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事蹟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擬事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歡迎大家分享。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1

  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於1930年,八十幾歲高齡的他仍然活躍在科研場上,為我國的水稻研究事業做著貢獻。袁隆平的勵志故事充滿了奮鬥和堅持的色彩,不畏艱難,知難而進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貫的原則。“一顆種子改變世界”是對袁隆平所作貢獻的詮釋。

  這個勵志故事從袁隆平年輕的時候開始講起。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那時國家實行畢業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業學校當教師,負責教三門課。

  然而就在這個落後的湖南鄉下,袁隆平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18年歲月——這些日子裡,他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做農業科研,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那個年代的人都深受飢餓的折磨。1960年,嚴重的大饑荒像蝗蟲般掠過中華大地,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袁隆平內心的壯志被激發起來了,他發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種高產的水稻,讓自己的同胞吃飽!當時,科學家都認定水稻雜交沒有優勢,可是倔強的袁隆平不認輸,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無數次實驗、無數次失敗,都沒有使他氣餒。

  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樣走在實驗田裡,突然發現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驚喜之下,繼續潛心研究。終於,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2

  現在,他的辦公室裡面已經擺滿了各種獎牌和證書。但老頭子還是堅持在第一線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亞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邊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擋開了,"你以為我老了啊,我躥田埂比你年輕人還快當!"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歡自在隨意的生活。

  他偶爾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試一下,然後又在助手身上比試一下,買上一大堆,回來就人人都發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作報告,他就紮了條剛在街邊用10元錢買的領帶。

  1998年,湖南一個事務所評定"袁隆平品牌"價值一千億元,楊瀾到海南去採訪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她有什麼看法?"

  結果,他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談。"他後來跟助手說,"我就是個過路財神。"還在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給他1。5萬美元獎金,他全部拿出來,設立了一個雜交水稻基金,專門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經常跟人說起他曾經做過兩次的夢:田裡的水稻長得像高梁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玉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涼。

  剛開始,周圍人呵呵的笑,時間長了,才發現他滿腦殼就惦記這個事情。他把身邊英語好的年輕助手都儘量送出國去深造,為的是他的第二個理想:要讓雜交水稻推廣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說,"袁老師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個幸福的人。"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3

  從這年10月,袁隆平他們開始到氣候炎熱的雲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尋資料,他發現海南的野生稻資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幾個人的科研小組又到了海南島崖縣的南紅農場。

  這時候剛好《人民日報》發表《農業學大寨》評論,後來袁隆平得意地說,"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遙派”,兩頭都不管。"

  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課,就意識到農場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們要找的野生稻。它們一大叢匍匐著,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來就像野草。他約了袁老師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認,然後挖回了一兜雄花異常、花葯細瘦沒開裂的稻穗。

  這株被取名"野敗"的野生稻後來成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又組織了一個全國性協作組。3月下旬,全國18個科研單位的一百多名農業科技人員都來到了南紅農場。

  此時"野敗"的雜交第一代正在抽穗,還沒有人知道其科研價值,但袁隆乎卻毫無保留,把"野敗"材料分送給大家做實驗。

  "他這個人做什麼都很坦蕩,最恨那種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農學院教師羅孝和也是1970年才進入這個科研小組的,他發現,袁隆平從來不搞"山頭","只要表現出對課題感興趣,他就歡迎,給外單位的講課也一點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上萬次回交轉育後,結果,湖南組和江西組、福建組都培育出了幾個優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經試驗種植,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

  隨後,他又設計了父本與母本分壟間種的栽培模式,還創造出用竹竿"趕花粉"的土辦法,將種子產量從畝產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別的一年。稻田邊的廣播裡,不時播出周恩來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澤東逝世等大事件。稻田裡面,稀稀疏疏的雜交水稻卻長出了粗壯飽滿的顆粒。這年,全國大面積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20%以上。

  雜交稻面積開始急速推廣,到199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個光溜溜的小平頭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領了我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一個特等發明獎。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4

  清朝名臣曾國藩,被政界人士奉為“官場楷模”。一生講究“廉”。這要從曾國藩第一次被道光皇帝召見說起。

  那時,已是庶吉士出身的曾國藩,在翰林院實習期滿後,早已囊中羞澀。由於沒錢送禮,他在忐忑不安中苦等了六個月,才等到吏部的引見文書。

  召見的那天,道光皇帝先把曾國藩的履歷看了看,然後隨口問道:“曾國藩,你抬起頭來,朕有話問你。”

  曾國藩急忙抬起頭來,心卻是怦怦亂跳。他雖眉清目秀,但偏偏長了一對三角眼。道光皇帝對長三角眼的人素來反感,因為他的印象中,歷朝歷代的反王們都長著三角眼,所以這種人非婪即狠,難成大器。

  道光皇帝突然問曾國藩,做官的第一要義是什麼?曾國藩說:“學生以為,做官的第一要義無非是個‘廉’字。”

  曾國藩的對答讓道光皇帝很意外。“持平公允不重要嗎?比方說你斷官司,不持平不公允,怎麼能服人呢?朕交辦的事如何能辦好啊?”

  曾國藩回答說:“皇上教訓的是。但學生以為,做官以不要錢為本,官員不廉無以持平,不廉更難談公允。”

  道光皇帝又問曾國藩:“要是讓你到地方上去做知縣,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曾國藩說:“開民智與清訴訟,當是重中之重。”

  “這倒新鮮!”道光皇帝笑了笑,用手指著曾國藩說:“放著錢糧不管倒要開民智,你給朕說說,如何要先開民智啊?”

  曾國藩忙說:“開民智是為了讓百姓懂法守法。民智不開,百姓勢必愚昧,地方上的治安斷難良好。而錢穀都是有記載有數字的東西,早晚清理,效果應該一樣。”

  “照你所說,百姓知法才能守法。朕問你,乾隆朝和位至將相,參與制定了許多法令,可到頭來他仍然犯法。這應該怎麼解釋呢?”

  聽了這話,曾國藩全身一抖,額頭冒出冷汗。他強迫自己鎮定下來,思索了一下說:“犯官和知法但目中無法,眼裡只有銀子。官員不廉已是犯了王法,禍滅九族當是他咎由自取。從古到今,官員墮落自貪字始!”

  道光皇帝不再言語,提筆在曾國藩的履歷上批了一行字:“面相不雅,答對卻明白,能大用。即日起實授翰林院檢討。”曾國藩不到30歲,就成了清朝的實缺從七品官員。

  曾國藩以“廉”字為做官之道,不貪錢,不愛財,勤儉樸實,實在令人欽佩。他痛恨把做官當作發財的終南捷徑,譴責透過做官積聚財富留給子孫的行徑。

  曾國藩不但在家書中訓誡幾個弟弟生活節儉,自己也首先帶頭做到。在朝為官幾十年,他沒有像其他官員一樣染上官宦習氣,平日的飲食起居,一直遵守著寒素的家風。

  曾國藩講究“廉”,才使他有了後面的巨大成就,終成一代名臣。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5

  楊利偉的家鄉是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這是山海關外一個依山傍海的美麗縣城,今年38歲的楊利偉曾經在綏中生活了長達18年的時間,可以說,楊利偉的童年、少年以及一部分青年時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平和的小鎮度過的。

  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鎮。爸爸楊德元、媽媽魏桂蘭同在鎮裡一家中學當教師(爸爸後調到縣土產公司)。小利偉自幼比較文弱、性格內向、缺少膽量。8歲那年的一天,母親讓他到房後頭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試了再試,半天的時間過去了,額頭和小鼻尖上都浸出了汗水,卻始終不敢登上離地面不到15米高的木梯。面對小利偉的膽怯,在鎮學校做教師的父母擔心地說:“這孩子的性格不改變,怕是長大後不能成事。”為了改變小利偉的性格,每年寒暑假日,爸爸有意識地帶他去爬山、到縣東六股河去游泳。秋天,帶他去大山裡爬樹採摘果實。9歲這年秋天,在綏中鎮北巍巍的燕山山腳下,經父親鼓勵,小利偉平生第一次爬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上,當從大樹上下到地面的時候,渾身被汗水浸透的小利偉張開雙臂緊緊地抱住爸爸的脖子高聲喊道:“爸爸,我成功了!”孩子少有這激動的`高喊聲,似乎擊落並摔碎了他性格上的怯懦,高喊聲,震憾並回蕩在幽暗的山谷。看見孩子第一次勇敢地戰勝自己,父子倆人竟喜極而泣。從此,小利偉竟對探險及運動有了興趣。常常同夥伴跋山涉水野遊,登狐仙洞山探訪狐洞、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說中的“鏈鎖地井”。看完《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嗄》、《雞毛信》等戰爭故事片後,他央求爸爸幫助同班的小夥伴趕製了紅纓槍,毛遂自薦當上了兒童團長,帶領“紅軍”攻克“白軍”山頭陣地,活捉了“胡漢山”、日本皇軍頭子“龜田”。他還常率領夥伴在學校的操場上“飛礙阻”、練習投擲鐵餅、跑百米。在親人的眼裡,小利偉真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遼西的許多鄉鎮素有故事之鄉之稱。綏中縣綏中鎮更有“講古王”、“故事王”搖籃的美譽。綏中清朝時就是遼西及關外各路商賈販客通往遼南、遼北、遼東的交通要道。稱它是東北黑土地上的“絲稠之路”集散地一點也不過份。各大酒家、車店雲集鎮中。夜晚食宿的客人為了打發寂寞,就集在一起講出各自從不同地區帶來的傳說和故事。漸漸地,說書講古的人在這裡便成為了“職業”。講的、聽的、傳的多了,這裡不僅是商貿的集散地,更是民間傳說故事的集散地。這裡的家家戶戶旮旮旯旯都盛滿著古老的傳說故事。楊利偉的外公、外婆便是當地有名的民間故事家。小利偉從小就常住在聽各種民間故事長大的且為講古說書高手的外公、外婆家中,使他自幼便薰染在外公、外婆及媽媽講的傳說故事裡。在大人們講的各種傳說故事中,最令小利偉著迷的是七月七《牛郎會織女》的傳說和《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這類飛天神話故事。聽多了,具有思索與探密精神的他,便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裡望著浩渺夜空,想像著宇宙裡的神奇。他常常對媽媽說:“等我長大後,我一定飛上天空去見牛郎、織女和嫦娥、玉兔。”讀小學三年級時的一次春遊,學校組織小同學到一家飛機場去參觀,摸撫一架架銀鷹並觀看飛行員駕機為同學們做飛行表演,小利偉激動不已。回校後,他在機場觀後感的命題作文中寫道:“我長大一定要當一位飛行員,飛上天空對宇宙進行探密。”

  部隊的培養

  在度過了小學、初中時代之後,綏中二高中成了楊利偉走上航天之路的第一個臺階——1983年6月,在他高中三年級的時候,空軍招飛人員來到這裡,要在應屆畢業生中選拔飛行員,而從小就有從軍夢的楊利偉第一個到選飛報名處報上了自己的名字,經過嚴格的選拔、考察、體檢、面測等程式,18歲的楊利偉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的一名空軍學員。在4年的學院生活中,他的學習訓練成績一直很優秀。

  1987年,楊利偉從飛行學院畢業,成為空軍某師一名強擊機飛行員。天生聰慧加上勤奮努力,他不久便成了師裡的飛行尖子,後來他又成為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10年間,他從華北飛到西北,從西北飛到西南,祖國的萬里藍天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

  1992年夏,楊利偉所在部隊來到新疆某機場執行訓練任務。那天,他駕駛著戰鷹在吐魯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飛行。突然,飛機發出一聲巨響,霎時間儀表顯示汽缸溫度驟然升高,發動機轉速急劇下降!楊利偉明白,自己碰上了嚴重的“空中停車”故障,飛機的一個發動機不工作了!緊急關頭,楊利偉異常冷靜:一定要把飛機開回去!

  他穩穩地握住操縱桿,慢慢地收油門,駕駛著只剩一個發動機的戰機一點點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飛機越過天山山脈,向著機場飛去。快接近跑道時,剩下的一個發動機也不工作了。他果斷採取應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順利地將完全失去動力的戰機緊急降落在跑道上。

  當他從機艙出來時,飛行服已經全部被汗水溼透。戰友們紛紛圍上來同他擁抱。團長激動地當場宣佈,給楊利偉記三等功一次。

  對這次“空中特情”的正確處置,顯示了楊利偉優秀的心理素質。

  歷史的選擇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體重65公斤的楊利偉接到通知,赴青島療養院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初檢合格,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楊利偉心裡高興,提前3天就來了。護士和他開玩笑:“你也太積極了吧?”

  再接下來,他來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參加“特檢”,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檢查。

  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曾這樣描述他當時參加航天員選拔體檢時的情景:除檢查健康狀況外,醫生們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是否有潛伏的缺陷。他們藉助於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腦電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別的功能試驗進行檢查。在各種非常稀薄的空氣壓力艙內檢查我們,在離心機上旋轉我們。所有這一切用了幾周時間,淘汰了不少同伴。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也要“過五關斬六將”。醫學臨床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隨後的航天生理功能檢查更是苛刻,要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要在低壓試驗艙使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測試耐低氧能力;要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幾個月下來,800多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

【名人優秀品質的主要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