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合集8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育的力量》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1

  《教育的力量》這本書在我的案頭放了很長時間。總是讀讀停停。它不像文學小說那樣引人入勝。但讀過這本書的每一段之後,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卻像一味營養豐富的雞湯滋潤心田,回味悠長!

  這本書裡告訴我們:要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一個有思想的老師:他的言行不會隨波逐流;他的內心生活不會單調乏味;他的工作不會只停留在教書匠的階層。

  如何使自己變得有思想呢?

  學習與思考是讓我們變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徑。許多名師都如飢似渴的大量閱讀各種書籍。正是這些閱讀,豐富了他們的思想,充實了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時想想自己不算是一個愛學習的老師。給自己找了許多的藉口,要批改作業、要備課、要與家長交流。就是沒有時間讀書。雖然也是兩眼一睜,忙到黑燈。但渾渾噩噩,沒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動性。讀過更多的好書之後,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時會有意無意的把書裡的某種方法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去。如:面對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作業忘帶了,上課搞個小動作;等等。我會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去處理問題。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個期待的眼神,讓我的學生明白:他不是老師的敵人,而是老師的朋友。這樣不用批評,更不用懲罰,就能把問題解決。這種想法源於《給教師的建議》中的一個建議。這本書中也描述了寬容的力量。有時。我們會為某種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寬容兩個字提醒我:我面對的只是個孩子。有必要發一場火嗎?這種想法在腦中一現,就猶如給心中輸入了滅火劑。接下來就能理智的處理問題了。

  要想使自己變得有思想,還要不斷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樣更加藝術化。思考教學怎樣才能高效。如果把讀書看做一個吸收的過程,思考就是咀嚼過濾後消化有營養的東西。寫讀書筆記,教學反思,在不斷的思考中,發現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斷的思考,才能把讀的書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斷的思考,才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經過不斷地思考,我寫的讀書筆記和教學反思,給我的工作幫助很大。不斷堅持寫教學後記,能夠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內容。更好的服務教學。記下每一個教育故事,過後才會發現它的意義和價值。如:我教的一個學生,她的成績並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歡幫助老師和學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課後,她會主動到前面幫我送作業。並把作業整整齊齊的放在我的桌子上。當我把這個故事寫下來後,對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課堂上我會經常關注她聽課是否認真,發言是否積極。這樣,她也感覺到老師的關心。學習也進步了,在同學們面前,也自信了許多。從這個教育例項,我體會到:在工作中,很多時候是感性的對待一件事情。過去後把它記錄下來,經過反思,會理性的看待它。也會總結出以後面對這種事情的合理方法。這也算是教學反思的一大好處吧。

  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才會成為一個受到學生歡迎的老師!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2

  讀了肖川《教育的力量》中的《教師的五項修煉》一文,我思想轉變了,行動轉變了。它讓我意識到這五方面的修煉對於教師來說的確也很重要,需要做一適度的處理。

  教師接觸最多的就是學生,文中提到,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教師的五項修煉》中,提出了構築教師魅力的“五項修煉”,就是教師要加強在儀態、表情、口語表達、著裝、眼神等方面的修煉。我覺得透過這幾方面,也能直接體現一個人的氣質。

  教師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學生上課的狀態。穿一身充滿陽光的衣服,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氣息。課堂中洋溢著蓬勃的朝氣,學生耳濡目染,師生共同創造出充滿活力的課堂,大家樂此不彼。

  教師對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是教師素養的一個方面。“表情從容、鎮定,能控制衝動,使滿意持久,這是表情修煉的應有之義;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這就是修養,就是境界。”文中的這些話讓我感觸頗深。在平時的工作中,學生經常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現。往往很多是讓人覺得麻煩,鬧心,甚至窩火,有時真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上課不認真,吵吵鬧鬧,打架,作業字跡不清楚,作業不完成、不訂正等等,五花八門,讓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對學生,如何處理事情,對於我來說,真是個難題。當著學生的面發火,首先不說效果如何,單單看到坐在下面,學生一雙雙充滿無辜眼神的眼睛望著你,就覺得自己有些“殘忍”——怎麼忍下心對著這群娃娃們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麼強調,怎麼提醒,同樣的錯誤,對於一、二年級的學生,還是會犯。如果他們再犯同樣的錯時,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學生講話,基本是氣不打一處來。有時候想想,學生還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狀況,還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許時嚴時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嚴厲批評要好得多。

  讓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讓我們的形象越來越完美!只有把學習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左右逢源。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3

  簡單來說,這是一本家庭育兒書。作者卡倫,邁爾斯是美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並且,她也是一位成功的母親。她有四個子女,在教育中人們目前面對的困境,她也曾經歷過。為了撰寫本書,卡倫採訪了約40位專家,他們對不同養育方式都頗有研究。這本書將讓我全面瞭解最有效的教子方式。

  在細細研讀本書,我獲得了許多非常實用的建議。從此書中,一方面,我能瞭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能夠讓我們意識到管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這將使我與孩子更好地相處,我將與孩子們建立更加親密的師生關係,看著孩子茁壯成長。充滿帶著關愛和體貼之心的管教,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會讓我們獲得滿足感並倍受鼓舞。

  總體來說,本書將幫助我們瞭解孩子們的需求,促使我們與孩子們相互尊重,付出無條件的愛,並且尋找到孩子們行為的原因。此外,我們還能學會一些具體的技巧,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從而制定行為規範,明確期望的效果,鼓勵你的孩子,充分發掘他的潛能。《愛的教育法則》將理論付諸實踐,書中的方法能幫助孩子們快樂生活,充滿活力,實現我們所期望的目標。

  就書中所談及的關愛式管教技巧,我例舉一二與大家分享。

  本書的第一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管教:親子教育的巨大挑戰與機遇”。在該部分中,我充分認識了三種教育方式,懲罰,寬容,關愛管教。懲罰教育從古時“黃荊條子出好人”的說法開始沿用至今,但是在不斷的運用,實踐過程中,我們確實發現這是一種攝於懲罰的表面的控制,其實孩子並沒有真正學會自控,也就不會取得進步。於是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人開始用寬容取代懲罰,用放任取代嚴格,懲罰變成了溺愛,這同樣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作者,在經過探究之後,向我們推薦了關愛管教——注重用家長權威感化孩子的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是從“愛”開始的,以孩子的收益為目的,以關愛為基礎,

  讀過這個部分,我在思考我們究竟該給孩子怎樣的愛?怎樣的愛才能讓孩子成長,讓孩子收穫。我想愛應該是尊重,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唯一的,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特點,而我們卻往往忽略了這點,習慣性的將孩子們做比較,而我們的孩子,是沒有可比性的。愛是包容,我們不僅要愛孩子的優點,也要愛他的缺點。作為成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價孩子,可是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他還是個孩子,我們需要容忍他自身存在的這樣的或是那樣的錯誤和不足。愛是耐心教育,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成人,最重要的事是幫助孩子成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鼓勵和支援,和孩子一起成長。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關愛式管教內涵”。在這個部分中,作者向我們展示瞭如何為孩子提供鼓勵,榜樣和積極的關注——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關愛和權威的基礎上。

  在這一個部分裡,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你去控制他,他需要的是你不時的對他進行限制。限制和控制的區別是什麼呢?在關愛的氛圍下,限制只有在真正必須時才設定,而且孩子的想法也會被考慮進去。限制是不帶懲罰性並且符合孩子的長遠發展的。比制定限制更難的堅持,但是堅持不僅僅意味著遵守股則,還意味著提供一個持之以恆的情感氛圍,一個給予幫助與愛,友好開放的情感氛圍。

  最後一個部分是“關愛式管教策略”。在這個部分中,作者對一些詳細的關愛式管教技巧進行研究,由此我們也能學到許多行之有效的技巧。

  在這個部分,使我受益匪淺的一個技巧是“合理運用後果。”這裡強調要讓孩子清晰的看到行為與後果之間的合理關係。自然後果及邏輯後果有一定的意義,他們能夠使孩子明白正確的行為會引起正面的後果,而錯誤的行為將引起負面的後果。他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處境,而且他的決定很重要。由此,他將學會自我控制,合作,以及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思想。

  成人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巨大的責任,為了孩子,我們都付出樂自己最大的努力。當然,在一切順利時,這麼說說十分簡單。有時,我們也會感到疲憊、沮喪或無計可施,因此我們不能成為完美的家長,但我們可以成為為孩子竭盡全力的家長。正如我們教導孩子把每一次錯誤都當成是改進的機會,我們也應當這麼做。每一次運用關愛式的方法管教孩子並取得了成功時,我們將會備受鼓舞。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4

  不經意間,時光的腳步步履匆匆,它伴隨著我一路走來,轉眼間使我從一名教育行業的新兵,步入有所業績的“老”教師的行列,也使我悄然走進教育工作的高原期。但值得慶幸的是,我有幸成為中山區名師培養工作室的一名成員,於是我經常有機會與專家對話,向更多優秀的同行學習。在導師的引領下,我開始與書為友,開始進行理性的思考,重新踏上專業成長的幸福之路。

  近日我拜讀了北師大教授肖川的《教育的力量》。這部書是肖川教授創作的教育隨筆的精選集。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是這部教育隨筆集的主線和靈魂。作為一位教育家,肖川教授的文筆不僅充滿理性的睿智,而且還瀰漫著儒雅、溫馨的浪漫。我留戀往返在其中的字裡行間,一次次回味蘊藏其中的教育魅力,引發我對教育產生了許多思考,其中,“良好的教育”是我思考的一個重點。

  肖川教授說:“在我所能想到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莫過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們秉有淵深的學識、清明的才智、通達的情性、寬廣的胸懷和高貴的教養。”一直以來,我們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們的學校、社會也都試圖在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什麼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說:“什麼是良好的教育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師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實施者,但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所實施的教育都是“良好的教育”。我認為,要使自己實施的教育真正成為“良好的教育”,並不是一件易事,至少要從以下二個方面做出艱苦的努力。

  一、是充分認識實施“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意義

  實施“良好的教育”的意義何在?肖川教授做了回答:“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濛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而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簡單地說,“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個人擁有力量,從而使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並能建設美好的社會。只有有這樣的認識,才能有希望成為“良好的教育”的實踐者。

  二、是為實施“良好的教育”創造條件

  肖川教授對“良好的教育”的'描述是美好的,是令人嚮往的。然而要將它變為現實,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就個人來說,我們首先要做的,而且也是能夠做的,應是從主觀上創造條件。我認為,要實施“良好的教育”,從主觀上要創造很多條件,但最根本的一點,是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如果把教育理解為,教育者向被教育者傳授知識的過程,那麼“良好的教育”恐怕永遠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教育究竟是什麼?對這一點肖川教授給我作了深刻的闡釋,他說:“教育是社會的價值引導與個體的自主建構相統一的過程。”學生的各種素質——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都應是在“社會的價值引導”透過“個體的自主建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不是靠什麼灌輸給他的。這就是說,教育最根本的任務,就是造就自主發展的人——使受教育者透過自主養德、自主學習、自主健體和自主管理,使自己成為全面、和諧、有個性發展的人。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教育只有造就自主發展的人,才是“良好的教育”。

  肖川教授說:“讀書與思考是我們變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門。”“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我想,如果自己在工作中讀書再多一些,思考再多一些,行動再多一些,那麼自己實施的教育就可能真正成為“良好的教育”。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5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世界範圍的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續發展,為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學習、交流、借鑑成功的教育改革經驗提供了廣泛的機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進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隱含的一些共同性問題,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規律。不少專家學者為此作了深入探討,出版了不少有創見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學者邁克爾·富蘭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變革的力量》續集和《變革的力量——深度變革》就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

  邁克爾·富蘭教授是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教育學院院長,他多年從事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在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範圍內享有很高學術聲譽的知名學者。“在這個世界裡,你永遠不要相信一種變革的力量,或者永遠不要設想別人、特別是領導者懂得他們在做什麼——不是因為變革者和領導者具有欺騙性或能力不濟——只是因為變革的過程是如此的複雜和充滿著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於我們大家必須警惕,我們還要致力於調查和解決問題”。《變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們主要對過去30年裡各國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探討,尤其對教育變革的動力、變革過程的複雜性以及變革的內在機制等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許多觀點都很大膽前衛,但又讓人有一針見血的快意,非常具啟發意義。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國家都在嘗試著在教育改革中對宏觀的整體改革與微觀的區域性改革之間的關係進行協調,並不斷努力使每一項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從多數國家的實踐結果來看,這些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的來說,由於各方的牽牽絆絆太多,許多變革都在轟轟烈烈開展之後無疾而終。而“當我們期待的結果與實施的現實相去甚遠時,我們簡直大失所望。”(邁克爾·富蘭語,見《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第6頁)。因此,當前許多國家期待在一種結構基本上難以變革的情況下采取一個又一個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舉措來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現實的,甚至只能給教師、家長、兒童帶來更多的問題。

  《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就此告誡我們:僅僅是對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敗進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了,而把按計劃實施的變革從自然發生的變革中分離出來也不再被人們接受。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一切重大的變革和破壞都隨時可能發生。簡單的說就是,變革的力量到了一個臨界點,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思維方式進一步探討大多數教育變革的深層動因和規律性的東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為變革的力量而不是變革的犧牲品。那麼,這種新的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麼呢?答案讓人吃驚,也耐人尋味。那就是:透過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統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使之對待變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樣,使變革不是與最新的政策相關,而是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我們如何去理解“一種生活方式”的內涵呢?書中一位教師樸實的話語其實就對之進行了極為形象地闡釋:“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夠走進教室使一個孩子的生活發生變化……這樣,我活得就有意義了”。顯然,使“變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主導思想在常人眼裡無疑是有點膽大妄為、異想天開了,但邁克爾·富蘭在書中卻認真考察了這種變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覺得:新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對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個非常鮮明且有人情味的觀點就是:教師是變革的主動力,但不能讓教育工作者單獨去完成任務,因為社會對他們的期待已經太多了。因此,變革的焦點應該匯聚到所有的機構及其相互關係上,但教育在與其他部門的合作中要起領路的作用。而當在預期的目標與真實的變革中矛盾掙扎時,要謹記以下8項基本啟示:

  啟示一:你不能強制決定什麼是重要的(變革越複雜,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設立標準並監督其實施時,強制是重要的。但是要達到某種目標——在這裡是重要的教育目標,你不能強制決定什麼是重要的。因為對於變革的複雜目標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創造性思維和投入行動。如果你把他們敘述得越詳細,目標和手段變的越狹窄。有成效的變革就是個人與小組提高了開發技能和對新的解決辦法有了深刻的認識。強制可以改變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響其重要性。

  啟示二:變革是一項旅程,而不是一張藍圖(變革是非直線的,充滿著不確定性,有時還違反常理)

  在變化複雜條件下變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命題,你不能強制規定什麼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麼將事關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變革好比“一次有計劃的旅程,和一夥叛變的水手在一隻漏水的船上,駛進了沒有海圖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樣,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們起步就能到達目的地。

  啟示三: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問題不可避免要出現,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沒有問題,你就學不到東西,也不能成功)

  問題發生在進行任何認真變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現問題是很少去嘗試的跡象。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因為我們只要深入到問題之中,才能夠提出創造性的解決辦法。問題是通向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達到更為滿意的途徑。有效率的組織機構“抓住問題”而不是迴避問題。

  啟示四:願景和戰略規劃稍後形成(不成熟的願景和盲目計劃)

  願景來自於行動而不是先於行動,並且總是暫時的。願景稍後形成是因為個人的願景和共同的願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時間。集體願景的形成是一個逐漸深化,“不斷增強清晰度、熱情、交流和責任的過程”。共同願景不能是強制的而是團體中成員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個人的願景。因此,在變革的新範例中,機構將必須改變習慣上持有的關於願景和規劃的設想。

  啟示五: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對於孤獨性和小集團思想,沒有單方面的解決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儘管不屈從於小集團的思想,也是一個克服孤獨的過程。在變革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個人主義“好的一面”。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對於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產生於多樣性和在團體邊緣的人。對個人和個人的願景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是一個重視探索的機構不斷更新的源泉。沒有個人的學習也就沒有機構的學習。孤獨不好,團體控制更壞,同時尊重對立面:個人主義和同事關係。

  啟示六:集權和分權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權失之過分控制,分權錯在走向無序。中央和地方的單位都互相需要。從一種控制到另一種控制來回擺動,你就什麼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種不同的雙向關係,相互給予壓力、支援和不斷協商,這就是同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響。個人和團體如果不能駕馭這個反論,就會被變革的阻力擊敗。

  啟示七:與更廣泛的環境相聯絡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組織機構既向外部學習也向內部學習)

  教師要使道德目標與社會利益聯絡起來就必須與學生與家長共同努力。而機構為了成功也必須深入它們的環境,既然變革是如此複雜的事,就不應期望學校能獨當重任。學習型組織知道對它們的期望和環境中的緊張氣氛包含著未來發展的因素。

  啟示八:每個人都是變革的動力(變革太重要了,不能把變革只交給專家,個人的思維模式和熟練掌握是最後的保障)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6

  看了一篇題為《教師是教育創新最大的阻礙力量》的文章,順手轉發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老師的回覆都覺得這個人說話以偏概全,沒有真正認識到教師這個群體的責任和擔當;教師外的群體都覺得我轉發這樣的文章,真是大膽。

  對我個人而言,很不喜歡這樣貼標籤的方式,把教師這個群體歸結於阻礙教育創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覺得非常不妥。但是轉念一想,作為教師,或者說,教師要表達的教育觀念應該引領時代,而不是緊跟在時代之後。我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創新的阻力,所以發文自勉。

  上世紀30年代,電影在中國開始湧現,可是整個電影界的形勢複雜,很多人都主張,不要去蹚這潭渾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xxx沉思良久,決定派夏衍等文化人進軍影壇,接著《風雲兒女》《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優秀電影一掃武俠神怪、鴛鴦蝴蝶的窠臼,點亮了民族心靈的燈塔。

  面對新技術、新媒體、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領域,老師到底是應該挺身入局還是裹足不前?是與時俱進還是墨守成規?這好像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既然無法迴避,那我們就坦然面對。教師,是教育最大的變數。在這個社會環境沒有辦法左右的時候,改變自己的想法,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周圍的人,給周圍一絲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在我決定做小學教師的時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這就是巴蜀小學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嗎?直接了當地說,不會有。

  假使你只有空間觀念,那麼,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間觀念裡承加了時間觀念,那麼,教育永不會成功。時代潮流在不停地前進,教育怎能停留在時代的後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擴充套件,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後面?教育是時代上繼往開來的事業,他要趨合時代,適應潮流;他要發揚文化,扶植思想。在未來的時日中,他決沒有止境。(文章很長,大家可以在網上搜索)

  我常讀這篇文章,每每感嘆於先輩的勇氣和力量,“巴蜀因為地理上的關係,在教育沒有長足進步的我國裡,不能站在最前線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礙進行。因襲的思想,足以影響前途。”“個個教師都是兒童的導師。”……

  如果有這樣的反思力量,我們何愁自己不進步,教育不進步呢?最後也用《宣言》的話語來結束這篇文章:我們決以最大的努力,期獲最大的效果。敬請各界人士給我們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成為教育創新最大的推動力!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7

  讀書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帶著一份閒適和虔誠,我再次潛心研讀了肖川先生的教育專著——《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這本書中,肖川老師有一句話,使我感受頗深,肖川老師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著探索,意味著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讀了這段話後,我有一種被喚醒的感覺。想想在平常的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為人師的不稱職。為了讓班級的紀律安靜,以自己的意志強制學生不要亂說話;為了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有些問題曾經讓學生無數次機械記憶;在有時的課堂上,為了加快課程進度,強行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幾歲的小學生,正是活潑開朗、思維敏捷,可塑性極強的時候。當學生亂說話的時候,身為老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是不是不夠吸引學生,老師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夠;當學生同樣的問題經常出現錯誤的時候,身為老師,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方法是不是不適合學生;當學生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思維不敏捷的時候,老師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雖然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應該試著引領學生探索新知;與學生平等對話、自由的交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在公開、平等、寬鬆的教育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8

  閒暇之餘,拜讀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這本書,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受像是與老朋友娓娓交談,那麼親近、真切、理解,因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與勞累感覺是那麼值得,幸福感與成就感就會縈繞心頭,努力學習、追求上進自然也成為我的一種願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寫道:“遇到問題現在很多的人只會想一想,發表一點意見和個人看法,而不會思考。所以,那些意見和看法,往往經不起推敲,顯得膚淺,甚至似是而非。”

  作為教師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做法仍是膚淺。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想”,更要發展學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髮表意見,更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研究與探索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高品質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於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駕馭課堂,更不能做到遊刃有餘,從而造成課堂效果不滿意。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還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才能紮紮實實的上好每一節課,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教師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專家引領、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為教師,如果沒有向學之心,即使再高明的專家,恐怕也不能對其起到引領的作用,“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河邊,卻不能按著馬的頭讓它飲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理論支撐的,高度自覺的對自己實踐的回顧與審思——這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基礎,自我反思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至於同伴互助,是一種相互切磋、相互勉勵和真誠分享。

  作為教師,教育探索並不一定要有研究課題,如果你真是為了提高自己,為了更好地勝任你的工作,為了更好的成長,而不是因為外在功利的誘惑,那麼,只要你願意,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可進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裝置,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敏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對那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物用心去發現,只需我們不斷咀嚼、反覆琢磨、再三玩味。

  這本書讓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師,運用教師的智慧去啟發和引導孩子,讓他們永遠充滿希望和自信。在對待孩子們的時候,我們教師要有超強的責任心與耐心,認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讓生活充滿人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靈盪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溫暖的思想之中。

【讀《教育的力量》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