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股票> b股大跌對a股影響

b股大跌對a股影響

b股大跌對a股影響

人民幣開啟貶值模式之下,B股到底要何去何從?

2015年6月份的暴跌前夕、2016年1月4日大盤的熔斷並提早停止交易前,B股似乎都已經“預演”了A股的大跌,頗有“先行指標”風範;近兩年的牛市程序和階段性反彈中,B股的漲勢總是滯後於A股,每每以“最後價值窪地”的形式出現,一旦B股暴漲,行情也就接近尾聲了。

2006年末~2007年初,證監會市場部曾對B股改革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多家機構還曾向證監會遞交過B股改革報告。市場人士認為,滬港通順利執行提供了借鑑經驗,隨著註冊制、深港通的逐步落地,未來B股市場改革勢在必行,不過到底如何改,目前仍有較多值得考究之處。

A股大跌前的先行指標?

2015年12月28日,B股突然下跌,下午開盤之後不僅沒有收回,反而繼續跳水,B股指數(000003)收盤跌幅近8%,大部分B股都被死死封在跌停板上,A股也受到了B股拖累;到了今年1月4日,滬指則暴跌近7%,日內兩次熔斷後終止交易。

去年的“股災”中,2015年6月5日B股指數率先見頂,6月8日,A股繼續高歌猛進,上證指數漲2.17%突破5000點大關,B股卻離奇大跌2.62%,當時這個反常並未引起狂熱的投資者注意,之後A股終於在6月12日見頂,開始了三個月的暴跌行情。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隨著去年12月藍籌股被保險資金拉昇,B股已經成為最後的窪地,12月最後三週B股指數也出現了明顯暴漲,在12月28日率先暴跌,這與5月中下旬的`B股的大漲後率先大跌有類似之處。

“以往而言,B股和港股這種相對價值窪地總是在行情最後才被投資者發掘,多次先於A股見頂,國企指數甚至在去年5月26日就率先見頂,這主要是因為外資更重視價值投資,對於價格遠遠偏離價值的這種事實更敏感,這也使得B股和H股都可能比“博傻”的A股更早見頂。”上述私募人士稱。

不過在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中,以及第四季度的大反彈當中,B股的走勢總是比A股慢幾拍,B股分別是去年5月和去年12月開始才真正崛起。

“往往都是這樣,A股漲了一倍,B股才聞風而動,但一動就是波瀾壯闊。”深圳一位資深B股投資者回憶起2005年6月份股指從998點開始啟動的上一輪大牛市時說,同樣也是在上證指數幾乎漲了兩倍多以後,B股才真正開始啟動。

B股改革如何走?

中集集團、萬科、麗珠集團等深圳企業都已率先嚐試B股轉H股,目前嘗試了B轉A的,則有東電公司和新城地產。2013年東電B選擇了大股東吸收合併整體在A股上市的模式,新城地產方面表示,“B轉A”方案效仿了東電B的模式。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其他可供B股公司選擇的路徑還包括回購登出B股、私有化退市、兼併收購,甚至參考滬港通的做法,發展A、B股連通交易等。

深圳一名陽光私募總經理告訴本報記者,長期以來,B股更多靠著一個故事炒作,就是A、B股接軌,實現同股同權同價。雖然B股以外幣計價,但本質上依然是人民幣資產為主,如果人民幣繼續下跌,那麼B股無疑也會跟著跌,一旦人民幣累積貶值10%左右,那麼用美元和港元計價的B股和H股,相當於每股收益下跌10%,股價自然有壓力。

國信證券分析師酈彬表示,改革大背景下解決B股歷史遺留問題漸行漸近,監管層一度明確提出要“穩步探索B股市場改革”,滬港通順利執行提供了借鑑經驗,隨著註冊制、深港通的逐步落地,未來B股市場改革勢在必行。B股歷史上曾嘗試“B轉H”來解決遺留的制度問題,但由於貨幣轉換、B股公司盈利能力弱、H股上市要求難以達到等問題,“B轉H”並未大範圍成功。

“未來可能的路徑設想包括,類比港股通,在B股市場或也可以採取類似的B股通,允許使用人民幣投資B股,解決貨幣轉換問題,實現A、B股兩個市場的實質接軌。在資金的流動下,A、B股之間的價差自然會逐步縮小,價差的消除將為最後的合併打下基礎;而目前實施員工持股的公司數目逐漸增多,便宜的B股將是較為理想的激勵標的物,分析未來有望透過員工持股計劃啟用B股市場。”酈彬稱。

國泰君安分析師呂娟等則認為,由於B股是特定歷史背景的產物,2000年以後便無新的B股上市,B股融資和配置功能長期缺失,因此B股向H股或A股轉板、A股公司回購B股等方式將成為B股市場特有的價值修復渠道。


【b股大跌對a股影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