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七夕節> 東莞七夕習俗?

東莞七夕習俗?

東莞七夕習俗?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東莞七夕節也叫七姐誕,莞人有拜七姐的習俗。“拜七姐”從七月初六晚開始到初七早上(天亮前)結束。在此之前,每家每戶都會用泥巴捏成各式各樣的七姐娃娃,還有其他神仙的模樣,再塗上顏色,惟妙惟肖。到了初六的傍晚,家家戶戶都把東西擺到街上去,從街頭擺到街尾,桌子上放有泥娃娃、酒、七種水果(富貴子、菱角、枯欖、奸豆、龍眼、香蕉、柚子)、七種鮮花(指甲花、壽馨花、老來嬌、雞旦花、米子蘭、姜花、雞公花)、還有一些針、紅綠線和一盒爽身粉、胭脂等祭品。紅綠線和針是讓七姐織衣刺繡用的,而爽身粉和胭脂是讓七姐沐浴後使用的。有些人早早就把家裡院子的地板洗乾淨,據說如果初七早上在地板上發現白色粉未狀的東西,那就是仙姐用過的爽身粉,也叫“仙女粉”,姑娘們如果抹上這些粉,皮膚就會變得白皙透紅、柔嫩光滑。一般的拜祭活動是從初七的凌晨12點一直延續到天亮前,大家圍在一齊燒“金銀衣紙”,然後跪拜天地,燒香祁求生活幸福美滿之類的,最後在家門附近撒上一攤米,寓意去除汙氣黴運。拜祭活動結束後,有些地方還會組織街坊鄰里聚在一起看大戲。

七夕節前後兩天姑娘們都會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聚在一起焚香禮拜,向七姐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能早日過上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早生貴子等。在黎明時分,人們都會到河邊去沐浴打水存放起來,數年不變質。據說用這些水當地人稱“仙女水”、“七姐水”,洗過身子後,就會“無瘡無疥”,病痛全消,身體健康,還有美容功效。

舊時莞人還有“搖仙姑”的習俗。桌上擺滿與“八仙”有關的物品,寓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仙姑”指的就是“何仙姑”,當然少不了荷花。“搖仙姑”首先要準備好“道具”:兩雙長竹筷,一個簸箕,一根銅棒,還有一個銅孫和少許麵粉。然後要用竹繩把銅棒固定在簸箕上,在銅孫裡鋪上一層薄薄的麵粉,兩人分別用長竹筷夾著簸箕倒立(面朝下,底朝上)放在銅孫上,立著不動。再接著就要問問題,問的當然就是女孩子們最關心的感情姻緣了,例如:配偶什麼時候出現?相貌如何?家境是否富裕等等,不過“搖仙姑”的人一般會事先去算過命或是求過籤,到了真正“搖仙姑”的時候只是為了確定一下是否準確,以求心安罷了。據說問題問完以後,簸箕就會自然地動起來,如果是對的就會在麵粉上畫出一個圈,錯的話就畫一個叉,問完一題就把銅孫上的麵粉搖均勻接著再問,等全部問完以後再念一段話寓示送仙姑走,整個程式就完成了。

“七夕”鵲橋通性情: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民俗傳統節日之一。某些地方稱“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稱“乞巧節”,而莞城人則稱“七姐誕”(俗稱拜七姐)。

關於這個節令,有著天河(銀河)相會的傳說:

農曆七月七日之夜,民間稱為“七夕”,傳說每年這一天,牛郎和織女要走過鵲橋渡天河而相會。只要看到銀河白氣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織女東渡河……

東漢應勳曾撰《風俗通》:“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近代流傳的版本,內容則豐富和健康得多。傳說中的牛郎是一個忠誠老實、正直勤懇的`青年,他父母雙亡,依兄嫂過活。嫂嫂不賢,牛郎被逼分家出來,只分得一頭老牛,一輛破車和兩畝薄地,自耕自食。那“牛大哥”(牛郎對老牛的親切稱呼)見牛郎一人孤孤單單,想給他娶個媳婦,便告拆牛郎某月某日,有七位仙女下凡遊戲,在銀河洗澡,只要取得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那仙女就是他的妻子。牛郎按照“牛大哥”的話,在一個月色朦朧的認晚,取得了當中一位織女的衣服,自此兩人結為夫妻,情深意長。

牛郎織女婚後三年,男耕女織,恩恩愛愛,生下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不料織女下凡的事被天帝查悉,便派王母娘娘把織女押解回天庭受審。好好端端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無路,悲痛欲絕。“牛大哥”不忍目睹他們夫妻離散,遂撞斷犄角,化作一隻牛角船。牛郎挑上兒女,登上牛角船,騰雲駕霧去追趕織女,眼看快要追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撥下頭上金簪,伸手一劃,天空中立時出現一條波浪滾滾的天河。牛郎與織女皆無法渡河,只好隔水相望。然而,他們的堅貞愛情卻感動了仁慈的鳳凰,它召集天下的喜鵲,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一座鵲橋,終於使這一對夫妻在七月七日相會了。這一天天空中紛紛揚揚落下的細雨,其實就是喜鵲落下的無數羽毛。

這個人物化了的美麗神話故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殘酷現實,同時也表達了人民百姓的善良願望和對美好生活的未竟夢寐……

另一個版本,稱農曆七月七日(七夕)為“乞巧節”表達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婦女)對美好未來的一種追求。所謂“乞巧”,就是婦女們向織女乞求智巧。古代的乞巧活動大約分兩種,一種說法是“卜巧”,另一種說法是“泡巧”,還有一種傳說,於七夕之夜闌人靜之時,青年女子偷藏在古井或葡萄架下屏息靜聽,如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如泣如訴的竊竊私語,就是得巧。

農曆七月初七,東莞人稱之為“七姐誕”,又俗稱“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織女(七姐)之堅貞愛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透過虔誠祭拜,感動牛郎和織女為自己牽來稱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讀書的少年兒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後,其父母則敬請董永和七姐給自己的兒女聰明智慧,心有靈犀,勤奮讀書,考取功名。解放前,此民間民俗傳統節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舉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熱鬧。初六晚,各家須將已備好的祭品、紅絲線、七姐粉(形狀、大小與薺相似的白色扁圓的粉餅,稱“田臍粉”)等擺上神桌對著銀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織女雙星開始出現在銀河鵲橋兩頭之時,即開始夢香點燭燒元寶酹灑虔誠拜之。拜時,常以四十九拜為真誠之心。看著天上董永與七姐漸漸靠近相會了,才算拜七姐儀式完畢。到初七大清早,人們都可在自家屋牆邊腳地上,見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臉上抹,據說會使皮膚嫩滑。還有一件令人難的解釋得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時分,到河裡汲水貯藏之,數年不變質。若浸冬瓜或雪梨於一年之後,其水給“大熱症”(發高燒數日不退)者飲服,常會有效退燒。解放後,此日俗漸淡,如今卻沒流行了。

七夕這一民間民俗傳統習俗,雖帶著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卻是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這個神話也拴住了數代人的精神,並帶入追求美好的意境,讓人們努力去實現。鵲橋通性情已成為往事矣。


【東莞七夕習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