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其他> 傳統故事孔融讓梨

傳統故事孔融讓梨

傳統故事孔融讓梨

相信大家對孔融讓梨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下面是聘才網收集整理的關於這個故事的原文、看法及解讀,希望能對讀者們有所收穫、啟發!

作品原文

孔融讓梨的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

續漢書曰:“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別傳曰: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白話譯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四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臺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1]

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另類解讀

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聽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云云。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也許在他哥哥們的眼裡,他這不是謙讓,而是一種屈服。

細細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於弟是強者,弟之於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強者佔大利,弱者佔小利,何來謙讓?要是強者將佔據大利的機會讓給弱者,這才叫謙讓(因為強者本來就有力佔據大利)。

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體系中,孔融讓梨顯然不符合他們對學齡前兒童的教

《孔融讓梨》特種郵票 2007年

《孔融讓梨》特種郵票 2007年

育理念,西方學者普遍對此進行了實驗。在傳統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長為了觀察孩子們之間的友愛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蘋果放在桌上,任由他們挑選,在挑選的結果出來以後,家長表揚了那位選的最小蘋果的那位孩子,而對那位挑選了大蘋果的孩子進行了批評,其實在挑選的最初,那位選擇小蘋果的孩子也是想選大蘋果,但他懂得選小的更能贏得大人的青睞,從而違背自己最初的意願選擇了小蘋果。而這在某種程度上給了那些受批評的孩子一些啟發,間接導致了孩子們學會了撒謊,過早接觸了一些不良的資訊。最終孩子們長大後都走上了違法的道路,然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另一個家庭,卻發生了不同結果,家長鼓勵挑選小的蘋果的孩子,讚揚他們的友愛精神,並且表揚挑選大蘋果的孩子,稱讚他們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顯然這些孩子長大後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從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出並非孔融讓梨就一定能造就一個聖人


【傳統故事孔融讓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