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350字

我們仨讀後感350字

我們仨讀後感350字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我們仨讀後感350字怎麼寫才好呢?小編蒐集整理了優秀範文供大家查閱,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土黃色的封面,裝幀得極為簡單,樸實也溫暖,這就是楊絳的這一本《我們仨》了。人生經過一番歲月的沉澱,這位年逾九十的老人用她特有的細膩而淡然的筆調記敘著自己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感悟。透過這些從容淡定的文字,可以那麼深刻地感知到她的生活哲學:懂得感恩,從而懂得生活。

縱覽全書,楊絳先生無意於渲染人生的艱難困苦、挫折磨難,只是靜靜地、靜靜地回憶……掩卷回憶沉思,在我的心目中便有了一個栩栩如生、可親可敬的楊絳老人。

這是怎樣的一個老人吶。在那段時間,她踽踽獨行於兩所醫院之間。丈夫年邁病重,女兒更是生死垂危,她只得透過電話甚至夢魘的方式,為“我們仨”傳遞著彼此的思念與牽掛。她一度頭暈腳軟體力耗盡,虛弱得只能扶著牆壁行走,而最後親人們還是一個個離她而去。在她的眼中,人生只是“百年長夢”,人世間所有的居所、醫院、旅館等等等等不過是驛道上的一個個客棧。可就是這樣一個纖細柔弱的老人,雖然承受著生命的至沉至重,痛定之後,老人表現出的卻是參透人生、洞悉生死的達觀和智慧。

書不算厚,薄薄的一本幾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但給人留下的卻是可以長久駐在心間的那種透心徹肺的溫馨和感動。也正是她告訴了我死亡之於生的意義。

是啊,死亡的確可怕,在那個夜晚或另個清晨,你領受的都不再是雙手可及,任強大的個人意志也改變挽救不回,你只能道別。還記得很多年前,當時還年幼的我第一次參加了葬禮。哀樂震天,親友們的哭聲響徹整個建築,瀰漫的香菸將每個人的眼睛刺出眼淚。可再是這般的喧囂,死去的姑奶奶終是一言不發。衣服被子全被捆綁燒去另一個世界,床板櫥櫃拆卸,舊報雜物賣盡。那口跟隨了她六十餘年的老鍾也嘎嘣一聲斷了發條。從沒有真正見識過死亡的我,一下子就被震懾住了。呆呆地站在那裡,任灰塵迷住眼睛,蒙過臉頰。彷彿是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聲響。周圍搖曳的火光中,模糊的人影、樹影恍如隔世。時間靜靜地淌過,卻似乎是在這裡微微地拐了一個彎……在當時我的心裡,死亡帶給人的恐懼壓過了一切。而這樣的心理伴隨著我直到有一天我讀完了這本充滿了對人生思考的《我們仨》。

楊絳先生告訴我們,苦難之中見真情,面對死亡,只能用親情,用一顆感恩的心將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女兒,轉眼間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依靠,可就是這樣一個纖細的老太太,卻並未支援不住,而是以一種萬分縝密的思維極為有條理地打點著一切。甚至,她還為了了卻女兒的遺願,將她生前的遺稿整理修訂,透過自己的回憶修編成冊。這也便有了我們手邊的這一本《我們仨》。

我還清晰地記得她在書中說,“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滋味值得品嚐,因為憂患孕育智慧。”對於她,歲月不寬宏,轉眼間青春落地生根。那些花影繚亂,那些濃烈黯然早已成了過往。在對於生活的細知細覺中,即便是苦難之於她,也有了感恩的理由。因為苦,所以知道了甜,因為失去,方才知道了擁有。

生活的畫卷在眼前鋪展開來,嘗試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一切的細枝末節,時光彷彿也溫柔下來,溫柔如蝴蝶的輕微振翅。那些還曾激烈的心情漸漸平撫下來。年輕如我們,為了夢想,憑著一股子衝勁,在成長的道路上劈荊斬棘,心中難免激盪起紛紛擾擾地情緒,感慨人生不公,感慨時運不濟。面對失敗,我們更多的時候會選擇去唉聲嘆氣。而恐怕也只有經歷了人生一番苦辣的人才會懂得,何為夢、何為空。

這般的通達,還青澀中的我們又豈是一朝一夕間就可以學到的。但我們至少可以學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人生。短短的一句“失敗是成功之母”曾多少次被我們掛在口上,卻不知其中蘊含的正是一種對於生活的感恩。感謝生活的賜予,哪怕是失敗。

或許楊絳想借《我們仨》傳遞的遠遠不止這些。待我再成長若干年,重讀此書,有可能又會是另一番模樣。但誰又能知道這一切不會是殊途同歸呢?感謝楊絳的這一本《我們仨》,她讓我們懂得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這樣的一批人。他們懂得生活,懂得珍惜,珍惜親情、友情,珍惜人生的每一步、生活的每一天。而我也正努力讓自己同樣學會在感恩中成長,從而在感恩中感知生活。

篇二:

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髮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瑗。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論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千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方面都有所貢獻。其實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可謂佔據大半。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我們,而我們也會依賴他們。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從懵懂少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這就是一個女人的一生。當然,這中間還有許多故事。文章開頭,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人生不應該因為恐懼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許,將人生當成一場夢,不失為一種豁達。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為,其實不然。看似波瀾不驚,但卻波濤暗湧,字裡行間卻飄散著淡淡的思念。也許經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大的心境,也理應學會豁達,而不是為生死之事沉淪,要為他們好好活著。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於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著。前人植樹後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後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麼?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雲,就讓那一份溫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篇三:

這個學期伊始,我讀了一本書——《我們仨》。這本書是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在丈夫、女兒相繼離世,在“我們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時,寫下的生活回憶錄。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沒有著太多筆墨,寥寥兩頁,拉開了那“長達萬里的夢”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如夢似幻,我只覺朦朧,沒怎麼看懂。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就是著墨的地方了,這一部分主要寫楊絳老人對於“我們仨”生活點點滴滴的回憶。

然而,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封底楊絳老人的題字:“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這是一句多麼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如今社會,而許多老人很久才能見到兒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兒女們卻渾然不覺。科技如此發達,家人之間當然也減少了相見的機會,人與人的內心之間之間彷彿隔了一層厚厚的屏障。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卻又深刻的情感,是現代人無法體會的吧……試問,在這個交通十分方便的時代,多遠的距離都不成問題。但是在身體靠近的同時,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靠近了嗎?我認為沒有!我們的心中,怕是已沒有這本書中楊絳老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歡這本書,不僅是因為它的情節,更是因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愛!


【我們仨讀後感35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