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三峽人家導遊詞

三峽人家導遊詞

三峽人家導遊詞

三峽人家導遊詞是聘才小編為您整理的,歡迎查閱!

親愛的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很高興在這邊緣分的天空下與大家相識,為大家服務。首先,作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姓胡,大家可以叫我小胡,在接下來的遊覽中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我很樂意幫助大家,在此我衷心的祝願峽江的青山綠水能給大家帶來一份好心情,也希望三峽人家能給大家一種別樣的風情體驗。

我們的車正在開向胡金灘碼頭,接下來小胡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三峽人家。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以險著稱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面積14平方公里。它是環壩集團歷經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創新型景區,它既是大型的三峽自然風景區,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石、瀑、洞、泉等元素在14平方公里內完美組合。它又是大型三峽文化主題公園。古老的地質文化、巴人文化、楚國文化、土家文化、碼頭文化、軍事文化構成三峽人家的歷史人文景觀。它更是一個正在時時拍攝的三峽影視基地,一百多名演員,穿著不同時代的服飾,演繹著不同的歷史。常言說,百聞不如一見,現在就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體驗一場充滿色彩的大型生態文化之旅吧!

各位朋友,眼前這四塊崢嶸的岩石,酷似《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生動形象,每當夕陽西照,幾十塊石頭倒映在深藍色的天幕上如演燈影戲一般,故得名燈影石。它是燈影峽標誌性的建築物體,您看豬八戒捧著肚皮一步三搖,沙和尚肩負經囊,緊步相隨,唐僧岸然端坐,合掌閉目。若您欣賞的角度適當,真是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在燈影峽中,最負盛名的是具有“萬里長江第一石”之譽的沙僧石,它呈蘑菇雲狀,重達100多噸,底部支撐僅200餘平方釐米。平均每平方釐米承載0.5噸的重量。如此單薄的身軀歷經數千萬年的滄海桑田,竟能安然無恙,堪稱世界奇觀,千百年來,雷電擊不到它,狂風搖不動它,暴雨衝不毀它,它兀立於石牌之巔。飽經滄桑,閱盡人間萬事,顯示著神奇的陽剛之美。因而有“萬里長江第一石”的美稱。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三峽,見此奇石讚頌不已,寫下“唐僧師徒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的著名詩句,從山下仰望,似乎只要用手輕輕一撥,沙僧石就會跳動起來。如此神奇的巨石,被各地的攝影家們從不同角度拍下姿態萬千的照片,流傳甚廣,成為長江三峽的標識之一,有人估算,沙僧石的無形資產已達億元人民幣。

我剛剛給大家介紹唐僧師徒的時候,就有朋友問怎麼不見了悟空的身影,其實悟空真在履行他的職責,在前面為師弟們探路,大家請往對面山崖看,孫悟空正手搭涼蓬,左右張望,用它那雙火眼金睛尋找前進的道路。

各位朋友,燈影石如此神奇請大家不要錯過與他們合影的機會。

朋友們,正如西遊記主題曲所唱的那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今天大家一路上尋幽谷、談溶洞、登山頂,克服了不少困難,也大開眼界。下面還有一段遊程,就讓我們“踏平坎坷成大道”踏上新的征程!

從燈影石取經歸來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龍進溪了。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初峽亭精巧別緻,在近溪的一邊,一道水壩已築起,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使溪水抬高了1-2米,溪水碧綠,林木蒼翠,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龍溪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如夢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於峽江的人們,以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執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魚為生,在水上流動,和風浪搏擊,與漁船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現在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儲存了下來,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風裡來雨裡去,延續著這種古老的漁文化。

大家請看前面的幾艘古帆船,過去它是峽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三峽地區古老滄桑的歷史見證。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每條帆船上都裝有兩個烏蓬,比較矮的那個烏蓬裡面是臥室,供主人睡覺休息之用,立於船頭比較高的另一個烏蓬是為主人推橈、搖櫓時遮風擋雨之用。過去,峽江一帶灘多水險,暗礁密佈,航道險惡,加之沒有現代化的動力裝置,在江上行船則極其艱難。為此三峽人充分利用聰明才智,設計了風帆,巧借自然之力,利用風力推動船隻前行。順水順風時,升起風帆,利用風力鼓動風帆帶動船隻前進,則可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成語“一帆風順”即由此而來;逆水行船時則要降下風帆,利用人力拉動船隻前進。一邊用人在船上推橈,一邊用人在江邊拉縴,兩方齊心協力,才能讓船隻前進。由此船工拉縴便應運而生,成為三峽地區獨具特色的風景線。留意一下峽江兩岸的`峭壁,和江灘的礁石,你就會發現那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縴夫們拉縴時的纖索勒刻下來的,那是一代一代峽江人留下來的生活的痕跡。“可憐牽船人,水溼半頭褲,一步千滴汗,雙手攀石路。”“三尺白布四兩麻,腳蹬石頭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淚,恨得要把天地砸。”這是流傳在三峽地區的歌謠,是峽江縴夫自己的吶喊。長長的纖繩勒在縴夫赤裸的背,拉動著飄搖在波濤中的木船,江帆拉斷了桅杆,船工手中的櫓也折斷了,船卻依舊在灘前的急流中徘徊,有時乘船的旅人不得不捨舟登岸,踏上遙遠而坎坷的纖道,伸出手去拉一把纖繩……沒有人考究這歷史有多長,有了長江,有了舟楫,拉縴也許就相伴而生了,這勞動的習俗就沿襲下來。峽江人那執著頑強的抗爭精神足可與高山峽谷媲美。

船工們在拉縴時,為協呼叫力和減輕疲勞,便喊起了船工號子,高亢激昂的峽江號子,迴盪在高山峽谷之間,時而雄渾高昂,時而蒼涼悲壯,彷彿生命的吶喊,顯示了船工與大自然抗爭的偉力,更是船工悲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船工們在拉縴時,悽苦而悲涼,偏偏兩岸又時時傳來啾啾不住,哀囀不絕的青猿啼叫,猶如重傷口上撒把鹽,越發激起縴夫們的無限悽苦哀愁,使縴夫們禁不住摧肝裂膽,淚溼衣襟。北魏酈道元《巴東漁者歌》寫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宋代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也留下:“萬樹蒼煙山峽暗,滿江明月一猿哀”的詩句,表達了同樣的感受。

好了,朋友們,三峽人家之旅到此就要結束了,雖然在這短暫的相識之後說再見會有很多不捨,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感謝大家一路上的支援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小胡如果有什麼做的不好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讓我從你們這裡學會成長,最後衷心的祝願大家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三峽人家導遊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