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對策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對策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對策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進步,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人們飲食文化日益多樣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蘇丹紅事件”,“禽流感”還有“三鹿奶粉事件”,無一不牽動著廣大民眾的心。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閱讀!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對策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與食品相關的上下游行業逐步形成獨立的食品產業體系,成為集三產為一體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多發、頻發,不僅對產業發展造成影響,也給人民身體健康和安全帶來威脅,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

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研究專案“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釋出專案成果,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進行了深入剖析。

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民眾的生活方式在悄然發生轉變,由吃到飽、吃到好奔向要吃出健康。那麼,舌尖上的美食究竟是否安全呢?

中國工程院“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專案組透過對我國食用農產品、加工食品和食物中毒類突發公共事件等進行監測,發現近年來檢測資料呈現總體向好趨勢。

具體而言,2009年至2013年我國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分別在96%、95%、99%和94%以上,總體保持較高水平。2009至2012年我國加工食品監督抽查合格率從91.1%上升至95.6%,質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至2014年專案組在對我國30多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約1.2萬批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監測結果顯示,蔬菜和水果平均合格率分別超過了96%和98%。

食品安全水平的不斷提高得益於各方面艱苦的努力。專案組表示,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法》的頒佈、實施和修訂,以及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機構的成立,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旨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動計劃,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專案執行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說,“我國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初步形成,食品安全監管改變了九龍治水格局,有效向集中化轉變,食品安全監測能力顯著提升,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已經實現了良好開局。”

與此同時,食品工業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大製造業,20年連續兩位數以上的增幅。2014年食品工業總產值突破1.8萬億美元,佔全球25%左右,我國真正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食品加工製造國。

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嚴峻

“雖然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是我國食品安全治理體系仍然存在薄弱環節,我國仍處於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凸顯和食品安全事件高發期。”龐國芳說。

據專案組介紹,2009年至2013年我國進境不合格食品批次和數量逐年增加;2002年至2012年歐盟食品飼料預警系統RASFF通報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3706件,在通報的144個國家和地區中連續五年排在首位。2014年消費者調查顯示,消費者高度關注食品安全,但滿意度僅為13%。

除了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隱憂,我國還面臨食品營養缺乏和過剩雙重的挑戰。龐國芳說,西部欠發達地區吃不飽的問題仍存在,欠發達地區兒童成長髮育遲緩,缺鐵性貧血和營養不良狀況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另一方面,我國營養失衡所造成的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仍處於高發態勢。

專案組表示,當前,“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複雜化,食品安全問題多發頻發;以產品為核心的風險監測體系不能真實反映生產過程食品安全水平,造成對食品安全現狀認知的偏差;食源性疾病存在漏報、瞞報情況,由其引發的'潛在風險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食品安全治理仍然任重道遠。

“總結起來,我國凸顯四類主要食品安全風險。”龐國芳介紹,第一,病原微生物汙染是造成食品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病原微生物汙染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剛性需求;第二,農獸藥濫用則是當前食品安全源頭汙染的主要來源,可以說我國農獸藥應用仍然處於無序狀態;第三,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汙染物構成糧食食品安全長遠隱患,其中,糧食重金屬汙染物主要為鎘、砷、鉛和汞,而重金屬超標率較高的糧食區域在南方和西南省區;第四,非法新增、摻雜使假和欺詐仍是我國現階段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

安全治理不妨“兩步走”

是什麼給我國的食品安全帶來風險?

“食品安全的首要根源是農產品產地環境汙染,目前,我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汙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汙染嚴重,而耕地汙染方面,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汙染佔2.9%,農業面源汙染也形勢嚴峻。”龐國芳說。“食品安全問題的其他原因還有食品產業基礎薄弱,法律法規、標準和監管體系尚未健全,科技支撐發展滯後,社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等。”

專案組對我國食品安全趨勢進行了研判:未來15年,我國經濟社會戰略轉型對食品安全影響深遠。隨著法律和監管體系日益完善,違法生產經營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將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環境汙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將長期存在,因為畢竟環境治理是一個長期性、綜合性和反覆性的過程。區域不平衡、城鎮化發展、產業融合加快和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將加大食品產銷分離帶來的風險,而城市與農村二元經濟結構短期內無法根本改變,農村地區將成為食品安全事件高發區。

“針對如何推進我國食品安全治理,專案組提出建議,以不斷提高發現能力、促進監管前移、落實預防為主的持續發展戰略為總目標,制定國家食品安全中長期戰略規劃和發展路線圖,並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專項,提高食品安全技術創新能力,制定食品安全風險基礎監測計劃,建立相關監測預警網路,將我國食品營養與民眾健康水平,列入我國中長期發展綱要,並編制20162025行動計劃。”龐國芳說。

專案組建議食品安全治理目標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透過完善法律法規、標準和監管體系,強化過程控制和風險分析等技術支撐,最佳化產銷環境,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建立誠信體系和契約機制。到2020年,初步形成社會共治格局,違法生產經營引起的食品安全風險得到有效遏制。第二步,透過產地環境的進一步治理,高效種植、養殖業得到健康發展,到2030年,產地環境汙染治理見到實效、食源性疾病實現主動預防和控制,食品營養失衡引發的慢性非傳染病高發態勢得到遏制。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對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