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致教師》讀後感

《致教師》讀後感

《致教師》讀後感精選1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致教師》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教師》讀後感1

  讀朱永新老師《致教師》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章深有感觸,以下就是我自己的感悟。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動態的追求,反映了人的當下的一種心態。而教師的幸福又是什麼?教師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頭,手中有事做,身邊有親友,家中有積蓄。如果僅僅把教師當做一種職業,那麼在當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種讓人感到輕鬆愉悅幸福的職業。

  如果沒有理想,任何一種職業都會是無趣的,更何況是教育。教育不能沒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註定精彩紛呈。教師職業畢竟比其他職業有更多憧憬,因為我們的工作物件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也許我們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說得那樣有詩意,但是當我們想到,我們的工作會在不久的將來起作用,就能使我們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參天大樹時,常常想到曾經它們和所有的樹都一樣,曾經都是株幼苗,在經歷了百年、千年後,依然挺立於世,讓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廕,讓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同每一位詩人那樣,都是因為有夢有理想,有夢有理想的教師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當生活沒有夢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完結了,教育也就沒有了意義。”在中國教育的現實中,教師的忙與苦是勿庸置疑。教師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還有教育活動中的突發事故太多,問題學生層出不窮。只有當你理解了記憶的方法與過程,才不會為學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氣了,你也就不苦了;當你理解人的能力差異和發展差異,理解了所謂“差生”的形成過程時,就不會為“差生”的存在而生氣了,你也就不累了;當你理解了少兒多動症時,就不會把學生的動當作對上課的反抗,也不會簡單地對自己教學能力的產生否定,你也就幸福並快樂著。恨鐵不成鋼,這個恨是不理性的愛,因為教師沒有掌握鐵如何成鋼的規律;從專家型教師身上可以看到,他們面對教育教學事故時,是那麼的自信與從容,是那麼的駕輕就熟。這是因為他們見多了,把握了規律,從而讓事故變成了故事。

  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有遠大的理想,不斷地給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標,同時又要富有激情。熱愛生活吧!熱愛課堂吧!熱愛學生吧!追尋屬於自己的夢想,努力做一個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用自己的猶如岩漿般滾燙的心,讓每一個孩子心底裡沉澱的情發酵、釋放。為了教育理想,讓我們做一名幸福的教師。這不是教師的自我鼓勵和慰籍,而是教育本質要求。因為離開了教師的幸福,就沒有學生的幸福!沒有學生的幸福,也沒有社會的幸福。

  因此,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社會,我們應該做一名幸福的教師。借用朱永新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們期待著,併為之不懈努力!因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僅僅是一種行業,而是融入生活,成為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幸福完整,教師不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是激發潛能,在不斷成長中綻放自我的光芒。”

《致教師》讀後感2

  最近的空餘時間,都是在讀《致教師》這本書,書名很吸引人,內容都是解答一線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針對性的加以剖析、深究。書中教師的問題、疑惑、故事等都是我們教師身邊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發生的,讀了之後,收穫很大。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句話:“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與學生,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書寫自己的精彩;就是要發現孩子與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與個性,讓他們真正的成為自己。”“如果不能對學生一視同仁,那麼教師最需要關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關注、不惹人憐愛的孩子。”

  作為老師的我們,遇見的孩子實在是太多了。聰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們最喜歡的;成績不好或紀律不好、特別是品行不好的那些問題學生,往往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其實,這些孩子的背後有著無數的潛能和優點,如果我們整天看到的全是他們的缺點,永遠是無休止的批評,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糟糕;如果換個角度,細細觀察,卻能發現再後進的學生也有他自身的優點,假如能夠把優點加以放大,給予他們自信,給予他們希望,定能讓他們收穫一個更美麗的童年。

  班裡的萌宇同學,紀律不好,讓人頭疼,卻發現他熱愛勞動,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總是第一個舉手說“我來幫他掃。”於是,順理成章的,他成了班裡的生活小老師,當上班幹部的他,果然不一樣了,還經常提醒別人要遵守紀律。另一個小熊,成績不好,紀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強,還非常懂禮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學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裡掛著的鑰匙,批評的話會變成關心的話,慢慢的,學生和我關係好了,就不會在課堂上搗亂了。

  班裡還有一個轉學生,一開始時成績很差,作業不寫、上課講話,每節課都攪壞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數學課上,黑板擦不見了,全班孩子都幫著尋找,突然,這個學生衝上講臺,趴在地上,全然不顧滿地灰塵,從角櫥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給我,短短几秒時間,孩子善良質樸的天性打動了我。

  從那以後,我讓他每天數學課前幫我開投影機,他對這個從未有過的“待遇”也很吃驚,很高興地接受了任務。之後的數學課上,各方面的表現開始一點點進步,每一個進步都會給他鼓勵,現在看看,似乎這孩子還挺可愛。學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他們需要老師平等的對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關愛的孩子,老師的鼓勵,能讓他感受不一樣的溫暖。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裡的每個學生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你給他一個舞臺,他就能還你一個精彩;你給他一點空間,他就能為你創造無數輝煌。作為教師,就是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會一路學習下去。

《致教師》讀後感3

  在朋友的推薦下,研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獲益良多。

  我們常說,教育無小事。《致青年教師》一書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關注的都是教育教學一線的事,正如他在書中所寫的: “教師要關注教育中的點滴小事”,只有教師以身作則,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諦——教本領、育人才。

  書中的事例涉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我們既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發現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訴我們不放棄點滴機會,與學生平等會對話。《等一會兒,讓他把話說完》真的很適合小學,以前也有試過聽學生說話,前一句氣得要命,後一句又感動得不行,這樣的經歷不止一次。那一次,幾個男生跑到樓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打他們叫了上來。其中有一個很老實的孩子,我很生氣:“我不敢相信你也會和別人追跑打逗,而且你為什麼不想別人一樣認錯!孩子沉默很久,說:“我一年級的時候也這樣。”我一下子氣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是要告訴我她原本就是喜歡追跑打逗學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著他。沒想到他後一句說:“後來老師說我,我就改了。”我忽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頑固的樣子。那時候我真想跟他說一聲“對不起”,並暗自慶幸,幸好沒有立即批評他,幸好他低著頭沒有看我的眼睛。孩子們小,還不善於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給他們每個人足夠的時間,聽他們說他們想說的所有事情。可是時間很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吳非老師執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樣平衡工作、和學生交流之間的時間呢?而與他不同的是,小學生更喜歡跟老師說話,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們偶爾快樂的感受。有時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時間,我一定會讓所有的孩子都說個夠,聽他們說話,然後誇獎他們。

  小學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而習慣的培養應是每天每日從不間斷的,這就要考驗老師敏銳的觀察能力了,不放過每一個教育契機。看了《的確有難教的學生》這篇文章,有些難過。確實,教師的力量很有限,它遠不如家庭對孩子還得更有影響。可是,當看到吳非老師書中的那個反面例子後,我感到很可怕。如果說,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老師,能不斷地在他心中種下善的種子,至少他不會變得太可怕。惡作劇、踐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舉,當這個孩子悔悟的時候,他會多麼痛苦。教育不是教師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學校的事情,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但是作為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如果我們能在這六年中,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好的,一直做給他看什麼是善的,就算他學不會,他也會記得,就不會走得太遠。因為在他小時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靈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小時候,我們對他的教育才能有點用,便更不能放棄。

  把學生的心靈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護不需要很多語言,需要的是用行動去證明,用微笑去感化,用愛去澆灌。

《致教師》讀後感4

  這學期根據老師的要求 ,我讀了吳非先生的力作《致青年教師》。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 我們學過 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吳先生說,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並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並養成好習慣。教師職業對於民族未來具有深遠意義,每一位教師的工作都將是無可替代的。 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他的“亮度”在於他的個人修煉。 想想這是多麼令人震撼的話,雖然我現在不是老師,但是作為一名師範生,我就該處處留心如何做好一名老師。

  我覺得我有幾個想法是讀了這本書之後形成的。

  第一,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 這是 第三輯 “ 心裡裝著學生的心 ”的體現。俗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如果作為老師,那就是像父母一樣。在學校我們就是學生的父母,父母怎麼能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有愛才是可以打動他們,並且真正幫助他們的。

  第二,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 我們 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 他們 最 希望 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並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這個在文章《 不要保留學生的檢討書 》是很有體現。學生雖然會犯錯,我們要正確的處理。既要把問題處理好,也要尊重他們,更不能區別對待學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 要讓學生學會開放性思維,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從多方面思考問題,這樣才利於他們成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文章《珍視我們的專業》寫得很好。說實話,我之所以選擇化學師範這個專業,就是源於我對化學的熱愛。但這樣也許不夠,我還要愛教師這個專業,只有我們自己珍愛我們的專業了,學生們也才會相信我們。 在當今資訊化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範圍不能侷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於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匯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麼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

  這本書讀完後,我覺得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 我 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在今後的 學習 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致教師》讀後感5

  從成為一名教師開始,“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話語已經伴隨我走過很多個春秋。翻開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前言中朱老師這樣告訴我們“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其實,教師和孩子一樣,是需要注入新鮮生命活水的花兒,是花兒與花兒相互吸引、相互映襯、相互推動的過程。同時,閱讀前言,也讓我感受到教師職業不再過於神聖化。教師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再是蠟燭,以燃燒自己化為灰燼、照亮別人作為代價。同時教師也能從這份職業這個使命中,讓生命幸福完整。看完整篇前言,感覺顛覆了以前所有對教師的形象比喻,但卻更具人性,充滿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讓我有了閱讀全書的衝動。

  我們小學老師儘管工作的瑣碎繁重和各種壓力,有時讓我覺得很累,但是隻要看到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依然會從心底感覺快樂和幸福。朱永新老師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來源:一是來自物質生活的滿足,二是來自人際關係的滿足,三是與自己的關係。作為一個小學教師,幸福感莫過於孩子從心裡喜歡你。每天孩子親熱的擠在跟前跟我說這說那;每次雙休日後來學校,孩子們踏進教室就撲過來抱住我的時候;每天回家前,孩子一定要聽到我跟他說再見,祝他快樂的時候;每次我身體不好,孩子主動過來關心,給我捶捶背的時候;偶爾請個假回來,那麼多孩子圍著我問去哪裡了,為什麼不來的時候……心裡總是很溫暖。看著孩子們遊戲活動時的專注勁兒;看著他們飯吃得香香的;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能幹……特別開心和滿足。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聖神,平凡中彰顯偉大,普通中蘊藏幸福。

  書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關注每一個孩子,幫助落後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讓教育和孩子們的生活緊緊相連,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東西,讓他們成為主人。在一個班級裡,孩子千差萬別,當面對他們的時候,教師的職責就是讓他們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級裡的快樂。特別是對待一些落後和有問題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天使。

  教師這份職業,讓我們收穫著快樂與幸福,但同時“教師”也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在《致教師》中,提出教師也要正確的關愛自己。像廢寢忘食之類,一味地奉獻和犧牲,可以作為拼搏的狀態,卻絕對不能成為常態,要學會科學、合理、從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因為教師不是神仙,教師生活在真實的土地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精神領域,有著尋找幸福的權利。相信,讓生命幸福完整,是每一個教師的心聲

《致教師》讀後感6

  在寒假裡,我拜讀了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總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讓人倍感薰陶的文字,彷彿和智者進行了促膝長談,也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對於剛入職半年的我來說,吳非先生《致青年教師》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在《致青年教師》“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中的一篇文章令我感觸頗深,那就是“教師的心中要有陽光”這一篇,在文章中寫道“有節課,說到巴爾蒙特的詩句‘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看到有幾位學生眼睛發亮,有一位激動的淚光閃閃。我喜愛這句詩,為之而感奮,我也為學生的感奮而激動。我覺得,青年的心中裝著這樣的詩句,他的人生就會一直被光明照亮。”只有教師的心中擁有陽光,學生才能被陽光所照耀;也只有陽光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陽光的學生。在我們決定成為教師的那一刻,那我們就要從教師這一神聖的職業中尋找和感受快樂,然後用陽光的心態去溫暖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與成長的快樂。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每位教師都應該思考如何成為給予學生陽光的老師,又如何讓學生將他們感受到的那束陽光再去給予別人,溫暖別人。

  在“不放棄理想”這一篇中也引起了我的共鳴,理想和夢想是人生中一直在追逐的那束光,是指引我們勇向前方的精神動力。理想是一個人最為寶貴的東西,追逐理想的人光彩熠熠。而對於教師來說,理想也是不可或缺的。吳菲先生認為“教育是為明天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所以教師必須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超越今天的文明,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她當然需要理想。”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理想也是指教師心中的那一份信念感,正是教師所擁有的信念感才賦予了教師職業的神聖感。若有一天教師的理想信念不再,那她的課堂就會失去活力和激情,就會像“機器人”一樣,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機械的枯燥的生活。吳非老師在這一篇提到“青少年需要有夢想的教師”只有教師心中擁有理想和夢想,那她的課堂才會富有生趣,她的言語才會感染到學生,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

  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中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教育教學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正視教育。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會更努力地做到最好!

《致教師》讀後感7

  《致教師》是新教育實驗之發起人、總負責人,著名教育學者朱永新先生的一部最新力作。

  全書共分四輯,即“給我一個做教師的理由”“借我一雙好老師的慧眼”“願我書寫一部教師生命的傳奇”“讓我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輯共收錄先生與一線教師對話的46封問答式書信,最後一輯收錄自20xx年以來先生為寄語新教育同仁的5篇年度致辭。16萬字的篇幅裡,看見真實,也看見真誠;遇見理性,也遇見理想;見證深度,也見證溫度。那是普通教師的“問題之困”,更是平等對話的“智者之聲”。因此,“致教師”,與其說是一個書名,不如說是一個意象。在文字與心靈相遇的地方,亮著心靈晤對的古典燈光。

  看過朱永新教授的多部著作,讀這本書就像在聽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對面相互聊天談心,一位慈祥的長者正施慧於民。細細咀嚼品味,又總能獲得許多思想的哲學的和詩意的享受。

  作為一名教師,第一項修煉就是做讀書人。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如朱教授所說:“你的閱讀生活,絕不僅僅是幫助你獲得知識,獲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擁有寧靜的心態,儒雅的姿態,積極的狀態。”難道不是嗎?在閱讀中獲得教養,獲得心靈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作為一名教師,要經得起繁華,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讀書中,把自己修煉成如一座圖書館的人。

  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師以工作繁忙為藉口懶於讀書。為此,朱教授直言不諱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滿足、很容易停滯的。”同時,又不無風趣幽默地為教師們支招:“自來水是壓出來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時間抓起來就是黃金,抓不起來就是流水。”是啊!當我們把讀書當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樣自然時,還會擠不出時間讀書嗎?在這種須臾不可或缺的閱讀狀態中,我們就獲得了幸福。要是讀不完一本書,至少可以開始讀第一頁,慢慢地,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行走姿態。

  是啊,教師就應該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武裝自己,適應社會、適應工作需要、適應孩子們。在朱教授前言中的《我是教師》中提到的,“教師不是蠟燭,教師不能以化為灰燼做代價,以此去照亮學生。教師不是春蠶,教師的固步自封才會作繭自縛,心靈的成長來自每個季節。教師,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沒有誰的靈魂是機器,能用某種工藝任意修理完成。”說的好有深意,讓我們以此來共勉吧!

《致教師》讀後感8

  幾年前就讀過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此書篇幅很長,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教育的不同問題。吳非老師的確是一代大家,把近三百頁的內容濃縮為一段話啟迪我們,使我感觸頗深: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是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確有過放棄的念頭,然而一想到中國人有千百年下跪的歷史,想到文革給中國人帶來的恥辱,想到下一代還可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下跪,就覺得我們中國首先得有鐵骨教師,教育的辭典中才能有“鑄造”這樣的詞條。這本書至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暑假前,校長不惜重金購買了吳非老師《致青年教師》百餘本,每人發了一本,讓暑假閱讀。當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想:自己工作十七年了,不算是剛上班的老師了?《致青年教師》這書是給剛上班的老師看的。然而,邊讀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卻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讀先生的文字,真是受益匪淺。

  書中拉家常式的語言,真實典型的案例,非常貼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如和作者觸膝相談一樣親切。讀起來竟然愛不釋手!

  這本書吳非老師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為了掙份兒工資,於是乎,工作處於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著、幸福著!

《致教師》讀後感9

  吳非老師在《致青年教師》中寫到:“我半生做教師,越來越感到,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常識”就是“基本知識”,我們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學,那教育教學的常識是什麼?

  新教育提出的“讓人成為他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是常識;李鎮西老師說的“用兒童視角做教育”是常識;“最起碼的尊重,最樸實的教學”是常識;“教育的重要特徵是慢,必須遵守,不能繞過去”是常識;愛孩子是常識;相信孩子也是常識······

  原來這些都是常識,可我們每天是否在遵守常識呢?

  在學校現場,很多老師為了考個好成績,拿個好名次,一味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考得不好,就用罰抄十幾乃至幾十遍的方法來補自己的教學之不足,全然不顧學生的感受,這樣的現實還時有發生。

  課堂上,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著、講解著,學生成了裝知識的容器,給一點就裝一點,不給就等著,學生沒了問題意識,沒了自主思維,甚至沒了自我,這樣的課堂也存在著。

  有些老師對學生說話淺薄粗俗,更有甚者惡語相向,他們或許不知道自己在學生心中是什麼形象,更沒有想到自己的教育語言會對學生產生什麼樣的壞影響。

  大家都知道教育憑藉的是人的愛心與智慧,“教”和“學”的關係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可當我們高高舉起所謂“教師的尊嚴”旗幟,俯視學生時,又怎能奢望學生的親近呢?由於我很少批評學生,學生和我走得比較近,和學生談話時也多是溫和的語言,曾有同事見了說:“你班學生怎麼不怕你呀!”呵,為什麼非要讓他們“怕”我呢?難道不怕就不是老師了嗎?“親其師,信其道”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不也是常識嗎?很多老師嘴裡唸叨著這句話,手裡卻拿著懲罰的“鞭子”,沒有“親”,何來的“信”?

  如果能把名利看得淡泊些,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把學生的成長放在第一位,就不會採用無用的罰抄形式和無休止的繁瑣講解了;如果能時時想到自己的每一句話,都關係到學生的人格養成,關係到學生的思維品質,或許會重視話語方式,不敢有粗俗的行為;如果懂得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就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把學生當成朋友或孩子。

  再次回味吳非老師的那句話:“我們日常工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遵守常識。”可即使是常識,也需要學習,也需要發現,也需要維護。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現這些教育常識,或許一個教師,要透過十幾年或更長的時間才能找到,而這也都是在不斷學習中總結髮現的,同時又需要眾多發現者在以後的實踐中去努力維護,做一個不違背常識的教育者。

  老師們,教育常識就在那裡,你可看得到?又能否做得到?

《致教師》讀後感10

  《致教師》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開啟,傳遞著普通基層教師的境遇與困惑,苦惱與疼痛。

  與其說那是某一個教師的問題,不如說是某一類教師的問題,甚至是所有教師的問題。我特別注意到《致教師》裡那些提問者。他們中有的是剛剛走上講臺的新教師,有的是遭遇職業倦怠的老教師;有的奔波於城市,有的堅守於鄉村;有的教語文,有的教數學……每一個提問者,都意味著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生命敘事。因為他們的存在,《致教師》中的“教師”不再是空泛的職業人群,而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人”。

  我也特別注意到所提的問題。有的叩問價值,關於信念、關於理想、關於幸福;有的探討幸福,關於讀書、關於研究,關於備課、關於班級建設;有的問道人生,關於職業境界,關於生活情趣,關於處事為人;有的討論教育生活,關於儀式與細節,關於讀書與寫作,關於教室締造與期末慶典……

  朱老師對於每一個“問題”的回應,不是簡單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維方式的照亮。我們把朱老師的這種精神帶到我們的班級,耐心的回應每一位提出問題的幼兒。

  我覺得,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任何一個教育家都不可能離開前代人的教育財富。事實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過是把別人的財富應用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很多理論上的共鳴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論上的支柱和共鳴,現在不少教師找不到感覺,找不著“北”。作為一個教師,你跟其他專家不一樣,需要各方面的知識,一個知識面不廣的教師,很難真正給學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齡越小,他對教師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師當作百科全書。在他們眼裡,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如果教師是一問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師應該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其次,理想教師還應該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們的世界有獨特的色彩、旋律和內涵。教師要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要和他們共同成長,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教師需要有一顆非常年輕的心,才能與他們溝通,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夠得到他們的愛。可是我們一直主張師道尊嚴,鼓勵師生之間有距離感。中國教育傳統有很多好東西,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過於強調師道尊嚴就不好。

  教師還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這三歷是一個有機的聯絡,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本書,其價值是一樣的。我們要鼓勵教師成為一個探索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的人,要培養這樣一種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們。

  總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一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理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這些理想化為前進的動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學的軌道,才能使教育在中華大地上結出更加文明燦爛的碩果。它也將時刻警醒著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群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致教師》讀後感11

  隨手又翻開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回想著每個小小題目背後的故事,現在,似乎“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小隨筆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讓我為自己在現實教學中的無奈找到了些許安慰,即使心裡明白有問題不應該從學生身上找原因。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很早就聽說過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而自己也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一個蘋果,雖然其中的一些因上帝的偏愛而被咬了一口,存在某些缺失,但美好的童心終將綻放它的光彩。而教師作為人類心靈的偉大工程師,其偉大的任務就是讓每一顆美好的心靈繼續美好下去。俗話說,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我質疑過那句我深信不疑的話語,難道真的只是老師的問題麼,難道是自己的太過失敗造成了某些學生的現狀麼,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麼……想到這,突然會有些對不住孩子家長們的意識,在家長的眼中,他們的寶貝是如此的'出色,即使有些不足也顯得微不足道,而在我的眼中,他們是有那麼些不足。曾在想,如果是因為我而讓他的孩子變成這樣,那自己的可真是罪過大了。

  在讀過吳非老師的“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隨筆後,內心的罪孽感稍稍減弱,儘管可能是在找藉口,但也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理。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盡相同,每位學生的自身素質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人在很長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許,在目前,在三年級階段,對於他來說,未能達到應有的學習水平或學習狀態,但是,這並不代表在將來的日子裡,他會繼續處於低潮階段,每個學生的未來存在著變數,而我期待著那個向著美好的變數快點到來。

  聯想到班級裡的學生A,性格內向,語言表達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簡單的話讓其說需要好幾分鐘,我曾多次花費小學科課時來給他補習基礎知識,可惜收穫甚微,讓我一度覺得很無語,其家長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處,也表示很無奈。學生B,聰明靈活,卻也過於調皮,對“學習”一詞沒有什麼概念,課堂上總是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律性較差,但透過和他的私底下交談,發現他的“懂事”,對老師和家長們每天唸叨的長篇大論都銘記於心,可就是無法付諸實踐,為此家長沒少操心。()學生C,大致情況與B較為相似,不同是他們家長的反應,相比而言,學生B的家長為孩子付出的更多,所採用的教育方式也較為溫和,而C學生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也導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許,在目前來說,這些學生可以稱為“很難教的學生”,也一度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在他們身上花費的時間比在一群學生身上花費的都要多,但結果往往不令人滿意。就要一些“貼心”的學生來對我說,“老師,別管他了,他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面對這樣的“忠告”,從一開始的驚訝這句話竟從孩子的口中說出,到目前的無奈但依然期待著奇蹟的發生,而我需要做的應該就是拿出更多的耐心、愛心與恆心了吧。

《致教師》讀後感12

  最近讀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師》,其中有一篇《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對學生一視同仁》,讀後我掩卷細思,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深感慚愧,這篇文章也讓我茅塞頓開,如夢初醒。

  “一位老師所要面對的孩子是差異巨大的生命,難以做到一視同仁同仁,可以說十分正常。但是作為一個老師,正是得知這一點,我們才更應該記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夠成為我們厚此薄彼的理由……作為教師,就是要發現學生的特別之處,一旦孩子發現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會爆發出我們難以想象的能量,其實,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幫助每一個人認識他自己,成為他自己。”

  這些語句直擊心靈,讓我讀後念念不忘。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覺得我太愛給學生貼標籤,每天只關心他們的表現,極少關注他們本身,我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師,再這樣下去,我也許就要毀掉他們的童年,毀掉他們可能的成熟豐滿的明天。於是我決定改變自己,首先我要改變對一些孩子的態度。

  張思是我們班有名的調皮鬼,他經常讓我感到頭疼和不耐煩,這不今天上課時,他居然半扭著身子,歪著脖子,跟後邊的同學竊竊私語。我氣得七竅生煙,滿腔怒火快要從眼睛裡噴射出來,他無視我的憤怒,繼續我行我素。下課後,我把他約出來,按捺住自己的強烈不滿,像對待我喜歡的孩子一樣,柔聲細氣地說:“看你文質彬彬,我一直以為你是個知上進的好孩子,不應該給我一個調皮的印象呀。”原本有些吊兒郎當的張思,聽完這句話,慚愧地耷拉著腦袋,像個雕塑,一動不動。從那以後,他低調了許多,上課也能做到安分守己,不再調皮搗蛋。某次作文課,張思跟同桌李霞拉扯起來,我走過去,示意他們安靜,李霞一把扯過張思的作文字,塞到我懷裡,嘴裡直嚷:“老師你快看他的作文。”

  張思的臉刷地一下就白了,像只等待圍捕的小獸,驚恐萬分。我有些疑惑,拿著本子認真看了起來,只見上面寫著:“王老師像只兇惡的大老虎,眼睛瞪得銅鈴一樣,我哆嗦哆嗦地站了起來,腳下像絆了兩個大米袋,費力地向前挪……”我忍俊不禁,拍拍他的肩膀:“寫得不錯,比喻很貼切,形象生動。”張思滿臉吃驚:“老師,我真的寫得很好嗎?”“嗯,真的寫得很好。”我直視他的眼睛,鄭重地點點頭。他顯得很興奮,臉蛋而紅撲撲的,像朵快要綻放的映山紅。晚上,我注意到他更新了說說,他拍了那篇作文,旁邊備註:我不知不覺愛上了學習。看到這些,我恍然大悟,他之所以自省轉變,就是那些我不經意間的讚賞。這真應了朱教授說的,愛是教育的底色。

  雖然,我現在只改變了一名學生,但是那種幸福的滋味是別人難以體會的,我想我被《致教師》喚醒了,我願意創造更多這樣的幸福。借用朱教授的話,那就讓我挖掘自身的無限潛力,激發不可限量的能量,讓明天遠遠超出想象,為孩子的童年抹上亮麗的一筆。

《致教師》讀後感13

  談到教師,人們會說教師這個工作好,輕鬆、待遇也高;朋友們會說:教師是個光輝的職業……很多時候,大家對教師職業的評價都是過於神聖化。

  暑假裡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書中第一輯中這樣寫到:"教師歸結為神聖,會過於強調教師的奉獻與犧牲,容易導致神化和苛求,動搖了紮根於現實的堅實基礎。"讀完這句話,我的心裡充滿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老師也是人,是人就會有七情六慾。

  記得自己剛走上教育崗位的時侯,我們有同學做了銷售行業,在商城與人侃侃而談、唯利必爭,我是自卑的;有同學在服務行業混的風聲水起,職位攀升,我是自卑的。但在我的陣地上,在那三尺講臺上,我是自信的。面對臺下三四十個孩子,我侃侃而談,娓娓道、輕鬆自如的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們,我很驕傲,我是開心的。迄今為止,我在教育這個崗位上工作了1年了,但我仍然保有當初教學的熱情。朱永新先生在書中談到了教師的幸福從哪裡,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個重要的:一是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三是與自己的關係。我的幸福感大多是自教育,於我的學生。當一個學習不積極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在堂上能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堂活動時,我的內心是幸福的,當一個調皮不聽話的孩子,在我的關心、教導下能懂禮、感恩時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滿庫同學是我們班較靦腆的一個孩子,爸媽在北京做生意,平時和爺爺在家,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我對他會格外關注一些,這個孩子的脾胃不是太好,有時常會胃疼。記的有一次他胃疼,在徵求了他家長的意見下,我帶他去醫院看了看,開了藥吃了之後,還用熱毛巾給他敷敷了肚子,直到他睡著,我才離開宿舍。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就注意在平時吃飯時會經常提醒他,先喝湯,要細嚼慢嚥,平時注意不吃生冷的食物。這孩子胃疼的毛病很少出現,人也胖了些。每次給家長溝通都是滿滿的感激。靦腆的小男孩也開始主動和我說話,我打掃衛時會主動幫我,我改作業時會湊到跟前和我聊天,甚會至心疼我不願給我添麻煩。被學生信任,被學生親近,被學生感恩。作為老師這是我的幸福。

  還有一個已經畢業六年的學生,每年的教師節他都會記得給我打電話或發簡訊,祝我節日快樂。我是感動的,幸福的。我的幸福自於孩子們健康的成長,自於孩子們優異的成績,自於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自於孩子們偶爾給我帶的小驚喜,記的我生日那一天,同學們秘密佈置黑板,每人一句祝福的話,同學們的賀卡,同學們的畫,使我感動滿滿,我想我感受到了作為教師的幸福感了。

  教師這個職業,既平凡又聖神。我們的幸福很簡單——也許是今天哪個學生堂上表現出色;也許是哪個學生有了進步,也許是哪個學生改正了錯誤,也許是自己取得了進步,也許是她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做一名教師不易,做一名優秀教師更不易,也許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難和磨練,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堅持,會讓我收穫很多。

《致教師》讀後感14

  人生是一場無法彩排的演出,教育是一場現場直播的實況,老師和學生,每個人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老師就像導演,學生就像演員,教室裡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雙眼睛在注視著導演,這些偉大的觀察家,在拿著最精密的顯微鏡,觀察著導演的一舉一動。這場現場直播的效果好壞,將會給學生的成長、生活帶來直接的影響。作為老師,這是一種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動力。

  看完《致教師》我的心亂了,我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了教師這一個行業,是把它當作謀生的工具,做個教書匠,平平庸庸過完這一生呢?有可能走到半道就被淘汰。還是成為一名出色的導演,不僅導演好自己的人生,還要為我的學生演員們指匯出一幕幕精彩的人生。

  回顧自己從教的這五年,根本沒有真正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將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曾經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早已忘到了九霄雲外。目標沒了怎麼還談得上行動,談得上努力?浪費了大好的青春。《致教師》一書中, 朱永新老師寫到的最多的就是“新教育”,書中也透露了很多“新教育”的精髓,如新教育教師的“吉祥三寶”: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這“三專”給教師的成長、發展指明瞭道路。我應該行動了,不能再渾渾噩噩的走自己的教育路了,不能再過教書匠的生活。

  在過去的日子裡,聽了很多名師、專家的講座,這些講座,內容都不一樣,但都傳遞著同樣的資訊:多讀書。這時自己就會想工作那麼繁鎖,每天過著“兩頭黑”的日子,哪有時間讀書,總是給自己找很多理由。讀了《致教師》後,不僅有一種很想閱讀的衝動,而且還激起了我成長的渴望。打算把“新教育”文庫和“大教育”書系的書依依捧讀。我也想過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沒有人會找任何理由來拒絕幸福,為了幸福將所有“沒時間”的理由扼殺。拾起書本,讓閱讀成為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開始行動吧,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堅持是最困難的,但是,只有堅持,並且長期堅持,才會有奇蹟的出現。

  曾經也有過那麼一次次的衝動,一次次的渴望,一次次定下的美好願望和目標,但都輸給了時間,輸給了自己,輸給了各種各樣的藉口。讀完《致教師》,我明白了任何人都是一個奇蹟,任何人都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要想成功,必須努力,且要堅持,只有堅持不懈,才有奇蹟發生。每個人都是人生故事的作者和主人公,這個故事,由自己編劇和出演,由時光定格。

  行動就有收穫,堅持才有奇蹟。教育的舞臺很大,演出的早間很長,一幕沒有演好還有機會,只要不斷努力,就會一幕比一幕更精彩,到謝幕的那天,即使沒有雷鳴般的掌聲,也會心安無悔。等到自己銀絲滿頭時,回顧自己的一生才無愧於自己,無愧於在我教師故事裡出現的那些可愛並茁壯成長的“生命”們!

《致教師》讀後感15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

  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吳非老師主要透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致教師》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