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1

  把P2P對等技術運用到虛擬學習社群中,透過對社會心理學理論的學習,使之更加適應當前遠端教育領域分散式協同的趨勢,為解決當前網路教育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

  目前大多數虛擬學習社群和網路學習環境都是建立在客戶端/伺服器模式下的,這種模式隨著學習人數的增加會給伺服器造成很大的負擔,導致伺服器癱瘓,社群內的活動不能正常執行。

  一、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群的系統特徵分析

  (一)理論支援——社會心理學理論

  社會心理學理論指出教師和學習者角色發生轉變時,學習的協作性將增強。在虛擬學習社群中,系統為學習者建立探索、發現、構建知識的情景,提供必要的構建知識的學習資源以及與外界環境包括夥伴、指導教師相互作用的手段。因此,在虛擬學習社群中,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與灌輸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習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群體的協作者、資訊資源的設計者和查詢者,學習者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它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意義建構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蒐集並分析有關的大量資訊和資料;需要將新、舊知識聯絡起來,並對這種聯絡加以認真思考。虛擬學習社群就是要促進和支援這種構建,而不是嚴格控制和支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這種學習更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自由性、情景性、協作性。

  (二)技術支援——資料同步更新

  在虛擬學習社群內應保證課程中的資源是連續的,同步的,這樣才能使學習者在任何時候收到的資源列表都是最新的。在客戶端/伺服器模式中,伺服器中集中存貯資料和備份資料,控制客戶端可以分享的資源,而在分散式的P2P系統中,由於沒有伺服器而使得資料的同步很複雜。在虛擬學習社群中,每一個參與的成員都能共享社群內的資源,當資源更新時,每個成員的資訊及時儲存備份後再同步更新後的資料。首先,假設學習者A,B,C是一個課堂對等組的成員,這個對等組中只有一個管理成員BPA,這個管理成員只是負責這個組內的共享資源的更新。下一個假設是A剛剛修改了組內的一個共享資源,這次修改導致了更新資訊的調整,顯示出被修改資訊的名稱和被修改的部分。A透過組內複製服務提供的管道釋出這個修改資訊,也就意味著這個資訊將被組內其他的線上成員B、C和 BPA收到。B、C接收到這個資訊後立即把這個更新的資源複製到本地資源,因此A、B、C現在都獲得修改的資源的備份資訊。BPA在接收這個更新的過程中把這個更新資訊儲存在快取中,然後透過屬於管理對等組的管道把這個更新資訊傳送給其他的管理者。其他的管理成員隨後收到更新資訊,同樣儲存在快取內。其他的管理者在快取記憶體儲更新資訊的備份,這樣可以使不線上的課程對等組的成員在下一個管理者那裡得到更新資訊。假設D是這個課程對等組的非線上的成員,他再次上線的時候A已經修改了資訊,但是這些修改資訊還沒有傳輸到每一個管理員那裡,在這樣的情況下,D只能接收到組內的管理者BPA釋出的更新資訊,而錯過其他的管理者釋出的更新的資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D可以透過啟用其他的組內成員執行一個錯誤保障檢測程式,這個程式可以把自己的更新資訊與其他的成員的資訊作比較,如果不同的話則複製其他成員的資訊,以保證自己的資訊與組內成員的一致。

  二、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群的結構及功能模組設計

  1.虛擬課堂是一個獨立的課程對等組,學生加入到這個對等組後,便可以使用組內的核心服務。學生和教師在這個虛擬課堂中能擺脫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方便的進行學習活動。教師的教學材料可以供大家下載,而且不受人數的限制,人數越多,下載速度越快;學生的個人學習材料和學習心得體會也可以給大家共享,以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助。

  2.教師園地對等組模組主要是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服務,以促進教學。教師可以透過管道服務方便的將各種公告資訊釋出給每一個學習者和上傳教學資料,透過即時通訊工具實現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溝通,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給予正確指導,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

  3.休閒廣場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休閒娛樂的場所。在工作和學習疲倦的時候,就可以來到休閒廣場,這裡提供各種遊戲可以使人放鬆,並且在娛樂的同時還可以開發智力和培養協作精神。

  三、基於社會心理學理論的P2P虛擬學習社群的構建

  在P2P虛擬學習社群中為學習者提供了學習與交流的環境,學習者之間可以很方便進行交流與知識共享,充分利用了P2P通訊的優勢,從而快速有效地獲取學習資訊。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與知識共享的過程,也是學習者之間進行社會性互動的過程。社會性互動是激發和產生知識共享的主要途徑,虛擬學習社群中學習者之間的知識共享與社會性互動都有著必然的聯絡。

  從社會性心理學理論可知,學習者進行的社會性互動越多,獲得知識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從知識管理的角度可知,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透過網路能夠看到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卻隱藏在每一位共同體成員的頭腦中不論是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都只能透過學習者之間社會性互動才能獲得。所以學習者之間可以透過P2P虛擬學習社群建立相關聯結,當一個學者對某一知識發出幫助請求時,所有具備這一知識的教師與請求者之間可建立知識共享的社會性網路。如果某個學習者對某一知識提出搜尋請求時,該搜尋請求將按照指定格式被封裝成相應的消啟,然後傳送到網路的所有的資源結點,並在資源中心內進行檢索, 將相關檢索結果返回給請求學習者;如果資源庫沒有相關知識,就需要向社群中的其它學習夥伴傳送搜尋請求,收到搜尋請求的學習者將會解析相應的搜尋請求訊息。然後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資源情況提供相應的幫助請求。這時在擁有這一知識的學習者與教師之間便形成另外一個社會關係網路平面。但在這個網路中並不顯示沒有這一知識的學習夥伴。請求者可以從其中的任一個教師那裡得到幫助;以學習夥伴a為例說明,a分別與教師b,c,d建立了聯結,他們與a可以線上即時通訊與交流,方便及時地提供a所需的幫助資訊。同時a可以對不同的教師所提供幫助的資訊做出評價,依據與自己所需資訊相匹配的程度確定其信譽級別,並利用社群所提供的分類方法上傳到資料中心,以備知識共享。

設計心理學2

  摘要:設計心理學作為工業設計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理論課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基於設計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相關問題,圍繞教學方法對此門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並提出改進的辦法和途徑。

  關鍵詞:計心理學 教學方法 理論課

  1 前言

  設計心理學是工業設計與心理學之間的交叉性邊緣學科,屬於應用心理學範疇,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解決設計藝術領域與人的“行為”和“意識”有關的設計問題。在當前設計領域,隨著“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成為設計界的主流,對於設計學專業的學生,除了要掌握產品設計的相應技能外,還要在對使用者瞭解的基礎上,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因此,設計心理學的教學要能引導學生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解讀設計中的現象,更好地認識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現象和行為,從而改善和輔助設計,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然而,從以往的教學效果來看,如何讓學生較為形象地掌握設計心理學的相關概念、理論、並應用於設計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問題,因此,只有認識到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並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和數學成果。

  2 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從學生方面來看普遍重技能輕理論。設計學被歸為藝術領域,以往設計學院的學生大多來自藝術專業,設計教育一直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教學目標,使得學生更關注技法知識的學習,注重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對設計理論知識的重視不夠,有的甚至排斥理論的學習。再加上藝術類學生在文字理解能力上相對薄弱,因此從心理上並未意識設計心理學有何作用和意義,導致學生對設計心理學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感覺枯燥無味的現象。大學教育如果沒有紮實的專業理論作為支撐,只能說培養了一批工匠、技術工人,不是培養真正的設計師。

  (2)從教師方面來講很多教師自身對心理學研究不夠,不夠深入。以往設計心理學的教師大都來自設計專業背景,沒有專門從事設計心理學的研究,對心理學都是從實際經驗總結而來,從而造成了偏重設計而無法體現心理學在工業設計中的作用。為此對於上設計心理學課的教師應該多涉足心理學,學會用理論解決設計問題。

  (3)從教材方面來講適合設計專業的心理學教材比較少。目前國內關於設計心理學的教材並不多見。當前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較老的版本,沒有及時補充21世紀以來的心理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並且針對物件不夠具體細分化,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師傳授教學的工具,教材的好壞也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3 以視知覺在設計中的應用為例對教學改進方案的探索

  人類95%的資訊是透過視覺進行認知的,大量的設計作品也是透過視覺視覺化的方式向用戶展示。因此,視知覺在設計心理學的課程體系中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以下就以視知覺在設計中的應用為例探討教學方法的改進。

  (1)問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

  在剛接觸這門課時,大多數學生對於該門課程的瞭解是模糊的,這時可以透過生活之中的心理學的設問吸引學生的注意,適時而教,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例如,在正式開始講視知覺之前,先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眼見一定為真嗎?讓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用PPT顯示一些視錯覺的圖片,如圖1所示的灰白陰影錯覺。儘管A和B看起來顏色不一樣,其實都是一樣的灰色。

  (2)複雜理論講授,突出易懂性。

  設計藝術類學生更傾向於直覺思維,純粹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要弱一些,所以在講授當中儘量採用圖表的形式表現,突出易懂性。學習設計心理學的目的是在學生實際設計中意識到學過的原理知識,會去用,而不是在考試的時候會背某個理論知識。因此,在解釋刺激到感知的過程時,可以透過刺激反應與感官知覺流程圖來表現,如下圖所示:

  而後,根據圖解釋說明視知覺加工過程,並告訴學生從感覺到知覺的認知加工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從知覺到感覺的加工過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接著分別說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加工內容。

  (3)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一個好的案例是一種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可使教師和學生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例如:講到錯覺矯正時,透過圖2用於說明為了避免錯覺的交通標識設計師有意識地拉長標識使標誌顯得比例正常、易於識別。

  4 結論

  總之,針對工業設計專業學習的《設計心理學》課程中,我們應該有效地把握此課程的心理學內容,結合工業設計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安排上進行切合實際的調整,以保證其應有的教學效果。以上是作者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面所提出的膚淺思考。

設計心理學3

  環境對兒童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影響兒童的智力開發,還能夠影響其人格完善。就兒童閱讀環境來說,閱讀空間設計應該符合孩子們的行為特點及心理動態,達到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的作用。由於兒童的心理狀況和身體情況不同於成人,因此怎樣區別於傳統兒童閱讀空間,從兒童的心理維度出發,諄諄善誘,才是緊跟時代步伐的兒童閱讀空間體驗設計的關鍵要素。

  1 兒童閱讀空間的“色彩”設計

  人類對色彩的反應與智力高低、文化程度、社會背景都沒有直接的關聯,最重要的是情感因素。一方面與成人相比,兒童對色彩的感知相對簡單,大都憑藉他們的自然反應,並且對鮮明色彩的感知尤為敏感。另一方面,兒童階段的學習能力較強,鮮豔的顏色才能滿足孩子對外界資訊的需求。

  (1)增加色彩的運用。相比形態而言,色彩所產生的視覺效應更加的主觀,人的情緒和心理更加的容易觸動。

  (2)增強色彩的飽和度和對比度。成人的閱讀空間以低飽和度的單調色為主,以營造安靜的閱讀環境。但由於兒童心理對色彩的天然感知,適度的強對比色彩搭配和高飽和度顏色比例能夠促進兒童視覺感受的活力。

  (3)適當增加暖色調的色彩。過暖的色調不僅不能使兒童在閱讀是保持安靜和專心,而且還影響他們的情緒、思維。不利於兒童對知識的領悟和吸收。所以應該採用比較柔和的暖色調。

  2 兒童閱讀空間的光設計

  沒有光也就沒有我們所謂的色彩。大多數圖書館光環境的設計原則是以自然採光為主,人工照明起輔助作用。光環境的優劣除了滿足光線充足的條件外,為了保護兒童視力,減緩他們在閱讀時的視覺疲勞,還要考慮均勻的照明、避免眩光的出現,需更加的注意採光條件。所以,在設計中,為了給孩子營造閱讀的氛圍,應把燈具的形態與周圍環境的空間形態融合在一起,不僅能夠保證其功能性,還能起到較好的裝飾效果,可以從空間層次來提高兒童的視覺感受。

  3 兒童閱讀空間中的“遊戲性”

  兒童閱讀空間是一個多功能存在的集合體,不僅僅滿足兒童讀書環境的舒適性,另外還能提供靈活多變的空間造型和變幻萬千的空間佈局,營造出多樣的閱讀環境,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需求,使孩子願意參與其中。但兒童閱讀空間的“遊戲性”和常見的娛樂空間遊戲性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常見的娛樂空間是以單純的玩樂為出發點的,而閱讀空間“遊戲性”是基於兒童的心理特徵設計的,是在放鬆兒童心情的前提下,更好的引導孩子進入這個內看書學習,並不需要那麼強烈的參與性。遊戲能夠滿足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兒童教育的問題上,人們一直主張“寓教於樂”的理念,兒童的空間感知和自我認知是透過遊戲來獲得的,遊戲不僅能減輕長時間閱讀帶來的疲勞感,而且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遊戲只是一種提高閱讀興趣的輔助手段,而不是閱讀的全部。

  (1)裝飾畫的應用。適合兒童年齡階段的裝飾畫不僅能夠起到裝飾的作用,還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對閱讀空間產生濃厚興趣,增加孩子與空間的互動性。裝飾畫應該以兒童熟悉的卡通人物、寓言故事、家庭形象為主題,追求兒童閱讀空間“趣味性”。

  (2)陳設設計的應用。兒童的閱讀空間應該有更多的人性化關懷,應該再考慮空間的佈局特點和色彩搭配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兒童所處年齡階段的審美、心理、需求等特點進行陳設設計。目的是營造一個適合孩子閱讀心理的環境。

  4 “趣味性”的兒童閱讀空間體驗

  兒童在社會中是弱勢群體,所以在設計兒童閱讀空間時應充分考慮其人性關懷,而不是僅僅滿足基本的閱讀要求。我們可以透過對色彩分割槽、地面裝飾和導向形式等方面進行改進,增強閱讀空間的“趣味性”。

  (1)色彩分割槽,色彩是吸引孩子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將閱讀環境中不同區域進行色彩劃分,不僅能夠提升了空間的層次感還增加了趣味性。

  (2)地面的裝飾,室內地鋪設計也能夠增強空間的趣味性,地面在設計中往往是被忽視的模組,有趣的地鋪設計可以在感官上對孩子形成視覺認知。

  (3)導向形式的多元化,突破常規的導向形式,身處孩子的世界,重新認識空間導向的形式。

  結語

  兒童閱讀空間的包裝設計不僅僅停留在對空間的基本佈局、包裝的層面上,而是以他們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為基礎而建立的。趣味性、遊戲性是在設計中不能忽視的兩個維度,透過空間中各要素與少兒行為心理結合而達到啟智與易趣的效果,營造出來一種“寓教於樂”的閱讀空間才是設計的關鍵。

設計心理學4

  花一個多星期空餘時間讀完這本書書中內容並非想象中那麼易於理解部分理論不適用於國內的設計環境童鞋們可能很難完全將這些優秀的設計理念,貫徹至手頭的設計工作中但這的確是一本值得讀,對於設計人員來說,很有必要讀的好書從事視覺設計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開闊下設計思路摘錄書中部分啟發性的理論 ——歸罪習慣——人習慣把自身的問題歸咎於環境,而把別人的問題歸咎於性格。人在找失敗原因時,擁有資訊太少,有些資訊或許還是錯的,結果抱怨或嘉獎幾乎脫離實際。人類思考和解釋的本質——人傾向於只要能加以解釋就滿意。但人的解釋建立在與過去經驗類比的基礎上,那經驗不一定能應用到目前的情況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費解的事情時,人一旦找到某種解釋,不管是對是錯,都會感到滿足。行動的結構——目標、對外部世界採取的行動、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檢視行動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後果。(行動本身包括:去做什麼和檢查這樣做的結果。可稱之為“執行”和“評估”)現實生活中,想要採取行動,還需將目標轉化成明確的行動步驟,即“意圖”人類習慣對事物加以解釋,這就形成了針對事物作用方式,事件發生過程和人類行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於人理解自己的經歷,預測行為結果,應對出乎意料的情況。擁有什麼樣的心理模式取決於知識結構,不論這些知識是真實的還是想象中的。不論做什麼事,人們都習慣建立心理模式,這就是為什麼設計人員應該向使用者提供正確的模式的原因,。設計人員若沒有提供,使用者就有可能自己編出一套不恰當的心理模式。人的行動包括七個階段——確定目標;確定意圖;明確行動內容;執行;感知外部世界狀況;解釋外部世界狀況;評估行動結果。人並不總是思維慎密、講究邏輯和道理的。目標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採取的行動有時只是對外界事件做出的反應。遇到合適的機會時,人才會為某種目標而行動。只有當事情非常重要時,才會盡心盡力地去完成。資訊儲存於外部世界(儲存在記憶中的資訊與外界資訊相結合,影響著我們的行為);須具備高度精確的知識;存在自然限制條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條件(由於自然和人為的限制條件,減少了可選擇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儲存在記憶中的知識量)記憶的類別——記憶任意性資訊;記憶相關聯的資訊;透過理解進行記憶。

  識記材料如果有意義,符合我們已有的知識體系,我們就可對其進行理解、解釋和整合。一些規則和限制因素可以幫助我們將那些表面上雜亂無章、毫無關聯的事物組合在一起。限制因素——物理結構、語意、文化和邏輯,他們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中出現,足以用來明晰正確的操作方法有意識思維受到短時記憶的強烈制約,一次只能處理五六個資訊條目。有意識記憶一次不可能儲存15個毫無關聯的條目,但若把這15個條目加以組織,形成某種結構,就可以進入有意識記憶中。人利用這種對資訊進行重組的能力,藉助理解和解釋,克服了工作記憶容量小的問題,使儲存在有意識記憶中的資訊量激增。有時人會注意或擔心很多事情,到頭來卻發現這些不過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有時人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當情況出現明顯異常時,人卻給出一些無關痛癢的解釋。如果遇到的新情況與過去的經歷非常相似,人就會把原本罕見的事情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事。人對某件事發生之前和發生之後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別。強迫性功能是一種外力限制因素,使用者如果不執行某一項操作,就無法進行下一步操作很多好的設計都是在試製過程中逐步產生的:透過試用,發現設計中的問題,然後進行改進—— 這有點像在黑暗中爬山,也叫自然設計人能夠感知自己的有意識思維和信念,但卻無法感知到自己的下意識思維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對其他事情的注意力就會減弱,稱為“選擇性注意”。當人遇到問題時,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這個問題上,而把其他事情排除在注意力之外,這些其他事情可能是非常危險的,設計人員應當考慮到這種現象標準化實際上屬於另一種型別的文化限制因素。例如,由於汽車的標準化,在你學會開一輛車以後,你就有理由相信自己不管到世界的哪個角落,開什麼樣的車,都不會有問題。

設計心理學5

  不知不覺,我們這學期的設計心理學已經上了一大半了,透過學習,自己的認識也有了很大改變,原來認為設計是自己的事情,是一門非常激進的學科,必須有自己的個性,現在發現設計的涉及範圍相當廣泛,人與物、人的聯絡十分密切。因此理解其各個方面的心理特徵就顯得十分重要。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的一門理論課,是我們做設計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的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需求的心理透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也能研究人們在設計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能夠反應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透過對著門課的學習,我對設計和心理學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

  設計是與我們生活聯絡十分緊密的一門學科,設計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手段去研究決定設計結果的人的因素,其研究物件不僅僅是消費者,還包括設計師。消費者和設計師是具有主觀意識和自主思維的個體,都以不同的心理過程影響和決定設計。

  從我們學習的專業來說,使用方式及文化內涵只有符合消費者的要求,才可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良好的市場效應;而設計師在創作中必然受其知識背景的影響,即使在同樣的限制條件下也會產生不同的創意,因此,設計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消費者的心理,主要研究購買和使用商品過程影響消費者決策的因素;對設計師而言,就是如何獲得及有效的設計引數,另一個重要內容是設計師的心理,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如何發展設計師的技能和創造潛能。

  綜上所述,設計心理學是對設計師的深層意義上的研究和訓練,過去從未有與此相關的專門研究,而我們所學的只是院校僅對學生進行純技能的訓練,沒有積極主動的開發學生的大腦,所以我認為還有些缺陷,不過這種學習卻對以後的發展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設計心理學6

  摘 要:越來越多的設計者與教學研究者認為,環境設計必須建立於環境心理學基礎之上,環境心理學原理知識為環境設計提供依據,使設計更加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院校更加重視《環境心理學》這門課程。而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是環境設計專業的必修課(專業基礎平臺課程),本文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的特點,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探討環境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課程教學,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環境設計,教學研究

  1 環境心理學課程解讀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絡,研究物理環境和人類行為及經驗之間的相互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的學科。它更多地強調物理環境,還特別強調主體與環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強調人對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兩者之間為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環境心理學需要改變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滯後的現狀,重視組織、社群和文化意義上的跨學科開放性研究,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因為以往環境心理學研究沒有充分體現跨學科研究的特點,沒有充分發揮多學科研究的優勢,所以環境心理學不應該被單純看作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更需要看作是關於人、環境、行為的跨學科研究領域。許多環境問題本質上是行為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問題,它們分佈層次包括個人、家庭、公司、工業和政府部門等,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社群的環境心理學研究,在方法論研究原則上必然受制於不同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響,需要吸納與整合多個交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論觀點,如心理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建築學、資訊科學、城市規劃和設計學等。當代環境心理學研究不應該只在個體水平,更應該在區域性社會組織和文化水平上考慮人的行為與環境的互動,在更開闊的視野上辨別和澄清研究環境問題的心理學問題、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創造多學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隊”,應該意識到解決區域性、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單單靠心理學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環境心理學家應該廣泛開展國際間、多學科間的研究,為環境政策的制訂提供理論支援。

  環境心理學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環境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環境心理學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北美興起,繼而在世界其他地區迅速地傳播與發展,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從發達國家引入相關的理論與方法,開始在建築學等學科內從事相關研究,從而引起其他有關學科人員的廣泛興趣和關注。

  第二,把環境――行為關係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強調環境――行為關係是一種互動作用的關係。在環境心理學中,“行為”不僅包括可觀察到的活動和活動模式,還涵蓋知覺、認知、思維和情感等心理過程;“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人工物質環境。

  第三,具有濃郁的多學科性質。例如,生物學、心理學、社會性、建築學、城市規劃、園林規劃、環境保護、人文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生態學等,正是這一多學科交叉的性質,使它具有多種名稱,它到底屬於心理學的分支,社會心理學的分支,還是屬於環境學或是生態學的分支也爭論不休。

  第四,以實際現場為主。幾乎所有的研究課題都以實際問題為取向,計劃用來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其基本理論和內容都來源於實際研究,並採用來自多學科、富有創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環境心理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結合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來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理論過多,內容過繁。例如,某美術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環境心理學》開設在大二年級的秋季,36學時,3周,每週12節,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蓮、胡正凡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第二版),全書共分為十二個章節,內容詳細,教材內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論述,但由於課程安排時間較短且集中,短時間大量灌輸理論性內容,往往適得其反,導致學生排斥理論課。

  第二,學生忽視理論課程。有的學生認為《環境心理學》這一類的理論課程可以無師自通,在實際設計中自然會考慮到;還有的學生認為《環境心理學》理論課程與將來從事的職業關聯不大,甚至無用。因此,學生的認知直接影響課堂的上課行為,如教師在講臺上激情飛揚、侃侃而談,學生跟不上教師的節奏,或者乾脆埋頭玩手機、睡覺等,直接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情緒和教學效能感,從而形成了一種不良學風。

  3 環境心理學教學方法

  結合自身對環境心理學知識理解以及教學感受,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從而改變教學內容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節式,採用模組式教學。由於《環境心理學》的內容繁多,教師需要對課本里的章節進行打破與梳理,採用模板式教學,即相關內容整合分類,作為一個知識點,具有針對性、綜合性、簡潔性等特點。例如,第六章為個人空間、私密性和領域性,第九章為城市外部公共空間活動研究,這兩個章節內容可以綜合在一起講授;第三章為環境認知,第八章為場所的評價意象,這兩個章節內容可以綜合在一起講授。教師講授完一個內容知識點後,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體驗不同的環境,然後進行小組討論並總結,但如何在較短的課時安排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重點知識,這是教師思考的重點。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促進課堂教學進度,使課堂教學達到良好的狀態。

  第二,從理論課“轉化為”實踐課。《環境心理學》作為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也是一門以理論為主的學科,具有內容豐富、邏輯性強等特點,大多數學生就認為理論課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據學生這一心理,將理論課“轉化為”實踐課。例如,問卷調查。讓學生對某一項內容進行問卷調查,然後用環境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加以分析與論證,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環境心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開闊視野,觸類旁通,結合設計專業的特點進行教學,理論聯絡實際,從多角度加深知識點的掌握。

  第三,重視案例教學。課堂中引進案例教學,讓學生提前體驗設計師的責任與義務,提高學生對環境心理學的學習興趣,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研究選題、實地調查、問卷分析到深化設計等,激發學生的設計慾望,透過案例教學的匯入,使學生把環境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充分地運用到實踐中,提高教學質量,這才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同時,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也是對教師課堂付出的最好回報,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4 結語

  環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勞動者以積極的情緒、熟練的技術掌握和改進操作方法,防止生產事故的發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單調、緊張、焦慮等環境不適反應,在人―機資訊傳遞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開展《環境心理學》課程研究的現實意義十分明顯,社會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內蓬勃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對於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課堂質量的提高需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進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正凡,林玉蓮.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xx.

  [2] 易西多.環境藝術的多學科交叉性[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

設計心理學7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社會意識的提升,兒童的身心發展問題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兒童傢俱作為學前兒童的日常必備物品,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以發展心理學為依據,結合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分析了傢俱在學前兒童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旨在論述發展心理學在學前兒童傢俱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發展心理學學前兒童傢俱設計應用

  引言

  發展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是用發展的、聯絡的眼光去研究人類成長髮展各個階段的心理變化並究其內在的原因。1882年,德國心理學家普萊爾發表的《兒童心理》一書,既被視為發展心理學的前身,也是公認有關兒童心理學早期的經典著作。此後,歐美一些心理學家紛紛開始投入到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中,使兒童心理學得到進一步發展。1957年,美國出版的《心理學年鑑》中用“發展心理學”取代“兒童心理學”作為文章的標題,標誌著兒童心理學向發展心理學的演變。隨著人們對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使發展心理學在不同領域得到了應用,為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基於發展心理學的兒童傢俱設計便是其應用的發展趨勢之一。

  1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特點

  “學齡前兒童”指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前的兒童。年齡階段在3-6歲,處於童年早期[1]。這個階段的兒童心理作為兒童成長階段的特有時期,無論是從成長的內容還是成長的心理特徵來看,都呈現出本階段特有的特點。

  1.1認知的發展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透過對兒童認知成長機制的研究,將兒童思維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階段(1-2歲),前運算思維階段(3-6歲),具體運算階段(6-12歲)以及形式運算階段(12-18歲)。並指出前運算思維階段(3-6歲)是兒童認知發展相對較快的時期。該階段兒童在認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顯著特徵的影響,更多靠物體的形態去感知與判斷事物。由於神經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隨時轉換注意的目標,對於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認識。有研究表明,學前期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黃金時期,該階段兒童的認知方式對其成年後的思維習慣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有重要影響。然而,不同的生活環境會對兒童的認知產生差異。鑑於此,從小給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生活環境對於他們認知的發展至關重要。

  1.2個性的發展

  這個時期的兒童可塑性非常強,也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個性是指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組合[2]。隨著語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維的提升,該階段兒童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漸漸表現出強烈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思考問題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對於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開始想要依靠自己獨立完成。然而,個性貫穿於人的一生,良好的個性會影響兒童未來的發展。因此,重視學前兒童個性的培養與發展,對兒童今後人際關係及事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1.3人際交往的發展

  人際交往指個體透過語言、肢體動作以及表情等表達方式同其他個體進行資訊傳遞的過程。它體現了人的社會屬性,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際交往作為兒童進入學校後社會性的重要形式,在兒童未來的生活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遊戲作為學前兒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動,貫穿於他們整個成長過程中。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前兒童更願意選擇可靠的遊戲夥伴作朋友。另外,透過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好的遊戲不單單有趣好玩,還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讓孩子在遊戲中懂得如何思考,激發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某些能力的發展。由此可見,遊戲是該階段兒童學習以及與同伴互動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進其人際交往的有效途徑。

  2兒童傢俱在學前兒童生活中的作用

  “兒童傢俱”是指適應0-18歲的兒童身心特徵,並能滿足兒童的生活、學習、娛樂和社交方面的需求,為兒童提供坐、臥及儲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類器具[3]。學前兒童傢俱主要包括兒童床、學習桌、兒童座椅以及儲物櫃等。有調查顯示,人類每天與傢俱的接觸時間較長。對兒童而言,其學習、娛樂、休息等活動與傢俱亦密不可分[4]。因此,兒童傢俱適合與否對兒童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通常,兒童傢俱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兒童休息與儲物

  滿足兒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兒童傢俱的首要功能。學前兒童處在身體快速發育的階段,休息對於他們的成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睡眠不僅為其生長創造有利條件,也能保證他們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去生活學習[5]。同樣,對於兒童來說,儲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該階段兒童物品多且雜亂,房間裡隨處亂扔玩具是常見現象,將兒童物品進行分類收納,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寬敞、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

  2.2培養兒童自理能力

  這個階段的兒童好奇心強,喜歡嘗試自己獨立完成任務。對於家庭事務,他們雖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簡單的收納任務。例如,兒童將自己的物品進行分類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於尋找又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歸類收納自己的物品,使兒童較早就有獨立的意識,自理能力不斷提高,有利於他們今後更好地發展。

  2.3寓教於樂

  愛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學前兒童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該階段的兒童往往透過遊戲來慢慢感知世界。研究發現,兒童可以從遊戲中獲得生理與心理的滿足,這對他們的身體發育、人際社交、認知能力等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兒童傢俱在滿足主要功能的基礎上應同時具備娛樂功能,在遊戲中提高兒童在傢俱使用中的參與性並從中學習新技能,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

  2.4親子互動

  親子關係對父母與子女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影響,彼此的溝通可以培養親子感情。家長在兒童的成長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前兒童的許多知識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長言傳身教的。兒童傢俱可以成為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平臺。例如,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衣物並進行合理收納,將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長陪孩子一起玩耍、學習等。這些活動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傢俱過程中鍛鍊了能力,也讓孩子與家長在交流過程中增進彼此的感情。

  3優秀案例

  發展心理學經過百餘年的發展,理論體系日趨成熟,現已逐漸轉向應用領域方向。設計師透過不斷探索,將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與兒童傢俱的設計實踐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許多兒童傢俱在設計中融入遊戲性、益智性等各種元素,深受家長和孩子的青睞。

  3.1兒童衣帽架

  該款衣帽架由義大利設計師埃萊娜設計。它是由2個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頭櫃,掛鉤和洗衣籃組成。首先,針對學前兒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現象,將衣帽架的掛鉤處設計成動物的眼睛,看起來乖巧可愛,使兒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納上,使他們養成了從小收納衣物的好習慣。其次,2個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別給家長和學前兒童使用,增加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拉近彼此感情(見圖1)。

  3.2兒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麥兒童傢俱品牌芙萊莎(FLEXA)公司設計的兒童滑梯床,把傢俱產品造型和兒童發展的特點進行了很好的結合。設計師將學前兒童喜愛玩滑梯的特點融入兒童床的設計中,深得兒童喜愛。此外,考慮到學前兒童愛玩捉迷藏,喜歡保持一種神秘感,設計師還將帳篷元素與兒童床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兒童的睡眠時間也充滿樂趣。在細節的處理上,整體的傢俱都採用圓角的設計,可以有效防止兒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見圖2)。

  3.3兒童椅

  兒童椅由家居設計公司設計。整體採用模組化設計,主體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組成,此外,還包括嬰兒床體、座椅支撐架與腳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點是透過將主體模組與不同零部件組合會產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滿足不同成長階段的兒童使用。例如,將靠背椅與嬰兒床體組合,它可成為一款幼兒助行器;把靠背椅與腳踏板組合又變為一把兒童高腳椅。該產品解決了父母在兒童不同成長階段需求不同的問題,屬於典型的滿足兒童發展需求的傢俱設計(見圖3)。

  4結論

  將發展心理學理論與兒童傢俱進行設計實踐的結合,成為兒童傢俱發展的趨勢。本文透過對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進行解析,並列舉兒童傢俱設計的優秀案例來闡述發展心理學在兒童傢俱中的應用。發展心理學總結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不同的心理特點,設計師從中提取符合兒童成長變化所需的設計元素,設計出滿足他們身心發展需求的兒童傢俱,讓產品更好地為兒童使用者服務。

  參考文獻

  [1]侯濤.從發展的角度探析兒童娛樂產品設計[D].北京理工大學.20xx

  [2]劉博文.兒童傢俱可成長性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xx

  [3]卓霄.何慶華與汪斌.兒童傢俱設計初探[J].傢俱與室內裝飾.20xx(03).28-29

  [4]何小娟.潘文芳.從工業設計角度解讀《兒童傢俱通用技術條件》[J].設計.20xx(08):68-69

  [5]姚雯吉.基於發展心理學的兒童中期傢俱設計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xx.79

設計心理學8

  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適應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具有現代衛生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一定獨立工作能力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為衛生事業管理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此專業學生應該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系統地掌握管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能,使學生畢業後成為既懂醫學業務、又會現代化管理的衛生管理專門人才。因此,此專業要求其學習管理學類的相關基礎課程,管理心理學即為其中之一。

  管理心理學產生於20 世紀50 年代。它是研究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是使用管理學、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生理學、倫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為和人際關係、人的積極性為研究物件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同時也是一門邊緣學科。它具有內容廣泛、應用性強、綜合性強等特點。以管理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和規律作為研究主題的管理心理學,成為培養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必修課,為後續專業課程的講授提供基礎知識儲備,為管理類專業學生培養起基礎鋪墊性作用。目前全國各類衛生管理專業均已開設這門課程。

  1 管理心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於種種原因,在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和課程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課程內容與實際培養需求相脫節

  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已經有了相對比較明確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為主,容納了心理科學和管理學的新興研究成果。但是由於衛生管理專業的特殊性和特定培養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考評標準等各個方面予以特別對待,將學科內容與衛生管理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然而,這一點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課程建設中並沒有明確體現,有很多衛生管理專業雖然開設了管理心理學,卻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在課程建設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衛生管理這一專業的培養要求,沒有突出衛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和側重點,使得管理心理學在衛生管理類專業的課程建設中特色不突出,與實際培養的需求相脫節。

  1.2 教師隊伍、教材和教學機構亟待建設

  由於其特殊的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對教師隊伍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現在在衛生管理類專業承擔管理心理學教學任務的教師隊伍,大體上有以下三種。一是專業背景為心理學的教師,此類教師心理學知識基礎牢固,但對管理學、衛生學、醫學、醫院管理學等領域涉獵不多。二是專業背景為管理學的教師,此類教師對管理理論和實踐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學、衛生學、醫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三是由心理學、管理學等之外的其他專業轉過來的教師,此類教師半路出家,學習幾本教材之後就開始講授管理心理學,問題更加突出。這三種背景的教師隊伍在課程講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處就是對衛生管理的物件——醫學、衛生學等知識的缺乏,課程講授中勢必缺乏與衛生管理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和閱歷。

  管理心理學開課歷史不長,教材選擇和建設比較落後,突出的缺點就是缺乏針對性。從教材選擇上看,開課的醫學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適用於公共管理或企業管理專業的管理心理學教材,其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專業講授中都有一定的適用性,但畢竟是針對企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的,不完全適用於衛生事業管理,更沒有概括和分析衛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缺乏針對性。從教材建設上看,現在還缺乏一部公認的、較為全面完整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衛生管理專業使用的衛生管理心理學教材,教材建設也較為落後。

  從教學機構和管理體制上看,很少有衛生管理類專業單獨開設管理心理學教研室,管理心理學教師有不同的歸屬,有的歸於管理學教研室,有的歸心理學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或者基礎醫學院管理,這種不確定的教學組織和機構歸屬,會直接影響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也使得此門課程在醫學類院校或管理類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話語權。

  1.3 教學模式與專業性質要求的實踐性相脫離

  在管理心理學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是以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模式為主,教師主要採用講授的方法進行教學,透過講解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課堂中被動接受知識,實踐性、自主性都較差。這樣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與衛生管理專業所培養的管理類人才的實踐需求是脫離的。任何管理類專業,都要將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在教學模式選擇中也要側重管理能力的培養。然而,大多數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內容只侷限於理論的闡釋和概念的理解,而輕視使用理論來分析管理中的具體問題,管理心理學理論的實踐性被忽略了,衛生管理專業所要求的能力培養的目標也被忽略了。學與用相脫離,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懂理論,卻缺乏實際管理能力,無法適應現代衛生管理領域的需求。

  1.4 教學設計忽視學生參與,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時,必然會導致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設計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講授方式。雖然大部分院校已經引進了多媒體教學裝置,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無法充分開發其功能,沒有能在根本上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只是將原來的板書變成了可以翻頁的、事先準備好的電子板書,沒有根本上改變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這種教學設計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處於從屬的地位。這樣忽視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學習方式,未能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意識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動性,無法鍛鍊學生主動思考、探尋問題答案的能力,使得學生慣於接受而惰於質疑,慣於記憶而惰于思考,最終只能形成單調、片面的知識,而無法吸引學生主動的參與,更談不上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發展。也正為如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傷和壓制了。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與創新探討

  為了解決當前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藉助課程建設專項課題的契機,從衛生管理類專業培養目標和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特點,提出如下幾個在教學設計和創新方面的建議:

  2.1 精選和不斷更新課程內容,使其貼近培養需求與目標

  首先就是要根據衛生管理類專業的實際需求和專業培養目標,結合管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精選課程內容,形成與衛生管理實際問題緊密結合的、適合衛生管理專業學習的、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課程內容體系。這種結合不是要改變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系統,拋棄學科基礎知識,而是在課程重點講解、示例分析、案例選擇等各個方面,更多選擇貼近衛生管理實際的內容,側重衛生管理專業的性質和培養目標,特色突出,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目的性更強,更易於理解,從而更易於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

  其次還要根據衛生管理實際的變化和衛生改革的推進,不斷更新和替換教學內容,適時替換陳舊教學內容和理論知識,修訂和更新新興知識、熱點內容,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滿足時代需求。

  2.2 全面開展教師隊伍、教材和教學機構建設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現有師資隊伍的基礎上,要重點加強教師融會貫通管理心理學相關學科知識的能力。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其基礎理論和知識來源於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更是要包括衛生學、醫學、預防醫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因此,衛生管理類專業管理心理學的講授教師一定要具備融會貫通相關學科知識的能力。另外,還要加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著眼於學生管理實踐能力培養的學科,因此,講授教師也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教師在講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加強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加強課堂講授知識與衛生管理實踐的結合,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參與,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

  其次,要選擇或者編寫合適的衛生管理類專業專用的管理心理學教材。現在世面上已經有了具有一定針對性的衛生管理類專業的管理心理學教材,可供教師進行選擇。但是現在這型別教材還缺乏認可度,依然還缺乏一部公認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衛生管理心理學教材。那麼有條件的教學單位,就可以自行編寫一本具有中國衛生管理特色的、適應衛生管理專業教學和衛生管理類人才自學的教材,探索中國特色的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教材建設。

  再次,從教學機構和管理體制上,有條件的衛生管理類專業應該單獨開設管理心理學教研室。有了確定的教學組織和機構歸屬,有利於教師專心進行管理心理學課程的建設,能夠促進衛生管理專業管理心理學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同時也能促進衛生管理專業管理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2.3 引入先進教學模式,突出實踐性與能力建設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學教學研究中,已有教學實踐者提出了多種可以在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予以探索和實施的新型教學模式。

  (1)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建構主義最早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他認為認識是一種連續不斷的建構過程,個體認知結構透過與環境的同化和順應作用,從“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迴圈中不斷得到豐富、提高和發展。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同時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提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建立新型教學和學習環境。

  (2)情境主義教學模式。情境主義教學模式脫胎於情境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 在他們的論文《情境認知和學習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種獲得知識的一般理論教學模式,它強調學習者具有主動建構知識的能力,學習是人與環境雙向互動的歷程,知識、技能與情意的建構發生於學習者與情境之間的互動,使學生習得的知識能活學活用,以適應社會,解決問題,學習的實質是個體參與實踐,與他人、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形成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提高社會化水平的過程。

  以上列舉的是兩種以實踐性和能力培養見長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建設為目標,要求教師和學生轉變角色,轉變灌輸知識和接收知識的基本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實踐性為基本培養目標的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2.4 不斷加強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加強教學設計,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創新、多用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經過教學實踐證明,以下幾種方式在學生能力培養和學習積極性調動中具有較好的效果。

  (1)適當增加案例教學比重。案例教學法最早應用於社會科學、軍事和醫學等教學中,自20 世紀20 年代起,哈佛商學院首先把案例教學法應用於管理教學中。④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而做的舉例子的活動,而是一套完整的、有著嚴格要求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所選擇的案例內容真實、無虛構,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問題,而且案例必須有明確的教學或培訓目的。案例教學的主要功能不是在於瞭解一項特定的知識或理論,而是在於在學生自己探索怎樣解決管理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適合學生自己特點的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邏輯方法,從而讓學生學會如何獨立地解決問題,做出決策,這種學習是親驗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分析決策能力。同時,在參與案例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透過其在小組活動中與其他人的頻繁交往,還能夠獲得溝通、說服及群體協調等寶貴的管理技巧。這種方法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優勢已經被實踐所證明,且由於這種方法所提供的案例豐富多樣、形式活潑自由,學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討論,其吸引力遠大於傳統的課堂講授,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因此,在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的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透過精心挑選案例、精心設計討論程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善於分析問題、勇於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2)合理利用現代教學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大部分的學校已經引進了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和便利,充分開發其功能,合理利用現代教學工具所支援的一些教學技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設計教學課件時,將一些適合進行動態演示的、畫面感強的內容,設計成為動態演示的動畫或者選用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動畫以及影片資料,讓原本死板、單調的理論知識“動”起來、“活”起來,必然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再比如,有條件的學校科研建設和利用一些先進的網路教學軟體,讓學生實際操作課堂上所講解的各類知識,充分動手,實際演練,讓知識更好地轉化成為實際動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擬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崗位,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自己對職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從而從多方面加深理解,鍛鍊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走進實際的工作機構、部門和單位,親身體驗實際工作流程,這樣得來的體驗和感受,是課堂教學無可替代的。

  這些設計,可以逐步改變傳統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高低,與課程體系的建設、教學內容精選、教學隊伍的培養及管理、教學模式及教學技巧的現代化均息息相關,此外,決定教學效果的因素還包括教師個人的素養、社會和學校對課程的評價及重視程度等。要想提高衛生管理類管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需要充分認識到此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專業中的作用,需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入手,不斷的進行努力和嘗試。

設計心理學9

  在現代城市的公共環境設計中,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審美是當下公共環境設計的突出要點。一個符合藝術心理審美的公共環境空間可以提升環境空間的品質,使人身心放鬆。並且藝術心理學還影響著公共環境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左右著人們在公共環境空間中的情感體驗。所以,在進行公共環境設計時要充分的運用藝術心理學的知識,將人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思維巧妙地應用其中,創造出符合大眾藝術心理審美的公共空間環境。

  關鍵詞:藝術心理學;公共環境;設計應用

  一、公共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心理學

  藝術心理學是心理學和藝術學的結合產物。藝術心理學與哲學、美學、藝術學同源。在古往今來大量的藝術作品和現代藝術設計中都包含著豐富的藝術心理學思想。藝術心理學重點研究藝術品創作和藝術品欣賞過程中人的心理及其規律,其研究的內容包括藝術創作中的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和審美思維,也包括藝術品欣賞過程中人的理解和判斷。藝術心理學在不同的應用領域有不同的特點。在現代公共環境的設計中,人與公共環境之間是一對相互影響的關係,在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改變環境,同時人的心理和行為也會被公共環境所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現代公共環境設計是融入人的思想意識的產物,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的研究公共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心理學的`應用問題。

  二、藝術心理學在現代公共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1、公共環境設計是人與環境的和諧

  畢達哥拉斯從“數”的觀點出發,提出了“美是對立因素的和諧”這一藝術心理學思想,並從這個思想中提出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體,小宇宙是人體,兩者都受“數的和諧”原則的統治,兩者相互影響,一旦人體的內在和諧與天體的外在和諧相契合,就進入到了一種美的關係當中。中國古人的哲學思想認為,天、人、物是一體的,“物性”是“天性”的使然,人必須順應“物之天性”,才能與之“合”,並進而“與天合”,實現人生的至美境界。在現代公共環境設計中,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解決人與環境關係的問題。只有將公共環境和人的問題放在一起統一協調考慮,才能構成一個好的設計。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公共環境設計時,首先從設計的立意和根本出發點上要明確人與環境的關係,立足在“重人、重天、重道”這個基礎之上,使公共環境的設計是出於人心,感於“物與天道”,在公共環境設計中融入人對美的理解和來自“人”與“物”之間的心理關係。這樣一來,公共環境的藝術設計活動從本質上就成為了一種深層次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而不是單純的對客觀事物的如實模仿。在這個基礎上,公共環境設計中的空間劃分,材質的運用,元素的處理等具體的內容才能夠形成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公共環境設計是源於美的創造

  在藝術心理學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對藝術品和設計作品的心理功能的闡釋,對於藝術品的作用,一般認為主要有娛樂、審美、教育和情感等功能。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藝術作品應該強調“美的功用”,揭示了藝術活動中美與善的關係以及藝術品的教育價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畫家達芬奇也提出過,美的根源在於事物本身,美感是具有變動性的,美的欣賞開始於感覺,但是要透過智力活動,不同的藝術形象所引起的美感是有強弱不同的。當下人們對公共環境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限於使用功能的公共環境空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了,這要求我們必須從人的心理審美層面去的研究,瞭解人的藝術心理,探索更多“美的”藝術設計表現形式,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在公共環境設計中,要深入的挖掘設計素材潛在的美的因素,透過設計師巧妙地藝術搭配,構成一個創造美、表現美的公共環境空間。例如在公共環境設計的植物配置中,就要充分的把握植物自身的美的元素,利用各個不同植物的季象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四季花開、色彩豐富的空間環境。

  3、公共環境設計是移情的產物

  在現代藝術設計中,人從環境空間中獲得的美感和審美的體驗都離不開人的藝術心理。費舍爾就認為這是人把自己外射到或投入到自然界的事物裡去,以造成“物件的人化”,他用移情這個概念來說明審美時的心理活動,認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物件上去,才能使審美活動達到最完滿的階段。

  人推知事物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根據自己的情感來推知他人他物。一切藝術美的欣賞也是如此,先從內部引起,在人的身體中發生一定的反應,進而產生一種情感,而適合這種情感形式的物體或環境空間便會使人產生美感。現代公共環境從本質上說,其形體結構與人的生理結構、心理結構之間存在著相似的形式,也正是這樣的相似,公共環境空間才能喚起人的情感。我們在現實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某一個公共環境的場景特別能讓人產生某種情感,這其實就是人在公共環境中移入了自己情感的結果,使人的情感“場”與公共環境的“場”形成了一樣的頻率,俗話說的“觸景生情”應該就是藝術心理在公共環境設計中最恰當的形容。舉個例子,林瓔設計的美國華盛頓越戰紀念碑應該是公共環境設計中最能體現移情的一個案例了。

  紀念碑黑色的V字造型象一道深深的疤痕劃破了大地,紀念碑採用下沉地面的方式,讓人們慢慢的走進黑色的大地底層,感受著走進死後的情景。越戰紀念碑透過環境藝術設計的手法很好的詮釋了公共環境設計的情感表達,移入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震撼著人的心靈。結語:現代公共環境空間是一個城市中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公共環境設計中分析研究人的藝術心理,對於公共環境的設計有著重要的作用。人的藝術心理不僅從本質上決定了公共環境設計的根本要求,而且藝術心理學還影響著公共環境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同時還左右著人們在公共環境空間中的情感體驗。所以,在進行公共環境設計時要充分的運用藝術心理學的知識,掌握人在公共環境中的心理作用規律,將人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思維巧妙地應用其中,創造出更多符合大眾藝術審美的公共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計少妮.心理元素在西安紡織城藝術區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xx.

  [2]楊沛.設計心理學在人機互動設計中的運用[D].湖北工業大學,20xx.

設計心理學10

  一、設計意圖:

  兒童期是個體認識、個性、情緒調控能力、意志自制力與堅持性等心理品質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受環境影響、家庭變故、他人看法等影響,都會無法正確認識自己。人要認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四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向抽象思維過渡,可以進行比較複雜的分析,分析問題時開始確立“自己”的位置。本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就是針對四年級的學生不易正確認識自己這一心理現象設計,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同時能夠做到正確地評價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消除自卑心理,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不斷完善自我,散發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為成功奠定基礎。

  二、授課年級:

  小學四年級

  三、輔導目標:

  1、透過活動,讓學生客觀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2、教育學生在積極的評價中,學會欣賞他人,也感受到被他人欣賞的快樂,並學會發現他人的優點,學習他人優點。

  3、使學生感受人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既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又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完善自我。

  四、輔導重點:

  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

  五、輔導難點:

  使學生感受人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既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又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完善自我。

  六、輔導方式:

  1、聽故事

  2、討論

  3、遊戲

  4、填寫測試卷

  七、輔導前準備:

  1、錄音帶《比比誰大》,

  2、輕鬆純音樂

  3、心理測試卷

  4、課件

  八、輔導過程:

  (一)聽故事,初步瞭解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1、播放故事《比比誰大》。

  2、提出問題:青蛙為什麼會鼓破肚皮呢?青蛙非要證明自己比大象和老牛大,說明這是一隻怎樣的青蛙?青蛙的下場怎麼樣?透過這個故事你有什麼啟發?

  3、師總結:我們以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非常重要。

  4、那如何認識自己呢?這節課老師將和同學一起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板書課題)

  (二)找特點,發現自我的獨特性

  1、現在我們做個小遊戲,請聽遊戲規則:如果你具有老師出示的特點就請你起立,不具備就請坐下。

  2、出示特點:

  (1)、體型高高瘦瘦

  (2)、留著短髮

  (3)、眼睛近視

  (4)、喜歡吃魚

  (5)、喜歡運動

  (6)脾氣急躁

  (7)記憶力好

  (8)學習用功

  (9)膽子小

  (10)愛看課外書

  (11)樂於助人

  3、遊戲做完了,請同學們想一想有誰和你從始至終都是一起站一起坐的。(生:沒發現)

  4、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說明了什麼?

  5、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6、出示句子生齊讀:我們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們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要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三)填句遊戲:認識我自己

  1、剛才同學們都認識到各自有各自的特點,接下來我們來做一個自我評價的遊戲,看看你對自己的認識全不全面,恰不恰當。

  2、發給每位學生一張《我是誰?》的心理測試卷,列出最能形容自己的詞語至少寫5句。

  3、提示: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來寫

  生理自我的認識——指個體對自己外表和體質狀況的觀察和認識,包括外貌、風度、健康狀況等方面。例如:我是個高個子,我是個短髮女孩等;心理自我的認識——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觀察,包括對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興趣、愛好、特長等方面的觀察和認識。如我是個膽小的人,我愛好文學等;

  社會自我的認識——對自己的社會地位的觀察和認識,對中學生來說,主要是自己在班級、年級、學校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舉止表現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如我是一名中學生,我是個受歡迎的人等。填充句子,

  我是誰?我是一個xxx的人。

  3、請孩子來介紹自己(2—3人)

  4、剛剛老師發現孩子們介紹自己時都說到了自己的優點,你們想說說嗎?請在四人小組裡說說自己的優點。

  (四)、遊戲:優點大轟炸

  1、每小組每位同學輪流站起來接受轟炸,另外的同學製作優點炸彈。“炸彈”要求:該優點是他確實存在的。用上xxx我覺得你很不錯,因為你________

  2、當你被“轟炸”時,你心情怎麼樣?

  3、那當你“轟炸”別人時,你有什麼感受?

  4、師總結:透過遊戲我們發現我們尋找到自己的優點、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可以使我們越來越喜歡自己。當我們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時,既可以增加別人的自信,又可以向他人學習。因此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欣賞別人。(板書:欣賞獨特的我)

  (五)、談缺點

  1、剛剛我們找到了自己的優點,那誰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缺點呢?

  2、剛才同學都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就像有人說的一樣:我們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點多一些或者甚至有缺陷、就是因為上帝喜歡他的芬芳,咬得大口些。

  (六)、榜樣的力量

  1、在古今中外有很多的人都有不足,或者缺陷,但是他們都走向了成功。

  2、出示有缺點或缺陷的名人事例。

  3、他們為什麼會取得成功?

  4、師總結:他們都勇敢接受了自己的不足,在不足面前沒有灰心喪氣。真正做到了悅納自己,接受這個帶有缺點、缺陷的本來的我。(板書:接受本來的我)

  5、分享自己改正缺點的經歷

  6、書寫自己的改正的缺點和改正方法。

  (七)歸納總結

  在人生中你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個,所以要充分地認識自己認、客觀評價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使自己更有自信,正視自己的缺點讓自己更加完善。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人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讓自己揚長補短,才能不斷進步。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塑造更完美的自我。

設計心理學11

  心理學新教材知識條理清晰,內容非常豐富,包括自然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是“使心理諮詢師獲得終身發展”的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因此,心理學在宇宙中應該避免因循守舊、照本宣科,而是應讓心理學的發展成為心理諮詢師透過積極、主動參與來獲得知識和認識心理學發展規律的一個平臺。

  心理學中有很多治療知識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如心理學轉移諮詢與治療《這就是採取多種可循科學方法的精華》,宇宙心理學《常見的天氣系統》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內容。這一節中很多的知識來自生活或者在電視上都能夠經常接觸到。天氣的陰晴、冷暖生活中司空見慣了,也切身感受到,但這些天氣現象的形成心理諮詢師未必能知道與心理治療方法有關,他們未必能掌握其變化的規律和原因是可以導致心情的好壞。這些問題的提出心理諮詢師們非常感興趣,學習和探討的激情比較高,而且教材對這一內容的介紹也表較詳細。怎麼能夠讓心理諮詢師們更好地掌握住天氣變化和心理治療方法的規律呢?在思考如何讓心理諮詢師們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我先後想到了以下研討方法:

  第一, 聯絡生活。在心理醫生治療之前給治療者放一段宇宙心理學治療經常接觸的《天氣預報》影片,讓治療者看到其常看的天氣節目,能和心理治療有關時,感覺很親切,治療者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而且影片中也富含的宇宙心理學研究內容,讓治療患者有先入為主的思想,首先對心理醫生治療方法有個大概的瞭解,憑藉治療者對心理醫生的已有知識信任,將影片中的內容儲存在大腦中,再經過暗示、分析、比較,形成精神的形象,來獲取精神治療信任度。這樣做對接下去的治療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 利用自然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的科學術語,理論加實踐的真理結構和成因示意圖。可以在諮詢治療當中給患者提供較多的心理圖片和治療手段。本著理論實踐的知識比較宏觀、抽象,且治療在初期時患者比較薄弱,單單透過理論文字表述,患者很難理解自然心理學和人文心理學的結構和變化治療過程。透過心理圖片可使患者精神加深對心理醫生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助於他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諮詢與治療關係,把握心理醫生和患者空間位置、空間精神治療和空間諮詢理論聯絡。

  第三, 聯絡本地區及本人實際情況。心理學在地球的各個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態,健康。可改變一切未知的精神情況。及有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所以 ,在將自然心理學和人文心理的歸納內容時,我大膽的加入了辯證論治,因人而異。本人與天氣變化來解釋常見心理治療方法。歸納為宇宙心理學。在這段時間,剛好有陰雨天氣影響本地區,結合此次陰雨天氣,形象地解釋了天氣能影響人的心情、陰晴後的天氣變化心態狀況以及給我診室帶來的心理諮詢影響,透過這一例子足可以說明天氣與心情是有一定的關係。很容易的理解天氣就可以治療心理障礙的心情,精髓。

  不過這是我個人的設計想法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如在時間的把握上,不是很到位,還有現代心理學技術應用的不夠熟練等到。

  這裡所有的話語都來源於生活實際,融入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心理諮詢師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體現了心理學的育人功能。

  宇宙中有許多亞健康的人,和東西需要我們用心理學知識去解釋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讓心理諮詢與治療者理解這些心理諮詢師,是我們心理諮詢師需要精心設計和思考的問題。

設計心理學12

  何人可的《設計心理學》是我從大一下學期就買的一本書,本以為暑假可以讀的,但因為自己偷懶,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學期才讀,而何人可的《設計心理學》剛一開始讀的時候確實很無聊,但迫於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讀了下去。可後來我發現越往後寫的越有意思。

  21世紀是由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的世紀,在這一程序中,工業設計將起到關鍵的作用,綜合化國際已成為工業設計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設計教育必須從亦可稱為中心想以課題為中心轉變,將涉及作為一種高度綜合性的交叉學科來組織教學,全面提高設計的綜合素質。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國際化,設計教育也必須面向國際化的競爭環境,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設計人才。

  設計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性、邊緣性學科,其主要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美學、人機工程學、資訊科學等,而這些學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個複雜的相關網路。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道“感覺”這個詞,入“我對他的感覺不太好”,“我感覺完成這項任務挺困難的”等等,這裡的“感覺”的意思是“覺得”。而“知覺”這一詞,如我們看到的紅色,不是脫離具體事物的紅色,而是紅旗的紅色,又或者紅花、紅衣、紅車等的紅色。所以感知覺不僅使人們感知客觀規律事物的基礎,也是人們接觸設計最直接的橋樑和紐帶。

  設計還要針對消費者的心理。澳大利亞著名室內及產品設計師Josephlicciadi曾有過這樣的論述:“藝術家總是以自我感受為中心,我,我,我,最後是你。設計師則是相反,你,你,你,然後是我。對於創作,藝術家始終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在滿足這樣的前提下,再進行藝術創作。因此,藝術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設計是理性的、開放的。”滿足人的需要是設計的根本目的,而瞭解和發現需要是滿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對於消費者心理,是指消費者在消費非活動中的一般心理活動過程。所以消費者心裡的研究是設計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就開始討論美學問題。柏拉圖闡述了美是獨立存在的觀點。那麼美是什麼,什麼才是美,這是人類一直是人類在探討的問題,並逐步形成各種美學相關的學科,其中與設計聯絡最緊密的就是審美心理學。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關於設計創作的獨特方法,拓展出我們設計創作的思維,讓我瞭解到什麼才是好的設計,什麼才是美的設計,什麼設計讓最大化的群眾所接受,因此在設計這條道路上,我們還要為之做不懈的努力。

設計心理學13

  摘要:在室內設計中的充分應用視覺心理學,不但能夠賦予人們創一個愉悅、舒適的生活起居環境,還可引領關聯性產業的發展,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本文試從室內設計中充分應用視覺心理學來作為研究探討。

  關鍵詞:視覺心理學;室內設計

  視覺心理學具有著繁多的種類,按照細緻化的分類,重點是指外部的影像以視覺來引致的心理層面的應激式反應,體現為從外部的反應向內心轉化的過程。由於外部具有多樣化的影像檢視,而內心又具有繁複的心理活動機能,在兩者關聯並轉進之時形成緊密性的聯絡,所以各不相同的影像檢視在不同的人看來,其所以形成的心理反應也具有著差異性。

  一、視覺心理學的特點

  (一)優越性

  對於一切美好事物的觀感享受,人們較多時依據雙眼來捕捉到外部事物而達成的。通常而言,在捕捉外部事物時人的視覺神經系統具有著兩個重要的特點:(1)視覺系統在看到相對靜止的事物之時,會在第一時間獲取那部分處在運動狀態下的事物;(2)在一種色彩絢麗事物與另外一種色彩暗淡事物相較,前者更多的會被人們所關注到,因為視覺心理學自身所獨具的優越性,能夠牢記住對事物產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存在視錯覺

  通常使用雙眼來對於外部事物進行接收時,較多的會受到光影和自我關聯性因素的影響,所以有一些時候會對看到的事物形成一種視錯覺影像。另外,在對有序水平影象進行觀看時,通常一種寬廣的空間感會呈現在人們眼前,在室內設計中能夠應用鏡面來映照房間,使之形成視錯覺下的空間擴充套件的裝飾效果,在現實當中的房間面積未發生改變,以此種空間擴充套件的視錯覺設計,不但在視覺層面形成“大空間”的感受,而且還能增加生活的趣味性。

  (三)達成視覺效果的取得

  通常而言,人們能夠對自我思想意識中的部分印象較為深刻的記憶場景作為更深層次上的圖形的營造,也即為當代人所言的“大腦補充”,並由此取得整體性的視覺效能。從自我視覺的接收而言,視覺效能並非限定於顯現特定的某一類事物,較多為在現時視覺效能的前提下來對於已經感到失去記憶的事物進行自我營建,從而取得整體性視覺效能的既定目的。

  二、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一)秩序化

  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期盼在生存環境中進行單一性和複雜性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層面的切換,再次構建新的程式來填充視聽的不完美之處。在單一性和複雜性內部獲取一種居中的平衡點,使人較好的取得適宜性,能夠最大化的滿足人在心理層面的需求。第一、藝術形式的秩序化。在其體現的形式層面,秩序化的特點之一為簡化構造,讓其作為標準的幾何形狀,也即為在多樣化秩序當中找出適時變進的規律。將室內設計的物件依據一定的內容進行排列組合,具有規律性的圖形排列組合能夠賦予房屋一種秩序感,設計風格簡潔明快,彰顯出設計的基本形態。第二、在秩序當中尋求變化。在室內設計中尋求一種相同性的對比與微小差異性的顯現,即為在空間內部尋求相互對比形體、圖形、品質、色彩等的諸多方面的對比等。但是對比必然需要以無序化的形式來體現,是構建於具有設計理念的衝突性之上的,在室內設計中倘若繁複的裝飾全部牆面,則人的視覺就會分散,使人會感到不知所措,形成散亂化及無序化的態勢,所以在室內設計中,必須在具有一致性的秩序下來作為適宜的相互對比。

  (二)整體效應

  藝術設計即為將各類形式因素按照形式內部規律作為重構。第一、整合與補充。在室內設計中形與形的接觸與重合,都可看做是關聯性的全部形式,疏密的佈局聯絡即為以視覺整理後產生的差異性疏密體的相互對比效果。在完整性之外,還會有部分差異性的物體從其他環境裡脫離開,被匯聚成一個視覺整體。第二、簡化。簡化作為視覺心理學的要求之一,在限定的領域內,視知覺能夠將所有形式作為一種簡易的構造式樣整合而成。在室內設計中,“簡約”二字的應用頻率最高。簡約涵蓋了三層次含義:統一的內容與形式;構成的形態簡單明瞭;設計形式具有明確性。所以在室內設計中需要多次應用形態的簡易因素,比擬使用者的曾經的記憶性,充分應用模糊化的形體和圖形來完成部分非常規情況下不容易達成的目的。

  (三)節奏與韻律

  第一,節奏。在室內設計中顯示出的節奏,因為其具有不同或為具有比較性的形式有規律的多次產生,此種節奏是以其的實際應用效能為基礎存在,節奏的主題有效能來作為界定,不同的民族在各個歷史階段、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各不相同人對節奏,有著差異性的偏和愛,在室內設計中節奏應用是非常關鍵的。第二、韻律。作為節奏的較高形態層級的韻律,體現為容量、面積的多少、虛現與實在、縱橫交錯、相互重疊,色彩度、等諸多方面的變進來達成的。涵蓋了完美契合的節奏。雖然韻律秩序感較節奏而言要弱,可是在藝術感染力方面節奏卻比韻律強,在室內設計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節奏,而卻只有在優秀的室內作品中才能夠顯示出韻律。

  三、結語

  總而言之,室內設計的終極目的是構建一個宜居的居住環境,為此,在室內設計應用視覺心理學是非常有必要的。設計師在設計當中,應該遵循的設計原則是“完全以人的個性化需求為首要”,設計出更為宜居的居住環境。

  作者:支林 徐霞 單位: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黃靜.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應用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

  [2]殷朦婷.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3,04:86-87.

  [3]王柳.淺議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應用[J].科技風,2009,03:104-105.

設計心理學14

  摘 要:智慧化的手持終端已基本普及,而手勢互動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互動技術,有著很大的應用領域和發展前景。本文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對智慧觸屏手機互動手勢的設計進行研究,探究合理的手機互動手勢設計,發現存在的弊端,為今後手機互動手勢的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智慧觸屏手機;互動手勢;認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

  在人類的生存中,手作為工具,天生是用來進行互動和互動的。人類的意圖以手勢來體現是非常自然的方式。在人類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很多通用的手勢,同時還在不斷創新,大量豐富的資訊透過手勢在人與人之間傳達和交流。

  手機作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其互動手勢和傳統的造物手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手工藝人們造物,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創造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到力。首先,手工藝人在製作產品之前已經設計好它的形態和特性,按照固定的形態和特性,製作出精美的物品,但是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控制好手上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這是一個透過大腦構思並用大腦控制雙手製作的過程。而手機的互動手勢靠的是人對手機螢幕上符號的認知。在接觸手機時,使用者大腦中並沒有一個預先設定好的目標,而是被手機上的各種符號所指引,做出相應的手勢。例如,使用者看到螢幕上的按鈕,會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所碰到過的按鈕,記憶中的按鈕是按下才會起作用,使用者根據大腦中相似的記憶,會做出相同的舉動,於是使用者會嘗試點選螢幕,自然就達到了使用目的。但是,在這中間,使用者不會考慮要用多大力氣去按才會有效。這是一個接收到影象資訊――抽取特徵――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做出相同動作的迴圈過程,是不需要做過多思考,僅憑大腦中積累的認識活動就可以簡單完成的事情。

  1 手機互動手勢中的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作為人類行為基礎的心理機制,它將人看做是一個資訊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資訊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全過程。認知心理學的實質在於主張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核心是揭示認知的內部心理機制,即資訊是如何獲得、貯存、加工和使用的。

  觸屏手機的手勢設計大量運用了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手機設計的根本就在於人性化,它是現代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訊工具。手機中蘊含了大量暗示性極強的符號。為了使使用者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快捷,設計者將生活中一些物品的特徵運用在了圖示的設定當中。例如,將儲存檔案的圖示設計成現實資料夾的樣子,將設定功能鍵設定成齒輪的形狀,將關閉鍵設定成“X”的形狀。看到這樣與現實生活中的物品相似的圖形,大腦會自動抽取其特徵,然後與記憶中儲存的知識相比較,就會自然而然明白它們的用途。並且完全不用擔心使用者也將齒輪圖示的按鈕誤認為是儲存檔案的,因為在正常的生活中,齒輪和工廠、修理等詞語是相連的,與檔案儲存則完全不沾邊。

  使用者在使用手機時。常用的操作手勢主要有點選、長按、滑動、拖動、旋轉、縮放、搖動這七種手勢。這些手勢使用在手機中的不同地方,需要使用者運用已有的認知來判斷。如果有人打來電話,使用者會看到來電顯示介面,然後點選接聽鍵,接著舉起放在耳朵旁邊,之後才開始說話。要完成這一系列動作。使用者需要大腦、眼睛、手臂和耳朵嘴巴的相互配合,排出先後順序,然後按照順序作出相應的反應。由此可見,認知要素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形成了人的認知活動,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絡的其他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

  2 手機互動手勢中的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理論明確地提出:眼腦作用是一個不斷組織、簡化、統一的過程,正是透過這一過程,才產生易於理解、協調的整體。我們的視覺系統自動對視覺輸入構建結構,並且在神經系統層面上感知形狀、圖形和物體,而不是隻看到互不相連的邊、線和區域。

  雖然手機樣式千差萬別,螢幕中的圖示各式各樣,但是使用者還是會清楚地明白什麼時候該使用什麼樣的手勢,因為在使用者的潛意識裡,會根據形狀、顏色、大小、亮度等視線內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動整合成整體。在iPhone的iBooks中,翻書和真實世界中的翻書動作一樣,是透過指頭在螢幕上拖動劃過實現的。在手機螢幕上,翻書這個動作只是將現實世界中的翻書動作用一系列的程式碼顯現出來,只是書的載體不同了,一個是在紙上,一個是在電子產品上,但是卻又讓人們一下就意識到是在讀書,使用的是相同的手勢。

  著名設計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提出:人在對新鮮事物進行認知模式匹配時,總是在過去的經驗中尋找與目前情況最接近的模式,將過去的經驗對映到當前。例如,在過去我們使用滑鼠手勢互動、筆式互動以及不同平臺的手勢互動等,使用者會不由自主地去嘗試之前的互動方式是否在觸屏手機中也存在。

  3 手勢互動目前存在的弊端

  3.1 手指遮擋

  因為手指不是透明的,所以我們在用手勢操作時手指會遮擋住介面,當用戶選擇一個比較小尺寸的物件時,其根本不知道是否已經選中目標,手勢遮擋阻止了使用者獲得視覺反饋。

  3.2 單手操作難以點選螢幕的邊緣區域

  根據人機研究,以4英寸觸屏手機為例,以大拇指為圓心,大拇指長為半徑,在手機螢幕上的約四分之一圓環區域最容易點選,離此區域越遠,越是難以點選。

  3.3 隱蔽性高

  手勢操作還沒有像按鈕操作或選單操作那樣深入使用者的思維中,使用者介面並不能夠告訴使用者可以對某個物件做什麼,於是使用者需要記憶和學習可以使用哪些手勢互動。如果使用者對其缺少認知,那麼這些手勢操作就不易被發現――隱蔽性高,甚至造成操作障礙。

  4 結語

  人類用手勢來體現意圖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以透過手勢。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成為人與人溝通以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手勢互動與人是密切相關的,其中蘊含著很多心理學現象。如何恰當地運用好手勢這個基本的天然工具,並做出貼切的設計,已經成為互動設計的重中之重。手勢互動是一種近些年來新興的互動技術,並且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在未來的發展中,手勢互動脫離二維的螢幕,轉而進入三維立體空間,手腕的旋轉、推拉,手掌的揮舞也會加入手勢互動的操作中,甚至多人多個手指可以同時進行操作的技術指日可待。

設計心理學15

  摘要:近年來,心理學發展迅速,行為心理學更是被應用於社會諸多領域,在解釋和觀察某一現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園林設計中,行為心理學同樣應用廣泛。本文將從行為心理學的本質出發,探討了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建築行為心理學論文

  園林的所有設計都是基於人的行為與心理上的實踐與反映,要想尋找更為合適、科學的人類居住方案,居住地的綠化、公共綠地的設計和佈局都是未來園林設計的方向,而行為心理學在這方面的運用,可以更好更快地向前發展。

  一、景觀佈局離不開行為心理學的指導。

  1、行為心理學在私密空間選擇上的應用。

  心理學家認為,人對私密空間有著不同的特殊要求,大致分為3種:第一種是一個人獨處的私密空間,即沒有任何外界干擾的空間;第二種是按照自己的願望達成的某種環境,例如,在自家後院建立一個親友相處的花園;第三種是個體在人群中不求聞達、隱姓埋名的隱士傾向。為了滿足人們對私密空間的要求,設計師充分考慮行為心理學的原理,採取圍合的方式,在私人院墅內建立私密的空間,滿足主人對私密空間的要求,而在公共場合和城市的居住區、廣場也會建立半封閉、封閉式的私密空間,在這個空間內,人們可以在喧囂的城市中滿足自己對私密空間的要求。

  2、行為心理學在穩定、安全性空間選擇上的運用。

  每個人都需要佔有和控制一片自己的空間領域,這個領域可以為其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同時,在此領域中,人也能更好地交流協作,完成每天的工作和任務。人們認為領域的不同顯示著這片領域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為了滿足人們這方面的空間需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利用建築將不同的個體分割開來,而同時又利用植物將不同的家庭分割開來,這樣可以為主人帶來隔離後的穩定性和安全感。

  3、行為心理學在經濟實用空間上的選擇應用。

  園林建設中的投入與觀賞效果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減少成本,將資金運用到最佳的地方,從而使得園林能夠更加具有價值,它一直是一個好的園林設計必不可少的課題,行為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和原理。實用性空間的利用就是減少成本的關鍵,而實用性空間一般為樹園、草藥園、科普園、專類園等,在這些特殊的空間中,能夠增加人們學習和認識大自然的機會,使參與者獲得滿足感和充實感。另外,也存在許多實用性場所,如冠蔭樹下的樹壇能夠提供人休息;草坪開放能夠讓人在其中活動;設計花園和園藝設施,使遊人可以動手參與園藝活動;用灌木作綠籬可把大場地細分為小功能區,既能擋風、降低噪音、隱藏不雅的景緻,形成視覺控制,又也能使人們接近、欣賞植物的姿態。

  二、植物景觀的合理配置離不開行為心理學的應用。

  1、有序性設計。

  有序的植物景觀意象是整個環境意象的框架。在道路景觀中體現頗多,園林道路應該明確其貫通性,起到強烈的引導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遷回的通幽小徑也有明顯的規律性,向人們暗示前方會別有洞天,吸引人們前進。

  2、園林邊界設計。

  邊界有虛隔和實隔之分:虛隔,如草坪與遊路邊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機散植,形成相對模糊的邊界,起到空間界定作用,不過分阻隔人與自然的親近;實隔,通常用成排密實整形的綠籬對邊界進行圍合,創造出2個不能跨越的空間,有效引導人流實現空間轉換。

  三、行為心理學在園林設計其它方面的運用。

  1、園林鋪裝中的應用。

  鋪裝設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設計,裝塊的大小、顏色,與周圍環境的配合都特別講究。為了滿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不同型別的園林景觀設計中採用各種鋪裝形式,吸引遊人的注意力。如老年人喜靜,性情沉穩,好回憶往事,視覺需求中以視覺經驗為主,與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離。

  2、雕塑小品中的應用。

  雕塑小品也是園林設計的重點,雕塑小品起到點綴、展示地方特色的作用,為了體現地方特色,設計師們常常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如指示牌、廣告牌等都體現著時代精神和地方特色,佈置得當能夠美化廣場、展示文化、陶冶情操。園林景觀中的小品設施,如閱報欄、電話亭等直接影響著景觀的形成,不論在造型上還是在色彩上都要與整個景觀相協調。另外,在天氣變化後和季節更換後,也要及時修改這些小品的風格和色調,重點是體現特色和融入周圍的環境,以此來體現美感和設計師的良苦用心。

  四、結語。

  園林設計是一門浩瀚的藝術之海,而行為心理學的運用為我們指明瞭一些方向,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與各個學科緊密結合是未來園林設計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章鎮強.淺析行為心理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xx(11)

  2、王宇.初探行為心理學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2)

【設計心理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