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陶淵明《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陶淵明《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陶淵明《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3.瞭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4.熟讀並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把握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培養其想像能力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4.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瞭解古今異義現象。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使學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瞭解本文反映了怎樣一種社會理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文匯入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學們互相交流蒐集到的相關資料。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三、學生藉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記》“整體感知”,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鼓勵學生透過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第一段:寫漁人偶然發現桃花源的經過。

第二、三段: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

第四段: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二、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三、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1、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黃髮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2、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六、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願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七、深入討論

1、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絡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生活理想)

2、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八、總結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嚮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我們的民族。

九、佈置作業

十、板書設計: 桃 花 源 記

陶淵明

美的旅程

漁人 桃花源 神秘的旅程 理想

幸福的旅程


【陶淵明《桃花源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