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高中區域地理複習資料

高中區域地理複習資料

高中區域地理複習資料

導語: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山地眾多,差異顯著。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的水平不同。

高中區域地理複習資料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山地眾多,差異顯著。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決定了不同地區發展的水平不同。為了加快各區域發展的步伐,應研究各自區域發展的優勢條件是什麼,人地關係中存在哪些問題,並針對協調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進行治理。這種複雜的區域差異也決定了我國國土整治任務的艱鉅。因此,在本書的第一單元首先從總體介紹我國的區域差異,幫助學生從整體把握我國國土的差異,為後面講述我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專題提供背景知識。

本單元的內容分我國的自然差異和經濟差異兩方面。每一部分內容在講述時,都是先大後小,先粗後細。如自然差異,先講全國的三大自然區,然後再講每一個自然區內部的差異;經濟差異,先講全國的三個經濟地帶,再講每個地帶的特徵、差異與發展。

我國的自然差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在自然環境方面存在的差異。綜合地形和氣候這兩個決定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差異的因素,可把我國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三大自然區。每個自然區在地形和氣候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還間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並且形成各區內部差異的主導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終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也有明顯差異。由此可見,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不是僅依靠某一種自然要素的劃分,而是一種綜合性劃分。這種綜合劃分能反映出自然區之間最大的差異。

經濟差異這部分內容主要從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出發,講述我國明視訊記憶體在的地帶性經濟差異,並剖析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透過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過程,以及我國為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三個地帶間協調發展所應採取的發展戰略。

本單元的知識與義務教育初中地理的內容有著很密切的聯絡。如三大自然區在地形、氣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徵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紹,但初中地理這部分內容是分要素講述,在本單元則是分割槽域講述,把各要素落實在各區域上。所以說本單元中涉及的許多知識點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識為基礎的,是初中區域地理知識的提煉和綜合。要學習好本單元的知識,需要對初中地理有關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

本單元共分4課。自然差異部分2課,經濟差異部分2課。重點就是抓住差異性,從差異中尋找制約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因素,為後面各單元做好知識準備。

一、上一課重點是講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全國性差異,本課的重點在於分割槽講述各區內部的地區性差異。在不同的自然區內部,由於地區差異的主導性因素不同,地區性差異的變化規律也不同。在東部季風區,主導性差異因素是由緯度決定的熱量條件,故呈現出南北方向的變化規律;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區,主導性差異因素是由經度決定的水分條件,故呈現出東西方向的變化規律;在青藏高寒區,主導性差異因素是由高度決定的水熱條件,故呈現出垂直方向的變化規律。

二、主導性差異因素只是決定區內差異的主要因素,並不是惟一的因素。如在東部季風區,主導因素是熱量條件,但在北部地區,水分條件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作用不如熱量條件明顯。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除了水分條件這一主導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現了隨高度發生的變化;在西半部地區,由緯度決定的熱量條件也影響了地理環境變化。在青藏高寒區,除了垂直方向的變化外,還體現了呈東南西北方向的水平變化。在這一課,重點要求學生掌握的是各個自然區內部的主要變化規律,因此在每一個大標題上,都點出了該區所要講述的變化規律,如“東部季風區的南北差異”等。

三、由於課時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個自然區內部的主要差異,簡明扼要地講述各個自然地區的特點,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其中涉及到的有關界線,是依據主導性差異因素所選取的某一指標,如熱量指標或降水量指標。但應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個自然區內部的主導性差異因素並不是惟一因素一樣,在劃界時,這一主導指標也不是劃分的惟一指標,具體的分界線只能是與這一主導指標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界線與指標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明白變化的規律即可,不宜要求學生掌握界線的詳細位置。

四、在東部季風區,由於南北緯度跨度較大,可劃分為四個自然地區。仔細對照這四個自然地區的名稱,可發現每個地區的名稱都體現了三個內容:位置、熱量條件和溼潤程度。熱量條件的差異是這四個自然地區之間的典型差異,此外,次要的差異體現在溼潤程度上。如東北和華北都是溼潤、半溼潤地區,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兩個地區的年降水量雖然大多在400~800毫米之間,但由於溫度條件較低,蒸發量相對較少,比較溼潤。如按乾燥度指標劃分,這兩個地區有一部分乾燥度小於1,屬於溼潤地區,故而這兩個自然地區實際上既有半溼潤地區,也有溼潤地區。

高中區域地理複習資料

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海洋資源的型別及人類開發和利用狀況。

1)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四種類型。

2)開發和利用。①海洋化學資源。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②海洋生物資源。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 000多種魚類。海洋中由魚、蝦、貝、藻等組成的海洋生物資源,除了直接捕撈供食用和藥用外,透過養殖、增殖等途徑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③海底礦產資源。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海濱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佈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資源。④海洋能源資源。海水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於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汙染。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

(2)海洋空間利用:海洋空間利用已從傳統的交通運輸,擴大到生產、通訊、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諸多領域。

(3)海洋對交通運輸和通訊的影響。

1)海洋交通運輸方面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樑、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海洋運輸從近海到遠海,人類開闢了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人類已經能夠將船舶駛入世界任何海域。

2)海洋通訊透過海底電纜可以聯絡世界各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4)圍海造陸:在近岸淺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廢料建造陸地,透過海堤、棧橋或海底隧道與海岸連線,形成人工島。世界上一些沿海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島。

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

(1)海洋汙染:海洋汙染物絕大部分來自於陸地上的生產過程。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在廢棄物是海洋汙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臺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位,造成海洋汙染。

(2)海洋生態破壞:人類的生產活動,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

(3)海洋權益:國際社會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於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高中區域地理複習資料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迴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檢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

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透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係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範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鐘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亞洲低壓(印度低壓)

大陸上

②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

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的亞洲低壓切斷

副極地低壓被大陸的亞洲高壓切斷

太平洋高壓(夏威夷高壓)

大西洋高壓(亞速爾高壓)

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太平洋低壓(阿留申低壓)

大西洋低壓(冰島低壓)

7月

1月

海洋上

大陸上

海洋上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型別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佈,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②不同氣候型別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迴歸線至南北緯30o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溼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幹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型別(課本47頁的圖2.26)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乾溼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裝置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蹟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淨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高中區域地理複習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