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冬至節> 東莞冬至習俗

東莞冬至習俗

2015年關於東莞冬至習俗

我們知道,東莞也是人傑地靈,出過不少的名人。那麼,你們知道東莞的特色習俗和文化是什麼嗎?現在就讓小編來揭曉廣東文化中東莞的冬至習俗吧。

一、客家一帶:做蘿蔔、吃燜鵝

在東莞的客家一帶(清溪、鳳崗、塘廈)過冬至,每戶人家都會用糯米和蘿蔔絲做成蘿蔔,並吃燜鵝。

蘿蔔是最具客家風味的冬至食品,在客家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

先把蘿蔔刨成絲煮熟後,壓幹多餘的水分。再用豬油將蝦米、豬肉、臘腸等餡料爆香,然後將它們跟蘿蔔絲、芹菜粒、適量的鹽、胡椒粉等調味料攪拌在一起作為餡料。接著把這些餡料放進用粘米跟糯米做成的皮內,做成圓餅模樣,放置在新鮮的欖葉上(也可用芭蕉葉),最後用鍋蒸熟即可食用。

二、東坑:鹹丸

鹹丸是東莞人在冬至、除夕、元宵都吃的。表示閤家團圓之意,東莞鹹丸用料精細、講究、糯米粉製作,隨意捏成團,不加餡。用雞作,佐以魷魚、蝦米、冬菇、臘肉碎粒、鹹菜鮮甜美味,是東莞傳統美食

在東坑,人們會取用當天的剩菜,餡料一般為蝦米、瘦肉、蠔豉、魷魚、冬菇、青菜熬成,鹹丸用糯米粉搓團投入湯鍋中即可。

三、茶山:同樣是鹹丸,但是隻有鹹,沒有餡兒

茶山冬至同樣是做鹹丸,不過茶山做的鹹丸卻是一個齋丸,只用糯米搓團而不包餡料,“鹹丸”的精華可謂在於湯。

四、城區:做“冬團”

在東莞城區,冬至這一天都會做一種特色小吃“冬團”。啥叫“冬團”?其實就是用舂糯米、粳米粉包成團,意味著“團圓美滿”。不過,冬團有甜鹹之分,一般白色為甜、紅色為鹹,酥木團為紅色,取“鴻”運之意。

一般來說,“鹹團”用眉豆、少量沙姜、糖、鹽做成:“甜團”的餡較為豐富,有爆米花、花生和黃糖。

五、沙田:煲紅薯糖水

在東莞沙田鎮,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有煲紅薯糖水的'習俗。紫紅的紅薯寓意著日子,紅紅火火,家人身體健健康康。

六、企石鎮:菜頭角

在東莞企石鎮,人們會在冬至這一天忙著做一樣傳統小吃“菜頭角”。這是一種以“菜頭”,即蘿蔔做主要餡料的傳統小吃。

為了迎接冬至,企石鎮不少家庭都會聚在一起,動手做菜頭角,在冬至前歡迎親朋好友來作客。

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菜頭角”,首先把包裹餡料的糯米粉和粘粉混合煮熟,再放入用蘿蔔、臘肉、臘腸、蝦米、花生、豆腐乾製成的餡料,然後放進鍋爐蒸熟、貼葉而成的。

七、其他習俗:拜冬、男的理髮,女的洗頭

東莞“拜冬”是指已出嫁的女兒在冬至這一天,攜夫帶子回孃家拿著自己做的“冬團”帶些糕點、水果、豬肉雞、鴨回到外家探望自己的父母親相聚一堂吃飯。其寓意著有始有終,“從年頭行到年尾”,吉祥之意。

東莞水鄉片的一些鎮街有個習俗,就是冬至節前要理髮,東莞本地有句順口溜:“擔冬擔矮小,擔年擔富貴”。意思是,如果頭髮沒有修理,就“擔”著頭髮(即“頂著頭髮”)過冬的話,就不會長高,會變得矮小。如果“擔”著頭髮過年,就能富貴。所以以前東莞人從冬至過後都不理髮,到過了正月才去剃頭說法。


【東莞冬至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