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臘八節> 古代臘八節有哪些過法

古代臘八節有哪些過法

古代臘八節有哪些過法

  1、古印度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淨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xxxx,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xxxx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2、宋朝

  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

  元人孫國敕作《燕都遊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

  《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

  3、清代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嚐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慄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裡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臘八節的傳說

  臘八節由來傳說一

  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xxxx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xxxx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節由來傳說二

  臘八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認為大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古人過臘八節有哪些講究

  唐代臘八節熱鬧非凡

  遠古臘日新年期間,古人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稱為“歲終大祭”。在“十月曆”被棄用後,臘日新年的功能和概念也隨之消失,但“臘日”這個節日名字和內容卻保留了下來,並被移植到“十二月曆”的臘日中來。

  在唐代,從民間到宮廷都很在意過臘日,並留下大量與臘日有關的詩文。除上面提到的武則天的《臘日宣詔幸上苑》外,杜甫、劉禹錫、岑參、盧綸、權德輿等眾多唐代文人都留下過以“臘日”為題的作品。

  如杜甫的《臘日》:“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杜甫這首詩寫於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當時詩人回到京城長安,但這年的臘日氣溫反常,像春天來臨,臘日竟然化凍了。

  臘日由盛而衰的轉折期是宋朝。宋朝民間雖然仍有過臘日的風俗,但經過唐朝崇佛之後,佛教已深入宋朝人心,佛教主題的“臘八節”正式形成概念,並流行。在南宋時,人們已認為“臘八節”是佛教節日。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條中即稱:“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

  由於“臘日”與“臘八”都在臘月,且日子相隔很近,甚至重合,漸漸地人們便把兩節合併,祭祖、擊鼓驅疫等過去臘日的節日活動都被揉到了臘八節。

  因為臘八節裡的很多節日活動都是過去的臘日活動,所以至今不少地方仍稱臘八節為“臘日”。民國《葭縣誌》在記述時便稱臘八節為“臘日”,在該日,當地人“以黍作粥,謂之餴飯,令兒子先食之”。

  臘八被視為古代的.“慈善日”

  除喝臘八粥外,臘八節還有祈豐產、辟邪、防瘟疫、占卜年景等很多內容。特別是明清以後,臘八節已被古人賦予了更高層次的含義,濟貧、施捨成了主題,因此,臘八節也被視為古代的“慈善日”。

  寺院僧尼所煮的臘八粥也稱“佛粥”,佛粥一送施主,二濟窮人。施主在接到佛粥後,一般還會回贈一些燈油錢或其他財物,蘇東坡所謂“今朝佛粥更相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出於“濟窮”的目的,有些地方的僧人在臘八節到來之前即開始化緣募米。清乾隆《延慶縣誌》記載,北京延慶,“僧人前期沿門募米,至是日,作粥施捨窮人,與他處同。”

  很多非信佛之家也會在臘八節饋粥施粥行善。據民國《華陰縣續志》,陝西華陰一帶,“好善者募斂米麵,設粥通衢,以施乞丐、行路之人。”清光緒《天津府志》中則記載了天津在臘八這天的善舉:“以米、豆、棗、粟雜煮之,曰臘八粥,兼飼貧。”

  臘八節是什麼民族的節日:漢族

  臘八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宗教、農祀節日。因在每年農曆的臘月初八故名臘八節。據史書中的記載,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

  《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於祭祀,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

【古代臘八節有哪些過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