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冬至節> 莆田冬至學生放假嗎

莆田冬至學生放假嗎

莆田冬至學生放假嗎

莆田冬至學生放假嗎

全國統一冬至是不放假的,包括學生。

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在莆仙地區,有“冬至大如年”、“冬至顧祖,三十夜顧某(‘某’為‘妻’意)”的說法,冬至被當作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民間習俗和地方文化。人們將冬至視為“團圓日”,取“湯圓”寓意為“團圓”,從冬至前一夜(即“冬至瞑”)就開始準備過節。出門在外的人都儘可能趕回家中,同親人團聚。搓湯圓、吃湯圓、貼湯圓,祭祖掃墓以及貼“消寒聯”等,都是極具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至瞑”,一家人圍在一起搓湯圓,是過節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冬至暝”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長的一天,於是莆仙方言中就有了“愛吃湯圓天不亮”的說法。我市民俗專家林成彬說,這晚要在家中先準備一個圓竹匾,再擺上生薑、紅糖、柑橘、10雙新筷子、一枝“三春”等。其中,生薑取義“旺盛”,紅糖寓意“甜蜜”,10雙筷子象徵“十全十美”。“三春”由貼著2個胖娃娃的彩紙製成,代表財丁貴俱全,一般插在柑橘上。之後,便開始和麵搓湯圓。除普通湯圓外,還要捏出金元寶、小狗等形狀的“湯圓”來祈福。

林成彬說,貼“消寒聯”又稱“紅聯”。冬至到來,天氣寒冷,“紅聯”寓意“暖”;臨近春節,家裡有老人去世,過年不貼春聯,以示守孝,次年冬至再貼“紅聯”,消除心中寒冷,因此稱為“消寒聯”。

冬至一早,人們將煮好的湯圓先撈出數碗用於祭祖,而第一碗撈出放涼後貼於自家門上或是窗旁,以祈求家族團圓、美滿、興旺。煮湯圓也有講究,人們常用紅糖和生薑熬製湯水,一碗湯圓下肚,暖胃暖身。吃過湯圓,一家人就帶上祭品,出門掃墓去了。

冬至獨特民間習俗寓“團圓”

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在莆仙地區,有“冬至大如年”、“冬至顧祖,三十夜顧某(‘某’為‘妻’意)”的說法,冬至被當作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同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民間習俗和地方文化。人們將冬至視為“團圓日”,取“湯圓”寓意為“團圓”,從冬至前一夜(即“冬至瞑”)就開始準備過節。出門在外的人都儘可能趕回家中,同親人團聚。搓湯圓、吃湯圓、貼湯圓,祭祖掃墓以及貼“消寒聯”等,都是極具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至瞑”,一家人圍在一起搓湯圓,是過節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冬至暝”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長的一天,於是莆仙方言中就有了“愛吃湯圓天不亮”的`說法。我市民俗專家林成彬說,這晚要在家中先準備一個圓竹匾,再擺上生薑、紅糖、柑橘、10雙新筷子、一枝“三春”等。其中,生薑取義“旺盛”,紅糖寓意“甜蜜”,10雙筷子象徵“十全十美”。“三春”由貼著2個胖娃娃的彩紙製成,代表財丁貴俱全,一般插在柑橘上。之後,便開始和麵搓湯圓。除普通湯圓外,還要捏出金元寶、小狗等形狀的“湯圓”來祈福。

林成彬說,貼“消寒聯”又稱“紅聯”。冬至到來,天氣寒冷,“紅聯”寓意“暖”;臨近春節,家裡有老人去世,過年不貼春聯,以示守孝,次年冬至再貼“紅聯”,消除心中寒冷,因此稱為“消寒聯”。

冬至一早,人們將煮好的湯圓先撈出數碗用於祭祖,而第一碗撈出放涼後貼於自家門上或是窗旁,以祈求家族團圓、美滿、興旺。煮湯圓也有講究,人們常用紅糖和生薑熬製湯水,一碗湯圓下肚,暖胃暖身。吃過湯圓,一家人就帶上祭品,出門掃墓去了。

“貼湯圓”始於宋朝彰顯孝道

湯圓除食用、祭祀之外,為何要貼在門前窗旁呢?市民俗專家林成彬解釋說,我市冬至“貼湯圓”的傳統始於宋朝,和孝道有關。

林成彬告訴記者,我國中原地區從漢代起就開始過冬至節,隨著北人南遷,中原的這種傳統習俗傳入莆田後,又融入當地風俗習慣,發展為獨具特色的莆田冬至文化,“貼湯圓”就是獨特民俗之一。

相傳在宋朝時期,莆田山區有位進士,父親早亡,年邁的老母為將他培養成才,一直清貧寡居。他考中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為京官,由於公務繁忙,多年不能回家看望母親。為了改善母親生活條件,同時讓母親少些牽掛,進士每年都會派遣衙差為母親送去親筆書信和節省下的俸祿。但衙差嗜酒,途中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把進士送給母親的俸祿和書信也丟失了。沒有完成任務的衙差擔心受到懲處,就欺騙進士一切都有送達。

獨居鄉村裡的母親因多年未收到書信而誤解了兒子,在得知兒子要回家看望她時躲入山中,避而不見。被矇在鼓裡的進士不知母親為何不見他,就到山中苦苦尋找,奈何怎麼也找不著母親。這時已入冬季,天氣寒冷,進士怕母親在山中捱餓,便用糯米制成湯圓,從山裡的大樹上沿路一直貼到家門口。過後不久,老母親沿著湯圓貼上的路線返回家中。在消除誤會之後,母子倆終於再次團圓。

“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個傳說,但其中蘊含著莆田人淳樸的孝道。”林成彬說,自那以後,“貼湯圓”逐漸演變成莆田冬至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以在門上、窗邊貼上湯圓的方式,祈求團圓、美滿。


【莆田冬至學生放假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