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我們仨讀後感100

我們仨讀後感100

我們仨讀後感100

字字珠璣,詮釋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鴻儒,跟他們平日裡豁達、內斂的處世態度分不開的。小編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是對照先進典型剖析材料,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用。關注pincai網獲得更多內容。

篇一:

1994年開始,錢鍾書住進醫,全由楊絳悉心照料。不到兩年,女兒錢媛又查出癌症晚期,住進醫院,且與錢鍾書的醫院相距大半個北京城。於是八十多歲的楊絳每日來回奔波,後期的錢鍾書已無法進食,全靠鼻飼流食。楊絳便每日親自做湯,餵給丈夫。

1997年,也就是楊絳86歲那年,女兒去世,次年錢鍾書病逝。她曾經說過(這話真是她說的):“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於是,當悲痛稍有平復,楊絳於93歲那年,完成了這本《我們仨》,為後人留下這一家三口最生動、最真實的生活印記,也算是一種“打掃戰場”,直到今年5月,他們仨終於可以團聚。

作者飽含著對兩位逝去至親的真摯情感,過濾了那些讓人撕心裂肺的創痛和無法直視的煎熬,從普通人的情感和視角出發,為我們呈現了人世間最平凡也最真摯的夫妻之情,父女之愛。

在紛繁複雜的塵世中,擇一人相守,不求天荒地老;棲一處蝸居,無需豪華奢侈;有一雙兒女,不用出類拔萃。珍惜攜手共度的每個平凡的日子,感受著那份若有若無的恬淡幸福。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將失散,或是分手,全靠回憶即可聊度餘生……

篇二: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祝願楊絳清靜地度過晚年,更祝他們仨再相聚沒有生離也沒有死別。《我們仨》我還會再讀下去,陪伴我一生。

篇三:

讀楊絳《我們仨 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為高等知識分子,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篇四:

作者寫的`這本散文有兩大特點,一是用語極其簡練,一些可有可無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進阿園臥房一看究竟”這句話,讓我們寫非得在“阿園”和“臥房”之間加一個“的”字不可。類似這樣的用法,隨處可見。二是用語平白如話,全是生活用語,絲毫沒有大教授書院式的味道。極其平淡,這可能就是所說的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篇五:

楊先生的確以“我們仨”自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這話絕不是尋常家庭關係的人能夠說出。這話也絕不是尋常生命態度的人能夠說出。讀整本書時,我聽到的始終是這一聲彷彿輕聲自語的嘆息:”我們仨失散了,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

篇六:

楊老以百歲的高齡回憶著“我們仨”的幸福時光時,愛女阿瑗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俏模樣,愛侶錢鍾書燈下伏案著書的背影,歷歷在目時,而我的眼前浮現的是一位精神矍鑠充滿睿智老人的堅強背影。我深深地被“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而折服。


【我們仨讀後感100】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