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1

  假期,我認真拜讀了魏書生老師寫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感慨頗多。我覺得做最好的老師,首先要做一個幸福的老師。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喜歡這位教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願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會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書中提到:"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

  兩年半的時間讓我知道,要當一名好教師,一方面我們要熱愛教育這一職業,另一方面我們要熱愛學生,這一條最重要。好的教師必須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和愛的藝術。愛是一種信任,愛是一種尊重,愛是一種鞭策,愛是一種激情,愛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

  教師的"愛"是真誠的。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聯絡,教師必須真情付出,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做到一視同仁。教師的"愛"是公正的。公正是學生信賴教師的基礎,學生最希望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教師的"愛"是嚴格的。嚴師出高徒。愛學生就要愛中有嚴,嚴中有愛,嚴中有度,真正地做到寬嚴相濟。教師的"愛"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教師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力。

  新的學期我會一如既往的熱愛我的教育事業,用我的言行去感染我的學生們,用自己的真誠和善良去感化每一個學生;用自己的鑽研、勤學來引領每個學生,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良好師生關係。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2

  著名教育家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早在幾年前就出版了,最近我認真拜讀完,我不由地思考:可能我們永遠也達不到那個“最好”的境界,但如果我每天能做得“更好”,我想我離那個“最好”應該也不遠了。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那個境界呢?編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中將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分別進行了闡述,對於我們教師具有深刻的借鑑和指導意義。作為老師的我也不由地思考這幾年在教學實踐中的得失,得到了一些體會,一箇中學教師應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牢固的專業技能,但我個人覺得一個教師更應該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為一名科任教師,應該為孩子負責。“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孩子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當一個個可愛,單純的臉龐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就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充分準備上好每一節課,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水平,儘量讓學生在每一節課中有所發現,有所收穫。同時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那些被自己擱置在角落裡的孩子,其實也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應該把愛轉換成母愛,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但這種對孩子的愛也絕不是遷就縱容孩子,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這種愛應該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給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愛才之心;寬容之心;要為孩子的成長以及未來負責!

  作為一名任課教師。應該為自己負責。平時教師難免會遇到工作,生活上的各種瑣事,不順心,但我們要時刻銘記於一句名言:累累傷累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也確實是的,挫折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讓人在挫折中強大,同事也是經驗教訓的積累。既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我們就應該做好我們的本質本職工作,讓孩子喜歡,喜歡上你的課。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奉獻的精神,從事崇高的事業;以高超的記憶,展示個人的才華;以不斷的追求,提升自己的價值,在工作中做一個細心人,有心人,善於思考的人,勤於筆耕的人。

  我會把“做一名好老師”當作我終生的追求,我會在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和原則的不斷影響、約束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完善,不斷成熟。我願繼續向所有的老師學習,站在弘揚“師德”的起跑線上,用自己平凡的勞動鑄造高尚的師魂。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3

  本學期趁著工作之餘認真拜讀了魏書生老師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面對書中薈萃的那一個個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聆聽他們從多角度闡述的各自精闢的教育觀點。感嘆當一個教師的不容易,感悟修煉教師之賢的道路漫漫其修遠兮。慢慢品讀的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這位以前不甚瞭解的魏老師的感言——教師要用心去“懶”。

  雖說勤能補拙,但這世界上誰不想“懶”,從某種角度上說,正是“懶”促進了我們社會的不斷進步。古今中外多多少少偉大的發明都和我們需要“偷懶”有關。而我們老師又是那麼的勤快,不管是“春蠶”也好、“蠟燭”也好,都有嘔心瀝血、死而後已,不勤快不是好老師的意思。於是我們看見在不少學生活動當中,老師忙前忙後,反覆訓練學生。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精細化訓練。在最後的活動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完美的過程,大家都非常滿意。這真是我們要的嗎,是“我們”要的還是“學生”要的,決定了對這件事的看法。

  有時我們太過於“勤快”了,反而制約了學生的發展。如果我們想多一點,再放手一點,允許學生犯錯,允許過程有瑕疵,甚至不要太過分在意結果,把主動權真正交到學生手中,這樣的活動過程學生是不是能得到更多的鍛鍊機會?

  有時我在想,什麼是好老師?是現在看到成績的老師是好老師呢,還是20年後有學生說你是好老師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呢?教師現在的“勤快”固然可以立杆見影的看到理想的成績,但老師過度的“勤快”造就的可能是什麼?可能就是學生思維、行動上的“偷懶”,教師的包辦讓學生不需要去想太多、做太多,自然不可能在在遭遇問題時獨立自主的思考解決。我們教師要學會用“心”去“懶”,所謂用“心”即事先充分預設學生學習活動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為學生創設可以自主研究探索的平臺和有效地條件支援,所謂“懶”即在活動中信任學生、放權給學生,呈現一種真實的學習探究過程,讓學生經歷發現、研究、探索等過程,或成功或失敗,經歷過這種種感受的學生才會慢慢“勤快”起來,這樣,我們的教育也許真正成功了。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