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秋節> 台州中秋節風俗

台州中秋節風俗

台州中秋節風俗

我的家鄉是浙江台州。台州在浙江來說算不上很有名,但是浙江一帶各地都有自己本土的風俗習慣,台州也不例外。我的家鄉是台州路橋,那邊的本土文化應該和黃岩是屬於同一個文化圈的。台州在沒立市前是屬於溫州的,當時我家鄉那一帶也都是屬於黃岩縣的。

本文中我只簡單列舉一下我所瞭解的家鄉的一些風俗習慣。這些風俗大都和祭祀有關。浙江一帶的人是很重視祖先和祭租的,所以,據說浙江的家譜記載也是全國最完整最有研究價值的。讀過魯迅的小說《祝福》的話,相信對浙江一帶的祭祀是有點體會的。以下就從幾個方面來談談台州黃岩地區的風俗習慣吧。

1.重大節日

先來說春節。春節到來前,一般是從農曆十二月二十至三十日中選一個吉利的日子去祭祀,也叫“謝年”,大都是去祠堂或廟裡,擺個豬頭或者公雞來祭祀。豬頭嘴裡要咬著尾巴,公雞要留著尾毛還要翹起來的(我想,這樣做大概是為了顯示公雞的神氣和活力,象徵著新年興興向榮吧,至於為什麼豬嘴裡要咬著尾巴,我就不得而知了),另外還要在旁邊放把小刀子,以方便神明來享用。

到了大年初一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放張桌子,桌上擺著水果、糖、糕點等,點上香燭,朝南祭祀,直到中午放完鞭炮後才能收回。這天不能開後門,不能拿菜刀,因為後門的地方一般比較陰暗,拿刀不吉利,這些和春節的吉祥和喜慶氣氛是不合的。 大年初二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初二是祭拜過去一年死了的人的日子,如果家裡在過去一年有老人去世的話,初二這天就要在屋子裡擺個靈堂,親戚們就都過來燒紙祭拜,主人還要準備一桌酒菜招待。這天不能走親訪友,包括初四一般也是不走親戚的。

我們習慣把大年初一叫“過年”,過了初一也就過了年了,於是初二就是新的一年了,我們那叫“開年”。各家要在很早,最好是零點的時候弄個年糕做的元寶或羊在門前祭拜一下,燒香,放鞭炮,乞求新的一年平安。因為是在午夜開年,所以大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就要過了午夜才睡,這個晚上叫守歲。

過了初四就沒任何禁忌了,大家就都開始了走親訪友了。

再來說說端午節。我家鄉那一帶一年中除了春節,最重要的節日大概就屬端午節了。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都說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定的節日,但是家鄉的人民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大都說不清了,不過那些習俗卻一直保留至今。

端午節的正餐是在中午吃的,我小時候端午節還不是國家法定節假日,所以家鄉的小學為了這頓午飯都提早放學,孩子們一放假都歡喜地往家裡跑,因為午餐很豐盛。開飯前,每家都在門口釘上“菖蒲劍”。這種菖蒲劍是用一根菖蒲,大概半米長做劍身,再用一根十釐米左右長的較粗的菖蒲套在劍身上,這樣就成了一個長“十”字形的菖蒲劍,一邊一個釘在大門的門樑上。午餐很豐盛,是除了年夜飯一家人一起吃的最豐盛的一頓了。

這天不吃米飯,主食是“食餅筒”,還有“麥油煎”,就是跟北方的煎餅差不多的,是直接拿麵糊在窩上糊出來的薄薄的一張。有些人喜歡把菜包在“麥油煎”裡,捲成一個捲筒吃,這樣味道很好。奇怪的是,不像北方,我們那並沒有在端午節吃粽子的習慣,只在過年的時候才包粽子吃。另外還要喝點雄黃酒,酒喝得差不多了後,用手指沾一下雄黃,塗在小孩子的額頭上和頭頂的髮旋點上,這樣做大概是為了驅除病害吧。 吃完飯後,幾戶人家的女主人就一起提著香紙去附近的各個池塘邊燒,有的把紙放在稻草做的草墊子上,隨著風飄向池塘中心。我問大人這麼做的意義他們一般都不知道了,不過我猜這個舉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因為屈原是投江而卒的。

再來說說中秋節,這應該是除上述兩個節日外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了。但我家鄉那一帶似乎並不重視中秋節這個節日,而且不同全國大部分地方的是,我從小以來大人們都把中秋節叫作“八月十六”,也就是說我們這的中秋節是在八月十六這一天,而不是八月十五,這一點很奇怪。

中秋節最主要的傳統自然就是吃月餅了,這一點全國都一樣。記得小時候過中秋節最盼望的就是能吃到美味的月餅了,那時的月餅就那幾種,花樣很少,年年如此,不像現在的月餅,花樣百出,又貴又不好吃,而且現在的月餅帶有太濃厚的商業氣息了。時光流逝,小時候品嚐月餅的那種美好體驗到現如今是再也體會不到了。

2.祭祀文化

我們這一年有兩次重要的祭祀兼宴請的日子,叫“月節”。一次是在農曆七月半左右,叫“做七月半”,另一次是在冬至前後,叫“做冬至”。

到了這兩個時候,每家都要擺酒席,先祭祀祖先。祭祀是用素菜,九碗,再加一個雜燴菜,就是把九碗裡的菜都拿一些並在一起。祭祀一般去“上間”,就是鄉里專門供奉上一代人牌位的地方(也就是祠堂)。擺上九碗素菜,放上筷子,倒上老酒,虔誠地祭拜先人,最後還要燒紙錢,放鞭炮。

祭祀完後的晚上就擺酒席請親戚來一起享用。這些親戚包括男女雙方的,主要是雙方的兄弟姐妹及其孩子們,如果有上一輩的老人也接過來。

這樣的“月節”沒有固定的時間,只要在七月十五或冬至前後都可以,所以基本是各家親戚輪流著進行,保證每家辦的時候親戚都能到齊。於是到了那個時候,每家都會去親戚家,大家相會敘舊,這也是維繫親情的一種形式。

這樣的宴請跟過年走親戚不一樣,過年走親戚在親戚家吃飯比較隨便,主人可以隨便買幾個菜就行,但是“月節”的時候就必須買整桌的菜,就跟擺一桌酒席差不多。不管窮與富,“月節”每家都是要辦的,因為是要祭祀祖先,如果不辦會被人說閒話的。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家庭都喜歡在酒店裡宴請賓客,吃飯的地方換了,但維繫的感情沒有變。 再來說說“三官會”,這是民間的一種道教活動,也是跟祭祀有關的。所謂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也有說指的是道教裡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朝拜這三位“官”大概是乞求平安、財富以及風調雨順吧。 “三官會”的`組織形式是鄉里各戶按自願原則報名參加,我們村那裡是有近一百戶人家參與,分成幾個組,一般一組裡有四五戶人家。各個組輪流著負責在一年的三個日子裡祭祀祠堂和擺酒宴。這三個日子是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個日子裡,輪到的家庭就組織去集市買菜,選擇一家作為燒菜的地方,也可以選擇在祠堂門前露天進行。 這些日子祠堂裡要誦經、點香祭拜。到了傍晚,燒好了菜擺好了酒席,參加“三官會”的每戶人家各出一個人來吃宴席。這個宴席有的比較豐盛,有的一般,主要看負責的人怎麼打算。吃完後就算帳,一天花銷的所有錢大家分攤,所以誰也不吃虧。一般每家出個20元左右就差不多了。

“三官會”每三年滿一次會,滿會後又重新組織,重新分組,趁那個時候已經參與的家庭可以退出,以前沒參與的也可以新加入進來。滿會的時候特別隆重,要在祠堂前擺很多桌子,有一百多張。那種桌子是方的大桌子,也有老八仙桌,有些桌子還要疊放在一起,再在上面放一個香龕點上香。另外還要請道士來誦唱,然後家家戶戶的婦女就去祠堂前聽著道士誦唱,俯身祭拜。總共要拜好幾個道場,也拜好幾天。一般滿會是從正月初三開始,持續到初八才結束。

這些滿會的活動有好多,也各有自己的名字,比如“搶仙桃”(仙桃是用糯米粉做的桃子形狀的糕點),只見道士們在臺上把“桃子” 從樹叉上一顆顆地摘下來扔給下面的人群,大家就都爭著去搶。據說吃了這個仙桃能保平安除病害的。 滿會後每家抽籤獲得一個元寶,也是用糕做的,元寶上立著十二生肖中的其中一個。如果能抽到有龍的元寶就比較幸運了。因為龍對中華民族來說是象徵著權貴的,我們那邊當然也不例外。

還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每家都要“謝年”、“開年”,等等之類的傳統,這些也都和祭祀相關,前面說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3.婚俗嫁娶

我們那的嫁娶也比較講究。先來說嫁。結婚的那天,新娘要在孃家打扮好,以前是穿那種傳統的紅色嫁妝,現在的新娘都穿婚紗了,不過在農村,婚紗的顏色還是以紅或淡紅的為主,很少有人敢穿白色婚紗。在農村,白色是死人時候的顏色。

當天上午,新郎穿著西裝,帶著幾個迎親的隨從來了。中午他們要在新娘家吃完酒席,然後新郎就要回家去了,只留下迎接新娘的幾個女孩子,這些女孩子都是未婚的,一般四個,她們從那一刻開始就要陪著新娘一直到新娘進門。

出門的吉時到了後,新娘就去祠堂拜祭祖上,再隨接親的車隊一起走。新郎回到家後就在家招呼客人,等著新娘進門。新娘進新郎家門前的一大段路上要一路放著鞭炮,很熱鬧,也引來很多圍觀的人們。記得小時侯只要哪家要結婚了,孩子們都興奮地跑去看新娘子,去討喜糖。這裡還有個有趣的說法,新娘從車上下來走進門的那一段,新郎以及新郎的父母不能站在門口看,要回避,最好躲到後門的菜園子裡(“園”諧音“緣”,預示著新郎以及新郎的父母都和新娘有緣,以後和和美美地過日子),直到新娘進門了才可以回到臺前。

結婚的酒席一般要請吃三餐。女方主要的一餐是在中午,就是新郎過來的那一餐,而男方主要的一餐是在結婚那天的晚上,另外兩餐是結婚前一天的晚上,以及結婚當天的中午。酒席上,新郎新娘來各桌給親友和鄉里的人倒酒,倒酒時新郎新娘是握著手一起倒的。另外新郎給大家送香菸,新娘發喜糖。酒席上,還要為難一下新郎新娘,比如要求當眾親一下,或者故意說酒倒得不好,要再來,這些都沒有惡意,是為了增加氣氛,圖個開心和喜慶。用完酒席後,很多人就要去參觀新房,新娘就給每位賓客沏茶,給小孩子們發喜糖。如果新郎新朋好友來興致了,還可以鬧洞房,其花樣和節目也是多種多樣,特別是現在資訊發達後,很多外地鬧洞房的花樣也會傳過來,所以,這方面大家可以盡情想象,並沒有什麼固定的傳統。

婚後的第三天,新郎要和新娘要一起回新娘的孃家,這叫“走三日”,一般是在那邊吃頓飯,給鄰里發點喜糖什麼的。結婚後不久一般就能添個孩子了。孩子滿月的時候要理髮,剪指甲,然後把頭髮和指甲一起和泥土混合放在小罈子裡,再種上蔥。隨著蔥的生長,孩子也就聰明瞭,呵呵,很有意思。

另外,有的家庭在孩子滿月的時候還會擺酒席,叫“滿月酒”,黃岩一帶喜歡隱晦地叫“吃薑湯麵”,請親朋好友們過來,吃個酒席,給孩子送點小禮物,祝願其健康快樂地成長。大家聚在一起其樂融融,也是增進感情的一個方式。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大多是歷史傳統留下來的,也有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增的,或者從原來演變過來的。這些風俗習慣維繫著親情、友情、愛情,也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家庭中,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台州中秋節風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