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這些東西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在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裡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說,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供我們讀書,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後,離開了他們,他們在家鄉仍然是無盡的惦念。父母已逐漸老去,有一天一定會離我們而去,盡孝的時日無多,作為子女,應該做得越多越好,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我自己深有體會,父母親養育了十個子女,母親因操勞過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間,還早早起來為我燒粥做飯,怕我上班遲到,怕我勞累,為我做好準備。在彌留之際,還竭盡全力為子女操勞,多給子女一份愛。因為母親的病確診的晚,當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時,都來不及怎樣去回報母親的愛,報答母親的恩,只有搶著時間多陪一下母親,短短的十五天母親離我而去,留給子女的是自責、後悔、遺憾,而這份遺憾永遠無法彌補。之後,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這慘痛的教訓,把對母親的思念化作怎樣照顧好父親的行動,日後的生活中,捨不得得罪父親,父親的冷暖、愛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語、行動中得到體現。現在,父親已進高齡,由於子女的尊重、珍惜,身體、精神都很好。

  這個暑假,我問父親想到北京玩嗎?(因為村裡有的老人去玩過了)父親說:“想到廣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媽。”就這樣,雖然自己家經濟不是那麼寬裕,還是帶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帶老爸到桂林的景點看看,這可樂壞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峰、巖洞,老人家讚不絕口,看到“劉三姐印象”,老爸懷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訴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說,現在人真聰明,科技發展真快。一趟訪親旅遊,給老爸長了見識,了卻一樁心願。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興,能陪陪老爸走走。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享受的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好處。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他們的愛讓我們的人生陽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2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透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還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餘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透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著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透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

  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說: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於實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程序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程序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

  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透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慧,發揮理性的功能。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著危機,只有傳統文化才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於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瞭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 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裡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 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鬱郁不得志時,就要甘於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 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3

  今年7月26號到硯山民族中學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透過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很受教育。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人必須孝敬父母。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所以孝是基礎。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每天早晨,大家都很早起來,老師在國旗下教我們做操,鍛鍊身體,學習的人排滿了整個廣場,大家一起舒展身姿,享受早晨空氣,所有的清新一直深發到了心底。早操過後,安排我們用早餐,人卻很多,但聲音不會嘈雜,不會發生插隊的現象,大家都井然有序,彬彬有禮,每個用餐的人心情都非常的愉悅,享受著這些美好。老師用餐過後,大家稍作休息後,我們排隊走進教室,朗誦《弟子規》、《孝經》,聲音洪亮,響徹心底。晨讀過後,聽老師們講課。這幾天的生活就在吃飯和聽課中反覆著,但是沒有會覺得單調,因為有精神食糧陪伴在我們,有這些大德,大智慧與我們相伴,只會覺得生活中充滿了美好,充滿了人和人的友善。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透過這段時間對《弟子規》和《孝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做為一名教師我們承載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更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有相應的傳統文化根基和藝術修養,不但能把文章中所蘊含的美的東西闡釋出來,還能激發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才能真正實新課標的所要求的“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做為為一名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成為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背誦經典美文,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堅持與學生一起背誦,要求學生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首先就要做先人後已。傳統文化凝聚了五千年來所有人的智慧,我們的先輩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素材,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讓中華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於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於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4

  在元朝,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這樣的大國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然而,隨著世界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外國文化和其他先進的文化的泛濫,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冷漠,甚至將被國人遺忘。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人們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娛樂的文化”,傳統文化已經逐漸被人們跑到腦後。許多人已經將自己祖先的歷史忘得一乾二淨,他們不知道中國經歷了多少朝代,有過哪些輝煌;他們甚至不知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經歷的那些苦難,所受的屈辱。有人說:“當一個民族忘記了它的歷史,忘記了它的傳統文化後,那麼它離毀滅也不遠了。”的確如此,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統文化都可以放棄,還剩下什麼呢?

  毛筆書法,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沒有毛筆書法,也就沒有“書聖”王羲之,也自然沒有著名的《蘭亭序》。然而現在中國還有多少人寫毛筆書法呢?與我們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都要開設毛筆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懂得寫毛筆字。日本的毛筆書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我們呢?從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京劇、皮影戲、變臉…這些都逐漸淡去,現在的人們忙於追逐潮流,我相信沒有多少人願意天天對著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過活,傳統文化成了遠去的記憶。

  現在的人已經很難靜下心品讀中國的四大名著,面對滕王閣也很難再想起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面對困難也很難再吟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詩,那宋詞,那元曲,還有多少人記得?現在的我們沉醉於青春小說,科幻小說,沉迷於網路。可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我們漸漸遺忘。現在許多西方的學者到中國尋找中華文化的根源,來學習中華文化,作為國人的我們,卻把這些遺忘,這應該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重視即將被遺忘中華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續寫燦爛美好的未來。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5

  透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透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程序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程序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著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透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慧,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於《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首先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嘴,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裡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心血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

  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6

  透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透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

  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裡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著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透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7

  我在4月16日至4月25日期間在浙江大學參加了“遵義市民政幹部能力提升研修班課程表”,十天的學習雖然短暫,但是包括我在內的每一位學員都有著各自的親身體驗和不小的學習收穫。對於我個人,我認為這次培訓班舉辦的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必要。因為步入工作崗位以來,成天只是疲於完成工作任務,忙於事務性工作,卻疏於主動思考、缺乏系統地理論提升,長期以往形成的習慣性思維已成為工作創新的最大阻礙。這次在市局的精心組織安排下,能重新走入大學校園、再次坐在課堂裡進行自我充電、自我提高對於我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既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讓我在師生互動中、學員交流中收穫了更多的新經驗、新方法、新思路,使自己對本職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學習過程中,浙江大學繼續學院為我們安排的課程非常豐富,針對性也很強,包含了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策略、民政幹部領導能力提升、社會保障熱點問題、社會管理創新、情緒與壓力管理、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民生問題、以人為本和人文關懷。這些課程或者和政府管理、科學監管有密切關聯,或者和公務人員綜合能力培養與提升有直接關係,課程的設臵非常合理而且符合監管實際需要。每一位授課教授都是各自領域的權威和專家,上課時各位教授專家使用了大量生動的事例,透過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讓一個看似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明瞭化,使我們的思路大大拓寬。尤其是浙大熊衛平教授從公共關係學的角度,為我們詳細講解了公共危機處理的一般規律及應對公眾輿論、媒體公關的處理方法給,針對性強、實用性強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映像。李笑月教授的人文關懷,分析人得9型人格,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從新認識和審視自己。包括我在內的每一位學員無不感受到教授專家的睿智和思維縝密,教授專家的授課與其說是傳授知識,不如說是教我們如何思考、怎樣創新思維,讓我受益匪淺、收穫頗多。

  時天的繼續學習雖然已經結束,但這不是理論探索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進一步強化學習意識,創新思維方法,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一是認清形勢。目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大調整時期,很多社會問題都突顯出來,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這對我們的民政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民政工作的必要性,增強做好本職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切實增強執政能力,認真履職。

  二是加強學習。民生保障安全關係百姓切身利益,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因此,在工作中,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學習,正確處理學習和實踐的關係,主動自覺地去學習,帶著實踐問題去有意識地學習,並且注重理論總結和提煉,學以致用,切實增強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養。

  三是創新思維。政策法規工作是民政工作的基礎,我們開展行政執法必須以依法行政為前提和出發點,在工作中,我們應時刻開拓工作思路,創新工作舉措,將政策法規工作和行政執法工作相結合,為推進民政工作、保障人民群眾貢獻自己的力量。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8

  透過此次傳統文化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慄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尤其身為教師工作者,更應積極投身推廣和傳播傳統文化工作中去,努力使傳統文化恢復生機與活力,重新綻放光彩。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9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執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0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漢服社辦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著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裡?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裡?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裡?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裡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裡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裡面說,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裡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著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菇涼提的問題,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1

  《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心得體會露天煤業財務總監、副總經理何宏偉給我們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學的傳統文化課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透過古代學者的小故事及詩句來引導我們從學習的用途、如何學習、學習什麼三個方面著手,讓我們懂得學習理念的內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現性,讓我們青工受益匪淺。透過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學習目的

  在課堂上何總用四個方面來闡述了學習的目的:

  1.學習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學習是實現個人抱負的途徑;3.學習是造就臨危善斷自信心的`根本;4.學習是來源於自己的快樂。這四個方面也可以說是結合了我們青工本質思想做出的一個總結。時至今日,學習早已超出了傳統意義的讀書考證。旅遊是學習,健身是學習,上網是學習,工作是學習,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學習也從單純的求知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最終是要學以致用,探尋從辛苦中獲得的快樂與成果。

  二、學習理念內化成為一種激情

  學習需要一種態度。牛頓有過這樣的名言“你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才是獲得一切的定律。”我們知道對於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時間是過得非常快;對於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時間過得是‘一時三秋’啊。我們可以想一想,對於那些枯燥無味的、不喜歡閱讀的書籍,是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呢?牛頓給學習的概念已經做一個總結,就是一個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所以,學習的苦與樂取決於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果把學習做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把學習當做生命過程去經歷,最終會把學習這種理念內化為一種激情,外化為一種習慣。做到快樂學習、輕鬆學習、享受學習,你還會覺得苦嗎?

  三、學習是現實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前提

  在當今資訊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環境下,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那應該學習什麼呢?人的素養有三點很主要,包括:綜合素質、生存能力、個人內涵。

  1.綜合素質

  有很多朋友都對這個問題有所疑問,為什麼有一些小學畢業或中學畢業的人會成為大老闆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卻上了大學還要給這些大老闆打工呢?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重點問題停留在了綜合素質方面上。大家都經過了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的學習,可以說都掌握了一些學科的基本知識,但是進入社會後,在綜合素質方面上,我們卻遙遙不及這些人。因為這些人在進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已經開始對綜合素質方面上有所磨練了。我們只有隨著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還要我們不斷的學習,這樣才能使我們更早地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生存能力

  結合當今社會現狀及企業情況來講,生存能力不僅僅是指我們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總總結了做為露天煤業青工應該具備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識,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範。只有懂得行為規範,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財務管理知識,財是金錢和物資的總稱,財務管理教給大家的是聚財用財理財之道,做企業也罷做事業也好,都離不開它;再其次要會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完成任何工作離不開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評價員工的績效?如何使員工薪酬體現均衡性?這是人力資源管理所能告訴我們的;最後知曉相關聯專業,專業是由於社會分工而產生,但一項工作常常涉及多個專業,只有瞭解和掌握了一些相關專業的知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專業水平發揮到極致,不僅如此知曉相關專業還能建立全域性理念。

  3.個人內涵

  強化個人內涵,就是強化個人修養,如同武林高手要練內功一樣。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它不僅可以加強你對人生的認識,還可以提升你的個人修養。曾國藩曾說:“讀書以訓詁為主。”多看經典訓詁學問,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對事物遵循過程瞭然於胸,穩坐泰山。正所謂“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萬兵。”所以實現這高標準人生目標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我們可以解惑;學習,我們可以實現抱負;學習,我們可以擁有臨危善斷的自信心;學習,我們可以擁有快樂。雖然學習很幸苦,但是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會實現我們高標準的人生目標。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2

  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是一段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王老師的講座中,讓我印象最深的那便是“感恩”,老師的精彩演講深深地感染著我,使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讓我對人生也有了新的認識。

  人要常懷感恩之心。要感恩父母,這是做人之本,父母給了我生命和一個溫暖的家,把濃濃的愛延伸到整個家,要感恩組織和領導,這是立身之基。無論在什麼崗位,擔任什麼職務,都離不開組織和領導的教育培養。要有奉獻精神。樹立多幹工作奉獻社會光榮的現象,始終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快樂工作,在奉獻中體現價值,實現自我。要不計得失。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把100元放在眼前,你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當他把錢放下了,又能看到前面的路了。因此只有把利益看淡,你的路才會無比廣闊。

  你要感激那些踩你一腳的人,沒有這些人你就不會成長。不會成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背,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你要像大地那樣無限廣闊、包容,要像大地那樣忍辱、奉獻,變得心平氣和,消有除內心的障礙,做一個無私的人,做一個具有聖賢道德的人。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3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2、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3、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4、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二、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髮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絡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範作用—透過法律規範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

  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4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裡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汙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著爸爸媽媽大聲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5

  一、基礎世界觀

  要學習傳統文化起碼要先接受先賢的世界觀,你倆要先在一個語境裡,才可能稍微明白點先賢在講什麼,而不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華夏先賢們書寫的典籍出現在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科之前,是先賢言行的記錄,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來學習華夏典籍竊以為不太合適。先秦元典代表著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為方式,所以真正的傳統文化並非是簡單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時期的乾貨,那麼自然不包後來從天竺傳來的佛教。

  二、開蒙第一步

  漢字表達了形聲意三方面的資訊,包含著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的認識。或者說,漢字是承載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認識的一種載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圖畫,一段動作,一個立體的場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實”。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那麼對經典的理解就會浮於表面,或者師心自用,自己胡編。

  就比如《三字經》裡提到的:“性相近,習相遠”

  習在《說文》裡是“數飛也。”其實說的是小鳥拍打翅膀的樣子。小鳥想要飛翔,需要不斷的重複的拍打翅膀。所以習字其實代表著重複的不停的行動。所以這句話說得是後天的行動的積累是每個人變得不同的關鍵。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的意思。

  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貼近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古人言簡意賅,好不誇張的說,有時候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圖書館。

  所以開蒙認字其實是第一步。在古代這是小孩子們的必修課。

  三、學習套路

  說完了上面的,才跟大家聊聊學習的方法。古人學習經典講究師說家法。現代人沒有這個條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學之以專。專可以先簡單的理解為專注,認真。而且這不是說簡單的看書時認真,而是廣義上的專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探索,這樣才有可能觸碰到典籍敘述的乾貨,或者說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點典籍在說什麼。而不是浮皮潦草,看過一點就覺得自己咋樣了的那種啦。夫子學琴的故事可以瞭解一下哈。

  第二,學之以序。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序列。學習講究序列,就像先學小學數學,然後才能學懂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數學一樣。學習傳統文化依然也需要講究序列,從基礎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騖遠,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經》就算是基礎啦,是開蒙的重要書籍。大家往往低估了嚴重低估了應麟先生的水平。

  第三,學之以勤。勤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勤奮。克服困難,努力前行。三分鐘熱度是做不成事情的,堅持不懈才能有點希望。“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就是如此,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第四,行而知之。我們之前說過,經典是先賢行動的記錄。如果去了解古人小時候學習的內容,就會發現古人先從掃灑應對進退之節開始學習,說白了就是具體的生活技能,然後才是學習典籍。

  為啥?

  因為你自己不去做,看了別人說了一堆以為明白了,但其實完全沒有理解呢。最簡單的道理,看美食影片看了很多,自己做的時候也難保不翻車。

  而如果自己用心做一些事情,那麼再去聽聞一些相關的道理時就會豁然開朗,理解很深刻。這其實也說明行動比簡單的上課讀書更重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光讀書還不夠,還要按照去做,去實踐,在行動中體會具體的行為尺度在哪,在做事中印證書中的道理加深理解。此謂誠心行義則理。

  最後,古人的學問有時候是基於他所處的時代而做出的表述,離我們的時代相去甚遠,所以完全照搬並不會適合當今的情況。所以要透過行動體會析出典籍中的乾貨或者說實質,這樣才能做好執古以御今,崇古而不泥古。既不能一棒子打倒完全否定典籍,也不能光推崇卻不考慮時代情況。此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