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場> 會計人才培養面臨三大難題困擾zz

會計人才培養面臨三大難題困擾zz

會計人才培養面臨三大難題困擾zz

會計學在高校中一直是以就業穩定而著稱的專業,如果再考取個諸如ACCA這樣的金字招牌證書那麼就業的前景就更加誘人了,根據麥可斯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基本達到了96%。但事實上會計人才的培養其實遠未達到用人需求,會計行業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自視過高的“精英”學生不被企業認可,會計行業工作職能的轉型使對人才的素質要求朝著更加通才的方向發展,因此如何轉變單一傳授知識的現狀,進而重視人才能力培養等正成為困擾會計人才發展的話題。

●困擾一:會計人才培養是大眾教育還是精英教育?

由於會計行業的就業物件多是優質企業,同時會計又屬於管理崗位,自然會計職位本身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覺。另外近年來會計不斷引入國際標準,會計人才的國際化接軌愈發明顯,所以會計人才也更上一層樓,成為精英中的精英。但是實際上,不少企業對於這些培養出來的“精英”並不認可,而問題的關鍵還需要回溯到人才培養的模式上。

“像匯豐這樣的商業銀行其實很怕招精英。”匯豐銀行招聘經理馬肖說,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不一樣,投資銀行需要明星和個體英雄,精英的卓越才智很重要,但是商業銀行是一個團隊,因為服務的客戶就是普通人,所以符合大眾口味的人才標準比鶴立雞群的才智更實際,因此應聘學生考分是88分還是99分,對於商業銀行招用人才來說中間的區別不是特別大。

東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劉永澤院長指出,會計教育在剛恢復高考的時候,的確是以培養精英為目標,當時全國只有21所院校招收會計本科,每年的畢業生只有400多人,這種局面使畢業生非常搶手,而研究生就更少了,甚至有的學校每年只招一名,出現了多個導師圍著一個學生轉的局面。但是到了2007年全國有508所大學招收會計本科生,幾乎是全國大學數量一半的學校都開設了會計本科專業,說明會計人才培養已經轉化為面向大眾的教育了。事實上,會計人才培養的誤區恰恰是沒有認清這種形勢的轉變所造成的。

目前大學會計教育呈現兩種模式:一類是一些綜合性名牌大學,比如復旦、清華、北大的會計本科生招得非常少,復旦一年招一個班,三十幾個人,過去隔一年招一次,而本科生免試推薦研究生比重非常大,最高達到15%,所以這類院校基本上還是精英教育;另一類是像東北財大這樣每年計劃招300人,實際上要達到400人的普通院校,最明顯的現狀就是學生分數差距很大。到底大眾教育當中有沒有精英教育,這是現階段最值得探討的問題。劉永澤院長認為,大眾教育當中還應該有精英教育,不能一刀切,各個學校的差異比較大,學校必須先認清自己的定位才能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

施耐德電器的陳榕則指出,企業招聘人才是希望由企業自己培養出未來的CFO或者高階經理這樣的精英人才,而由大學教育培養的所謂精英是不可能越俎代庖的。實踐經驗也清晰地顯示,企業精英成長的每一步,都要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從沒有哪個精英是精英班培養出來的,而會計專業的畢業生特別是名校畢業生普遍存在自視過高的問題。

●困擾二:會計行業人才需求是通才教育還是專才教育?

會計專業本科課程設定完全是圍繞會計,選修課也是會計相關的知識,研究生課程依然是講會計……但是會計行業隨著經濟發展已經悄然發生了轉變,會計事務所需要外語和溝通能力,企業需要財務風險分析和投資預期的測算,而只懂得會計原理和熟練記賬的人才似乎已不能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了。“跳水會計”具備跳出固有思維模式的會計通才將是未來人才需求的主流。

陳榕舉例說,前不久一個經營部門需要做合併報表分析,而招聘部門原想找一個很專業的會計,甚至要很有經驗的人來做。但是,部門經理給出的人才條件卻是會用Excel,會寫一些短程式,有IT背景的人。最後招聘的結果是一個本科IT專業、研究生是會計財務專業的人符合了需求。因此從另一個方面看,複雜的知識結構、各種學科的相互融通是企業用人選人的重要依據。將來除了專業之外,外語、法律知識、金融、計算機,這些都是綜合考量人才的因素。所以,大學生要多學科融合,建議學校重視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方式。

“記賬、編報表早就不是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了,對應收賬款的風險進行分析,壞賬的可能性、資產的質量評估等這些才是目前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必備的能力。”劉永澤院長分析,會計專業教育課程設定完全都是圍繞著會計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普遍問題。實際上,很多用人單位、企業、會計事務所的工作性質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比如說會計實現電算化後,會計的原始工作、基本職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會計工作大部分做的是財務和管理會計、業績考核、內部控制、債務重組、企業併購、風險管理等,所以大學會計課程原來學的一些東西,已經適應不了需要。另外,會計工作與行業特點結合得也越來越明顯,比如物流行業會計、傳媒類財務會計等都是新興的會計人才領域。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人員的能力框架要重新考核,從這個方面來看,會計將來需要的是通才。而現在很多實際情況也證明,不少成功企業的財務總監都不是會計專業出身,專業不對口不是會計人才成材的障礙,具有豐富的知識結構的通才以及“跳水會計”,才是未來最急需的人才型別。

●困擾三:學校教育重視傳授知識還是培養能力?

在很多學校的會計系或者是會計學院,學生普遍都是比較沉悶的。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劉瑋提出,他們會計學院的三十幾個同學,幾乎都是學校成績最出色的學生,可是當舉行社團活動或是演講的.時候,他們往往是最“沉靜”的。

“不少新招聘的畢業生包括名校的高材生一開始連支票都不會開,這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了。”馬肖說,會計工作當中使用的知識實際上有15%是大學裡學習來的,剩下的大部分是實踐和自學的。不善於交流和實踐能力差,現在是幾乎多數大學畢業生的通病,而這些學生往往考試成績卻是異常優秀的。

普華永道的張連起說,會計師為了一個上市的活,可能要連著工作幾個月不回家,起早貪黑,不僅需要好的體魄,還需要好的心理素質來承受壓力、緩解壓力,這其實也是一種能力。會計師事務所用人就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第一要把積累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和能力,這個能力非常重要。這種轉化不是簡單的操作型、實務型的轉化,包括理論實務的轉化。如果學生想更進一步提升,想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做實務中能夠提煉、發現,能有舉一反三的能力。他還特別強調正確的價值觀,在實務中接觸很多學生,第一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這很重要。

劉永澤院長分析,以前傳統的教育都認為大學就是老師教學生,老師講、學生聽,大學是傳授知識的殿堂。但是現在都在反思這個問題,其實將來大學生就業之後,到底是知識重要還是能力重要,事實也證明了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暫時的,並且還會過時,但能力可以使一個人受益終生。學校要教會學生再學習的能力,這很重要,學生畢業之後可以再去學習,這樣可以持續發展。如果沒有再學習的能力,沒有應用知識的能力,恐怕學生沒有後勁、沒有潛力。另外,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學校培養人才忽略的一個關鍵環節,比如說寫論文實際上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實就是批判性思維。而學生通常只有到了實際工作的部門和單位才發現創新能力很重要,比如到了一個單位之後,會發現現有的制度有缺陷,流程還有改進的必要,這就是創新。

原聯想國際亞太區的會計總監杜左玲認為,財會人員的素質是綜合性的,分成本身的職業素質和技能素質,職業素質其實可以分為軟技能,比如說溝通能力,經商的敏銳能力,還有協調能力、管理領導能力。技能方面包括專業知識,財務會計知識,包括ACCA的資歷,還有語言能力,對本專業的業務知識的掌握能力,這幾個方面都是需要的。現在企業發展越來越要求複合型人才,在企業裡工作不僅僅需要能夠記賬,也需要做好溝通,接下來還需要鍛鍊領導能力,這樣在企業中才能夠有發展。


[會計人才培養面臨三大難題困擾zz]相關文章:

1.會計人才培養面臨三大難題困擾zz

【會計人才培養面臨三大難題困擾zz】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