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國小老師教育反思

國小老師教育反思

小學老師教育反思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老師教育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老師教育反思1

  兒子擺弄他的電學實驗器材盒,連連招呼我過去。我才不,如果不是電學太抽象,我物理也不至於那麼糟糕。而他,乾脆坐在地上,把那些小零碎擺開,唸唸有詞。

  他從小喜歡自己搭建軌道,做出各種交通標誌,再把小汽車標號,當然,還有停車場之類的“設施”,總是玩的不亦樂乎。我習慣於他的安靜。

  很久,我到他屋裡,坐在書桌前翻看。他湊過來,“老媽,你知道電壓怎麼表示嗎?”哼,小看我,“U,單位是V,伏。”我可是理科生哦。“那電流呢?”他以為我是“瞎貓撞到了死耗子”。我卻對答如流“電流用I表示,單位是安,A。”我得意地看著他,我從小是個聽話的孩子,公式概念都會乖乖地記。“那它們的關係呢?”他追問。“電壓除以電流等於電阻,電阻用R表示,單位歐姆。”

  哈,小子,不要挑戰你老媽的記憶力。

  “那你能告訴我,一個基本電路由什麼組成嗎?”他表示不服。這個?我腦子飛速地轉,“電線,燈泡,電池。”我給出三個熟悉的物件。他笑:“老媽,咱可以專業點不?導線,用電器,不是非得用燈泡,電池是電源的一種。”好吧,好吧,我太生活化了。

  就這麼一問,我腦子中出現了並聯電路和串聯電路,塵封的記憶。

  這時,兒子見我稍有興趣,拿出他的寶貝:“媽,你擺一個基本電路試試唄。”哈,還怪好玩呢。有閘刀,不對,兒子說是開關,也是,還得有開關,否則,如何控制。導線,不再是那種露出銅線往是擰的老式電線;電池、燈炮、開關都沒有裸露出來,裝在我叫不出名字的底座上,很好看。用導線連的時候,只需要擰螺絲,然後連上,過程我說不清。裝好後,按下開關,我期待著燈泡亮起。可惜,沒有。怎麼回事,我不懂。兒子換了一個小燈泡,還是不行,拿來電壓表,沒有讀數。他說,線路的問題,仔細檢查,有一根沒連好。當燈泡亮起的時候,我居然很激動!

  我摸著電壓表,他又拿來電流表,我感慨:“我們上學的時候,只會在紙上畫簡單的電路圖,圍著看老師做實驗時,那麼大的電流表,電壓表都不敢動,怕碰壞了。”兒子同情地看著我“憶苦思甜”,讓我把他的電壓表拿在手中,滿足我當年的願望。還好心地提醒我,電壓表需要並聯到電路中。

  於是,我又連成一併聯電路。

  如果那個時候,我們能有這樣的一個器材盒,就不至於紙上談兵了,不用費勁地想象並聯到底怎麼玩兒。

  如今的孩子,真幸福。現在的學習,真的可以很直觀。學,的確可以在玩兒進行。

  我信了。

小學老師教育反思2

  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每年每個班都有,而且我相信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對策。要讓學生真正從心理上敬畏老師,教育和引導學生建立一種尊師愛生、民主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有了這種關係是提高素質教育成果、搞好班級工作的重要條件。發現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是需要不斷研究和反思的過程。需要時間和過程和學生進行磨合的。

  我負責的是美術教學。各班都有哪些讓人頭疼的“多動生”……我剛五年級某班上課時就領教了陽陽(化名)的厲害,他課堂上與老師極不配合,要麼搞小動作,要麼影響別人學習,提不起一點學習的興趣;在課間我看到的卻是追逐打鬧,喜歡動手動腳;美術作業總是找各種理由完不成,……每次課堂上週圍的孩子總是向我告狀。於是,每次在學生製作時的間隙,我總是找他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知錯就改,爭取進步,爭取做一個他人喜歡、父母喜歡、老師喜歡的好孩子。他總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後來口頭上答應了。可他再碰到他還是如此,毫無長進,真是“屢教不改”。此時我的心都快冷了,心想:他的家長看到孩子課堂如此表現會如何呢?今後,孩子的未來又是如何呢?但又覺得身為教師,放任自己的課堂,也是對自己和學生的不負責任。認真反思自己的方法,冷靜面對現實!我覺得還是從“心”入手,只有觸動靈魂,才會有所為。或許是他並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錯誤,沒有真正要做個因為自己的努力,讓別人羨慕的人。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工作,我決定先讓他認識自己的錯誤,樹立做個受人喜歡的人的思想。於是我再次找他談話,談話中,我先讓他欣賞別人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那就是展示別的同學的優秀作品。讓後反問他在幹什麼?都有什麼困難?他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我心裡一喜,讓他認識錯誤的機會來了。我輕聲問他:“你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參與進來呢?拒絕參與,老師是無論如何也教不會你的……沒有材料,可先用老師的。”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為怕弄得難看,被人看笑話。”我順著問:“如果你認真做了,或有困難老師可以幫你,老師為什麼會常在課堂上批評你,你知道嗎?”他說:“因為我常違反紀律,沒有按時完成任務,……”“你已經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說明你是一個勇於認錯的好孩子,但是,這還不夠,你覺得應該怎樣做才好?”“想改正錯誤嗎?想做一個受他人歡迎的孩子嗎,你要怎樣做才好呢?”“我今後一定要遵守紀律,團結友愛,認真完成作品……”“那你可要說到做到喲!”“好!”後來,只要有時間,我總是把他叫到前面,進行“一對一”教學。他無論是在紀律上,還是在學習上,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當他有一點進步時,我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他。使他處處感到老師在關心他。他也逐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

  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只要他作品有“亮點”,我都進行表揚。還告訴同學們:為了班集體,不要歧視任何一件美術作品,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互相鼓勵,共同成長,共享快樂。陽陽(化名)在第一學期社團展示中,還選了自己“最優秀的作品”參與活動。我為了鼓勵他,獎給他一幅自己的剪紙作品。獎品雖單薄,但能表示老師的一點心意。在以後的日子裡,相信會為他樹立一個對待困難和問題的態度,鼓勵孩子只要參與,就會有收穫。

  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我們教師決不能放棄,我們要為孩子樹立一個“敢於面對困難”榜樣,我們要堅持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標奮進。執著向前,永不放棄。我們要堅信:執著的力量是強大的。回想自己的教育經歷,如果遇到“多動生”就發脾氣,就想放棄是對自己和學生的不負責任。教育工作難免會有一些坎坷與困難,遇到困難,努力解決,不放棄。做一個堅持不懈,堅定執著的人。

小學老師教育反思3

  這是一個老話題,但這個老話題還是經常有人提起,有老而彌香的意味。對於“科研興師”,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相信它,只是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行動卻很少,它更多的是出現在工作總結中。不過,就像“經典就是沒多少人做但都在喊”一樣,它確實是經典,甚至可以說是真理。

  做老師,還是應該相信一些名人名家的話的。任何一個人,沒有研究就沒有發展,也就無所謂成長。杜威早就提出要做“研究型教師”,斯騰豪斯主張“教師作為研究者”,要求教師“集服務、專業研究、專業學習於一體”。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工作能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麼就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道路上來。”這是說給管理者聽的,但教師能自覺地走到這條道路上來不是更好嗎?魏書生認為:教育科研能使教師發現一個新的更豐富的自我,從而也能發現一個更廣闊的教學天地,更新了,便有了新的眼力、新的觀察力、新的承受力、新的胸懷。陶行知先生說:“教員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業能力的長進,要把我們的教材教法一天長進一天”。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確指出:“發展與培養是不能給予或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與培養,必須用自己內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波斯納則是更具體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反思是最為常見的研究行動。這些名人的語言,有的是基於經驗,有的是基於實踐,有的是基於理論,但揭示的是教師發展和成長的規律。

  教育科研的規範方式是課題研究,但課題研究不是唯一的方式,對教師成長來說,作用最大的還是經常性地對工作的不斷反思、實踐、反思,所以對自己行動的研究才是促進成長最有效的方式。那麼,教師的行動在哪裡?不可否認,最主要的是課堂,而且是發展、變化、動態的課堂。哲學家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其實,教師也不可能兩次走進同樣的一節課堂,課堂的主旨就是變化,怎樣把握課堂的變化,成為教師成長的重要標誌。真正的課堂應當是一個積極的思考王國,在這個王國裡,因為教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豐富程度,這是我們研究的礦山。鄭金洲教授說:“真實的教育實踐場景既是研究得以進行的主要依託,同時又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所在。”在每天都要經歷的課堂上,教師都有哪些真實的體驗或感受:愉快、痛苦、沉悶、苦惱、力不從心;仰或是發現了什麼?出現了什麼?遇到了什麼?經歷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忽視了什麼?遺憾了什麼?靈感了什麼?感悟了什麼......等等。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真實素材,把這些切身體會到的東西,加以思考、整理、綜合、研究、挖掘、總結、提升,進而最佳化課堂,最佳化自己,這不正是科研所追求的研究價值取向嗎?其實,人最可怕的是習慣於司空見慣的事情,對身邊“經常性”的事件無動於衷,我們不能像波拉德說的那樣“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隸”,每天都“重複昨天的故事”,退休時總結自己“三十年如一日”。這才是當教師的悲劇。

  教師不能把研究看得很高,看得很神秘。有人說:研究是一種生活,也有人說:研究是一種狀態,這都是很有道理的。研究可以先從記或寫開始,寫就是記錄,記錄教學生活中的“一盞一盞的燈”。對我們而言,記錄恐怕是最基本最容易的一項技能,最重要是看能否形成經常性的行為,就是說容易達到,貴在堅持。其實,記錄就是研究,記錄的過程伴有你的思維和創造,不僅是思考的過程,也是提升的過程。朱永新讚賞記錄“實際上是超我與本我的對話,是超我對本我的監督。”並告誡“中小學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鍊。”擁有了這個項鍊,也就美麗了自己的事業。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就是因為記錄自己孩子的成長而開始成為專家的。所以,生命要留下“痕跡”,就要教海中去“拾貝”。教學日誌、教學案例、教育敘事、教育課例、隨筆、反思、札記,甚至感言、感動、感悟,或一篇一篇,或一段一段,或一句一句,都可以成為教師生命中的明珠,點亮未來的前程。

  有人說: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模式,這道出的是一個真諦。研究不僅僅是解決了什麼問題,取得了什麼顯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研究能喚醒專業意識,助推思維的發展,提升思維的品質。發展的思維會使你看到別緻的風景,成就不同凡響的自己。誠然,研究不一定能使自己超越別人,但一定能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得“高階、大氣、上檔次”,豈不是一種成長的幸福?

小學老師教育反思4

  某教育集團在某縣遠近聞名,據說為提高學生成績,從娃娃抓起,竟然讓小學一年級學生參與晚自習。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說法出自一位當事人,言之鑿鑿,對該校的做法心生幽憤。

  小學一年級,六七歲的孩子正處於成長的重要階段,因晚自習拖延放學回家的時間,無法保證充足的睡眠,以至於家長生出強烈地擔憂:“如此進行,又即將孕育一個應試教育的犧牲品!”

  當教育的循序漸進被無端打破,只剩下孩子的叫苦不迭。儘管如此,審時度勢的大多數家長仍不願自己娃娃輸在起跑線上。很難想象挑燈夜讀的小不點兒,被剝奪了玩耍的時間,被勒令做著和年齡不相符的事情,該有多麼心塞?

  很多時候,他們本來就是在做一種無用功!一邊是心急如焚的家長拍手稱讚,一邊是開明的家長滿腹憂患。他們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不惜傾盡自己能給予他們的一切。家長們巴不得親生骨肉出人頭地、光耀門楣,並且越快越好。

  然而,教育豈能太著急?

  教育的長期性需要它無論如何不能著急,更不可急功近利,否則自食其果。就像城區蓋樓,地基不牢,或者其中的某一環節出現紕漏,極有可能造就爛尾樓,時刻存在著安全隱患。如果學生在懵懂的年齡被強迫進行填鴨式教育,不僅收效甚微,而且極容易造成身心俱疲,致使健康出現問題,得不償失。

  教育的順序性決定著施教節奏必須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別說是一年級,即便小學準畢業生也絕不適合上晚自習,更別提令人啼笑皆非的“開夜車”。教育猶如一個耿直的謙謙君子,畢恭畢敬但絕不是軟弱可欺,一旦你不溫柔待他,反抗的呼聲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爆發出來,落實到行動中去,讓你措手不及。小孩子被逼成了高考生的樣子,小胳膊小腿兒被束縛在課桌前,一派懸樑刺股的模樣。“媽媽對我說:‘長大之後,一定要上清華北大!’”多少無知且無畏的期待,就像他們必須祖輩的遺志,絕不要學自己的父母做一個沒有文化的普通人。

  多少年來,家長們在口頭上對孩子的要求和期許,僅僅止步於考上大學。他們才不去思量孩子適合什麼?喜歡什麼?我該為孩子實現夢想做些什麼?

  也許不少家長會反駁:“我這一路對孩子的成長鞠躬盡瘁,這傢伙還不給我爭氣,真是不孝!”這令人瞠目結舌的發洩,不正是一些家長的真實寫照?

  他們曲解了教育孩子的意義,只讓無辜的寶貝成為他們實現未完成的理想的工具。

  揠苗助長,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

  教育豈能“揠苗助長”?

  “我們如何引導教育正確的價值觀?”值得社會各界來深思。

  願每一名孩子都能擁有一個沒有負累的`愉快童年!

小學老師教育反思5

  每個人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十多年的學生生涯,經歷過許許多多的老師,這些老師中,哪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甚至永生難忘……

  我記憶深處的是中學時的張老師。張老師教我們語文課,那時候的我很是內向,上課根本不會主動發言,用張老師的話說“像一個小綿羊”。但我卻經常被張老師當堂叫起來朗讀課文,朗讀完後她總能找到“讚揚”的理由,比如吐字清楚啦,比如語氣輕重緩急把握的好啦等等。漸漸地,我喜歡上了語文課,也喜歡上了的作文。因喜歡而熱愛,我的作文幾乎成了每堂作文課的範文。

  那個年代,還沒有“賞識教育”這一概念,但我幸運遇到了一個會賞識學生的老師。

  我也曾有過從教經歷,三年的班主任生涯中,也遇到過一些“問題學生”,其中一個男生的個子幾乎比我還高。正是因為個大身壯的緣故,這個學生很霸道, 課堂搗亂課後打架哪個老師也管不住,而每門功課的成績可想而知地差。於是課任老師多次將狀告到我面前。我對他也是束手無策,惟一的念頭就是將他“驅逐”出班級。於是,在他又一次課堂搗亂的時候,我不由分說連喝帶斥把他趕出教室,並當即叫來他的家長,嚴厲宣告不允許他參加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

  那一年,這個男生不但沒有參加期中考試,而且我再沒有在學校看到過他。有學生告訴我,他停學了。

  班裡的刺頭兒沒有了,一段時間,我甚至感到慶幸。直到有一天在街上看到他。當時他和三四個男孩在一起,衣著都是不倫不類的時尚,頭髮染得一半紅一半黃,看到我並沒有打招呼,而是打了聲長長的口哨。

  那一聲尖利的口哨,將我的心拽得生疼。

  ……

  我為什麼要寫下上面的事件和感受,是因為手頭一本《班主任教育案例反思》(張英華、楊學傑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書中的許多案例讓我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讓我看到聽到摸到甚至嗅到一種親切的氣息。從中我看到當年的班主任,也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看到了當年的學生。

  中學時的班主任,善於發現並鼓勵學生的閃光點,至今,許多學生提起她都是滿心的感激。讀《班主任教育案例與反思》,我明白了:最好的老師就是尊重學生的老師,是可以和學生成為朋友的老師。

  曾經為師的自己,如果多進行反思,會不會做出武斷的舉動? 讀《班主任教育案例與反思》,我意識到:過去對於學生,我們只是一味地強調嚴字當頭,放棄了愛所蘊涵的理解、寬容。而理解和寬容正是構架師生和諧關係的橋樑。

  教育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所謂的“問題學生“,我們應該怎麼做?《班主任教育案例與反思》告訴我們,每個所謂的“問題生”都不差,差的是我們的關注程度。因為教育是用愛心呼喚良知的事業,教師要懷著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熱愛,身體力行關愛孩子。

  教育要產生最佳效益,還必須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結合,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所以說,《班主任教育案例與反思》也是聯絡教師與家長的紐帶。作為班主任老師,只有隨時觀察瞭解自己的學生,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絡,並能從指導家教入手,端正家長的思想認識和教育態度、方式方法,以達到家校合力,共同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就會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

  春江水暖鴨先知。評價教育的發展,教師的感受最為真切,也最有發言權。《班主任教育案例與反思》,來自教學實踐第一線,是教師對教學的反思,對課堂的反思,對學生的反思,更是對人生的反思。帶著反思,他們更多地走近學生,貼近學生,靠近學生,與學生成朋友,關注著教育,關注著學生個體。

  反思有利於提高,這不僅是一條教育思想,一條教育原則,也是教育者自身素質提升的一種模式。《班主任教育案例與反思》中,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樸素,真摯,抒寫著內心的一個個感動,充滿著教育的智慧,充滿著愛,充滿著對教育事業的熾熱、真摯和溫暖;一個個案例的背後,呈現的是教師人生履歷中或深或淺的詩意的印記;一個個案例,有教師的聲音,也有學生的聲音,與其說是教師個體的,莫如說是運城市實驗中學的整體宣言。它不僅是班主任工作的簡單彙總,承載著教育人的反思,更承載著教育工作者的夢想。

  教育家葉瀾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為名師。” 運城市實驗中學始終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關注教師自身成長,為教師發展提供平臺,這本《班主任教育案例與反思》的彙編出版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從而告別教書匠,實現教育家的夢想。我想,這是編者的初衷,也是全體教師的共同目標。

  在反思中成長,教育因反思而美麗。相信運城市實驗中學的教育教學會是一片新天地,真正實現師生與學校同成長、學校與師生共發展。

【國小老師教育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