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春節> 北京春節習俗

北京春節習俗

北京春節習俗

初一拜年僅限男人

大年初一相互拜年,討個吉祥,是中國人的老規矩。不過,拜年之前的序曲很重要,這就像是傳統京戲,一陣熱烈的開場鑼鼓之後,主角兒才會踩著點兒出來亮相。首先,要把壓歲的餃子吃完,大年初一的餃子一般是要吃素餡的;還要在大門上貼上對聯、門神,換上桃符,再在窗戶上貼上窗花。門神和桃符是可以請來的,但對聯一般是要自己寫,窗花是要自己剪的。過去民間還有植柏葉於門戶,插芝麻秸於簷楹,剪金紙作蝴蝶戴在孩子的頭上的傳統,圖的都是吉利。然後,再放一通鞭炮,落得紅紅的紙屑滿地,這才能夠踩著如紅花的它們出門,去給親朋好友拜年。這一切,就像老太太絮新棉花被一樣,一層層地絮上絮厚,把拜年的氣氛一步步烘托得足足的。

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是不能空手去的,必須要備有禮物。過去老北京,別的可以少,但點心匣子和糙細雜拌兒,是分外講究,必不可少的。點心匣子,有錢的人家,送蒲包裝的,上面鋪一層油紙和紅紙,透著喜慶,裡面裝的是大小八件,分兩包提著;沒錢的人家,送紙盒裝的,枕頭盒,裡面哪怕裝的只是槽子糕呢,外面那一層紅紙是必要點綴上的,就像過年蒸的饅頭上點的那個紅點兒。糙雜拌兒指的是花生瓜子核桃粘之類的堅果,外加上金糕條和金絲蜜棗;細雜拌兒指的是北京蜜餞,講究的要送蜜餞溫桲、蜜餞櫻桃和炒紅果,用綠釉陶罐裝,如今,炒紅果還能夠見著,前兩樣,久未謀面了。

如果說出門拜年或迎客拜年之前所有的一切準備如同戲臺上烘托的氣氛,那麼,提上這些有講頭的禮品,則是唱戲必備的道具。如此齊備了,拜年這出大戲方才可以正式開始。

不過,有一條,舊俗大年初一拜年,僅限於男人,女人要等到正月初六才可以出門拜年的。如果前去給別人家拜年,見到開門迎客的是女人,也會不吉利的。傳統社會里的男尊女卑,總是體現在各種禮節之中,拜年自然也首當其衝。

佛堂上供

老北京人家,幾乎家家有佛堂,所供之神有觀音、關聖、財神等。不過佛堂的規模相差懸殊,有地位人家可能是一層小樓,或一間正廳,而貧苦的百姓家可能只有一個小佛龕。不論佛堂規模大小,除夕夜一律要上供。供桌也叫接桌,桌上的供品成色和數量,自然是隨著佛堂的規模而異的。供品最豐富者為“堂”,即9類供品,綜合起來有:豬頭、雄雞、羊肉、饅頭、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飯、素餃、素菜等。此外供桌前還要有照例的 “五供”,即一隻香爐、一對燭臺、一對花瓶(筒)。燭臺上插素蠟,香爐內插好手指粗的“子午香”(或藏香)。以上供品午前擺齊,正午開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破五”。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

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祭祖

如果家內有祠堂,儀式就隆重得多。無祠堂之家,此時亦需將影像(或牌位)及遺物請出,在屋內西牆方位設供桌,擺供祭祖。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更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滿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臘、檀香等。蒙古旗人祭祖用黃油炒黃米麵,撤供時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不忘祖宗是傳統美德,看來不應屬迷信範疇。郊區農民還有的在此夜到墳地請祖宗回家過年的習俗,直到初六,再焚燒錢錠,將祖宗送走。

接神

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

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

其它

舊俗中還有一條,到人家拜年,首先要衝著佛像、祖宗牌位和長輩三叩頭的。其他人,才是相互作揖拜年。倒不僅僅是禮多人不怪,而是在漫長的農業時代裡我們的拜年這一儀式,最早可能出於對神的崇拜和祭祀,漸漸的形成了對世界與人生的一種祈求和寄託。在一年之首永珍更新之時,自然要先祭神祭祖。

過去老北京人,大年初一那一天,在大街上走,即使遇見的人素不相識,無論富貴貧賤,也要笑嘻嘻的拱手道一聲拜年的吉利話。清朝時有詩云:未語遇人先半笑,新年惟道百般宜。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景。那是過年的吉祥話,也是維繫著中華民族根系的願景。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用缽化緣,化得五穀雜糧充飢。後人為紀念他,在每年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清代北京雍和宮內專備一口為皇室、列位王公大臣和宮內喇嘛熬臘八粥所用的大銅鍋。在民間,人們熬好臘八粥後,往往盛入食盒,親友相互饋贈。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戶戶要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過去多數人家廚房的北牆或東牆上都設一神龕,常年供奉灶君爺像。據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君爺要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供玉皇賞罰。送灶時,人們在灶君像前擺設桌案,上供關東糖、清水和秣草。古時祭灶用黃羊、魚和豬頭等物。明清時才改用關東糖。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溫熱,使其融化,塗於灶君嘴上。唐代文獻《輦下歲時記》記載民間以酒糟塗於灶上,使灶神酒醉。可見此類風俗由來已久。二十三祭灶與正月有密切關連,傳說七天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與諸神同來人間過年,因之要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此後方可過節。


【北京春節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