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何謂文化》讀後感

《何謂文化》讀後感

《何謂文化》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何謂文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何謂文化》讀後感1

  漫步在餘秋雨先生的文字之中,我被那字裡行間的文化深度深深打動。然而我遠沒有那樣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足以談“何謂文化“,所以只想就其中的一小部分,談談我讀後的感想。

  愛與善良。這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就受到的教育,然而卻少有人把它與文化聯絡起來。然而這個最終目標,卻讓我們突然覺得親切,覺得就像是我們從小一起唱過的歌謠,從沒有那麼疏遠不可親近。

  那麼,源遠流長、群星璀璨的文化大河中,又是如何體現著愛與善良的呢?從那兵戈紛亂的戰國時期,中華思想的先行者就在說,“仁者愛人“,就在說“愛人者人恆愛之”,就在說“止於至善”……他們把愛看做是最終的原則,最高的追求,並在中國的文化血脈中流淌了數千年。

  幾千年來中華的文明從沒有中斷過,愛與善良也不曾停止過。那麼上千年的文化積澱,也應該是一種愛的積澱吧。如餘秋雨先生所寫,“我們區區五尺之軀,不知沉澱著多少善良因子。文化是一種感恩,懂得把它們全部喚醒。”對啊,我們身後的文化典籍不論多麼煙波浩渺,都只是為了把最初的,也是最終的、最重要的愛與善良普及。

  在時間的步伐中,從不曾丟失的愛與善良的影子,也足夠讓我們珍視吧。

《何謂文化》讀後感2

  《何謂文化》乍一看這個書名肯定是和文化有關,那麼文化究竟是什麼?

  文化不是你獲得了相關學位,不是你讀了幾首詩詞,更不是你看了幾本書就是有文化,它關乎生命,脫離世情,最終迴歸自然。

  餘秋雨在這本書中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

  第一部分用學理的回答,主要是作者在海內外的一些理論性的演講。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是這本書中最讓我動情的部分,那些已經離世的文化巨匠,幾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層奧秘。

  第三部分大地的回答,文化雖然是一個極大的課題,卻又容易隨風飄散,幸好它也把最堅實的印記留在大地上,那就是散佈各處的文化遺址。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演出過多大的場面,只有遺蹟可以見證。

  第四部分用古典的的回答,作者把中國的.幾個經典文字翻譯成了當代散文,讓我們用簡單的白話文讀出了古今文思,古今詩情,古今哲理,在這裡我們看到佛陀、莊子、屈原、蘇軾是怎麼看待精神天地的。

  他們都不是文化的使者,而是文化的創造者,在我看來,有創造才能說明世界,說明文化。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想更進一步瞭解何謂文化,那麼多看看餘秋雨的作品吧。

《何謂文化》讀後感3

  一直很喜歡餘秋雨的書,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以及《尋覓中華》等,他的書特別適合夜讀,在靜靜的夜裡,一盞檯燈,隨著他的腳步可以輕輕的漫步歷史,細細的咀嚼文化,這種喧囂的世界獲得暫時的寧靜感覺特別輕鬆。他的新書《何謂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從噹噹上買來,一週左右的時間看完。

  對於何謂文化,作者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解答,第一、學理的回答,較為系統詳細的介紹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雖然名為“學理”但很直白,讓我們對文化有個很直接的認識;第二,生命的回答,通過幾個人物,導演謝晉、戲劇家黃佐臨、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幾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讀文化的真諦;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一些碑文和書法作品。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離騷》翻譯成現代散文,進步體會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讀起來蕩氣迴腸,字裡行間把文化的魅力一展無遺,但第三第四部分實在不敢恭維,大有湊頁數之嫌,有的碑文的確值得一讀,但附帶的書法作品有點畫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譯更是差強人意,就像把唐裝改成西服,有點不倫不類。瑕不掩瑜,還是值得一讀。

《何謂文化》讀後感4

  靜靜地躺著,最近一次躺床上看書是兩個月前的事了,很享受,何況是在窗外漫天飛雪的映襯下,溫暖的室內重溫著《何謂文化》,再次感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幾天自己一直被這澎湃的浪潮所席捲,我知道,這是餘秋雨先生的《何謂文化》帶給自己的震撼。

  “寫點什麼吧”,在不知第幾回心潮浪卷之後,一種奔湧而來的衝動讓我提起了筆。然而,下筆千言,愈覺胸中詞彙的貧乏;激動之餘,思緒也越顯混亂。無妨,權當信手塗鴉罷,只為紀念這樣的衝動。

  個人認為,餘秋雨應該算是現當代國內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大家。當年《文化苦旅》一問世便造成洛陽紙貴之勢。他憑藉自己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之後又憑藉一系列文化散文奠定了在文壇的地位。只是打醬油式的當了回青歌賽的評委,倒惹來了種種非議。

  沒想到這麼多年之後,先生又拾筆開始了《所謂文化》的探索。

  在先生的眼裡,文化沒有定量性的指標,沒有國際標準。所以,此書以較為奇特的構架,從“學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個部分,帶領我們共同感悟心目中真正的文化。先生用他的回答告訴有力的告訴我們: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在人世間普及愛和善良。文化是一種手手相遞的火炬,未必耀眼,卻溫暖人心。

  光陰變成清冷的流水。變成細微的塵埃。變成溫存的呼吸。變成溫暖的文字。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幸好,餘秋雨依然還在。

《何謂文化》讀後感5

  近期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何謂文化》一書,收穫頗多;本書透過學理、生命、大地以及古典的視角對文化一一作了回答,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鮮活生命的動情,既有珍貴遺蹟的見證,又有古人情懷的述說,可謂最誠懇最隆重。雖然文化這個課題極大,但也可以依著作者的思路來談談自己的見解。

  說起文化,首先應該是給文化下一個定義,借餘先生的話: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透過積累和引導,建立集體人格。這句話說得非常簡潔卻又不容易理解,舉個例子,我們每逢過春節,漂泊在外的人們總要趕在除夕之夜回去團聚,不遠千山萬水,總要貼對聯,放鞭炮,走親訪友,給晚輩準備紅包,這種除夕夜的團圓,應該算是我們的精神價值取向,一系列的行為算是生活方式,這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時間的“積累”,並且可以有責任透過“引導”而漸漸沉澱成一種“集體人格”,在魯迅的筆下稱作“國民性”,而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這點在我看來,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的精神價值,認同並且一直踐行著,這才讓我們沒有文化差異和突兀,交流起來才能有家一般的感受和體味,譬如某個企業文化,員工認同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表現相似行為方式。

【《何謂文化》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