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新材料>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事蹟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事蹟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蹟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那麼事蹟怎麼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1

  董明珠,1954年8月出生於江蘇南京,企業家、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 、世界公僕領袖聯誼會經濟領袖分會副會長、空調行業會長[2],先後畢業於安徽蕪湖幹部教育學院統計學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研究生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3] 。提起董明珠,競爭對手們是這樣形容她的:“董姐走過的路;都長不出草來。”,可見這位鐵娘子的厲害之處。而格力內部的員工這樣評價自己的女上司“說話鏗鏘有力,做事雷厲風行,即便不化妝,她也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年輕許多。”媒體們則說“這個女子,雖然36歲前的人生平淡無奇,但36歲後的她,卻用自己的堅韌和執著走出了一條別人無法複製的路。”80後帶你一起了解這位女強人的女性職場勵志故事。

  為什麼說董明珠的創業故事很勵志,因為很少有人像她這樣,36歲再從基層業務員做起,而20xx年時間,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團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個年代很多人一樣,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於江蘇南京一個普通人家,1975年參加工作,當時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歲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無奇,沒有人會想到,36歲以後的董明珠,卻用自己的堅韌和執著創造了讓人無不佩服的職場傳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辭去工作,南下打工。當時已經36歲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從一名基層業務員做起。不知營銷為何物的董明珠卻憑藉堅毅和死纏爛打,40天追討回前任留下的42萬元債款,令當時的總經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為營銷界茶餘飯後的經典勵志故事。這位女強人的創業傳奇就是從這裡開始。靠著勤奮和誠懇,董明珠不斷創造著格力公司的銷售神話,她的個人銷售額,曾經飆升至3650萬元。

  二、雷厲風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為格力的銷售經理,下屬們是這樣看當時的這位女上司:一個從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個:自己的原則,自己認為對的。

  董明珠上任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在隆冬時分積壓了19000套空調。對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臺降價300元賣出了事。董明珠說:“不行,正常產品降價有損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積壓空調分攤給每個經銷商。銷售員沒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會燒到自己身上,而且燒個沒完。

  生活細節上,這位鐵娘子還做了這樣一個規定“上班時間不許吃東西,一經發現,第一次罰五十,第二次罰一百,第三次走人”。當所有人以為這也就說說而已的時候,一天,董明珠走進辦公室,發現8名員工正在吃東西,僅過了10秒鐘,下班鈴就響了。董明珠毫不客氣,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說,只要違犯原則,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個年銷售額達1.5億元的大經銷商,來格力廠要求特殊待遇,語氣中透著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沒有理他,反而狠狠反擊:把他開除出格力經銷網。所有人都在為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個位子還沒有坐穩的銷售經理,一天之內,竟毫不猶豫地扔掉1.5億元的'年銷售額。董明珠的回答很簡單:只要違犯原則,天王老子也給我下馬。

  女強人的鐵腕讓經銷商們不得不服軟。許多空調廠往往縱容大銷售商,允許他們跨地區經營,這樣本地小經銷商根本競爭不過,也把市場搞亂了。董明珠這樣一做,小經銷商可以把規模搞大,也就有了奔頭。

  三、鐵腕解決欠款問題

  拖欠貨款是中國零售批發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這讓很多經銷商頭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裡就把全部問題解決了。她的做法很簡單,也很霸道:凡拖欠貨款的經銷商一律停止發貨,補足款後,先交錢再提貨。

  不過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她這下捅了馬蜂窩,大大小小的經銷商紛紛向格力老總朱江洪告狀,有的甚至宣稱:“有她沒我。”董明珠沒有服軟,針鋒相對的說:“那就有我沒他。”朱江洪勸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補完款,先發貨再收錢?”董明珠微微一笑說:“好啊。”結果款一到賬,貨卻把住不發。董明珠說:“要貨?先拿錢來。”董明珠振振有詞:“就算別人全這樣,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牆頭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這堵破牆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強硬帶來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沒有l分錢的應收賬款,也沒有l分錢三角債。此後,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劃款,你拿不到一個貨;只要劃款過去,從不拖欠貨的。董姐辦事,服氣,放心!

  四、職場女人的勵志奮鬥精神

  年輕的時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個鐘頭,據說現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時想問題,一有什麼想法,半夜一兩點,董明珠會跳起來,拿起本子就記下來,甚至半夜打電話給老總。正是她的這種奮鬥精神,許多營銷絕招就是這樣誕生的。

  1995年,董明珠發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據經銷商淡季投入資金數量,給予相應利益返還。這樣把“錢—貨”關係,變成“錢—利”關係,既解決了製造商淡季生產資金短缺,又緩解了旺季供貨壓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達11億元,為1996年與春蘭總決戰做好了市場準備。

  1995年,格力叉發明“年終返利”,將7000萬元利潤還給經銷商。

  1996年,空調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億元回款。在淡季價格戰中,各個品牌只得紛紛降價,甚至零售價低於批發價,批發價低於出廠價,大傷元氣。董明珠規定格力l分錢也不能降。到了8月31號,格力卻宣佈拿出l億元利潤的2%按銷售額比例補貼給每個經銷商。這樣在空調業最困難的1996年,格力銷售增長17%,第一次超過春蘭。

  格力不僅把縮小營銷隊伍省下的錢補給了經銷商,1997年還拿出2.5億元返還經銷商。

  董明珠認為:只有經銷格力賺錢,才能長治久安。她不僅將緊俏空調品種平均分配,避免大經銷商壟斷貨源,擾亂市場,還推出了空調機身份證,使每臺空調在營銷部備案。

  一般來說,空調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價格,淡季比旺季低2個萬分點。一般廠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從4月提前到3月,以獲得更大利潤。

  1998年,董明珠卻突發奇想,在朱總支援下宣佈把淡季延長一個月。4月繼續實行3月淡季價。格力到手的錢不要。等其它廠回過神來,眾多大經銷商已紛紛劃款給格力搶買格力產品,有廠家長嘆:“董明珠也真狠—這麼多年,我們從沒想到過這一招。”

  就這樣,20xx年的時間裡,董明珠從一名基層業務員成長為格力的總經理,從20xx年至今,她一直擔任著格力的副董事長、總裁職務。自從董明珠出任總經理後,她和董事長朱江洪,創造了我國商界獨一無二的奇蹟。在她的領導下,格力電器從1995年至20xx年,連續20xx年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20xx年以後,銷售額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長,淨利潤保持15%以上的增幅!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2

  魯冠球

  年齡:64歲

  創業時刻:1969年接管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第一桶金:萬向節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我,最難戰勝的也是自我,控制人的物質慾望有利於磨練自我的意志。當企業家如果光會享樂,早上圍著車子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企業家就不成為企業家,是敗家。

  魯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鐵匠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說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20xx年,在理解一家美國媒體的採訪時,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這樣解釋自我當時的創業動機,“如果你出生在教室裡,那麼你以後就能夠在那裡讀書,如果你過去是一個農民,那麼就一向會是農民,而我不想一向當農民,我要想一切辦法跳躍龍門。”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說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但三年後,由於精簡人員,他被辭退回農村。不服輸的魯冠球決定創業,“沒想過要當企業家,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當時他看到鄉親們磨米麵不方便,而自我對裝置很感興趣,便籌錢購買裝置,開辦了一個沒敢掛牌子的米麵加工廠。之後正因禁止私人經營,加工廠又被迫關掉,為了償還債務,魯冠球不得不將三間老房子變賣。

  雖然受到打擊,魯冠球並未放下。由於“停產鬧革命”,當時人們連鐵鍬、鐮刀都買不到,自開車也沒有地方修。在經過15次申請之後,魯冠球開辦了一個鐵匠鋪,很快生意紅火起來。到了1969年,由於政府要求每個城鎮都要有農機修理廠,富有經驗且有些名氣的魯冠球被公社邀請去接管已經破敗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其間除了管理農機修配廠,只要能賺錢、做得了的營生,魯冠球都做了嘗試。

  之後10年間,靠作坊式生產出的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魯冠球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1978年春,魯冠球的工廠門口已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員工也到達了300多人。由於看到中國汽車市場開始起步,魯冠球調整公司方法,集中力量生產專業化汽車萬向節。當年秋天,他將工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即這天萬向集團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上,雖被拒絕入場,但魯冠球並不放下,在會場外擺起了地攤。在聞聽會場內正陷入價格拉鋸,他便張貼廣告,以低於場內20%的價格,銷售自我的高質量產品,很快廠家便湧出場外交易。萬向此役獲得了210萬元的定單,魯冠球成為最默默無聞的大贏家,打出了名氣。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3

  李嘉誠

  年齡:81歲

  創業時刻:1950年創立長江塑膠廠

  第一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我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為自我有足夠的條件,正因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發奮才行,要想出人頭地,領悟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正因你看見身邊的人每一天持續原狀,而自我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務必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著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咱們必須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應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刻內壓縮成長。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發奮才行,要想出人頭地,領悟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正因你看見身邊的人每一天持續原狀,而自我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最之後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正因業務關聯,李嘉誠一向訂閱英文塑膠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後經濟復甦,塑膠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我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膠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啟迪,赴義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膠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為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4

  柳傳志

  年齡:65歲

  創業時刻:1984年創立聯想

  第一桶金:漢卡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正因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於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天堂的孩子觀後感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矽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向在私下裡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正因前面沒有路可走,因此選取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援: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能夠使用所裡的技術成果,員工能夠使用自我原先在計算所裡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援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裡,公司裡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麼。柳傳志之後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因此能幹什麼就先幹著,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戶外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之後正因聽說倒買一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著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留意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但是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之後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務必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溼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之後表示,“咱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5

  劉永好

  年齡:58歲

  創業時刻:1982年四兄弟開始從事養殖業

  第一桶金:鵪鶉養殖

  創業20多年的磨練對於我來說,擁有多少財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擁有了創造這些財富的潛質!假如我的所有財富都消失了,還能夠從頭再來。——劉永好

  出生於四川新津一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因此其最大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開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我就能夠衣食無憂慮了。

  出生於四川新津一個貧苦家庭的劉永好,20歲之前幾乎沒有穿過新鞋,因此其最大目標是擁有一雙新鞋和一輛自開車。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進入當地的工廠當一名工人,那樣自我就能夠衣食無憂慮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結束後,劉永好又進入學校領悟,畢業後留校成為老師。此時,他的大哥劉永言已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畢業分配到成都906廠計算機所工作;二哥劉永行從成都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到了縣教育局工作;三哥陳育新(劉永美,因過繼到陳家而改名)從四川農業學院畢業後在縣農業局當農技員。

  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四兄弟開始不安分起來。1980年春節,劉永行為了讓哭鬧著要吃肉的四歲兒子能夠在過年時吃上一點肉,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几天裡他竟然賺了300元,相當於他當時10個月的工資!

  四兄弟一商量,就想辦一家電子工廠,並很快生產出音響樣品。劉永好拿著音響到鄉下想和生產隊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生產隊出錢。沒有想到的是,此事上報到公社之後,公社書記一句“群眾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經過激烈的討論,三天三夜的家庭會議做出決定:辭去公職幹個體。他們就想,搞自我以前做過的音響投資大,而且還有很多條條框框;而搞養殖業不需要很多投資,技術含量低,自我也熟悉。創業目標定下了,資金還沒著落,四兄弟想到向銀行貸款1,000元,但結果是當頭一盆冷水。

  他們只好典當了手表、自開車等值錢的家當,籌集了1,000塊錢,開始養雞、養鵪鶉。“當時真的是一分一分掙錢,看著鵪鶉下了一個蛋,就意味著賺了一分錢。”劉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當時騎車載著鵪鶉蛋被一隻狗追趕,之後摔倒在地,200只鵪鶉蛋全摔碎了,他當時掉下了眼淚,不是正因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由於意識到鵪鶉的生意不可能再擴大,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積累的近1,000萬元資金轉向豬飼料市場,期望集團誕生了,成為本土飼料企業龍頭。1997年,四兄弟宣佈和平分家,劉永言創立大陸期望集團,劉永行成立東方期望集團,劉永美建立華西期望集團,劉永好成立新期望集團。

【成功人士的奮鬥事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