,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從個人教學實踐來看,將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我有以下體會。

一、 把資訊科技引入課堂有利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的互動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在課堂上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課堂教更易成為雙向教學活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於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當然,這需要有豐富的可供教師使用的資源。具體來說,資訊科技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發揮以下作用。利用計算機圖、文、聲、像、動並茂的特點,激發學習興趣。透過資訊科技將資料、文字、影象、動畫、聲音等有機整合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絡,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電教手段,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壯麗的三峽、浩蕩的長江、洶湧的泥石流、精美的景泰藍等等,學生不僅得到欣賞的機會,獲得審美的享受,而且還可以聯絡課文內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加以描繪的。這種對照學習,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形色共現,聲情並茂,能取得比傳統教學手段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教學《北京》一課,一上課,我先讓學生們觀看一段從中央電視臺剪錄的有關北京的錄影。“你從片中看到了哪些有關北京的美景呢?”隨著我的提問,學生的眼裡閃爍出興奮的光彩,紛紛舉手暢談。“我看到了萬里長城。”“我看到了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我看到了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樓大廈和造型新穎的立交橋。”……聲樂畫同步的演示繪聲繪色,彷彿把學生帶到了美麗的首都北京。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描繪。

二、利用計算機形象、直觀,化靜為動的特點,有利於突破教學難點。由於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介入,在閱讀教學中改變了逐段講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訓練點”為中心忽視語言學習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的特點,為課堂教學排疑解難。如教學《我們成功了》一課,課文中有一些詞句如“不約而同”、“北京立刻變成了歡樂的海洋”、“中華世紀壇人如海,歌如潮”、“人們相互擊掌,相互擁抱,任激動的淚水盡情流淌”等,學生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在課前,我組織學生觀看北京申奧成功,人們歡慶的錄影。學生很快就被畫面中人們的情緒感染了,有的學生跟著一起歡呼,有的學生竟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在接下來課文的學習中,學生不需老師的講解就能較好地理解課文,並有感情地朗讀了。再如教學古詩《贈劉景文》,詩中有一些字詞較深奧,如“荷盡”、“擎雨蓋”、“菊殘”、“傲霜枝”等,對學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難。為解決這一難點,我製作了課件,學生透過看夏天池塘裡荷花、荷葉茂盛的景象和秋天池塘裡荷花謝了,荷葉枯了的景象,及菊花在秋風中傲然挺立的畫面,較好地理解了古詩的意思。看圖作文訓練中,有不少圖畫展示的是一種瞬間的動勢,儘管動感強烈,可畢竟無法展示過程。若學生對該內容缺乏直接經驗,在表達時勢必束手無策。我們設計了課件,將有些過程製成動畫展示出來,大大提高了課堂教育效果。如《小白兔搬南瓜》是一個由三幅圖組成的童話故事,小白兔看到小黑熊騎腳踏車,怎麼就想到不用扛南瓜的辦法而改用滾動的辦法呢? "小黑熊騎車"的畫面是靜止的,對於大部分兒童來說,認識上述這一點是有困難的。我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便設計了"小黑熊騎車時,車輪在轉動"的動畫特寫鏡頭以及"車輪滾動"與南瓜"滾動"的比較,使參與教學活動的兒童也和小白兔一樣產生一個類似的思維過程——腦子裡想到的"滾動"這一形象。無論從學生的參與面或者表達的流暢性看,都說明動畫的運用為突破教學難點起了關鍵性作用,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鬆地邁進作文門檻。

三、資訊科技引入課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一是可以克服學生生活範圍狹小,視野不足的問題。讓資訊科技充當學生的眼睛,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文聲像並茂的寫作素材,這些豐富的寫作素材,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同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並利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軟體,創設真實情境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利用多媒體軟體提供的圖象、動畫、活動影像等圖文音像並茂的情境代替課本上的靜止畫面,讓學生“看情境講述”或“看情境寫話”(寫一段話或寫一篇短文)。由於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情境比課本更生動更真實,能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二是資訊科技引入課堂,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和處理語文資訊的能力。語文能力不單指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包括對語言資訊的查詢、篩選、歸納、概括和刪改、編輯等能力。學生為了寫好作文,透過檢視資料(圖片、文字等),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學生在運用資訊科技的過程中,透過對相關知識的整理,就可以使自己的查詢、篩選、分析、歸納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作文評議時,透過網路的傳送,使每個學生都發揮自己的主劫性,來為別人的文章進行評改,如文章好在哪裡,哪些地方需要新增或刪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等,而且評改後計算機上不留任何痕跡。

活動心得 資訊科技應用體驗

實踐告訴我們,資訊科技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必須與傳統教學的優勢、數學課程的資源有機地整合起來,尋找出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教師、學生和現代資訊科技環境才能和諧互動,教師才能願用、樂用,用多、用好,充分發揮現代資訊科技的優勢。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現實生活。怎樣才能把一些抽象的、學生不易感興趣的數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呢?現代教學中有了資訊科技的支援,就能變許多的“不可能”為現實,讓課堂透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法》中,如果只是枯燥的講解乘法的法則,然後進行練習,就顯得教學古板、不生動。學生學起來沒有興趣,比較被動。採用資訊科技創設情境,將帶來不同的效果。首先提出問題|:枯水季節結束後,洪峰來臨,某水庫的水位保持上漲,每小時上漲0。35米,水文監測站在凌晨0時測得水位達到正常。那麼, 早晨5時和昨夜21時的水位分別是多少米?並在此演示水庫水位上漲的圖片,形成動態效果,同時將不同時間的水位用圖展示出來,結合圖形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結果。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並能在這樣的情境下分析出有理數乘法的法則 。使有理數乘法的學習不僅僅是枯燥的運算。

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認為:在決定是否使用,以及什麼時候該使用資訊科技時,必須保證其目的在於能更好的完成一定的教學或學習的目標。在現實教學中,我們應根據 教學實際,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實踐證明,有些內容靠靜態的實物、圖畫和詳盡的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教學中充分利用資訊技 術,創設動態化的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有效的營造學生研究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主動性.

在《角及其表示》一節中,角兩邊的長短與角的大小沒有關係這個知識點,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學生理解起來確實有困難,所以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動的優勢來突破 這個難點。設計兩個角,大小相等,長度不同的兩個圖形,先讓學生觀察這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然後讓這兩個角能動著重合起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到這兩個角同 樣大,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活動心得 資訊科技應用體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