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春節> 春節習俗有哪些用文字寫出來

春節習俗有哪些用文字寫出來

春節習俗有哪些用文字寫出來

春節習俗有哪些用文字寫出來

舊俗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為春節,現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稱為「新春」或「新正」,是民間重要的節慶。所以每天有不同的習俗,現在說明如下:

(一)初一 1.拜年:親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對方來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永珍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對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歡的衣物,從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麼另人興奮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門,通常會到廟裡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利。尤期會注意出門時的方位,先往東走走會大吉大利,就鮮少有人會往南走的。

4.開門、關門看吉時:開門、關門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這天就顯得隆重,因為農民曆上都有註明幾時開門、關門是大吉,所以大家寧可按照時間討個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間凡是認為不夠吉利的事,都被列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穢言、不能罵人、不能倒垃圾清穢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覺、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這是以前農業社會,一般吃葷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們憐惜萬物的仁愛之心,現代的想法認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膩,清腸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 牙:一般從商者拜土地公,而沒從商也會拜,大多都用牲禮祭拜,現代也逐漸改為以鮮花水果祭拜,因為家裡還有許多肉類沒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禮祭拜。

2.公媽(祖先)開葷: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準備牲禮和菜碗,豐盛的一餐請祖先品嚐。

3.回孃家:原來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是十一(請子婿)或十二(女兒回孃家),但不知何時開始改為初二,或許因工商業社會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選擇這一天比較適當。舊時女兒回孃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詢女兒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順公婆?勤儉持家和勉勵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飽:因為從除夕到初二都勞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調息一番,晚起一下。 2.閩南的初三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親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沒去

拜過年的家裡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給人家拜年,會讓對方覺得帶來晦氣。所以這天大都是戶外活動,而不去串門拜年。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四)初四--接財神 自從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諸神以後,今天諸神返回人間述職,當然要早一點接神,表示勤勞好兆頭,如果太晚接神,財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財氣呢?

(五)初五

1.開工:一班公司行號大都選這天開工(除非初五在黃曆上實在不宜開工,才另擇日期)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召告一下,讓多日為動機器運轉的一下,檢查一切正常,然後老闆發個「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後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實這個儀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嗎? 閩南鬧正 春聯、年畫、餃子、年糕,這些都是咱們中國人過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節習俗,閩南一帶的過年習俗顯得頗為獨特。閩南地區所指的春節一般是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閩南人過春節也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說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講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講究的是玩,是“鬧熱”,也就是這麼一個非常閩南味的詞——“鬧正”。 鞭炮聲裡迎正月 許多讀者也許會問:“‘鬧正’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說‘鬧新春’呢?”記者為此請教了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林寶卿。林寶卿介紹說,“鬧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閩南語中唸作“znia”(n代表鼻化音,讀第一聲),在閩南語中,“znia”這個字代表的意義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時放鞭炮,閩南人叫做“開znia”,也就是說,放鞭炮迎來新春。可見,“鬧正”的詞意與“鬧新春”相同,是閩南語版的“鬧新春”。 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訴記者,閩南春節“鬧正”的`方式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於廈門漳州金門一帶的閩南新春歌謠記錄著當時閩南人是如何過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過開;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請子婿;十二倒來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燭;十七倒燈棚。”洪老說,所謂“鬧正”,

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鬧熱”。 女婿拜年 由於閩南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初二必須跟有“半子”之稱的女婿和孩子回孃家探親。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鬥擔擔”意思是說:孃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

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孃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孃家,會導致孃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婆家忙著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作為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家,未免說不過去。 女婿上門,須隨手攜帶禮物稱為“伴手”。回到孃家先向尊長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有些長輩也會分贈紅包給帶來的外孫。如果孃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贈送紅包賀年。若是女兒第一次帶子女回家拜見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還會送雞腿,並且用紅絨線系銅錢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稱為“結綵帶”。 中午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後,再敘敘舊,約在下午三時以後就可以離開孃家了。

如果是首次回孃家,孃家要準備二枝“掛尾蔗”及二隻活的“帶路雞”給女兒和女婿帶回家種植與飼養。所謂“掛尾蔗”就是紅甘蔗,前有蔗葉,後有蔗頭莖,並用紅帶子綁住兩枝甘蔗,以祝女兒女婿同甘共苦、永浴愛河,直到白頭偕老。至於那兩隻帶頭雞,則希望其女兒和女婿像雞一樣多子多孫。 吉祥用語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親友之間互相拜年,稱為“拜正”、“賀正”。主人請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後說吉祥話: 對太太言:食甜給你生後生(生兒子)。

 對老人言:食甜給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0歲)。 對商人言:食甜給你大賺錢。 對小孩言:食甜給你快大漢/胖胖大(快長大之意)。 對小姐言:食甜給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間言:新年大賺錢/新年走好運。 茶點準備 當朋友或親戚來家賀年時,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現在多以精緻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稱為“食甜”,表示圓滿親密的意思。 客人吃後,要說些如“食紅棗,年年好”、“恭喜大賺錢”、“食甜甜,乎你快大漢”(意“讓你快長大”)、“食甜甜,乎你生後生”(意“讓你生兒子”)等吉利話。另外,賀客如果帶有小孩,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的見面禮。 請喝春酒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都利用年節時準備現成的飯菜,宴請親朋好友,以聯絡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會利用這時候,款待顧客,以便擴充套件生意。 閩南民謠 初一早(早早起來之意) 初二早 初三無歹志(無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彙報回來); 初五隔開(告一段落)?鴉 初六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請女婿; 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孃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燭; 十七倒燈棚(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建議背記起來^ ^ 拜年禁忌 在閩南人傳統中,對於拜年有許多禁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或無歹志)”,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 春節期間,是閩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還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葷的,也不煮,吃的飯菜必須是除夕日預做的,謂之“隔年飯”。

表示去年的飯吃不完還有剩餘。初一要吃乾飯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飯,否則這一年外出時會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掃地,不可舀肥。萬一非打掃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倒掉一樣,使家裡受窮。不可罵人,不可打架,不問人討債,不使身體受傷。如受傷,就是“痛過年”,極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損毀碗盤瓷器,萬一不慎打破,就用拜過年的家裡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給人家拜年,會讓對方覺得帶來晦氣。

所以這天大都是戶外活動,而不去串門拜年。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佔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於過年而疏於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弔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四)初四--接財神 自從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諸神以後,今天諸神返回人間述職,當然要早一點接神,表示勤勞好兆頭,如果太晚接神,財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財氣呢?

 (五)初五 1.開工:一班公司行號大都選這天開工(除非初五在黃曆上實在不宜開工,才另擇日期)但都只是舉行祭拜儀式,召告一下,讓多日為動機器運轉的一下,檢查一切正常,然後老闆發個「開工紅包」,讓所有員工討個吉利後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實這個儀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嗎? 閩南鬧正 春聯、年畫、餃子、年糕,這些都是咱們中國人過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節習俗,閩南一帶的過年習俗顯得頗為獨特。閩南地區所指的春節一般是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閩南人過春節也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說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講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講究的是玩,是“鬧熱”,也就是這麼一個非常閩南味的詞——“鬧正”。 鞭炮聲裡迎正月 許多讀者也許會問:“‘鬧正’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說‘鬧新春’呢?”記者為此請教了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閩南語研究專家林寶卿。林寶卿介紹說,“鬧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閩南語中唸作“znia”(n代表鼻化音,讀第一聲),在閩南語中,“znia”這個字代表的意義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時放鞭炮,閩南人叫做“開znia”,也就是說,放鞭炮迎來新春。可見,“鬧正”的詞意與“鬧新春”相同,是閩南語版的“鬧新春”。 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訴記者,閩南春節“鬧正”的方式隨著時代不斷變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行於廈門漳州金門一帶的閩南新春歌謠記錄著當時閩南人是如何過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無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過開;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請子婿;十二倒來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燭;十七倒燈棚。”洪老說,所謂“鬧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鬧熱”。

女婿拜年 由於閩南習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在初二必須跟有“半子”之稱的女婿和孩子回孃家探親。有句俗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鬥擔擔”意思是說:孃家父母還健在的媳婦,初二、初三一定會有人前來接回去“做客”,孃家沒有父母的媳婦,只好繼續留在婆家做活,幫親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擔子。因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孃家,會導致孃家變窮,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換個角度想:大年初一開正後,婆家忙著各項過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訪客。作為媳婦理當體諒,如果只顧回家,未免說不過去。 女婿上門,須隨手攜帶禮物稱為“伴手”。

回到孃家先向尊長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有些長輩也會分贈紅包給帶來的外孫。如果孃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贈送紅包賀年。若是女兒第一次帶子女回家拜見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還會送雞腿,並且用紅絨線系銅錢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稱為“結綵帶”。

 中午大家一起吃團圓飯後,再敘敘舊,約在下午三時以後就可以離開孃家了。如果是首次回孃家,孃家要準備二枝“掛尾蔗”及二隻活的“帶路雞”給女兒和女婿帶回家種植與飼養。所謂“掛尾蔗”就是紅甘蔗,前有蔗葉,後有蔗頭莖,並用紅帶子綁住兩枝甘蔗,以祝女兒女婿同甘共苦、永浴愛河,直到白頭偕老。至於那兩隻帶頭雞,則希望其女兒和女婿像雞一樣多子多孫。

 吉祥用語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親友之間互相拜年,稱為“拜正”、“賀正”。主人請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後說吉祥話: 對太太言:食甜給你生後生(生兒子)。 對老人言:食甜給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0歲)。 對商人言:食甜給你大賺錢。 對小孩言:食甜給你快大漢/胖胖大(快長大之意)。 對小姐言:食甜給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間言:新年大賺錢/新年走好運。

 茶點準備 當朋友或親戚來家賀年時,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為紅棗、土豆、冬瓜、瓜子等,現在多以精緻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稱為“食甜”,表示圓滿親密的意思。 客人吃後,要說些如“食紅棗,年年好”、“恭喜大賺錢”、“食甜甜,乎你快大漢”(意“讓你快長大”)、“食甜甜,乎你生後生”(意“讓你生兒子”)等吉利話。另外,賀客如果帶有小孩,必須贈送紅包,作為新年的見面禮。 請喝春酒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戶戶都利用年節時準備現成的飯菜,宴請親朋好友,以聯絡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會利用這時候,款待顧客,以便擴充套件生意。 閩南民謠 初一早(早早起來之意) 初二早 初三無歹志(無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彙報回來); 初五隔開(告一段落)?鴉 初六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請女婿; 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孃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燭; 十七倒燈棚(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建議背記起來^ ^ 拜年禁忌 在閩南人傳統中,對於拜年有許多禁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廈門傳統習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門拜年,要在家裡祭祀亡靈。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或無歹志)”,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 春節期間,是閩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著種種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還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葷的,也不煮,吃的飯菜必須是除夕日預做的,謂之“隔年飯”。表示去年的飯吃不完還有剩餘。初一要吃乾飯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飯,否則這一年外出時會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掃地,不可舀肥。萬一非打掃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倒掉一樣,使家裡受窮。不可罵人,不可打架,不問人討債,不使身體受傷。如受傷,就是“痛過年”,極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損毀碗盤瓷器,萬一不慎打破,就用紅紙包起來,等到初五“隔開”之日,才把它投進河裡,念“打破瓷,錢銀一大堆”等安慰的話,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絕對不可午睡,據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會崩潰;女人如果午睡,則廚房就會倒塌。 飯春花:除夕夜會在神案前供奉春飯,春飯上面會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紙花。

不吃稀飯:閩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不吃稀飯,因為吃了稀飯,表示這一年外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閩南話本 正月正時 閩南人十分重視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所以春節期間特別喜慶、特別好客、特別慷慨、特別寬容。在春節這幾天他們總是把“正月正時”這個詞掛在嘴邊。

“正月正時”是一個萬能的理由,只要這個詞一說出口,不需再有更多的解釋,聽者就能認同:把平日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該開心的就開心,該請客的就請客;常年簡樸節約的這時卻毫不吝嗇,平時有成見的這時一筆勾銷。閩南人過年,不僅投入金錢、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還注入情感,所以既營造了節日的氣氛,又贏得了過節的心情。紅紙包起來,等到初五“隔開”之日,才把它投進河裡,念“打破瓷,錢銀一大堆”等安慰的話,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絕對不可午睡,據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會崩潰;女人如果午睡,則廚房就會倒塌。

 飯春花:除夕夜會在神案前供奉春飯,春飯上面會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紙花。 不吃稀飯:閩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不吃稀飯,因為吃了稀飯,表示這一年外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閩南話本 正月正時 閩南人十分重視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所以春節期間特別喜慶、特別好客、特別慷慨、特別寬容。在春節這幾天他們總是把“正月正時”這個詞掛在嘴邊。

“正月正時”是一個萬能的理由,只要這個詞一說出口,不需再有更多的解釋,聽者就能認同:把平日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該開心的就開心,該請客的就請客;常年簡樸節約的這時卻毫不吝嗇,平時有成見的這時一筆勾銷。閩南人過年,不僅投入金錢、時間、精力,更重要的是還注入情感,所以既營造了節日的氣氛,又贏得了過節的心情。


【春節習俗有哪些用文字寫出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