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教師的教育隨筆

教師的教育隨筆

教師的教育隨筆(1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說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的教育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的教育隨筆1

  如今,微信等新媒體已進入幼教課堂,很多幼兒園要求教師編寫微信,使用美拍、美篇等,記錄幼兒園各類活動。有的老師會認為這項工作有難度,要花費許多精力,因此而煩惱或顧慮重重。那麼如何有效使用新媒體,才能讓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育教學,讓教師們化"煩惱"為"愉悅"呢?先來看一個案例吧。

  陳老師班上有個插班生叫小小,他總是喜歡一個人玩。平時在操場上,大家都在玩輪胎,他一個人爬攀登架。後來有一次在戶外活動中,陳老師抓拍孩子的遊戲時,發現鏡頭裡一個孩子在滾鐵環,一些孩子在追,其中也有小小,真難得。於是,她製作了美篇《滾鐵環的孩子》,傳送到班級微信群。小小媽第一個點贊,並留言:"小小進步了,謝謝老師!"這讓陳老師覺得自己的付出很有價值。隨後,陳老師又從網上下載自制戶外活動玩具的圖片,並在每張圖片後附上製作方法,製作成美篇《你會做嗎?》,發到班級微信群裡。一些家長看到後紛紛點贊並留言。小小媽:"老師,我會做沙包,正好星期天我休息,做些沙包給孩子們玩吧。"樂樂爸:"我會做中國龍,誰家裡有油壺?我需要8個。"毛毛媽:"那個小推車是用純淨水桶做的,我家裡現在不用飲水機,正好有個純淨水桶,我做個小推車吧。"……班上掀起了一股製作戶外玩具的熱潮,引得其他班級老師一陣羨慕,都來拍陳老師班上家長們製作的玩具,並效仿她的做法,也製作美篇發到班級微信群。一時間,全園的戶外玩具種類和數量大增,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快樂的笑聲響徹整個操場。

  案例中,陳老師仔細觀察孩子們的遊戲活動,及時用手機抓拍孩子們的行為表現,然後製作成美編。在此過程中,陳老師雖然花費了一些時間和精力,但透過美篇秀出孩子們在遊戲中的精彩活動,讓家長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從而對陳老師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和讚揚。這不僅讓陳老師感受到了工作的愉快,也讓家長們由此更熱心地支援她的工作,給她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更多便利。

  可見,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運用微信、美篇等資訊科技工具,能夠讓家長更清楚地瞭解孩子在園的表現,進一步提高對自己孩子的認識,從而理解和支援老師的工作,還能夠搭建家園之間溝通的橋樑,使家園雙方齊心協力,共同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

教師的教育隨筆2

  每個人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表揚,而不是批評,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尤其是孩子,可以說,我們寄語孩子的讚揚是對幼兒最大的鼓勵,讚揚是一種收穫,是一種無形的財富,讚揚人人都會。但是作為老師,我們都不能吝嗇自己的語言,要將讚揚施與幼兒。

  小祺是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平時自控能力很差,上課也總喜歡嘰嘰喳喳講話,但是我發現小祺雖然自己沒做好,但是總是喜歡管別人,於是針對小祺的這一情況,我換了一種方式對待她,我不再那樣一遍又一遍的去提醒她該怎麼做,而是給她戴上一頂大大的高帽子,讓小祺成為全班小朋友們的榜樣,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揚她紀律好上課認真聽講、舉手發言、動腦筋思考,並且經常分配一些小事情讓小祺做,比如當她小老師做值日生等,讓小祺充滿自信和信心,發現這樣做還是收到了很明顯的效果,小祺的進步很大,在生活中的自覺性也提高了不少。

  我們有時往往想著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和壞毛病,動機是好的,但總是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我們總是關注孩子的缺點,我們往往會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因而並不認為孩子所做的事情是值得表揚的,但孩子總是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尤其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得到大人的表揚。如果我們能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在適當的時候多給孩子表揚,那樣,孩子就會更自信,也就會更加努力的去學習和生活。

教師的教育隨筆3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客觀地受家庭環境、地域所處等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地使用教材、巧選素材、合理設定教學活動內容、使用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多年的教學使我真正懂得“課標是源、教材是流”,逐漸具備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學的能力。但也留下了一些教學遺憾:一方面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正確率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

  一、用“發展”眼光去評價小學數學教育物件

  1、教師要樹立“發展”觀

  “發展是硬道理”,人的發展首當其衝是各種發展的核心,教學必需堅持“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必須要打破“只注重書本知識,只注重問題結果”,以“結果對錯”做為學生解答數學問題的唯一評價標準,以“得分高低”做為學生學習成效的唯一評價尺度等從眼前出發,急功近利,有損於學生終身發展的落後評價觀,而應該思考一下我們今天的教學對於學生的明天,對於他們能否自主地學習、發展有什麼影響。

  2、教師要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好長遠的服務

  “終身教育”是時代對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做為教育者的教師要從“服務”的角度審視每一天的工作,不僅是一本書、一個單元、幾道題等該掌握的知識,而是學生在獲得這些知識的同時,是否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自覺的學習”將來能夠伴隨他們的終身。所以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做好今天的服務,從這樣的角度加強自我反思和評價。

  3、實現學生有差異的發展

  “差異性”是人在素養方面的客觀存在,它反映了人在教育發展中的不平衡性,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個性化的教育,數學教學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實施有區別的分層教學;在評價上,教師更要實施分層評價,使評價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實際。我們必須摒棄那種追求高平均分、高優秀率的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和評價要求,使每個學生在符合自身基礎的前提下實現真正意義的發展。我們尤其要關愛“學困生”,理解他們的苦惱,幫他們排憂解難,使他們也能夠在自身的進步中發展,不至於被排擠在數學、乃至整個學習之外。

  二、針對個體進行有效評價

  實施“分層評價”正體現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客觀尊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體現了服務於學生主動發展的宗旨。學生的各自思維方式不同,學習的起點不同,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分層次完成題目的時候,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題目,並在解答過程中獲得一份自信和鼓勵。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始終以新課程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向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方向轉變。我想,每位教師都具有各自的教學風格,擁有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方法和針對不同的學生情況除錯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能力,但在不同的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帶有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真正有效於學生學習的教學素材、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教師的教育隨筆4

  週二中午,又到給孩子們分發水果的時候了。我端著滿滿的蘋果,挨個走到孩子們的面,讓孩子們自己拿。孩子們很興奮,都伸出小手,拿出了自己看著最大的那個蘋果。我被孩子們的“貪大”心理逗樂了:真是一群小饞貓,都知道拿大的!

  當我轉到最後一個小朋友王子恆那裡時,蘋果就剩下一個了!而且,還是一個最小的!王子恆小朋友看看了蘋果,把伸進筐子的小手又縮了回去。我有些愕然了:咦,怎麼不想吃嗎?

  “老師,我不想要這個蘋果!”還沒等我開口說話,王子恆就先開口了。

  “為什麼呢?”我親切地問道。

  “這個蘋果小,大的都被他們拿完了!”王子恆嘟著小嘴,不滿意地說道。

  嗯,是的,那個蘋果的確有點小,但,孩子也得吃啊!

  我心裡在快速地思考著,怎麼才能讓孩子拿起這個最後的蘋果呢?

  看著那個躺著筐子裡的蘋果,我也感覺到與其他的蘋果相比是有點小,不過,那可憐兮兮地躺在筐子裡的蘋果,雖說小了點,但在顏色和光澤上比其他大的蘋果確是那麼誘人!其他蘋果表面粗糙,沒有紅暈,而這個蘋果長著一副紅紅的臉蛋,紛紛的,透著亮光,就像一個可愛的娃娃躺在裡面,著實讓人喜歡!

  看到這裡,我心裡忽然來了主意。

  我蹲下身來,拿著那個誘人的紅蘋果,對他說道:“看,寶貝,這個蘋果雖然小了點,但是,你知道嗎?這卻是最好吃的一個蘋果!”

  王子恆小朋友滿臉疑惑,也看著那個蘋果。我趁機說道:“你看,這個蘋果的小臉蛋多麼紅啊,還透著亮光!這樣的蘋果最甜、最好吃了!而其他蘋果呢,雖說個頭大了點,但不如這個蘋果香甜,肯定是有點酸!”

  “真的嗎,老師?”孩子有點動心了。“當然了啊,你想想啊,我們子恆小朋友雖然個頭比其他小朋友矮了點,但,卻是最聽話、最可愛的孩子啊!對不對?”子恆小朋友點了點頭。

  我趁機說道:“來,你先咬口嚐嚐看,再嚐嚐其他小朋友的蘋果,看看哪個甜?”王子恆點點頭,輕輕地咬了一口,嚼了起來,我一邊看他吃蘋果,一邊仔細觀察他的表情,發現他吃得很甜、很滿意的樣子。我頓時放下了大半個心。然後,我又讓他嚐了嚐其他小朋友的大蘋果,他卻咧著嘴、皺著眉頭直喊:“酸!酸!不如我的好吃!”

  我笑了:“老師,沒有騙你吧!”“嗯嗯!”王子恆高興起來。

  看著孩子們都心滿意足了,我也高興地笑了:“真是一群可愛、調皮的孩子!”

  孩子們都喜歡拿大的蘋果,這或許是每個人的天性吧,無可厚非!這也可以看出孩子們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這是孩子們陽光、燦爛的一面,我們應該培育!但,當孩子們心中的審美標準和真實事物有了一定差距、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選擇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孩子心中的“美”巧妙遷移,“轉動”一下事物,把事物的另一面的美巧妙地展示該孩子,或許就能夠讓孩子重新認識、愉快地接受。

  其實,生活就是一個美的多面體,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善於把生活不同的美巧妙地呈獻給孩子們,就會讓孩子們獲得美的審視和教育。

教師的教育隨筆5

  多鼓勵少批評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愛玩是他們的天性,孩子們之間肯定會有很多矛盾,因為每個孩子在家裡都是小皇帝,而小班的孩子的孩子更是如此,他們的獨立性較差,但自私心理強。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一些小事動手,對他們進行友愛教育也起不到很好的作用。對於活動不認真或接受能力差的幼兒,我們教師的態度是批評多,鼓勵少,不能讓孩子感受到一種被關愛的情感。這樣,孩子們積極性會降低,以後也就更趕不上其他孩子了。不管孩子表現怎樣,他們都是純真的,不懂得受約束。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們更多的愛和關注,讓孩子對教師有一種愛,這樣才可以和孩子相處的更好。

教師的教育隨筆6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理想就是讓所有的學生成為幸福的人—有靈魂的教育不僅有義務將他們培養成有用之人,更要將他們培育成幸福之人。”幸福是教育最核心,最終極的價值理念。然而,讓學生幸福,要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關愛。而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教師最寶貴的職業情感。

  一、愛生才會育生。

  高爾基說過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孩子從家庭來到學校,老師就成了他們最親近的人。追求老師愛,使自己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將成為她們一起行為的中心動機和迫切需要。只有對小學生關愛,理解,尊重和信任,傾注真誠的愛,才能激起他們愛師的意向和情感,發揮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生萬物;愛是橋樑,能溝通師生心靈。有了愛,師生才能以誠相待,心心相印,學生一旦沐浴了真誠、聖潔的師愛,就會點燃希望之火,就會提高自尊心,增強自信力,遵紀守法,發奮成才。因為具備了愛心,在教育教學,教研工作中就有了熱情和動力。師愛讓我進取,師愛催我奮發,師愛教我永不懈怠,我用全部的愛心呵護每一位學生,真摯的愛心,強烈的責任感,崇高拼搏的精神,使得學生們在各方面日益進步。

  二,愛學生,瞭解學生,尊重學生。

  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多與學生交流,瞭解學生的想法。學生只有受到教師的尊重,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學生",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學生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學生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學生,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真正走到學生中,有時蹲著、有時坐到學生中,有時半跪著進行指導,營造一種和學生"等高"的平等氣氛,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裡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礎。作為教師,適時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談談心,多能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以便更好地引導、教育他們。

  三、愛學生,寬容學生,激勵學生。

  在師生相處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缺點,就從希望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在什麼方面積極地賞識和激勵他入手。我們要容忍學生一次次地"舊病復發",繼續充滿熱情和信心鼓勵學生們一次次戰勝自己,引導提醒學生們從自己"犯缺點週期"的逐步延長或者"缺點逐漸減輕"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我們都要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們會明白更多的做人道理,會增強自控能力,會分清是與非,會養成好的態度與習慣。只有在愛與耐心的前提下,教育才是有效的,長久的。有一種說法:當一個人接受了小學,中學,大學等一系列的教育之後,最後留在他/她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果,很有道理。我們經常提賞識教育,但這並不是簡單的觀念灌輸就能做到的,而要有一定的藝術性。賞識要有發自於內心的信任、尊重、理解、寬容、激勵才能做到。所以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教師要用心愛每個學生,平等地對待他們,教育他們,因為他們中也許就有愛迪生,也許就有牛頓,決不因為學生一段時間落後或問題一票否決他/她的一切。以一個母親或父親的心情來對待每個學生,來處理每個問題,我想教育會更有效。

  用寬容的心態去對待每一為學生的過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用欣賞的目光和關注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用喜悅的笑容去讚許學生們的每一點成績.成為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一個用愛陪伴他們的老師,一個能給予他們啟迪的好老師。只要我們把師愛奉獻給學生,學生們才會有更加精彩的未來。用所有的愛去成就學生精彩幸福的人生,讓我們的學生因我們而幸福吧!

教師的教育隨筆7

  幼兒時期,孩子的身心各方面都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孩子的大腦皮層易興奮也容易疲勞,在園活動半天后,大腦皮層產生疲勞,需要休息,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完成下午的活動。同時,午休還能補充個別孩子夜間睡眠的不足,增強機體的防護功能。由此可見,午睡對於幼兒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可是,總有個別幼兒很難入睡,有的調皮的幼兒甚至趁老師不注意去擾亂鄰床的幼兒,影響午睡的正常秩序,讓老師感到很頭痛。

  仔細分析一下,幼兒在幼兒園不願午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第一,早上起床較晚;第二,上午的運動量不充分,導致孩子體能過剩;第三,午睡時有特殊的習慣、需要。對於前兩點原因,在家園的共同配合下很快就解決了。可孩子的特殊的習慣、需要到底是什麼呢?詢問許多家長,他們都說孩子沒有什麼特殊的習慣、需要,就是不願意午睡,老師也顯得手足無措。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驚喜不已。為了讓那些調皮、不願午睡的幼兒儘快入睡,老師總是給予特別關注。一天,我坐在一名總是很難入睡的幼兒的床邊看書並監督他。可是過了好長時間,看看他仍無睡意,我感到很無奈,於是順手將書攤開蓋在他的臉上,誰知這一招竟然很管用,轉眼間,他就呼呼地睡著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把書放在他的臉上,他就能很快入睡呢?於是,我查閱了一下資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每個人對光線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在大白天也能呼呼大睡;有些人有一點光線就無法入睡,還會因此導致焦慮、煩躁,甚至失眠。所以,我們可以人為地營造一個暗環境來幫助孩子入睡。於是我們想到了眼罩,一用還真不錯,幾個小調皮本來躺在床上擠眉弄眼打暗號,有了眼罩後能夠很快入睡了! (因為是稀缺資源,所以都搶著戴!)

  當然,購買眼罩時,要注意選擇那種天然、柔軟、透氣性好、沒有任何刺激氣味的棉質產品。顏色最好是深色,才能起到避光作用。其次,眼罩大小要鬆緊合適,以免滑落或者壓迫肌肉和神經。最後,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專人專用,並且3~5天清洗一次,以避免滋生細菌,影響眼部衛生。

  現在,我們整個幼兒園都在推廣使用,效果很好。孩子睡得好,老師的工作也倍感輕鬆,小眼罩給我們帶來了如此的驚喜,真是一舉兩得呀!

教師的教育隨筆8

  午睡起床後,我和孩子們一起閱讀荷蘭作家阿蘭德?丹姆的繪本《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玩遊戲》。小熊和爸爸玩的其中一個遊戲是“踩腳丫兒”,規則是“熊爸爸抬一次腳,小熊抬一次腳,輪流向前走,看誰先踩到對方”。當看到熊爸爸最後耍賴抬了兩次腳,贏了小熊時,孩子們都忍不住幫起了小熊:“熊爸爸耍賴,違反了遊戲規則。不行,不行,要重來!”呵呵!看來他們已然進入遊戲情境,被父子這種親密無間的愛所感染!這時,雨悄悄地對昊說:“這遊戲真好玩。我回去也要跟爸爸玩!”昊迫不及待了:“我想現在就玩!”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響應,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我打趣道:“你們玩遊戲的時候可不能像熊爸爸那樣耍賴哦!”孩子們異口同聲:“那當然!”

  第一回合

  吳和雨先玩,他們面對面站在兩頭,吳迫不及待地抬腳向前走出了第一步,第二步輪到雨走,吳再接著走第三步,當雨走第四步時,抬起的腳正好踩到了昊的腳丫兒上。第一回合,雨贏了!

  第一次玩這個遊戲,不管是雨和吳,還是在座位上觀看的孩子,都對這個新遊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個個舉起小手想到前面玩。

  第二回合

  禹和彤接著玩,兩人分別站了吳和雨剛才站的位置。這次,禹發揚風格說他是男生,要讓女孩彤先走。彤走第一步,禹走第二步,彤接著第三步,禹走第四步時正好踩到了彤的腳丫兒上,這次禹贏了!

  我發現,在這兩次遊戲中,兩個孩子相隔的距離都一樣,而且離得比較近,走到第四步的人正好可以踩到對方的腳丫兒。巧合的是,先走第一步的人都輸了,這倒是蠻有趣的現象!我正想著,沒想到玥也像發現新大陸般地叫了起來:“我發現了,我發現了!先走的人就會輸。”我驚異於玥的敏銳觀察力,但這就是結論嗎?不妨請玥來試一試。

  第三回合

  玥邀請怡和他一起遊戲。玥和怡一起到前面來的時候,我不露聲色地把玥往後拉了拉,這樣玥和怡的距離就比剛才遠了一些。聰明的玥可不想輸。果然,他請怡先走第一步,乖巧的怡沒有反對,就先抬腳走出了第一步,玥接著走第二步,兩個人輪流往前走……當怡走到第七步時,抬起的腳正好踩到了玥的腳丫兒。這次,是怡先走的,她卻贏了。玥摸摸小腦袋,臉上寫滿了疑惑。這次是他後抬腳走的,按之前的邏輯,本來應該是他贏,怎麼會輸呢?玥百思不得其解,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看我。看來,剛才的結論並不成立!

  我問孩子們:“為什麼前兩次遊戲走第一步的人都輸了,這次走第一步的人卻贏了呢?”我請他們仔細地想想,找出原因。果然,陽說:“這可難不倒我,我知道了,因為這次他們站得遠了,相互之間的距離跟剛才不一樣!”其他的孩子也紛紛贊同陽的說法。孩子們透過討論,得出了他們認為正確的結論,那就是:距離不一樣,遊戲產生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如果距離一樣,那麼遊戲產生的結果就會一樣。果真是這樣嗎?我覺得孩子們的結論似乎有點道理。那就再玩唄!玩一玩才知道啊!

  第四回合

  陽和展遊戲(這次他們的距離和剛才玥、怡那組相同),既然距離一樣,剛才先走第一步的怡贏了,兩人都覺得先走的人就會贏,因此都想先走第一步。為了公平起見,孩子們提議猜拳,猜拳贏了的人先抬腳走。經過猜拳,陽贏了,展有些沮喪,似乎看到了自己輸的結果。遊戲開始了,陽似乎穩操勝券,先抬腳向前走了一大步,展受心情影響,接著隨意走了一步,兩人輪流抬腳向前走……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當第七步輪到陽抬腳時,信心滿滿的他使出渾身的勁向前走了一大步!可是,這一大步走出去的結果是——沒有踩到展的腳丫兒(就差那麼一點點兒),卻把自己的腳送到了展面前不遠處!多麼“悲壯”的一幕啊!進退兩難,大勢已去!陽的表情瞬間定格了!接下來展輕輕一抬腳,如蜻蜓點水般輕而易舉地踩到了陽的腳丫兒!展出乎意料地贏了!陽的臉上寫滿了困惑!咦,同樣的距離,怎麼又出現了不一樣的結果?

  孩子們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請陽和展還原遊戲場景,當陽走到第七步時,看到他的腳已經快送到展面前,孩子們趕緊提醒陽要把步子收回去走很小一步,這樣下一步展就踩不到他的腳丫兒了!看來,除了距離的遠近,步子的大小也會引起不同的結果!還有,到了最後幾步,還真要運用點策略,就像下棋佈局一樣,要觀察對方的“動態”,及時調整步子的大小,才能取得勝利。看來,這裡面的秘密還真不少呢!

  活動室的場地畢竟有限,孩子們都還想玩。接下來剛好是戶外活動,原定的體育遊戲就改天再玩,乾脆帶孩子們下樓到操場上玩玩這個遊戲吧!孩子們兩兩一組,自定距離,盡情地玩著這個遊戲,不管是贏了還是輸了,快樂都寫在他們的臉上。這是一個好玩的遊戲,益智的遊戲,能帶給孩子挑戰的遊戲!也許,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還會有新的發現,出現新的爭論,而那正是他們發展所需要的。我甚至想,孩子們和爸爸媽媽玩這個遊戲時又會出現什麼狀況呢?下次,一定要請他們把和爸爸媽媽玩遊戲的過程也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寶跑來:“老師!我想請你一起玩!”“好啊!來咯……”“哎!輕點!你可不要用勁踩,要輕輕地踩哦!”“哈哈!不許耍賴!”……

  快樂在操場上盪漾……

  一次尋常的繪本閱讀活動引發了這個有趣的遊戲,這是我原本沒有想到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發生一些出乎意料的、有趣的和能引起孩子共鳴的事情,作為教師,應該珍視它,因為它往往會帶給我們很多驚喜。

教師的教育隨筆9

  正如歌裡寫到:“愛我你就陪陪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抱抱我······”然而,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愛孩子還會有更多的表達方式。

  記得剛開學時,為了安撫幼兒剛入園不適應的情緒,我請家長為孩子準備一樣孩子愛玩的玩具帶來園,有幾個男孩子帶來了變形金剛,還有孩子帶來了玩具汽車,這些都是孩子們愛不釋手的玩具。特別是在飯後,有許多的孩子會一頭紮在裡面,開心的玩耍,活動室內頓時就熱鬧非凡。可沒幾天,我發現帶變形金剛的孩子越來越多,而且損壞的也越來越多,漸漸地活動室裡面爭吵的聲音、哭鬧的孩子也多了起來,如此對孩子的安全帶來了很大的隱患;同時也有孩子為了能領先佔有自己想要玩的玩具,趁老師一個不注意,還把飯菜給倒了。為此,我深深地反思,起初我請家長為孩子帶的玩具難道僅僅是為了這些嗎?飯後該讓孩子幹些什麼呢?玩具區真的要關閉嗎?

  正當我苦惱時,我看見有幾個孩子去拿閱讀角的圖書,心裡一喜,好辦法——看書,即能顧及全班孩子的用餐及安全、又能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強閱讀能力,何樂而不為呢?於是,我在飯後特別獎勵了看圖書的小朋友,還特地尋找了一小塊空地,專門安排幼兒飯後閱讀,並鼓勵更多的小朋友參與閱讀當中。可能是有小獎勵的緣故吧,第一天試行的結果比我預想的要好的多。趁熱打鐵,離園時,我還特地在孩子的爸爸媽媽面前,大勢的表揚了這些飯後閱讀的孩子,孩子們不但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還得到了家長的表揚,所以在第二天的飯後,有更多的孩子參加了閱讀。我太開心了,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飯後參與到閱讀中,我堅持了我的獎勵,並把週一的小明星評選給了每天都能堅持安靜閱讀的孩子。有了榜樣、有了表揚、有了獎勵,現在幾乎所有的孩子飯後都能前往閱讀區了。漸漸的,孩子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愛閱讀的好習慣。現在,如論是飯後還是自由活動時間,孩子們都會優先考慮閱讀了。

  由此我想到我們班級的特色教育是語言,為何不請家長一起參與進來,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多有趣的書籍可以閱讀呢。於是,在離園前我給孩子們佈置了一個任務,請他們自己從家裡帶一本圖書來園。第一天,有兩三個孩子帶來了《幼兒智力世界》、《認識動物》和《睡前小故事》。有了新圖書,孩子們都很開心,接下來的兩三天裡面,有更多的孩子帶來了圖書。但是,我發現有的孩子帶來的書籍並不適合我們中班的幼兒閱讀。因此,透過校訓通的方式,我和家長們交流了這個情況,家長們紛紛贊同並表示願意支援。現在,我們班級的圖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多了,孩子們閱讀的範圍也逐漸擴大了。為了讓孩子們在閱讀的同時養成良好的愛護圖書的習慣,我在每本書的上面用小貼紙為她們寫上了名字與學號,這樣當其他幼兒借閱圖書後就能夠及時還給書的小主人。同時,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看懂書裡面的內容,真正的成為一個愛閱讀的小讀者。接下來班級裡面還將建立借閱圖書的制度。讓幼兒看了還想看的書,可以借到家中閱讀。鼓勵家長引導幼兒看書,形成親子閱讀的良好習慣。當我將這想法一宣佈,孩子們沸騰了,他們歡呼,他們大叫:“老師,你太好了!”“老師,我愛死你了!””老師,謝謝你!“甚至有的孩子跑到我身邊又抱又親,我笑了,我覺得現在的我比孩子們要更開心、更開心。就連家長也為我投來了讚許的目光,謝謝我對孩子們的用心。

  愛孩子,是教師最基本的條件,它不僅表現在語言上;表現在動作上;也表現在我們用心的觀察、細節的體現上。當你成為一名有“愛”的老師時,你會發現,你收穫的愛要比你付出的要多得多。

教師的教育隨筆10

  和孩子聊天的樂趣

  雖然是大班的孩子,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差。所以我會經常和他們聊天,在聊天的時候我發現了孩子們不少的興趣及他們心裡的想法。原本以為他們是快樂沒有煩惱的,聊天后卻發現他們幼小的心裡也有許多煩心事。

  和孩子們聊天讓他們的普通話也有了進步,孩子們逐漸也喜歡和我聊天。透過聊天我知道了他們喜歡動畫片,知道他們喜歡聽故事,也知道了他們喜歡和班裡的誰是好朋友,及對父母的評論等。孩子們很能說,也很想說。但有時候是活動限制了他們,使他們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活動課中,孩子們自然也就說的少了。

教師的教育隨筆11

  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知道教師是一個神聖而崇高的職業。數年以後,走上了講臺,成為千萬名幼兒教師中的一員。在初次登上講臺的一剎那,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中:究竟怎樣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認識到今天教師的職責是教會孩子學習,教會孩子做人,教會孩子生存。這就要求幼兒教師應該是一個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愛崗、敬業、愛孩子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

  但任何產品都有保質期,教師呢?在21世紀——網路普及、通訊發達、資訊爆炸的今天,合格的教師不是終身的。以前是“不進則退”,現在是“慢進則退”,昨天的合格教師,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與時俱進,努力做一名終身學習型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所謂終身學習型教師,就是要堅持思考和學習,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儲備知識,摸索教學方法,尤其要加強學習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時代的腳步已經跨入了21世紀,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容忽視。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一定要與時俱進。透過不斷地思考和學習,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以孩子為中心,以每個孩子為本,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透過學習和思考,我發現在工作方法上“潤物細無聲”的小雨可能比“雷霆萬鈞”的暴風驟雨效果更好。我正在以一個母親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因為母親的眼光有關注,有欣賞,有愛,也有寬容。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關注和欣賞,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愛,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寬容。有人說: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愛自己的孩子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一種本能,而愛別人的孩子是一種超脫、飛躍,是一種昇華。教師的愛是良好師生關係的潤滑劑,教師的愛是教育工作的靈魂。有了愛,師生就可以無障礙地溝通;有了愛,在師生和諧的氛圍中,就可以開展教學互動,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在資訊時代,孩子們接觸的資訊來源很多,教師知識老化的週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要面對孩子旺盛的求知慾,只有不斷學習,隨時更新儲備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因此,作為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思想,平常要多讀書,常看報,勤上網。總之,要做一隻辛勤的蜜蜂,時時處處採摘知識的花粉,釀出合適的蜂蜜。

  教師不再是惟一的資訊源,一個好的教師,絕不應該僅僅滿足於把自己滿腹的學識傳授給孩子,而更應該著眼於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是孩子今後走上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學會學習是孩子學習的最高目標。因此我在工作中注重培養孩子聯想的習慣、培養孩子動手實踐的習慣、培養孩子判斷、評價和批判的習慣,同時我要求自己首先做到這幾點,還應該具有民主、平等、公正、創新的思想意識,給孩子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使孩子學習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與學是一個雙向的交流,一個互動的過程。這些年,科技的進步給教育領域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鉅變,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使用使得教與學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趣。作為教師,應該注意加強學習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和手段,在教學時採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培養孩子的興趣,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只有終身學習,只有具備櫛風沐雨,探幽發微的求索精神,才會厚積薄發,得心應手,才會不負歷史的重任。

  究竟怎樣做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師?——我想我會用一生去思考,用一生去回答。

教師的教育隨筆12

  你們喜歡老師嗎

  在一次集體活動後,我就開始了與孩子們閒聊。

  我問:孩子們,你們喜歡老師嗎?

  孩子們說:喜歡。

  就連平時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都隨聲附和著,我聽了心裡很高興,也很激動。

  我接著問;那你們為什麼喜歡老師呢?

  各種各樣的回答開始了,有的說:因為老師很好。有的說:因為老師很漂亮,所以我就喜歡你。因為老師的心很好,所以我就喜歡老師。因為老師給我們分點心、分飯,就像媽媽一樣,老師真好。......

  在聽了孩子們的話以後,我的心裡好欣慰、好感動。真正的真心付出換來孩子們的真心回報,只有坐在最前邊的柄諺不說話,我就知道柄諺有話要說,因為每一次他都能語出驚人,每次提出問題時,他的回答都和別人都不一樣,我也知道他在想著什麼。

  我一聽哈哈大笑,孩子們也因為他的回答與眾不同和我一塊哈哈大笑。

  在晚上睡覺前我陷入沉思,我在想,孩子們多麼天真、可愛,從來沒有一點虛情假意,老師在他們的心中多麼完美,多麼神聖。只要你真心對待這些孩子們,他們就回真心的愛你,真心付出的愛換回孩子們無私的愛,我覺的這種愛太偉大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在孩子的眼中,老師的愛比爸爸媽媽的愛還要深,有的時候看著這些無知孩子的孩子,經常感到自己對他們的嚴厲而感到後悔,經過這次談話,我相信我對孩子們的態度會改變的,老師在他們的心中地位太高尚了,我會收起以前的嚴厲,投入更多的愛來對待這些無知的孩子,別無原因,因為孩子愛老師勝過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這種愛只有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才能體會得到,我應該好好珍惜和享受這種純潔的愛,在以後的日子裡也將投入更多的愛來對待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讓孩子在充滿愛的陽光裡健康成長。

教師的教育隨筆13

  這個學期開學前夕,我園老師們結合幼兒主動學習的理念和策略,重新規劃了教室區角,分為5個基本區域:積木區、家庭區、玩具區、圖書區和藝術區。調整後的教室區角劃分明顯,材料更加豐富,再加上簡單明瞭的標誌,孩子們會不會喜歡呢?想到馬上就要在實踐中驗證我所學到的理論,還真有點小激動。

  開學第一週,孩子們雖然尚在分離焦慮期,但他們依然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了教室的各個區域,對那些材料擺弄起來,我看了不禁暗自高興。

  開學第二週,孩子們很快就不給我“面子”了,午睡室的玩具區無人問津,豐富的各種玩具材料常常閒置在那裡,怎麼回事兒?我困惑了。

  開學第三週,孩子們的分離焦慮已大大減輕,我卻變得有點焦慮了。我每天在教室裡觀察各個區的情況,我發現:佔據教室三分之二面積的積木區好像並不受孩子們歡迎,幾乎沒人去玩;玩具區依然很冷清;藝術區孩子雖然很喜歡,可是這個地方只能放置一張桌子,很多孩子一看沒座位就只能失望地離開;圖書區裡雖然每天有很多人,可是桌子上堆滿了家庭區的鍋碗瓢盆,孩子們全跑到這裡“做飯、喝飲料”,再看家庭區的小茶几上,卻一個人都沒有。

  唉,原本滿懷期待的心情被現實澆了一盆涼水!

  在我園教研活動的支援下,我和其他老師進行了多次交流和研討。我們分析了孩子們的遊戲需要和意圖,重溫研讀了主動學習環境創設、材料投放的主要原則,我終於鼓起勇氣,將教室的佈局重新進行了調整。調整過程中,孩子游戲的變化給了我很多驚喜,雖然仍有不少困惑和不解,但我已深切體會到,環境是為幼兒遊戲服務的,環境創設應該跟隨幼兒的意圖,教師觀察幼兒、備材料已成為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積木區

  我們班積木區裡的材料分成實心大積木、單元小積木和輔材三大類。實心大積木體積大,重且滑,孩子們取放不方便,這是不是他們不喜歡玩的原因呢?於是,我將實心大積木收了起來,可是來積木區玩的孩子依然少得可憐,我有點迷茫了。接下來,我又把關注點放在了輔材上,在原來的基礎上,新增加了人偶、大樹、軌道、車輛、拱形和三角形的單元積木等,同時又把實心大積木再次搬了出來。這樣調整後,漸漸有一些小朋友來了,可是和旁邊熱鬧的家庭區比起來,仍然顯得很冷清。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覺得材料已經足夠豐富了,而且也給孩子們介紹了材料,可為什麼孩子們仍然不喜歡玩呢?

  陳老師點評:在實際工作中,受條件所限,幾乎沒有完全符合海森高要求的“完美的教室”.但老師可以透過觀察孩子在區角的反應來不斷調整區角,適應孩子的遊戲需要。首先,在區角規劃中,積木區的面積應該是教室中最大的,因為很多幼兒會在積木區進行搭建,需要足夠的面積保證遊戲;另外,積木區較大的面積還可以用來進行集體活動。小班幼兒初入園大都喜歡去家庭區玩,小班後期和中班後,積木區的人數會逐漸開始增多,所以如果發現剛開始家庭區人比較多,可以適當擴大家庭區的面積。

  其次,關於積木區的輔材,海森高區角環創中的輔材指的是激發和支援幼兒遊戲意圖的材料,正如陽老師後期新增的不同大小、用途和材質的玩具汽車、飛機、動物模型、人偶以及交通標誌等,這些都會讓幼兒的遊戲情境更加豐富。

  另外,對於新改變的區角環境,特別是加入了新材料的話,建議老師利用晨會時間向幼兒介紹添加了什麼新材料,在哪裡可以找到,或者透過小組活動時間讓幼兒進行材料的探索,這些都可以幫助幼兒知道並瞭解新材料,從而激發他們使用的意圖。

  最後,有關大積木的探討。陽老師對大積木的調整反映了陽老師對幼兒的觀察和對材料的思考。海森高認為大積木比較容易而且能夠快速搭建出符合孩子意圖的結構和造型,然後玩起來。相比較,單元積木則需要搭很久,因為過於複雜,導致在區角活動時間內無法獨立完成,更不好清理。但是,陽老師之前投放的是實心大積木,重且滑,孩子不好取放,容易有畏難情緒,所以不怎麼玩。而海森高使用的是空心大積木,是歷經40年研究、經過上萬所幼兒園使用驗證的,方便幼兒抓握取放、充分遊戲的建構材料,即使小班幼兒也沒問題。最後再提示一點,積木材料的擺放要按照形狀大小分類,並配有標識,這樣孩子才能“找得到,拿得到,放回去”。

  藝術區

  藝術區的材料豐富且操作性強,但是藝術區設定在教室邊上狹窄的通道中,並不能滿足更多幼兒藝術創作的需要。考慮到我們幼兒園每個班級都有一個獨立的餐廳,且與活動室僅隔一間盥洗室,只要拆除中間的門,通道就是暢通的,而且餐廳離水源近,地面和桌面非常容易清潔,寬敞明亮。我們試圖將藝術區挪到餐廳裡的想法得到了幼兒園的支援,很快幫我們拆除了盥洗間的木門。現在,藝術區終於可以容納並滿足眾多孩子同時遊戲的需要了!

  陳老師點評:海森高對於藝術區的要求:空間較大,採光要好,近水源,地面容易清理,相對安靜。所以,當老師拆掉一扇門之後,教室裡面就出現了一個符合兒童需要的藝術區。老師們觀察細微,關注到了藝術區孩子們的表現和需要,並根據教室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整,從園長到教師,都體現了對幼兒主動學習的認同和支援。

  玩具區

  玩具區雖然材料豐富,可是設定在午睡室內,並不在活動室孩子們的視線範圍之內,且玩具筐存放在空心的玩具架子上,玩具架的穩定性不好,孩子在取放材料時經常將玩具筐打翻。經過觀察和思考,我將玩具區挪到了積木區的旁邊,將原有的玩具架更換為長凳,高度更適合幼兒取放,這樣他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玩具筐裡的各種玩具材料。調整以後我發現,孩子們不僅開始喜歡去玩具區玩,還經常將玩具拿到家庭區去“炒菜”、拿到積木區與積木一起“修路”……看到玩具區的材料在各個區角都被孩子們開放使用,我不禁感嘆主動學習環境創設的策略多麼神奇!

  陳老師點評:案例中,陽老師有兩點做得特別好:一,透過觀察調整玩具區的位置和材料的存放形式;二,打破了原有的區角人數限制和活動限制。正是因為老師做出了改變,孩子的遊戲狀態才發生了變化。

  當我們發現區角和材料無人問津時,首先,要觀察這個區角孩子是否看得到,是否方便進入,是否與其他區角之間有通道相連。陽老師班裡的玩具區在睡眠室,孩子平時去得少,而且也不容易和其他區角,尤其是小班孩子經常去的家庭區產生遊戲關聯。當玩具區搬出來以後,孩子們的遊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其次,要觀察區角里的材料孩子是否拿得到。陽老師描述孩子在取放材料時經常將玩具筐打翻,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同時他會避免取用這些材料,從而放棄自己的遊戲意圖,轉而選擇別的區角或材料。所以海森高材料存放建議選用高矮適宜、通透的玩具櫃和開放透明的容器。玩具架改為長凳,雖然有所好轉,但還是建議替換為兩層玩具櫃,長凳子更適宜幼兒操作或展示作品。

  當我們不再限制區角人數、區角活動主題,不再限制材料的使用形式和範圍,幼兒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材料去自己想去的區角,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實現自己的意圖。老師會發現,並不是只有在玩具區才能獲得某項發展,也就是說區角不能被功能化,玩具區的材料在所有區角都可以促進兒童的發展。老師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究竟是“如何學習的”。

  圖書區和家庭區

  圖書區和家庭區的小廚房裡都有桌子,為什麼孩子們要把小廚房的材料搬到那麼遠圖書區的桌子上玩?經過觀察我們發現,家庭區的小茶几大約只有30釐米高,這個高度對於孩子們操作材料來說非常不舒服;而圖書區的桌子卻高度適宜,適合孩子們坐著操作材料,所以才會出現孩子們將家庭區的材料搬到圖書區的桌子上來遊戲的情況。於是,我們立即將家庭區的小茶几換成高度適宜的桌子。調整後的第二天,圖書區桌子上的鍋碗瓢盆令人驚訝地消失了,孩子們自然地坐在小廚房新換的桌子旁遊戲,而在圖書區看書的孩子們則終於享受到了一個安靜的空間。

  陳老師點評:這是一個教師基於對幼兒的細緻觀察後作出區角調整的優秀案例,我們會發現很多細微但卻關鍵的調整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家庭區可能比積木區還要繁忙和熱鬧,所以應該為家庭區留足空間,特別是幼兒可以做飯、吃飯、喂寶寶、給寶寶看病的地方。當然,這個案例還印證了:當取消區角限制之後,即使遇到一些問題,幼兒還是會想辦法解決問題達成遊戲意圖的,但我們還是更贊成老師的調整,更便於幼兒的材料取放和操作,並保證圖書區的安靜。

  經過調整的教室越來越被孩子們喜歡,只要我們堅持主動學習的理念,就能為孩子創設出一個開放、接納、支援的環境!

教師的教育隨筆14

  在大班的《我自己》主題下,有一活動叫《成長的煩惱》,讓我想起了與它同名的曾經風靡中國的美劇,這部美劇伴隨著無數的80後從只能到成熟,《成長的煩惱》成功的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美國郊區的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父親Jason的啟發式非強制教育方法時常帶來的無可奈何的幽默,讓人在捧腹中深思……

  但是在開學之初,上海卻發生了多起學生跳樓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在主題的背景下,我也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討論,"什麼是煩惱?""你的煩惱是什麼?"

  "我的煩惱是媽媽總是沒時間陪我玩,我想媽媽多點時間陪我。"朱朱首先吐露了"小男子漢"的心聲。

  "我的煩惱是媽媽一直要我去彈古箏,我不喜歡彈古箏。"玥玥也不吐不快。

  "我的煩惱是……"

  "……"

  接下來,我就象垃圾桶般收集著來自全班的不快。

  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正當人生最開心的階段,卻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開心,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其實內心孤單又寂寞,只要每天一回到家,玩伴就只可能是父母或自己,所以對於父母的依賴型也就增加了,父母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在了下一代的身上,又造成了孩子要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要去不同的興趣班深造,作為老師的我們也深感無奈,因為我們或許也是那些家長的一個縮影。

  似乎出現了命案,我們才會反省。教育專家於是呼籲,領導者於是研究下發檔案……義務教育如此迴圈發展,最終仍然是孩子們的一場夢魘,是人人得以唾之的惡之花。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時洞察孩子的心理變化,讓孩子有一個健全的心理,一個健全的人格,這才是他或她終身受益的東西。

教師的教育隨筆15

  消除孩子關小屋的恐懼

  今天剛來幼兒園不久,郭子儀小朋友就被媽媽抱著走進幼兒園,抱在懷裡的郭子儀還在又哭又鬧,他的媽媽嘴裡不時說不聽話就讓老師關小屋。孩子聽了她的話哭鬧的更加厲害。

  我趕緊走過去抱過孩子,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郭子儀的媽媽生氣地對我說早上不吃飯,我說不吃飯就讓老師關小屋,他就開始又哭又鬧。我明白了孩子是怕自己在房子裡。為了消除孩子的害怕心理,我明確地告訴他老師會像媽媽一樣照顧小朋友,絕不會讓小朋友自己呆在一間房子裡。得到老師的承諾,郭子儀不再哭鬧,和其他小朋友去玩了。

  關小屋這件事我還從別的家長中聽到,當時沒有在意,透過今天郭子儀哭鬧這件事情,使我明白必須要對孩子進行勇敢教育,讓他們坦然對待困難,勇敢面對很多事情。同時還要和家長達成共識,希望家長平時不要恐嚇孩子,要從小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的性格。

【教師的教育隨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