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新課程改革理念

新課程改革理念

新課程改革理念

聘才網歡迎大家的到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課程改革理念,以供查閱,快來看看吧!

1、關注學生髮展。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體現促進學生髮展這一基本理念。這一理念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要按照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學生髮展性目標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在進行學生教學發展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定位也很關鍵,正確的做法,老師應是一個引導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

2.強調教師成長。

依據新課程評價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評價要沿著促進教師成長的方向發展。其重點不在於鑑定教師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制定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

3、重視以學定教。

新課程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就必須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改革,體現以學生的“學”來評價教師“教”的“以學定教”的評價思想,強調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狀態為參照來評價課堂教學質量。提倡“以學定教”,主要從學生的情緒狀態、注意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六個方面評價。

①情緒狀態:學生是否具有濃厚的興趣,對學習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否能長時間保持興趣,能否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學習過程是否愉悅,學習願望是否可以不斷得以增強。

②注意狀態:學生是否始終關注討論的主要問題,並能保持較長的注意力;學生的目光是否始終追隨發言者(教師或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的傾聽是否全神貫注,回答是否具有針對性。

③參與狀態: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並踴躍發言,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和發言,是否自覺地進行練習。

④交往狀態:看整個課堂氣氛是否民主、和諧、活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友好分工與合作;是否能虛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發言。遇到困難時,學生能否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⑤思維狀態:學生是否圍繞討論的問題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學生回答問題的語言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於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是否敢於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的回答或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創意。

⑥生成狀態:學生是否掌握應學的知識,是否全面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強,是否有滿足、成功和喜悅等積極的心理體驗,是否對未來的學習充滿了信心。

新課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觀點的主要內容

1.新的課程觀

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互動作用的“生態系統”。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即課程、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分門別類的教材只是課程的一個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來,成為課程“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時,這個因素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的課程觀是生成的課程觀,整合的課程觀,實踐的課程觀。

新課程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兒童是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範圍;課程是兒童透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教師和學生不是課程的簡單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創生者。

2.新的學生觀

新課程認為,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在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每一個學生既是具有獨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關係中的存在。學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學生是“生活世界的人”“關係中的人”;學生是“時代中的人”;學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發展觀

以學生髮展為本。“發展”的涵義: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學生為本”的涵義: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

4.新的知識觀

新課程不再把知識技能視為凝固起來的供人掌握和儲存的東西,它合理地承認知識技能的不確定性,認為知識技能的本質在於人們透過它而進行批判性、創造性思維,並由此建構出新的意義。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人主觀創造的暫定性的解釋、假設。知識有多種:陳述性知識、程式性知識、原理性知識;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書本知識與經驗知識;規範知識與本土知識。

5.新的學習觀

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自主的參與者。學習不是簡單複製和印入資訊,而是主動解釋資訊,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學不是產品的傳遞,而是創設一定的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者的學習是第二次創造,自主理解就是創造。知識是在自己先前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知識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構起來的。知識來源於生活情境和實踐,具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或生活中的“對應物”。學習的結果不僅在於知,而且在於信,在於課內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統一。

6.新的.教學觀

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活動。其中“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觀:A、整合教學;B、強調互動的師生關係;C、構建素質教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體系(結論和過程統一,認知與情感統一);D、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執行體系;

7.新的教師觀

新課程中教師的新角色:A學習者,B研究者,C組織者(學習)D引導者(學習),E催化者(學生),F促進者(學生),G實踐者(反思性),H開發者(課程)

新課程條件下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變化:A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B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C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的轉變;D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E由單向資訊交流向綜合資訊交流轉變;F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G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8.新的課堂觀

課堂是對話、溝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臺。課堂是新認識的生長點,新激情的鼓動器,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帶著更多的疑問出課堂。

9.新的“課標”觀

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並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深層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視角的切換。“課程標準”主要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課程標準”是關照絕大多數學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習階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課程標準”做出的規定應具體明確。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是可達到的、可評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課程標準”的規定是有彈性的,其範圍應涉及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也隱含著教師不是教科書的消極教授者,而是教學方案積極設計者。

10.新的教材觀

教材是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載體,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主要工具。標準是課程的“靈魂”,教材是課程的“肉體”。標準是“羅馬”,教材是“道路”(條條道路通羅馬)。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喚起教學活動的“目標”意識,反對“教總比不教好,教多總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經驗主義做法。

11.新的評價觀

評價是一個過程,評價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評價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共建的過程,評價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過程,評價是民主、平等和科學的過程。

12.新的作業觀

在作業功能上,應強調形成性和發展性;在作業內容上,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在作業形式上,應體現新穎性和多樣性;在作業容量上,應考慮量力性和差異性;在作業評判上,應重視過程性和激勵性。

13.新的目標觀

新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14.新的方法觀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有利於形成這三種學習方法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理念】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