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透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金老師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情感渲染,激起同情

  從課文匯入開始,金老師就渲染一種情境,從與學生的談話“你們的大年夜是怎麼過的?”在學生充分發言後,金老師深情地說:“同學們真幸福啊!……在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爺爺的筆下,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卻有家難歸,在寒冷的街頭賣火柴。小女孩有著怎樣的命運”激起了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並迫切想了解課文的內容。在第一段的教學中,金老師緊緊抓住“可憐”一詞,引導學生細細去品味文章,使學生對小女孩“由憐生愛、由愛生悲”,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情感不斷昇華,達到人文合一。

  二、自讀自悟,體會可憐

  依據《課標》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老師交給學生讀書方法,如:在學習1~4自然段,你從哪些句子體會到小女孩“可憐”?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句子,然後仔細讀讀這些句子,並說說自己的體會。從學生的交流彙報中,可以看出,學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談自己的體會,老師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相機點撥使學生從寒冷、人情冷漠、無人疼愛等方面,體會到了女孩的可憐這一環節,體現了老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以讀為本,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語文的述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老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在引導學生初讀文字時,首先讓學生快速讀課文,熟悉文字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自讀自悟。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體驗,根據學生對文字的理解來指導朗讀。教學中,金老師採用讓學生談感悟、抓重點詞等多種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達到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四、寫話訓練,昇華情感

  理解課文後,金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課文第一段寫小女孩賣火柴的,可小女孩是怎樣賣火柴的`,作者並沒有詳細地描寫。但我們可以想象到這一整天小女孩會有什麼樣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請你根據你的想象把它寫下來。這樣學生就化書本知識為自己語言,學以致用。這一寫話練習,發散性了學生思維,他們深入理解了課文,課文的中心也從而得到了昇華。另一方面,透過虛擬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課文的薰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值得探討的問題

  教師課堂的關注點只集中在了極少數學生的身上,孩子們的素質很高,讀書都能夠讀出情感,如果能夠給更多的學生讀的機會,課堂的參與面會更大,收到的課堂效果會更好。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