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工作篇

弟子規讀後感 工作篇

弟子規讀後感 工作篇

以下是參加工作後的人們閱讀弟子規的感想,希望能給您們帶來借鑑與啟迪的作用,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弟子規讀後感 工作篇一:

教育工作者的《弟子規》讀後感

說來慚愧,因為孩子的原因,我才接觸到《弟子規》,在與女兒一起閱讀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有一點點感悟和體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後來清朝賈存仁進行了修改,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的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全文包括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共有360句、1080個字。具體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學習上應有的禮儀與規範。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告訴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做人應有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有了感恩的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將會變得更加親近、和諧,生命也將得到滋潤。而孝敬父母則是心存感恩的起碼錶現。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誠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被視為人的第二張“身份證”,是為人之道,立身處事之本。《弟子規》還教導我們要有博愛的胸懷,“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對待大眾要有仁慈、關愛之心。“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指做人要注重道德修養的提高,而非外表容貌;確實才學豐厚,威望自然就高,而不是靠自吹自擂。

《弟子規》不僅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學習。“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告訴我們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又要注重身體力行,知行並重。“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則告訴我們讀書學習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同時,做學問要專一,不能一門學問沒搞懂,又想搞其他學問;“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又告訴我們在制定讀書學習計劃的時候可以設一個適當寬鬆的期限,但在實際執行時卻要加緊用功,不可懈怠,日積月累地功夫到了,困頓疑惑的地方便迎刃而解。學習過程中如有疑問,要隨時記錄,以便在有機會時向良師益友請教,求取正確答案。

《弟子規》還在與人交往、個人穿戴儀容乃至飲食、衛生等方面有明確的規範要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

《弟子規》集孔子道德教育之大成,是我國璀璨文化的結晶,雖時過數百年,依然不失為當今人之行為典範。需要注意的是,“弟子規”中的“弟子”應做廣義理解,他可以是子女、學生,也可以指公司的員工、社會之公民,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

學習了《弟子規》,我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所打動,其中的禮儀規範正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擁有一顆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才是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人。

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是肩負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育有德之人的重任,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而傳承《弟子規》的關鍵在於身體力行,因此,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從與身邊的朋友、同事相處做起,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愛崗敬業、謙虛友愛、關愛每一名學生,共建和諧校園,共育國之棟樑!

弟子規讀後感 工作篇二: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裡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裡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裡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後感 工作篇三:

《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裡面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我看了之後,頗有感觸,下面就以原文順序淺談下讀後感想。

總敘就不必多說,精簡的文字已經說明文章的內容,作為文章的目錄。孝,百善孝為先。孝在古代作為衡量一個人品行的重要標準,是孩子們從小需要被教育並實踐的。而在今天,孝,這個字多是掛在嘴邊,放在心裡,卻很少落實到行動中。孝已經失去了那種崇高受尊敬的地位,失去那種在小事方面的孝,變得更加金錢化,喪失了傳統的原味。《弟子規》中說道“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現實中我看到的更多是父母的懇求,孩子的撒嬌;“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現實中我看到的恰恰相反;“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現實中我看到的是父母打來電話的問候與四處漂泊尋找工作的人流。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顯然做得比我們要好。或許有各式各樣的理由,但是有些事卻真的是我們沒有想到,沒有真正放在心上。

悌,敬愛兄長。入則孝,出則悌,我覺著相比之下國人這一方面做得還是相當不錯的。可是當我面對孝與悌截然差別,我不得不產生疑問,一個在生活中的不孝之人他會敬愛兄長嗎?這是一個疑問,如果是的,他會出於真心,還是利益的驅動?這又是一個疑問。這一連串的疑問還有很多,關於商場上的利益,官場上的權力,去“尊敬”一些口上所謂的兄或長,拋棄了自己的爹媽。結果只會導致自身的悲慘結局,還有社會的整體退步!當然,我想這也與改革開放有關係,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的飛速提高,忽視了人民的精神文化思想所應有的提高,從此,在傳統文化精神思想方面劇速下滑,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會不會在我們手中斷了?

謹信仁,方能愛眾。謹言慎行、講求信用、自身仁愛,才能愛人。如果說《弟子規》孝悌範圍是父母,兄長,那麼“謹信仁,方能愛眾”說的就是對待同輩人,自己應遵循的原則方法,細緻到我們自身的生活。針對這一些當今熱點問題,我想很多都能從中尋得答案。比如一些年輕人追求名牌衣服,《弟子規》中就有說道“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份 下稱家”;再比如一些同學愛玩遊戲,虛度光陰,《弟子規》中也說道“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這些後人所犯的錯誤,前人已經給出警告,可惜後人沒能明白前人的心意,傳統在消失,傳統文化還是沒能抵住外來誘惑,這裡不再多說。在信用方面,國人做得也不是很好,總是靠著有形或無形的壓力維繫著,人們的自覺地意識不是很高。我說現在的人都普遍地脆弱,害怕把信任給別人,從另一個方面,我說現在的人還很“強大”,隨口答應別人的人大有人在,答應只是經過了嘴,腦袋只是個擺設。這些是不是值得我們認真的思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自己的家人,愛自己,推而愛別人,愛社會,愛國家。愛人就要多從別人角度想一些事情,多為別人考慮,有時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利益,但是一切是那麼心平氣和,和諧自然。我認為《弟子規》“泛愛眾”中有一段說的特別好“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意思是凡是人類,皆須相親相愛;因為同頂一片天,同住地球上。這就體現了天人統一,和諧自然的思想。世界上所有紛爭無不可以用愛去化解,也應該用愛去解決,正如上文所說,因為我們都是人類,同住一個地球。

當我們能很好地做到孝悌謹信仁這五個字後,學習知識才變得更為重要。以前我們以莫名的身份去學習,此時就可以驕傲地說我是人,一個真正大寫的人。餘力學習說的真是太好了,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包含著前人的學習智慧,董遇巧用三餘正是充分體現出這樣的博大智慧。

前人的智慧取之不竭,作為後人,為什麼不多多學習?學習一些優秀傳統思想,對於自己百利而無一害。作為中華民族的繼承人,國家需要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該怎麼延續?該怎麼走下去?這都需要思考,更需要我們的行動。


【弟子規讀後感 工作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