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

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

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4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1

  一、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課程標準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第三課,是中國古代史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兩宋時期是繼隋唐我國封建經濟繁榮後出現的又一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儘管兩宋政權沒有在政治上達到如隋唐那樣統一強大的局面,特別是南宋偏安東南一隅,但經濟卻在前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並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重心南移有一個過程,開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這一變化還影響著今天中國經濟的狀況,是瞭解中國國情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課程標準是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宋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列舉宋代南方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提高綜合概括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指導閱讀《宋代經濟分佈圖》,提高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提問思考、學生解答、教師總結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宋代時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透過小組討論、選派代表發言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課前預習、收集和整理資料,培養自學能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同學間相互協作的學習品質。

  ㈢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過學習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商業繁榮的史實,形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概念。

  難點:如何理解經濟重心和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學法和教法設計

  教法構思:

  新課改要求教師正確、靈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依據“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教學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主動求知的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與技能。本課共有三個子目,一是經濟重心南移,二是農業和手工業,三是商業繁榮和海外貿易興盛。後兩個子目分別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方面敘述了宋代經濟發展的高度成就,教學中合併為一個部分。採用以史實為基礎,問題為載體,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透過課前導學法,情境教學法、問題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透過隨堂練習與課後作業鞏固基礎知識、延伸範圍,引導學生擴充套件思維。

  學法分析:

  “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也關係到課堂的成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指導學生會學,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至關重要。本節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和表現欲較強,但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習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轉移。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路蒐集所需的歷史資料,而且對新鮮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老師佈置的收集資料作業躍躍躍欲試。這屆學生還有個現象,學生分化較大,學困生佔相當大比重,他們學習興趣不高,基礎較薄弱,學習方法不到位,處於被動學習狀態。針對學生特點,本節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課件的視聽互動功能,透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創設一種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氣氛,寓教於樂,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前組織預習和指導,採取分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等方法,使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力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

  三、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製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預習課文並分組收集、整理有關兩宋經濟繁榮發展的資料,能力強的可製作課件。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以林升的《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匯入,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結合前兩課的內容,宋代在我們的腦海裡呈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情緒,希望引導學生明白儘管兩宋時期軍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強大,卻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少見的經濟高度繁榮和文化昌盛發達的時代,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經濟重心南移,引入課題。

  【講授新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巴爾扎克說過:“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學生有了疑問,才有解決問題的迫切的願望,本環節透過多個問題的設定,層層引入,激發學生思考,與學生共同探討完成學習任務。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和表現:

  ㈠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問:課本65頁的思考題——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原因是什麼?

  課件展示“東晉南遷移民分佈圖”、“東晉南朝江南經濟的發展”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聯絡學過的史實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勵學生充分思考、大膽發言,並在歸納學生的回答中強調為躲避北方戰亂,古代有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設計意圖:透過新舊知識點的銜接,豐富了課本內容,既複習了舊知識又實現了對難點的突破。

  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問:南方經濟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經濟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課件展示兩則材料(《宋書》中記載的東晉南朝時江南的經濟冶狀況與《漢書》記載的江南經濟狀況)、宋朝江南經濟發展的圖片,引導學生思索,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

  經濟重心南移主要經歷三個時期:三國吳時,江南地區經濟開始得到發展;南朝時,南方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推廣牛耕,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南宋時,南方生產水平超過北方。

  ㈢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

  問:從哪些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時,我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透過學生閱讀課文和展示圖片,宋人“農耕圖”、南宋“耕織圖”、“宋代經濟分佈圖”,提醒學生觀察比較南北方經濟區數量分佈情況。總結歸納:南方人口大大超過了北方;“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太湖流域已成為重要的糧倉;南方出現了一批經濟中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概括提煉有效資訊能力。讓學生理解宋朝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二、經濟發展的表現:

  問:剛才我們瞭解了宋代形成長江流域的經濟已超越黃河流域的經濟格局,那麼,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如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課前佈置預習收集相關資料,現在請各組將整理收集的資料展示給同學。

  學生討論,分四組派代表介紹兩宋經濟發展中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的具體表現,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宋代經濟分佈圖,結合各組的介紹,找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海外貿易繁榮發展的地區及特點。注意補充學生未收集到的資料,用圖片、音像資料展現,適當進行知識拓展。如宋朝占城稻與現代雜交水稻,介紹袁隆平;商業的繁榮播放《清明上河圖》的影片,海外貿易展示“南海一號”的打撈出土文物等。此環節有可能出現各組介紹各自為陣,整體性印象不夠深刻,教師要用圖表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理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讓每個學生儘可能地去體驗歷史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達到知識、思想與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課堂練習】

  精選幾道選擇題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調動學生興趣,又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達到鞏固新知,完成學生的知識目標要求。

  【板書設計】

  經濟發展與重心南移

  一、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與表現:

  1、原因:最重要是大量北方人口南遷

  2、過程:最終完成於南宋

  3、表現:南方人口大大超過北方“蘇湖熟,天下足”

  二、宋朝經濟繁榮發展的表現:

  1、農業:人口超過1億水稻居糧食產量首位

  2、手工業:煤的開採、金屬冶煉、景德鎮

  3、商業繁榮:城鎮、交子、汴京

  4、海外貿易興盛:市舶司、三大港、貿易範圍

  設計意圖:提綱挈領,突出重難點,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便於學生複習鞏固。

  五、教學反思

  本課的可取之處:

  1、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難點,重新整合處理教材,注重新舊知識聯絡,古今聯絡。

  2、精心構思問題,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能夠涵蓋課文的主要知識點

  3、課件製作精心,史實材料豐富,充分運用圖片、影片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做到課件為教學服務。

  4、重視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在介紹手工業時,能力好的學生製作出課件,展現了宋代瓷器的繁榮,五大名窯各自的特點,成為課堂上的一大亮點。

  本節課暴露出一些問題:

  1、教學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與困惑,如教學還是以中考為指揮棒,學生層次差異大,教學中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掌握,注重對中下學生的知識鞏固,課堂上循規導矩,創新不足。

  2、對學情沒有充分認識,導課用《題臨安邸》設定的問題可能有一定難度,加之公開課,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出現片刻冷場。有提議改為以上冊的江南發展人口南遷匯入可能更適合學情,可我認為兩宋時期軍事政治“弱”與經濟“強”之間的反差一直是史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對當今的經濟發展也有重要的探究價值,故本課在教材編排上放在政權分立之後,有它的含義,這個現象應該提醒學生注意到,關鍵還在問題如何設計,能夠更好引導學生。

  3、時間掌控有點難度,在學生髮言和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資料時,要把握好時間。本節公開課在複習舊課和匯入新課時浪費了一些時間,未能進行搶答練習,略顯餘味不足。

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2

  過渡:

  在地主的田莊中,農民緊張而繁忙的勞動。晚上,田嫂還要紡紗織布。

  手工業的興旺(手工業篇)引導學生回憶前代制瓷業和紡織業發展的情況,然後讓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內容進行比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學生回答後我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出示宋代景德鎮的.代表性瓷器圖片;哥窯的冰裂紋瓷器圖片;南宋海船圖片。

  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教學手段,運用教材中的圖片、資料,將比較抽象的歷史史實直觀化、形象化,並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觀點,以達突破學習難點、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創新能力之目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拓展探究:出示圖片一艘出土於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個密封的船艙。想想看,這種船有什麼優點? (南宋海船的水密艙結構,具有較強的抗禦風浪的能力,適宜在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將歷史課的知識與一些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組織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臨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後,田嫂的孩子們長大了,兩個男孩決定離開田莊,到外面去闖蕩。他們順著運河來到了當時的京都臨安(杭州),他們看到了臨安繁華的景象。在臨安大街上,他們會有什麼見聞?帶著這個問題指導學生自學。

  在講述南方商業的繁榮時,應講清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宋代南方商業發展的條件。我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這一時期南方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情況和前面課本中有關宋代民族關係的相關內容全面思考這一問題。其次是南方商業繁榮的具體表現,透過引導學生回憶唐朝商業活動的情況,然後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有關敘述,提問:“宋代商業的繁榮與唐代相比表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回答後,我加以歸納總結。並強調,這一時期中國在商業活動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強調指出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海上見聞

  兄弟倆在臨安發現有很多賺錢的買賣,但是由於沒有資金,便選擇了在運河碼頭幹搬運,他們跟著一個外貿商人來到泉州,當上了海員。對剛學過的知識做一個簡答的回顧,他們會見到怎樣的海船?裝載一些什麼樣的貨物呢?他們的商船可能會去哪些地方?商船進出泉州港口,會接受哪個機構的檢查?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本,迅速解決。

  拓展探究

  想一想,人們在貿易中會使用什麼貨幣?它有什麼優點?學生交流後明確這是商業發展的表現。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思想,體驗學習的快樂,從而達到開放和創新之目的。

  美滿結局

  幾年後,兄弟倆攢了些錢,到蘇州置辦了一些田產,接來母親,娶妻生子,過上了安定生活。此後,老大繼續從事海上貿易,老二則勤學苦讀,準備參加科舉考試。

  對比探究

  隋唐科舉制明確規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宋朝的科舉放寬尺度,允許商人中有“奇才異行者”應舉,這說明什麼? (反映出商業活動的發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

  合作

  請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發揮想象,以小組為單位,向大家介紹臨安街市見聞,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語言描述、小品表演、講故事、繪畫等形式,從街道的佈局、商鋪、人流、交易場景、交易中的商品貨幣等進行描述。)

  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愉悅氛圍下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究。

  走進歷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資料,分別是對南方不同發展時期經濟發張的不同描述:

  南方地廣人稀,人們以稻米、魚為主食,還採集果實和貝類為食……刀耕火種,沒有積蓄,大多很貧困

  (南朝時)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衣覆天下。

  宋朝時)朝廷時仰東南之財賦,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憶一憶:南朝時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原因

  小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收集資訊,整理相關資料;在課堂中,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作業: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權的皇帝,你將如何解決廣大子民的吃飯、穿衣問題?請你設計自己的解決方案。看看誰能做一位優秀的好皇帝。透過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現歷史場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產生歷史認同感,養成主動學習、積極探究、善於思考和勤於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激化開放性思維能力。

  (附)板書設計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環境:相對安定

  勞力:大量增加

  技術:不斷進步

  自然:條件優越

  二、經濟繁榮的表現

  農業發展:水稻;棉花;茶葉

  手工業興盛:紡織;制瓷;造船

  商業繁榮:城市;貿易;貨幣

  三、經濟重心轉移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農業、手工業以及海外貿易三個方面的主要發展標誌及成就,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成於南宋,分析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表現。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生自行閱讀課文,概括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

  以學生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方式,引導、分析解決問題宋代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透過文字、圖片等史料展示,用語言描述宋代的社會生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宋代經濟發展的成就,認識我國勞動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創造了經濟繁榮。

  透過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等分析,認識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過程。

  教學難點:透過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等知識點講解,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這一結論。

  三、教學方法

  教師講析為主,師生討論為輔

  四、教學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這個統治中國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給蓋了棺定了論。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一下自己的視角,試試按另一種標準來看待歷史,不是隻看王侯將相的“千秋功績”,而是看看社會經濟的發展,看人民群眾的生活,也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透過對宋朝經濟狀況的學習,同學們也許會改變對大宋王朝的上述認識。

  第一個環節:宋代經濟成就,弱宋與富宋的對比

  (1)展示反映宋代經濟成就的表格,學生閱讀課本整理知識。

  (2)學生討論海上絲綢之路的條件、原因

  為什麼陸上的絲綢之路轉到了海上?從政治和技術兩方面去考慮

  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先進;周邊民族的興起與強大,陸路受阻;商業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勵政策。

  為什麼南宋沒有禁止海外貿易?(這裡需要對比明清)

  一則來自海外貿易中鉅額的財政收入;二則當時的海外貿易還沒有遇到後來明清所遇到的困難——倭寇、海盜、叛逆……;三則國內危機也不像明清時期那麼嚴重。相對而言,局勢的變化使得後來的王朝根本無法繼續南宋開始的寬容自信的對外政策。

  (3)史料補充,論證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結:南宋時南方經濟已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

  從此南重北輕的經濟格局形成,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第二環節: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

  閱讀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過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東京開封)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抵,語曰:“蘇湖熟,天下足。”

  總結:

  1、初步開發:漢末,南方等區域經濟發展。孫吳,開發經營江南地區,水稻種植、絲麻紡織、銅鐵冶煉、造船技術等發展、進步。

  2、繼續發展:唐代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是唐代的兩大基本經濟區。以安史之亂為界,兩大經濟區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發生了逆轉。

  3、完成南移: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壓倒性優勢下繼續發展,我國古代經濟南強北弱的局面成為定局。

  過渡——白居易的《憶江南》和一系列圖片展現江南的繁榮景象螢幕展示(《耕穫圖》;《貨郎圖》;宋代景德鎮的代表性瓷器圖片;哥窯的冰裂紋瓷器圖片;南宋海船圖片;包括交子在內的各種貨幣圖片;《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提問:“為什麼江南會從一個落後、荒涼的地區成為一個經濟繁榮、風景如畫、人人嚮往的美好地方?是什麼原因使江南得到開發?”

  第三個環節:學生討論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麼造成了北方的落後?

  黃河中下游地區自三國起,軍閥混戰,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頻頻南下,長期戰亂不已,經濟破壞嚴重。五代十國期間,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發一次大規模戰爭。

  (2)南方有什麼先天的有利條件?

  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批南遷,既為江南經濟發展帶去大量勞動力,又帶去中原地區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相反,江南長期處於一個相對和平安寧的環境。

  從三國時期(公元3世紀)起,政局不穩,戰爭紛起,中原地區民不聊聲,促使北方人口向南遷移。兩晉時期(4世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輪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動北人南移。進入隋唐時期(7、8世紀)以後,南方仍是北人遷移的首要目標。歷經這樣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遷徙,安史之亂後南重北輕的人口分佈格局最終形成。

  小結一:北方人口的南遷是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麼使得這些長時期沒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條件終於開始發揮影響?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動力之一:技術進步。

  (4)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發生了什麼進步?

  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耕作技術的提高,稻麥輪種的推廣;土地的開發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業技術的進步

  小結二: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除上述歷史原因外,中國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的冷暖乾溼變化、過度墾伐造成生態失衡及江南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也是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歷史地理因素。

  總結: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需從地理、政治、歷史等多角度綜合分析。

  第五環節:學生討論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開放性話題)

  1、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對人口分佈的影響。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3、對民族關係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遷,使遊牧民族和漢族有了更深更廣泛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4、對南方環境的影響。南方一些地區的過度開發,如“放火燒荒、圍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拓展總結

  經濟重心的南移不僅是長時期的歷史過程,也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

  作業佈置

  探索與爭鳴:為何宋以後的中國始終未成為“海上強國”?

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4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透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透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匯入:複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穫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穫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裡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週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透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程序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範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歷史《經濟重心的南移》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