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

  一、調查登記表

  調查時間:7月1日—7月4日

  調查方式:走訪

  調查人:陳嬌

  調查地點:略

  留守兒童家數:13戶,

  留守兒童人數:26人

  總戶數:33戶

  其中有4戶一位老人帶3個小孩,有5戶一位老人帶2個小孩,有4戶1位老人帶1個小孩。

  其中未滿週歲的留守兒童:2人;學齡前的留守兒童:6人;學前班—四年級:11人;五年級—六年級:7人。

  二、調查感受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言傳身教”這一成語也有很多人知道。但就此次調查情況看,在我們這個村組真正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屈指可數,真正做到的更是寥寥無幾。推而廣之,在中國像我們這樣的村子還有很多,比我們村經濟條件差的還不可計數,可想而知: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確實多,並且情況不容樂觀。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都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孩子讀書而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但這裡面也含有個別怕吃苦而將重任交給來人的青年夫婦。他們有些一年回家一次或兩次,有些甚至幾年才歸家一趟,只是按時寄一些錢讓小孩生活、學習,有時寄一些衣服或玩具來“滿足”這些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須不知正當這些父母自認為給了孩子富足的物質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的精神生活卻空虛得像一張白紙,他們很少享受到父母在身邊的那種溫馨與快樂,他們只能用電話線來寄託他們的情思,抑或在電話旁,在夜裡,在父母牽著孩子小手玩的電視片前淚流滿面。

  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人的行為習慣,對人的思想認知,對人智力的開發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些留守兒童,這些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整天面對的卻是沒有文化的,已跟不是時代步伐的,思想已落伍的,身體裡甚至還流淌著封建社會血液的老人。在這些老人的“薰陶”下,這些留守兒童又怎能從小養成愛祖國、愛學習的行為習慣呢?他們又怎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又怎會明白飯前便後要洗手,朋友夥伴要團結呢?走訪中我看到他們一個個臉上滿是汙垢,找不到一點白淨的皮膚,身上的衣服像抹布,那個樣子比魯迅筆下的阿Q還要讓人心酸。他們整天只知吃飯,只知和夥伴在骯髒的地上打鬧,在有青青禾苗的田中捉青蛙,或者和夥伴打架,或者跑到別家梨樹上摘梨子。

  我記得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言:“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將來要肩負起保國、興國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要。

  一朵奇葩,沒有雨露的滋潤,她將永遠不會美麗動人。

  一個蓓蕾,如果你希望她迎風綻放就需要細心栽培。

  一棵小樹,如果你期盼他成為凌雲之木就應該用心澆灌。

  一個小孩,如果你渴望他有雄心壯志,成為國之棟樑就必須精心教育和引導。

  一個人總是需要有人去發現、去欣賞、去啟發。即使是千里馬,也需要有慧眼識才的伯樂,再醜陋的石頭只要用心雕琢,也可能成為精美的工藝品。然而那些老人能堪當如此重任嗎?他們對於這些又懂多少,他們能走近、能瞭解他們孫子、孫女的心嗎?他們不能!他們有時甚至就像《邊城》中的爺爺和孫女,雖然天天在一起,雖然相依為命的他們彼此愛得很深,但他們卻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溝通。

  錢,固然重要,但好好地培養下一代更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一種民族行為和社會行為。父母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能認為培養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責任。其實,你們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歷史上很多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有他們明事知理的父母開導他們。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愛有時是孩子們成功的催化劑。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至少應有一個陪在孩子身邊教育、開啟、照顧他們,使他們小的時候就受良好行為習慣的薰陶,養成愛祖國、講文明、有骨氣、有正義感的品德。父母要做真正對孩子負責,對國家盡義務的,合符時代要求的父母。

  雖然國家現在非常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此也頒佈過一些政策,但由於受多方面的影響,很多貧困偏遠的鄉村根本無法執行,有些地方執行了,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很多人由於缺少文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其實,留守兒童這個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必須引起全社會熱切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留守兒童”這個話題完全可以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相提並論,甚至可以說“留守兒童”的問題就屬於“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一部分.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2

  一、基本情況

  我鄉全鄉有在校學生1833人,其中留守兒童達716人,佔學生總數的近40%,其中父母雙方在外打工的有42人;學習成績不穩定達86人.

  二、問題分析

  (一)學習狀況不容樂觀

  留守兒童和監護人對待讀書和教育的認識上也不容樂觀。由於監護人素質不夠高引起許多監護人對其孩子的教育都疏於管理,從對留守兒童的調查問卷結果中不難看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容樂觀,這背後主要是心理問題干擾及學習自控力較差造成的,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以小學居多,很難輔導子女功課,80%的教師認為留守兒童自律性較差,以及79%的留守兒童無人督促學習。

  (二)對親情需求較強

  根據我們調查,不難發現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大都不容樂觀,也許由於經濟原因,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次數也普遍較少,其中僅在春節回來的佔33.2%。還有11.1%每隔三年回來一次,這部分樣本主要集中在外省的打工人員,在對留守兒童採訪中甚至還發現極少數七八年未回來的例子。從留守兒童對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希望“與親戚共同生活”佔8.6%,希望“一個出去,一個在家”佔36.9%。這表明孩子當前嚴重的“親情飢渴”,儘管如此,35.6%的留守子女卻表示與在外打工的父母相處時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難,據調查,留守子女渲洩煩惱的途徑,“憋在心裡不說,寫日記”的佔51.2%,“和同學或朋友說”的佔23.5%,由於缺乏或者不願意採取與人交流這些正式的渲洩方式,過半的孩子積壓憂鬱,必然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部分主要從同齡人中獲取安慰,這樣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蔓延,甚至出現“拉幫結夥”的現象。

  (三)監護狀況堪憂

  監護既是權利,又是義務。這裡結合我鄉留守兒童實際情況,重點討論以下兩項內容:基本監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以及深層監護(對被監護人進行家庭教育)。

  1、監護人情況分析:據調查、留守家庭中60%,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親人照看,15.4%由親戚代管,儘管80%的隔代親人很高興照看留守子女,但是由於體力、知識等原因,57.1%的隔代監護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85.8%的親戚表示“不樂意但沒辦法”或“無所謂只要父母給錢”,可見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相當冷漠,大多礙於情面而照顧,我們所接觸的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這種情況。

  2、溝通是實現家庭教育的前提。而80.2%的監護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不與孩子談心”,只有11.3%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煩惱的時候和照顧我的人說”,同時54.3%的孩子還透露監護人有過罰跪、罰站等家庭暴力行為,可見雙方在溝通態度和方式上存在很大問題。在教育態度方面,58.8%的隔代親人及親戚表示“只照顧生活,別的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這說明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圍,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親戚,對孩子大多侷限於吃飽穿暖的淺層關懷,難以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三、留守兒童形成原因分析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20xx年我國農村流動人口已達到1.139億,比20xx年增加38.8%,即增長了1000萬農村流動人口,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中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開學考試問題。

  2、從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資料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佔6.7%。這其中即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兒——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3、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4、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乏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發展變化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途徑探索

  1、政府就加大對貧困人口的救助扶貧力度,讓大多數人能在家透過自身努力達到脫貧,甚至致富.

  2、加大對外出務工子女上學的投資,政府建立相應的制度,保證農民工子女在父母務工地有學上.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3

  前言

  為有針對性地對《構建和諧家庭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方法對策研究》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我們決定對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的留守兒童進行單項研究。透過上學期的排查,我校共有114名留守兒童。為了使留守兒童像其他孩子一樣有溫暖感和安全感,我們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和“溫馨小屋”兩個特殊功能室,並由黔西電廠職工和我校部分教師與他們結成了“一對一”的幫扶對子。為了使幫扶活動有的放矢,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生理、學習、生活等方面面臨的問題,我們開展了一次留守兒童的徹底調查活動。調查的方式是問卷和座談。

  情況分析:

  以上的資料統計表明,只有65%的家庭是因為經濟原因不得不外出打工,而35%的家庭則因父母無責任心,使孩子成了他們扭曲的人生觀的犧牲品。在調查中,只有一個孩子的描述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感覺很幸福”中提到“幸福”,另一個孩子描述“沒什麼困難,很開心”中提到“開心”,而大多數孩子一提到父母便眼淚汪汪,有的是因為想父母,有的是因為恨父母。

  案例一:

  李某某,男,11歲,現就讀於四(3)班。表面看上去孩子虎頭虎腦,俊俏可愛,但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他多了幾分憂鬱,也不像他孩子那樣穿戴整潔,談吐自如。這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學生”。在他一歲多時,父母便離婚了,並且雙雙都不要他,各自到外地打工並分別組建了新的家庭。十年來,孩子一直跟著沒任何收入的奶奶租房住,平時靠叔叔和姑姑每月給點生活費,勉強維持生活。他不知道父母的名字,更不記得他們的模樣,因為這麼多年來,父母都不曾來看過他。當問及“你想爸媽嗎?”他語氣堅定、眼神果敢地說:“不想,我恨他們”。

  案例二:

  熊某某,女,11歲,五年級()班。當與她結對的羅老師和她談到留守原因時,突然覺得無法填寫。因為該生說她父母都沒出遠門打工,但她家一共有五個孩子,她從小就被寄養在伯父家,很小的時候在大伯家,後來又在二伯加。孩子臉上寫著迷茫、無辜和無助。她不知道該怎樣界定自己是否留守兒童,她只知道自己從來沒像其他孩子一樣可以天天跟父母撒嬌,就算是被父母罵一次的經歷都沒有過。孩子心中充滿著怨恨。

  一、生活現狀

  調查顯示:有82名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2名孩子和姑姑或姨媽生活在一起,有5名孩子住老師家,另有一名孩子一人租房住。

  他們的生活水平統計如下:

  狀況描述

  人 數百分比

  情況分析:

  以上資料說明,多數父母外出確實能解決家庭的經濟問題,讓老人和孩子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但結合前一項的調查顯示,只有父母關係正常的家庭才能讓留守兒童得到生活上的滿足。而生活“很困難”和“較困難”的家庭都是因父母“分道揚鑣”而至。

  當中凸顯出來的隔代教育產生的溺愛現象非常明顯,導致孩子的生活習慣不良,生存能力低下。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裡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給學校教育帶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學習狀況

  透過問卷、訪談兩種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代理家長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其餘大部分中有的是沒文化,有的是沒時間,都只能是動口喊一喊,甚至連檢查的能力和時間的沒有。大多數孩子上課能認真聽講,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成績在中等。但少部分孩子卻是老師最頭疼的,要麼上課老走神,要麼不完成作業,對待學習的態度很被動,並且學習非常吃力,成了班上“拖後腿”的典型。

  案例三:

  唐某某,女,9歲,三(1)班。父母帶著三歲的妹妹到外地打工,自己與爺爺奶奶生活,在城裡租房讀書,週一至五,由爺爺或奶奶照顧自己,週末回鄉下的家。爺爺奶奶都不識字,平時不能輔導孩子做功課,也不能很好地與孩子溝通,孩子感覺孤單無助,平時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成績一直在全班之後,致使孩子越來越怕讀書,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該生在一個月內向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寫了7封信,內容摘要如下:①老師,為什麼我的成績提不高?②老師,為什麼我的心裡無時無刻想著媽媽?③老師,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好孤單?④老師,你說為什麼媽媽來了,讓親人們都不要告訴我,不讓我見她,我見了她會害她嗎?……試想,心理負擔這麼重的孩子,她該用什麼心思去學好知識?

  類似的孩子還有十來個。綜合分析,這部分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他們大多原本是可以在家鄉透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援,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心理健康情況

  孩子們因長期缺少親情關愛,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導致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一年一次的為53%,一年至兩年一次的為34%,兩年以上一次的有11%,還有兩個孩子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父母。另外我們還發現一個讓人心痛的事實,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姓名的有9人,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電話號碼的有44人。能透過電話保持每週都交流的家庭只佔22%,每月都有交流的佔40%,其餘的只是偶爾打電話或根本就不聯絡。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孩子們形成了如下幾種型別的心理傾向:

  (一)外強中乾型

  在堅強的外表下,他們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極易受到傷害,情緒不穩定。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呵護,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與父母交流,但是沒有。所以一旦看到別的父母來看望自己的孩子時,他們那顆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馬上有了反應,傷心流淚、情緒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厭學、仇恨父母。這類孩子的學習大多不夠穩定,時好時壞,受情緒影響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

  這類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為主。他們的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來說較富裕。因而這些孩子的零花錢大多比較充裕,這便使他們養成了好吃懶做、亂花錢的毛病。小賣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們的最愛。他們甚至把自己“有錢花”看成比別人強的理由,由此來填補自己缺少父愛母愛的心理空缺。

  (三)天天向上型

  這類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時間較短,靠出賣苦力或做小生意為生。他們的父母用勤勞和汗水換來還不算錯的收入,積攢著辛苦換來的每一分錢。為的是能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不走自己沒有文化的老路。這些孩子大多保留著農村孩子的淳樸和節儉,從不亂花錢,因為他們深知父母掙錢不易,所以,他們的成績一直不錯。不過,這樣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喜靜不喜鬧,有的甚至還有點不合群。

  另外,父愛母愛失常,還導致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裡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人生取向。

  四、幫扶措施思考

  1.定期舉辦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培訓班。透過培訓班,向各位監護人講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讓他們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使他們明白現代家庭教育理念,給他們展示成功家庭教育的範例。總之,讓各位監護人著重從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配合學校,有效實施家庭教育。

  2.認真按“一幫一”結對幫扶制度開展幫扶工作。定期舉行與留守兒童交心談心活動,定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學業上的個別輔導,按時督查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力爭做到:讓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學習知識的程序中,學懂、學好、不落伍,讓他們健康成長。

  3.充分發揮“留守兒童之家”和“溫馨小屋”的功能,透過和孩子談心、心理輔導,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和別的孩子是一樣的,正確認識父母不在他們身邊這一現象。同時透過“親情電話”、“親情QQ”“給父母的一封信”等讓他們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讓他們的心靈不再孤獨。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鼓勵他們勇於參與,並給他們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於集體這個家庭之外的。

  4.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定期召開留守學生會議,透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活動。充分發揮“知心話信箱”的作用,心理輔導老師要及時給寫信的同學回信,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開啟“心結”。

  5.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絡,及時把關愛、幫扶留守兒童活動中發現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形成有效的溝通模式,增強留守兒童家長的責任感。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4

  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留下了很多的留守兒童,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在暑假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 、基本概況

  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為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為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型別!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裡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為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

  因此,這個群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為優秀,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為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不全。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為53%,一年一次的為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裡,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裡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咖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裡,認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資訊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群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

  4、下大力氣最佳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程序。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5

  什麼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就是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離開父母,廝守在當地讀書的兒童。20xx年3—4月,鎮團委、鎮中心小學開展的“留守兒童”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對鎮中心小學的1284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有留守兒童174人。透過調查,我們發現,留守兒童問題頗多,主要表現為:

  一、隔代監護比例較高。目前鎮中心小學是小學階段,留守兒童中,主要的監護方式有三種:隔代監護、親戚代管、獨自生活。其中,隔代監護比例最高,有140人,佔80.5%;委託親戚朋友代管的也有一定比例,有32人佔18.4%;獨自生活的留守兒童人數相對較少,只有2人,而且均為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佔1.1%。

  二、心理、生活、學習上存在偏差。由於這些兒童還處在小學階段,他們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要經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表現心理不適應,常常思念父母,感到孤獨無助;有的承受不了學習上的壓力,拖拉作業,學習上也膽小怯懦;有的則是過早地挑起了生活上的擔子,但顯得力不從心。集中表現在:

  親情撫慰缺乏,心理問題堪憂。由於缺失父母正常的教育引導,許多留守兒童不善於與人溝通、頑皮任性。他們在學校比較自由散漫,違反校紀校規屢屢出現;在家不聽祖輩和代管親戚的話,頂撞長輩的行為。

  隔代管教不當,行為存在偏差。隔代監護,由於祖輩過度溺愛,百依百順,日子一長,孩子或多或少有過失,一旦祖輩批評責備,他們之間就有可能產生心理隔閡,嚴重的甚至鬧矛盾,造成行為上的偏激。其實他們很多事情上就有可能因拿不準主意而失誤。

  缺少學習輔導,學習效果不佳。據我們從班主任手中調查的資料顯示,留守兒童能按時完成作業的佔了72%,而非留守兒童則在98%以上,二者差距十分明顯。

  針對以上情況,怎樣使這些留守兒童有一個正常、健康的心理,作為學校,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6

  1. 藉助政府力量,充分發揮政府部門職能

  國家應該更加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發揮自身職能,為貧困地區提供教育支援,完善國家教育體制,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教育。政府要貫徹實施“三農”惠民政策,重視農村存在的問題,為早日建設美好農村和城鄉一體化採取積極措施,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讓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將來為國家做貢獻。其次,國家要加強經濟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收入,制定惠農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農村的家長可以儘量不用外出務工養家,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關愛孩子,從而減少留守兒童數量。最後,國家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建設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裝置,投入更多的師資隊伍,不斷完善農村教育水平。及時彌補農村教育的不足,達到國家總體平均教育水平。

  2. 完善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主導作用

  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對留守兒童關愛的缺乏只有透過學校的幫助來彌補,學校應該義不容辭發揮其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老師要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多與孩子交流談心,多開展集體關懷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必要的關愛,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老師要定時到兒童家庭進行走訪,及時瞭解孩子的學習跟身心情況,還要定期跟孩子的監護人交流,進行各方面的溝通,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墊下基礎,給孩子實現全面健康成長提供一個美好環境。

  3. 引起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視,發揮基層組織的職能

  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建立農村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兒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學校、家長,也離不開基層的大力支援。兒童教育是社會各階層共同的責任,村政府應該建立教育諮詢點,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暑期期間,村委會可以透過邀請當地各校大學生到農村進行三下鄉支教活動,招募大學生志願者到農村為孩子們提供學習的指導和各方面的交流,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服務工作,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習更多的知識。

  4.總結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從農民工大規模湧入城市務工開始,已經持續了將近20年之久,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阻礙了我國城市化程序的建設。國家應該採取有力措施,儘快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大力幫助,爭取早日實現我國的城市化建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係到數千萬兒童和上億農民工的重大問題,同時,更關係到我國農村廣大地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問題。所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是XXX的職責,也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盡一份力量和一份職責,伸出援助之手。只有政府、學校、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擔職責,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希望社會能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爭取為農村留守孩子提供一個美好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兒童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學好文化知識,實現全面健康成長,將來為國家的建設做貢獻!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7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儼然成為一大社會問題。“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園”的現象日益突出,心痛之餘,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裡開啟缺口,就要在哪裡補上漏洞。這次三下鄉活動,我們北碚西南大學小分隊針對北碚區龍車村這個地方對其留守兒童做了一項調查。

  龍車村新農村建設有聲有色,然而外出務工人員任然很多,夫妻雙雙在外務工的就不在少數。由於絕大部分農民工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讀書,因而形成了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據調查,現有“留守兒童”258人,佔全鄉總數的30%。調查問卷顯示,“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佔83%。由叔伯舅姨等親戚照料的佔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佔1%,寄養在鄰居家的佔4%。“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後,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長一年回家一次,有進13%的家長兩年以上沒有回過家。“留守兒童”主要是透過書信,電話與父母進行聯絡,但次數很少,一般至少要一個月才能聯絡一次,半年以上聯絡的佔63%,有的一年到頭都沒有聯絡。在問及對父母外出務工的態度時,有63%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務工,渴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無所謂”。在生活上,“留守兒童”與監護人有矛盾的佔41%。其中經常發生矛盾的佔20%。在學習上,51%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遇到困難時有無助威。在與同學的關係上,43%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過同學的欺負。在回答“平時父母不在身邊,你最盼望什麼,最擔心什麼,最大的困擾是什麼時”,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們的關愛;有73的孩子表示最擔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臨的最大困擾是遇到困難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一、存在的問題

  (一)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留守兒童”出現內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於與人交流,頑皮伶俐,衝動易怒,神經過敏等問題。

  (二)成績偏差。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據調查不少教師告訴我,大多數留守兒童厭學傾向嚴重,成績普遍較差,認為讀書無用

  (三)不會理財。大多數留守兒童對於爸媽給的零花錢不知道怎麼正確支配以至於造成鋪張浪費的不良現象

  (四)應有不均衡。由於父母不在家,很多孩子的生活狀況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比如說不能吃到新鮮的水果,葷素搭配不協調等等狀況。

  (五)心裡問題嚴重。由於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引導。“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待人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衝動性,有的還流入了社會不良群體中,成為“小混混”,有 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解決辦法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彌補這些嚴重的事情發生。

  (一)用親情溫暖留守兒童。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為將來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說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唸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裡的學習生活狀況,或藉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二)給留守兒童子撒播愛的陽光。農村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 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裡,“留守兒童”與 雙差生劃上等號。

  三、問題分析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絡,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絡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透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透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裡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咖、遊戲廳、錄影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援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8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人數在逐漸增多。農民外出務工創業,為農村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流動兒童”。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流動兒童”是指農村未成年的子女不在父母身邊而在城鎮或在旗縣政府所在地就學,而父母又不能承擔日常管理監護責任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

  留守流動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裡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裡,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裡,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流動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現在是到了該“救救”留守流動兒童的時候了。

  面對著這樣的一個潛在的社會問題,奈曼旗婦聯於20xx年5月至9月期間,在全旗14個蘇木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個國有農場全面開展了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生活問題主題調研活動。調研過程中,透過召集全旗部分鄉鎮婦聯主席、村婦代會主任參與調研、座談,深入學校、留守流動兒童家庭瞭解情況,聽取各地婦聯的綜合情況彙報、填報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情況調查表、實地調研走訪等方式,對全旗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生存和學習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一、留守流動兒童群體現狀

  (一)基本情況

  據調查,目前,全旗共有17歲以下兒童132441人,其中留守流動兒童共有16147人,佔全旗兒童總數的12.19%。留守兒童1355人,佔總數的0.1%;流動兒童14792人,佔總數的11.17%。其中0—6歲的留守流動兒童248人,7—12歲的留守流動兒童5776人,13—14歲的留守流動兒童2817人,15—17歲的留守流動兒童7306人。在留守流動兒童中,由爺爺奶奶照顧的有902人,由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6人,由其他僱傭人員照顧的有15029人。

  (二)監護方式

  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他們是留守流動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佔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或者受過極少教育。

  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姑姑、姑父,姨、姨父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著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他們有可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如監護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監護者與監護者本人或是跟他們子女之間的矛盾衝突等等原因而更換監護人。

  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資訊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著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

  四是僱傭式的監護方式。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後或者是忙於農活及生意,或者是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客觀上想為孩子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條件,就講孩子託管在學校周邊小飯桌叔叔阿姨家裡,家長出錢,小飯桌負責人全面負責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學校上學及作業輔導,這種是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一種重要被監護方式,流動兒童以這種被監護方式為主。

  五是監護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後,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他們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三)旗婦聯所做的重點工作

  對留守兒童,旗婦聯已初步對全旗1355名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監護人聯絡電話,地址等內容建立檔案,實行動態管理。針對留守兒童實際情況,組建了200多名的“愛心媽媽”志願者隊伍,有效開展了助教、助學、助養活動,全旗549名貧困留守流動兒童得到愛心人士救助。旗婦聯還積極爭取到內蒙古婦聯香港愛心人士何崇本先生助學專案。專案用於救助我旗56名貧困孤殘兒童,每年度10萬元,三年共計30萬元。為呼籲社會上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來,製作了《留守兒童留守的愛》專題片,並在旗電視臺《奈曼縱橫》欄目播放。同時,在旗第四小學建立留守流動兒童家園,家園內設電子閱覽室、心理親情室、音樂繪畫室、體育活動室、週末影院等,配備了17名“愛心媽媽”,1名心理教師。家園建立以來,有50多名留守流動兒童得到社會各界的救助。

  二、留守流動兒童群體形成原因

  (一)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留守流動兒童群體的年齡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二)從家庭認識來看,家長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這是形成留守流動兒童群體的主要原因。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還有現在大部分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生活寬裕了,對子女的教育也重視了,越來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從5、6歲開始就離開父母,送到鎮內或旗政府所在地讀書,交給小飯桌監管。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

  (三)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流動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大部分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會整體發展來看,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嚴峻的現實使務工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主要是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他們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流動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三、留守流動兒童群體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為留守流動兒童教育成長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利於留守流動兒童自立自強性格的培養,同時也是留守流動兒童群體產生的直接原因,使留守流動兒童教育生活面臨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校,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必不可少的補充和完善。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或農活,與孩子的溝通少、交流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無法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從調研結果看出,大多數留守兒童與他們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這些長輩平時對孩子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注的少,難以與孩子進行溝通,“代溝”問題更加明顯,溺愛現象比較嚴重。而流動兒童雖然和父母相隔不是很遠,但見面的機會也很少,大部分一個月只見一兩次,也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真正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因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親情的缺失。

  (二)心理問題突出。在人格發育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環境和家庭教育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斷裂或缺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失衡、行為失範的問題突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流動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情緒消極,在性格上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甚至還有一部分孩子由於對不良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缺乏認知能力,受外來不良社會因素影響成為了“問題孩子”。

  (三)意外傷害問題嚴重。留守流動兒童因為父母不在家或忙於生計,缺乏家庭管護,他們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面臨拐騙、打架、鬥毆、搶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留守兒童年幼無知,又常處於無人監護狀態,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還有一些南部山區的孩子,由於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也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家裡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導致留守流動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遠比普通家庭兒童高出很多。

  (四)學習情況堪憂。一方面,由於留守流動兒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們對孩子的學習期望過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識的制約,使得他們缺乏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教育引導往往不得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養輕教,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也無法給予有效的幫助,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學習成績不好,厭學、逃學的傾向比較明顯。

  (五)身心健康亟待關注。0—14歲的兒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聯絡,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加上常受到周圍孩子的歧視、排擠和欺辱等,不少留守流動兒童情緒消極,失落自卑,感覺孤單,甚至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

  四、對策和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流動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本,採取有效措施,透過構建組織管理、職能保護、社會呵護、學校監管、親屬監護“五大關係”網路,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建議近期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提高認識,把關愛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留守流動兒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並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群體,是最需要關注的特殊兒童群體之一。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係著廣大家庭、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著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國家的未來。我們一定要站在全域性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解決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積極開展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重要任務,切實擺上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要議程。

  (二)紮實推進,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程序。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目前,新農村建設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劃和建設中,農村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沒有改變,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透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流動兒童群體和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更應該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最佳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這一社會問題的目的。

  (三)強化工作機制,進一步整合社會關愛資源。關愛留守流動兒童工作具有面廣、量大、困難多的特點,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一要依託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建立關愛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婦兒工委)實施,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同時把這項工作納入到政府有關部門及蘇木(鄉鎮)年度工作考核。二要在旗縣及蘇木鄉鎮政府建立“留守流動兒童關心愛護工作委員會”,在各村設立專門的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組,在社群建立留守流動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發揮社群功能。建立農村社群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實施轄區行政負責人對留守流動兒童管護責任制,列為對學校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明確人員、任務和責任,對每個留守流動兒童都要做到責任到人、監護到底、關愛到位。可考慮由基層學區和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這些社群機構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願者等人員構成。鼓勵和引導民間組織參與到留守流動兒童的服務工作中來,透過開展代理家長、愛心媽媽、結對幫扶等活動,招募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與留守流動兒童結對子,引導全社會重視和關愛留守流動兒童,為留守流動兒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輔導、精神撫慰、安全知識教育等服務。三要注意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推進做好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把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成效作為考核基層黨組織的一項重要內容。四要鞏固和完善“代管家長”等制度,加強對“代管家長”和監護人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同時要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加強社會各界對留守流動兒童的關注,努力構建以留守流動兒童為中心的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三位一體的教育保護網路。

  (四)學校要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和監管,力爭形成完善的監管機制。全旗各中小學校要對留守流動兒童登記備案,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動兒童檔案。根據情況區別對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為留守流動兒童關愛教育提供詳實情況;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的聯絡,利用假期召開留守流動兒童學生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要加強對留守流動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法制道德觀念,不斷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要重視對留守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設立“留守流動兒童心理救助中心”,聘用專業的心理輔導人員,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及時發現和疏導留守流動兒童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早化解心理危機,引導他們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發展。

  (五)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對寄宿制學校等的投入。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小學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管的情況,結合“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專案的實施,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和各種文化投入,切實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流動兒童活動室、留守流動兒童家園、留守流動兒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滿足留守流動兒童的寄宿和參加社會、集體、文娛活動的需要,努力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要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保障和指導、管理工作,努力達到標準化、規範化的要求。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流動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以對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

  (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努力減少留守流動兒童數量。要積極壯大縣域經濟,努力增加就業崗位,為更多的農民工創造就地、就近就業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本地或附近找到工作,和他們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讓外出務工潮變成回鄉創業潮,增加農民實際收入,減少外出務工。此外,應積極推動國家立法,採取各項有效措施,保證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未成年子女進入城市後能夠儘快入學,接受具有一定教學和管理質量的義務教育。

  兒童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成長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學校,成功在社會。惟有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來引領好我們的孩子,這才是我們最終的期盼!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9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裡謀生餬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人們給這群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被監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二是親朋監護型;三是單親監護型。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在農村學校一個特殊群體逐步凸現,他們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我們稱其為“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透過對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調查,瞭解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

  調查時間:20xx年2月

  調查物件:本地留守兒童

  調查方式:訪談法

  調查內容:

  一、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沒有空閒時間照顧子女

  這些學生之所以成為“留守兒童”,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工作,無法真正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從事的都是建築行業,雖然大部分父母會定期打電話回家,但是和子女談話的內容一般僅限於簡單問問學習情況,對於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基本上不作過問,任其發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會帶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帶一些書籍的。在到家後,大部分父母熱衷於到各家串門,並有部分父母參與,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無法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導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談中甚至出現了個別對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兒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情況亟待關注。

  二、臨時監護人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

  臨時監護人的素質及其實施的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村的“留守兒童”被監護的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大多數),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小部分),即由親戚朋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託管的方式;三是單親監護型小部分,即由“單親”——基本上是母親託管的方式。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三、從學校方面來說,關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還需完善

  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使得“留守兒童”都在學校教育的範疇內。隨著校園內“留守兒童”人數的增多,學校對這個群體的情況也是越來越關注。在調研的幾個學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圖書借閱室等活動場所,也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動。但是,孩子們也反映了學校圖書普遍較舊,新的、針對他們年齡特徵的圖書不多。同時,孩子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實施的、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形式供學校參考,例如組織興趣相近的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等。

  四、“留守兒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存在著差異,需要加強教育、監督和引導

  (一)“留守兒童”的素質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長在孩子面前並沒有做到垂範作用,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二)在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一些重男輕女的思想。這一點是在初中學生座談中體現出來的,由於初中生較之小學生而言,年齡大了一些,知識面廣了,思想也就隨之活躍而豐富。她們描述了身邊一些重男輕女的一些現象,例如,在家裡,男孩子不用做家務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擔較重的家務活;在和家裡男孩子起糾紛的時候,家長一般會偏袒男孩;在學習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必須睡覺,想多看會書家長都不同意開燈,而家中的男孩子則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進行學習;有的家長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好,不希望她們考上高中,想讓她們早點回家幫助家裡務農。

  (三)由於這次調研的“留守兒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學生,所以我們能夠明確感受到伴隨著成長,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談舉止較之同齡人更加成人化。而小學生由於年齡的侷限,在物質需求被滿足後,精神和心理需求相應減少,與初中生比較會較容易感受到快樂,煩惱也少了很多。

  (四)我們瞭解到,“留守兒童”有快樂的事情都會拿出來和好朋友們分享,但是,當有煩惱的時候,他們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長傾訴,通常他們會採用寫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的煩惱、委屈等都寫在紙上,然後再讀出來,透過這樣的方式宣洩自己的苦悶。

  (五)“留守兒童”對圖書的需求度還是比較高的。當問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給你帶些什麼禮物”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圖書,是他們感興趣的圖書,這也說明“留守兒童”存在著一定的精神需求。

  (六)“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顯而易見。孩子們思念父母的情緒溢於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們都會很高興,也會透過寫信等方式給在外的父母彙報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調查體會:

  針對在調研的過程中看到的現象和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下列建議:

  一、黨和政府應當繼續制定有力措施,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檔案下發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情況也在時刻監督,制定了各項政策來引導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也要透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來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團、隊組織應和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各界力量等緊密合作,貼近基層,為合肥市農村“留守兒童”多做好事,多做實事。

  二、對外出務工的父母加強引導,促使他們轉變觀念,改進對子女的教育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作用不容忽視。要促使外出務工的父母轉變錯誤的觀念,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更要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今年,市裡出臺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新辦法,把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全市統一管理範圍,在學雜費、接受教育、學習評價、團隊活動、文體活動及獎懲制度等方面享受與本市戶籍學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讀費,併為方便學生入學,全市還確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學定點接收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全國也有很多地區專門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大開便利之門。所以已經具備條件的父母,應當將孩子接到身邊接受教育,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而暫時還不具備條件的父母也應該慎重選擇託管的臨時監護人,重視孩子的監護權,多創造時間和機會與孩子交流,加強與孩子溝通,努力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學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和監督,重視他們的全面發展

  學校是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生能否全面、健康發展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雖然現在各個學校已經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的工作,但受學校條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經費緊缺、人力不足等問題。現階段,學校應該努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服務“留守兒童”。在學校這塊陣地上,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要在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產生重要作用。團、隊組織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凝聚“留守兒童”,透過開展城鄉少年手拉手等活動,為他們創造更多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心胸,組織城區學生開展向手拉手小夥伴捐贈圖書活動,引導他們共同學習成長。同時,也要多開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動,“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多掌握一些自護自救的本領。

  四、社會各界要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儘量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各種媒體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多宣傳他們的現狀,公佈他們的實際困難,增強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瞭解,提高對他們的關注程度,從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多做貢獻。鄉鎮以及村委會等也應該發揮作用,透過設立校外輔導站等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增加能夠開闊眼界,擴充套件知識面的場所,可以聘請學校的輔導員或有一技之長並熱衷於服務“留守兒童”的同志擔任輔導員,引導孩子全面發展。只要社會各界都來關心農村“留守兒童,那麼他們就會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本次調研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透過調研,我們瞭解到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更加堅定了我們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決心,努力為和諧社會建設多做貢獻。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0

  調查時間:20xx年6月

  調查地點:黃花鄉黃花學區

  調查物件:黃花鄉全體中小學生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調 查 人:薛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間人口流動的限制被打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犖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黃花鄉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解決措施,近期,我採用問卷、訪談等形式,對黃花鄉在黃花學區就讀的農村留守兒童作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犚弧⑴┐辶羰囟童的基本概況此次調研選取黃花鄉為主要區域。為了確保調研的針對性和典型性,調研物件主要是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年齡分佈在4--16歲之間。調查共涉及36個班級,總人數20xx人(其中初中生1140人,小學生573人、幼兒328人)。據調查統計,黃花鄉現有人口6736人,近幾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呈幾何極數倍增,現有1.5萬農村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打工收入佔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72%。在被調查物件中,父母雙方均常年在外務工的留守生共469人(其中小學生176人,中學生293人),佔17.9%,父母中有一方階段性外出務工的比例更大,佔在校生的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群體非常龐大,總體比例偏高。

  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透過調研,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統計資料表明,留守學生在學習成績、智力水平、身體發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於其他學生,而存在障礙、缺陷的比例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牼嚀謇此擔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低,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從黃花鄉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委託其他親戚或熟人監護的僅佔8.6%。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特別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於年齡一般相隔近50歲,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等沿海地區為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度極低,與留守子女聯絡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透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夠,捨不得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著父母外出時間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顯示為時間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調查資料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有心事時,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傾訴物件是教師,第二為同伴,第三才是監護人。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產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解決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進行矯正教育則比其形成過程更艱難。

  4、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裡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咖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5、安全隱患。對於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自制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打鬥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也時有報道。

  犎、問題的成因

  1、從社會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僅19億畝,據測算,在農村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僅需1.5億勞動力,而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近8億,農村勞動力4.98億,剩餘勞動力近3.5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加快推進中國的城鎮化。這就意味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進入城市。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務工農民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根源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隨之產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2、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症。家庭教育作為兒童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作為聯絡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學生教育問題,與其缺少來自家庭的正確教育和指導有極大的關係。一是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3、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犓摹⒍圓哂虢ㄒ

  犃羰囟童教育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的問題,由於這一人群正在加大,問題正在凸顯,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整體地把這些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1、在政策體制上,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改革戶籍制度的核心並不在於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絡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訂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

  2、在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在留守子女較多的農村地區,開辦寄宿制學校。農村中小學普遍寄宿條件很差,甚至很多沒有寄宿條件,這使得農村留守學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發揮。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儘量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開通家長(監護人)熱線,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絡,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3、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影響較大,但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與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絡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我們在調查中就發現,許多學生習慣透過書信、日記來抒發和宣洩內心感受。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1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路,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

  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援力度,最佳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農村社群建設,完善社群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路。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裡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xx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為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現在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群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路,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2

  為全面瞭解我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進一步做好留守兒童工作,縣人口計生局從4月下旬以來,抽調了20名計生工作人員進學校、進村組、進農戶,下發調查問卷1024份,對全縣19個鎮的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全面調查。

  一、總體現狀

  全縣19個鎮6-16週歲的學齡兒童27228人(男生14810人,女生12418人),其中城區10347人,農村16881人,13人輟學,共有留守兒童7560人,佔同齡兒童27.8%。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3115名,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4396名,孤兒49人。

  由於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流動人口外出打工的群體性,多數鎮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較多,在不包括城區留守兒童的情況下,全縣農村留守兒童6983人,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2783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4157人,孤兒43人,佔同齡兒童的41.4%、16.5%、24.6%、0.25%。回龍、永樂、木王、達仁4個鎮留守兒童佔同齡兒童在20%以下。6個鎮的留守兒童佔同齡兒童50%以上,鐵廠、西口、大坪3個鎮分別高達69.1%、68.4%、67.2%。

  全縣6758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工作主要由學校和祖(外祖)父母承擔。據調查,3844人屬寄宿學校,2167人由祖(外祖)父母撫養或看管,458人由親戚朋友照顧,11人由社會福利機構或代理家長監護,分別佔56.9%、32.1%、6.8%、0.2%。43名農村留守兒童屬無人監護。

  留守兒童已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關愛。一是全縣92.7%中小學校已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花名冊,43.7%的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室,57.8%的學校配備了兼職留守兒童心理疏導老師,重點記錄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絡地址和電話。二是少數鎮已探索建立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推進“代理家長制”,如廟溝鎮五一村建立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代理家長主要由班主任、任課老師及相關人員擔任。“代理家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親情的缺失,溝通了學校、社會與學生家長的聯絡。三是全縣56.2%的留守兒童採取全日制的封閉寄宿教育,鐵廠鎮94.7%的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楊泗鎮81%的留守兒童寄宿學校,白塔中學探索留守兒童節假日封閉式管理。但由於覆蓋面不廣,社會干預力度不到位,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存在問題

  1.缺乏有效監護,學習成績欠佳。據調查問卷反映,37.6%的留守兒童屬獨生子女戶,71%的留守兒童隨祖(外祖)父母生活,由於他們年齡大,對留守學生的學習輔導和監管力不從心,3.2%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比較優秀,60%左右的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調查顯示,62.8%的監護人主要關心孩子的安全、身體、生活, 21.7%的監護人從不操心孩子學習,58.2%的監護人偶爾檢查或從不檢查孩子作業,63.3%的監護人很少主動與老師聯絡。

  2.缺乏嚴格管教,行為習慣較差。由於平時溺愛多、管束少,不少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裡不聽監護人的教導,頂撞長輩;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從管理,有的甚至厭學、逃學,進出網咖、遊戲室,調查顯示,60%的監護人對待孩子曠課或逃學不與學校主動聯絡,65%的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表現為懶惰、不講衛生、愛講髒話、小偷小摸,早戀。據調查,85%的留守兒童對學習興趣不濃,50%的留守兒童道德行為習慣較差,表現為經常課堂違紀、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經常撒謊欺騙老師或監護人,少數留守兒童有吸菸等不良行為。

  3.缺乏親情關愛,心理問題突出。調查顯示,有77%的留守兒童父母半年至一年回來1次,6.6%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35.8%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絡。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容易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自信心不強。主要表現在性格內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23.4%的留守兒童不擔心父母在外安全,31.5%的留守兒童經常與同學或監護人發生爭執或矛盾, 18.5%的留守兒童發生矛盾時會採取一些不恰當行為發洩,甚至危害社會。

  4.留守兒童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對兒童的安全監管,加之部分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不夠,意識不強、監護不力,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的安全難以得到保障。特別是在雙休日、寒暑假期間,脫離了學校管理回到家中,監護人的管理難以到位,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出現安全事故。一些娛樂場所缺乏有效管理,在網際網路、電視、書刊等文化轉播媒體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蝕內容屢禁不止,對缺乏父母關愛、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

  某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某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

  三、原因分析

  1.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從教育子女的角度看,家庭、學校、社會對子女的教育缺一不可,子女缺少了家庭教育,所接受的實際上是一個殘缺的教育。調查顯示,83.8%的父母都在半年以上才能回家一次。正因為如此,父母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關注不夠或者根本無法關注,較少與子女進行內心交流、溝通,致使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相比,更容易產生孤僻、自卑等心理問題, 54.6%的留守兒童發生矛盾了會憋在心裡,27.7%的留守兒童在遇到困難時不會求助老師和監護人幫助,26%的留守兒童認為社會很少關心他們,少數留守兒童成了“問題學生”。

  2.監護的“盲區”。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71%。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61.6%的監護人文化程度為小學以下和文盲,87.4%的監護人閒暇時看電視、打牌、到處閒逛閒聊,14.3%的監護人從不與孩子交流,46.4%的監護人在孩子犯錯誤時會採取體罰、訓斥或置之不理。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精力不夠,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把孩子託付給親戚朋友的約佔留守兒童的20.5%,由於監護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學習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次之,而較少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親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於對待不盡公平,留守兒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來人”而產生自卑心理。

  3.學校教育功能的制約。我縣不少學校在關注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方面已經做了一#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http://www.gkstk.com end#些有效的探索性的工作,但由於師資力量、辦學條件、應試壓力等制約,目前有些措施仍處於起步階段。多數學校,缺乏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不能正常開設心理課程,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法制教育,內容少、形式比較單一,39.5%的老師沒有進行過留守兒童家訪,11.8%的學校每年僅召開1次家長會;部分學校未能將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有機滲透到課堂教學、團隊活動、課外輔導、興趣培養等方面,難以發揮對留守兒童的矯正、幫扶作用;在溝通聯絡上,時效性不夠,在學校、教師與留守兒童家長之間,聯絡渠道不夠暢通,不利於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4.社會綜合因素的影響。一是全縣關愛留守兒童的網路體系尚未形成。目前我縣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的各類關愛活動,缺少明確的牽頭部門和有效的工作機制,未能形成全面覆蓋的網路體系,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社會氛圍。二是社會資源的整合不夠。由於宣傳引導不足,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重視、支援、參與的程度不夠。三是學校周邊環境的負面影響大。在農村集鎮學校周圍,仍有一些網咖、遊戲室,進入的有不少的是留守兒童,極易產生負面作用。

  四、幾點建議

  關愛留守兒童,保證他們健康成長,應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心,方方面面協同配合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現結合我縣各地已經開展的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家庭方面

  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考慮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定期聯絡。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瞭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透過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向老師和監護人及時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

  3.尋找“代理”。倡導和完善“代理家長”制,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需要父母雙雙外出務工而祖父母又沒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親戚朋友中為孩子尋找“代理家長”。“代理家長”既可以輔導孩子學習,又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學校方面

  1.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全縣各學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及時將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資訊,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創造條件。

  2.要強化幫扶工作。在中小學校普遍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要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服務中心”,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絡和交流。

  3.要強化有機滲透。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強化留守兒童的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的訓練,組織留守兒童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在學校舉辦活動中,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讓留守兒童在體驗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4.要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創設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諮詢室、諮詢信箱,建立心理諮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交流,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問題,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5.要強化家長學校功能。要充分利用各學校建立的家長學校平臺,不斷創新家長學校機制。要透過培訓班、座談會形式,對留守兒童監護人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識,讓他們瞭解孩子的各種情況,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同時,要充分的利用春節、農忙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舉辦“留守兒童”家長會,積極開展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培訓工作等,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更新家教觀念、學習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共同研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三)政府方面

  某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各類報告

  1.引進專案,增加本地就業崗位。政府應繼續強化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草根”經濟,促進企業在本縣上專案,使農民工能夠就近工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增加就業機會,就地“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加強整治,淨化校園周邊環境。建立完善留守兒童保護管理制度,政府應加大校園周邊遊戲廳、歌舞廳、網咖等場所的整治力度,常抓“掃黃打非”工作,整治向學生兜售有害卡通畫冊、淫穢書刊等不法行為。派出所定期於學生下晚自習後在校園周邊巡邏,發現情況及時制止和處理。

  3.加大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快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是解決留守學生教育行之有效的辦法。要讓留守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適當擴大寄宿制宿舍、食堂建設和師資力量的配備。力爭通過幾年的逐步投入,逐步實現所有雙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都能寄宿,使留守兒童有一個真正的“暫時的家”。

  4.各方參與,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參與,齊抓共管。要健全完善全縣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婦聯、團委、關工委,教體、衛生、公安、民政、財政、文廣、農業、司法、人口計生等部門單位的職責,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統一管理和領導,保證各項工作全面落實到位。

  5.落實留守學生管理的領導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的領導,要建立組織、剛化措施,紮實開展留守兒童工作。要充分發揮村(居)基層組織作用,建立村組幹部對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制,建立村家教諮詢站、家教服務站。要建立特困生資助制度,多方籌集資金,建立貧困學生基金會,廣泛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建立健全檢查考核機制,把留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考核的重要內容,力爭透過3-5年的努力,實現農村留守兒童“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護、活動有地”的工作目標,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3

  **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外出務工人員較多。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他們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是為民之策、惠民之舉、利民之為。近年來,**縣婦聯一直關心關注我縣留守兒童,特別是20xx年以來,**縣婦聯認真貫徹落實**市婦聯關於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精神,以社會結對幫扶作為主要工作載體,以農村留守兒童、孤貧兒童作為主要幫扶物件,以扶助困境兒童健康成長、造福社會為目的,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牽手困境兒童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大力構建婦聯、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關愛網路,積極探索關愛留守兒童長效機制,使我縣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本情況

  目前,透過全縣各鎮(街道)婦聯組織摸底調查,共統計出5209名困境兒童,其中留守兒童2519人,流動兒童170人,孤兒724人,服刑在押人員未成年子女88人,殘疾兒童241人,特困兒童594人、單親家庭子女530人,其他困境兒童343人。其中留守兒童佔困境兒童總數的48.36%。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多數同學對父母的外出務工表示不理解,認為父母常年在外,平時缺少面對面溝通交流,致使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失衡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親情撫慰導致的生活問題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複雜。一方面,由於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常年不在孩子身邊感覺虧欠孩子,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質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較高;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所以,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逐漸意識到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重要性,因此,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

  2、缺乏有效監管導致的學習問題

  一方面,這些父母雙方在外打工的家庭,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由於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因而,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缺乏學習自覺性,學習能力較差的問題。

  3、缺乏家庭教育導致的心理問題

  中小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需要傾訴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對待自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但由於父母在外,留在家裡的其他親屬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基本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這對於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4、缺乏親情關愛導致的權益問題

  由於脫離家庭的關愛,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使一些留守兒童養成了種種不良習慣,逐漸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留守兒童的普法程度低,不懂如何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年紀越小問題越明顯。

  二、關愛留守兒童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強化責任,全面掌握困境兒童現狀。

  **縣婦聯成立了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由婦聯主席任組長、副主席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縣婦聯兒童部,兒童部長、各鎮(街道)婦聯主席為成員。並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按照宣傳啟動推進總結展示等不同階段逐步推動。根據資訊採集、活動開展及結對關愛,分別建立了縣、鎮(街道)、村(社群)三級困境兒童基本資訊檔案、參加活動檔案和2+1結對關愛檔案,並實行電腦動態管理。

  (二)巧設載體,強化舉措,確保關愛行動惠及每個困境兒童。

  一是高度重視,全面啟動。20xx年六一兒童節期間,縣、鎮(街道)婦聯先後舉辦了牽手困境兒童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啟動儀式,營造了全縣上下聯動、全面關注困境兒童的濃厚氛圍。在此基礎上縣鎮(街道)婦聯陸續開展了情暖冬日、喜迎元旦、歡度新年、開學護航、快樂六一、共度中秋等系列關愛活動,同時面向社會廣泛招募愛心媽媽和成長夥伴,製作並頒發具有婦聯和**縣特色的愛心媽媽和成長夥伴榮譽證書,鼓勵愛心人士和在校兒童積極結對,開展雙十幫扶,真愛護航。

  二是整合資源,創新舉措。20xx年,為更好落實關愛睏境兒童實事工程,縣婦聯召開了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縣、鎮(街道)對接工作會議,下發了《關於開展巾幗護蕾助成長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的通知》(**婦發〔20xx〕4號),得到縣直各單位積極響應。**縣法院、檢察院、教育局、衛生局、民政局、**縣中學、電信局、人民醫院、農商行、紅十字會等40多家縣直婦委會利用春節、開學、三八、六一、暑假等契機開展了關愛睏境兒童慰問結對活動,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部門聯動,強化落實。針對我縣留守兒童數量大、年齡小、問題多的現狀,婦聯、文明辦、教育局、團縣委、民政局、關工委、郵政局、聯通公司等部門聯動,召開關愛留守兒童聯席會議,籌劃構建了縣關愛留守兒童微信平臺和留守兒童安全守護行動。助力縣公安、司法、檢察等部門深入學校對弱勢兒童進行重點幫教及安全指導;與宣傳、教育、民政、團委、關工委、衛生等各職能部門協調聯動,在入學、健康、扶貧等領域積極為困境兒童提供服務。聯合民政、殘聯、紅十字會加強對孤兒及各類困境兒童的福利保障。同時,充分利用省婦聯、省兒基會和社會各方支援,辦好各類春蕾班,助推困境兒童學業發展,為春蕾兒童發放幫扶資金20餘萬元。

  (三)強化機制,重點推進,確保關愛行動長效有序開展。

  一是領導重視、政策保障。縣婦聯將積極推動關愛培養行動納入20xx年縣委、縣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爭取政策保障和社會支援。制定下發《關於在全縣開展牽手困境兒童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檔案,對結對物件、幫扶要求、主題活動開展等做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

  二是深入幫扶,兒童受益。**縣婦聯統籌資源,積極作為,累計投入60餘萬元,為我縣5000多名困境兒童提供物質、情感關愛,利用鎮(街道)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村(社群)婦女兒童之家等陣地,建立了向日葵活動點、讀書點及兒童快樂家園,提升為困境兒童服務水平。活動中,愛心媽媽(集體)對結對兒童盡顯關愛,湧現出一批先進的愛心媽媽(集體)、成長夥伴、自強兒童等,感人事蹟枚不勝舉,使困境兒童心有人愛、身有人護、學有人教、難有人幫。關愛工作成績顯著,先後有37個集體(個人)受到省市表彰,50個集體(個人)受到縣級表彰。

  三是專案推進,巾幗育蕾。縣婦聯申報實施了巾幗育蕾行動關愛單親家庭子女健康成長公益專案,針對20名單親貧困家庭子女,積極和中國礦業大學陳世民教授聯絡對接,細化並落實公益專案。前期開展家庭走訪和學校調查,對參與專案的20個孩子及其監護家長分別做了問卷調查,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高學歷的愛心媽媽。在喜迎新年 博愛送萬家向日葵關愛護蕾行動、你的揹包我的期望開學禮等主題活動中提供物質幫扶,同時開展春蕾綻放 悅心生活心理講座、有你相伴 一路陽光成長交流會、讓愛住我家巾幗育蕾公益專案親子diy活動等,透過系列活動,深切關愛兒童健康成長,引導孩子對道德的認知與修習,提高兒童道德水準,培養兒童高尚情操,涵養兒童文化修養,昇華兒童思想境界。

  四是立足實際,長效推進。活動實施以來,縣婦聯制定並下發了關於向日葵關愛培養行動等檔案8個,將關愛工作與婦聯各項工作相結合。在資金支援上,探索採取政府投入一點、部門支援一點、社會捐贈一點縣婦聯堅持婦聯下撥、基層配套、社會贊助三方結合。在推進措施中,縣婦聯按照宣傳啟動推進總結展示持續等不同階段逐步推動。宣傳階段,著重營造氛圍,採集資訊;啟動階段,著重探索模式,結對孤貧;推進階段,重在創新舉措,全面結對;總結階段,著重反思提高,建立機制;展示階段,則是彙報表彰,鼓勵先進;持續階段,立足實效,長效堅持。

  三、保護農村留守兒童的建議

  (一)要著力構建黨委政府主導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體系。留守兒童問題是關係到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的大問題,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建立以黨委政府為總攬,相關職能部門為支撐,社會力量為骨幹的工作體系。

  (二)要積極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需要積極整合社會力量,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特別是要實現與教育、民政、公安、團委、婦聯等組織的密切配合,齊抓共管,推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社會化、可持續化發展。

  (三)要傾力構建關愛留守兒童志願者服務體系。志願者隊伍建設是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經常化、可待續性發展的重要依託,要大力加強關愛留守兒童志願者招募工作,開展志願者培訓,建立志願者考評、監督、激勵機制,組織專門人員對志願者與留守兒童的結對情況、監護情況、開展服務情況進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傾力構建關愛留守兒童志願者服務體系,推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深入開展。

  (四)要努力做好監護人教育工作,形成家庭學校共管合力。父母及其它監護人是留守兒童生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賦有法定義務,他們的監護情況如何,直接關係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要加強對監護人的培訓,辦好家長學校,提高他們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知識和能力,增強他們關愛留守兒童的責任心和緊迫感。學校要加強與監護人的情況交流和資訊溝通,分析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解決辦法,及時化解矛盾,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促進,形成合力。

  (五)要加強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陣地化建設,實現關愛留守兒童輔導站廣覆蓋。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現有模式因地制宜的建立留守兒童輔導站,注重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的多樣性、長期性、實用性和廣泛性,使留守兒童之家真正成為留守兒童的快樂家園。

  多年來,婦聯作為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的重要部門,一直將關愛兒童工作作為維護兒童權益的重要舉措。全力整合社會資源,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努力實現父母外出放心,子女在家安心、舒心的和諧局面,為建立和諧社會貢獻了力量。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注和相關部門的合力推動下,我們將以對社會,對下一代高度負責的精神,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關愛的藍天,努力將惠民工程做實做細。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4

  題目:關於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調查

  院系名稱:xxxx

  班級:xxx,學生姓名:xxx,學號:xxx,指導老師:xxx

  時間:xxx

  目錄

  一、說明信

  1、調查時間、地點

  2、調查物件、方法

  3、調查目的

  4、關鍵詞

  二、留守兒童的含義

  三、留守兒童的現狀

  四、留守兒童的現狀產生的根源

  (1)農民工本身來看

  (2)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

  (3)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

  五、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1)安全問題

  (2)心理問題

  (3)品行問題

  (4)學習問題

  六、調查體會

  七、對策與推薦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xx年暑假期間

  調查地點:貴州省普安縣罐子窯鎮崧巋村、新民村、辣子樹村

  調查物件:罐子窯鎮部分留守兒童

  調查方法:口頭問答、網路、資料搜尋等

  調查目的:(1)瞭解留守兒童的概念

  (2)瞭解出現這現象的原因並分析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3)瞭解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

  (4)根據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給出自己的推薦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做家務、家庭狀況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的、必然的社會問題。由於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原因,“留守兒童”在我國經濟社會結構中處於“弱勢”地位,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個性是在我鎮,“留守兒童”為我鎮“打工經濟”的繁榮承擔了很多壓力和職責,有理由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關心和關愛。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成為我村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通常狀況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後,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護方式。

  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佔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佔絕大多數。

  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著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

  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資訊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著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

  四是監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後,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主角,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二、留守兒童現狀產生的根源

  (一)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窯鎮青壯年約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的產生。

  (二)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取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

  (三)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裡,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必須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託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職責了,至於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餘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狀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明白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潛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物件。

  (二)心理問題由於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就應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鬱、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能夠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多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願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老師找其談話容易掉眼淚。

  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總感覺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群。

  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三)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大多數由文盲半文盲來撫養孩子;而託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忙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取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期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理解學校好的教育,日後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願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

  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於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

  四、調查體會總之此刻農村因為貧富差距足漸被拉大,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裡就只有兒童和老人在家裡,大都數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沒在家裡,孩子的學習成了很大的問題。一般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齊,老一輩的人很多都沒有文化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本來就不好的教學質量農村,再加上回家裡沒有人監督輔孩子學習,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都不太好。

  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家裡的學習生活問題,要說是在家裡監督輔導孩子的話,靠在家裡種地的話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話,自己又不能監督孩子好好學習。這個問題也一向糾結著很多父母,要是帶著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學的話,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學,學費生活費有太高,那樣的話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不但學習成了問題,就連素質教育也成了問題,而且越落後的地方越亂,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很容易就會學壞。早退、逃課、打架、早戀、抽菸喝酒等等發生在了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爺爺奶奶在家裡根本就不明白自己的孫孫在學校裡幹了什麼。還以為自己的娃在學校裡很乖呢。還有一部分爺爺奶奶思想很封建,認為只有一個男孩子,所以十分愛他,到達了溺愛的程度。他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以至於讓孩子學壞了。學習不行,打架鬥毆卻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為學習不好,家裡的經濟條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還沒畢業就開始走入社會,開始打工掙錢養家。很多孩子一放學回家就要做家務,不是去討豬草,就是去地裡幹活,小一點的還好一點,做得少一點。年齡稍大的人就要去地裡幹活了,下午讀書回來吃了點冷飯,立刻就跑去地裡,這段時間還不是農忙時節還好一點,再過一段時間秋收了,就忙起來了。回家裡來根本沒多少休息時間,所以他們的作業都是在學校裡的課餘時間久完成了。因為農村沒有城裡學生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優越的學習條件。所以他們農忙時節就幫家裡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農閒時就是這跑跑那玩玩,雖然不能像城裡的孩子那樣能夠有很多玩具,沒有那麼多的好玩的東西,但是他們還是能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並且他們覺得很簡單很開心。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和城裡孩子一樣學習,能有屬於自己的單車。回家裡不用做那麼多的農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齊。

  留守兒童最開心的時候不是豐收的時候,也不是考試考了高分,能讓他們同都開心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回家來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來,所以他們最期盼的就是寒假的到來,不但能夠放假在家裡,而且還能和爸媽在一齊。

  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成了此刻農村一個嚴重的問題,留守兒童雖然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但是解決的僅僅是他們的溫飽,並沒有真真的解決他們的學習生活問題。

  每次去訪問留守兒童我眼睛總是紅紅的,每次的訪問都能夠說是伴著淚水進行的。試問那個孩子不期望能和自己的爸媽在一齊生活呢?試問有那個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像城裡的孩子一樣能好好學習,能開開心心的,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呢?有那個爺爺奶奶不疼自己的孫孫呢?

  五、對策與推薦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學校更就應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紮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職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利用“留守”這一資源,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鍊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構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狀況,構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職責,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第二,為留守兒童溝通帶給方便。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帶給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瞭解子女學習狀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忙“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群眾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群眾歸屬感。

  第四,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婦群眾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農村社群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路,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第五、父母是法代替的,既然家庭狀況無法改變,那麼國家就就應縮小城鄉差距,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公平對待農民工及其子女,改變戶籍制度,撤銷昂貴的借讀費,保障農村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權,這樣孩子就能夠和父母一齊進城;

  第六、老師要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傷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們,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多加關注,多加鼓勵吧,不忽視他們,不歧視他們。學校也要和家長常持續聯絡;第七、規範縣鎮上的遊戲機廳和網咖,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總之,大家共同努力,為留守孩子創造一片藍天,營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搏擊長空,勇敢飛翔,讓他們無論在哪裡,都自信的昂起頭,勇敢地表現自己。期盼更多的人加入關注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為他們帶去愛。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15

  xx鎮是中國最美麗鄉村——平利的一個大鎮,經濟繁榮,文明和諧。隨著社會的進步,勞務的輸出,產生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20xx年我走遍xx鎮的各個村莊山區的每一戶人家,對xx鎮小學生留守兒童做了一次徹底的調查。

  經調查,xx鎮小學生中,有65%是留守兒童。在留守兒童中,有42%在學校住宿,35%由爺爺奶奶照管,23%寄養於親戚家中。

  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相對差些,特別是偏遠山區;孩子的學習成績也相對差一些,特別是爺爺奶奶帶養的;他們的行為習慣也不是很好,特別是單親家庭的。

  走訪中,許多家長表示,很是渴望有專門服務於留守兒童的學校或機構。

  於是,我在安康市參觀和走訪了許多少兒之家,結合xx鎮當地實際情況,開辦了愛博少兒之家服務部。致使我親密接觸了留守兒童,大致瞭解到這個特殊群體的一些特性。

  概況:

  一、家庭:

  申家溝村的留守兒童較多,幾乎佔全村學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經濟條件落後,生活水平偏低,村民為了改變這種現象,紛紛外出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型別!

  萬福山村,賈家梁村,大營盤村,女媧山村(鄉),木瓜溝村,蔣家坪村,這幾個村的留守兒童也較多,佔到各村學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數正月出門,臘月回家。

  鳳橋村,馬鞍山村,東河村,鋪子村也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佔到各村學生的40%。這些家長間斷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幾個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廟村和xx村的留守兒童相對少了一些,佔到各村學生的25%。這些家長選擇就近務工的多一些,週末照顧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環境也層次不一。

  申家溝村的柯友東(家長),王占強(家長)最為偏遠,交通最為先進的工具就是摩托車,他們都是三個孩子上學。孩子多,負擔重,只好每年在礦區上班,為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學而艱苦奮鬥。

  也有家庭環境稍好一點的,為了能夠住上樓房,響應移民搬遷政策的家長,常年在外拼搏。

  還有的家庭已經修建了樓房,但是欠下了外債,當地企業工資低,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長也分幾種型別:

  積極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樓房,過上更富裕的日子。萬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賢軍的家長屬於之一型別,他們努力賺錢在政府統建樓已經訂購了房子。

  無可奈何型:單親家庭,一個人承擔全家經濟支柱,必須外出打工。有的(家長)沒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養於親戚家中。甚至有親戚不願意接受的,僱傭保姆帶孩子。賈家梁村的餘世文,女媧山的萬明李,周夢湘等。

  社會縱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麼運氣不佳,沒有賺到錢。要麼賺的錢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還要重新再來。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賺錢,另一方卻把錢用於賭桌上了(當然,這是個別)。

  二、學習:

  所有留守兒童的學習偏下,甚至很差。其主要原因有:沒有得到正確的家庭教導,或者是隨同父母在外地轉學回家就讀的。

  當然,現在的孩子大多都聰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細心的家庭輔導,孩子的學習也會突飛猛進。萬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級轉學到中心小學,測試分數語文62分,數學48分,英語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師精心教導下,我們細心輔導下,在四年級是就名列前茅,幾乎每學期都能得到獎狀。這類孩子小時候的家庭教育還是比較好的,家長也是積極向上的。

  也有孩子學習呈現波浪起伏的,興趣來了,學習態度認真,分數也考得好,不想學了,成績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陳開鵬,袁小梅屬於這一種型別。問其原因,他們有時覺得學習沒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庭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學習。家長打電話的次數也較少。

  還有的孩子學習就是白脖子,厭學現象嚴重。鬍子文,就是其中最為嚴重的一個,平時作業抄襲,考試時只有10分左右,這樣的成績怎樣能夠保障九年義務教育順利畢業呢?

  不按時完成作業是他們的共同點,據學校老師反映,學校的正式作業每天最後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兒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兒童在校晚自習有老師輔導,但是週末的作業就沒有保障了。週末無法得到輔導,家庭作業不做,致使學不會的知識越積越多,積重難返。

  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寫作業基本上為了應付差事,甚至不寫。爺爺奶奶沒有能力監管或溺愛他們,他們年邁或體弱多病,無力管教孩子,還有的對孩子嬌慣,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對孩子百依百順,這些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利影響。

  親戚家寄養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覺性了。一般親戚也是農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夠關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態度,任由其發展,不管不顧,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願在其身上花費心思。

  三、行為:

  留守兒童的行為表現的比較特殊,行為怪異,不願意受約束是他們的共同點。

  撒謊現象最為普遍,據我測試95%的留守兒童都會撒謊。記得王素素剛轉到中心小學,為了不想上課,課堂中撒謊說肚子痛,在送她去醫院前,讓她喝了一點板藍根沖劑,到了醫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訴我們,他的撒謊技術比較高明。留守兒童中有很多的撒謊大王。

  還有許多撒謊騙取零花錢的,撒謊稱學校要收錢買本子等等。這一類主要表現在爺奶所帶的留守兒童,他們年事已高,心痛1毛錢電話費,不與老師溝通,要錢就給。

  更有嚴重的,幹了錯事或者壞事,就算證據確鑿,他也不會承認。更別說勇於承認錯誤了。鄭子坤,8歲,上一年級,至今沒有戶口,單親家庭,父親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鄭家貴監護,行為習慣很不好。有一天上課時,班主任陳老師的一支鋼筆放在講桌上,在老師轉身之際,坐在第一排的他將那支鋼筆拿走,放在自己書包裡。待老師發現追查時,他揹著牛頭不認贓,直至老師從同書包拿出鋼筆時,他還要狡辯說是xxx同學昨天給他的。這一類孩子,家長溝通的特別少,一年到頭幾乎不打電話給孩子。

  出門不打招呼現象普遍存在。很多爺爺奶奶拿著棍子找孫子,即使找到了也沒有幾個聽話回家的。陳西坤,陳西濤的爺爺幾乎每天下午都要找這兄弟倆。

  偷東西的行為最為惡劣。在學校偷拿同學的錢,零食,玩具等。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來填補他們的佔有慾。有的孩子在學校附近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為惡劣的在鄰居家偷錢,家長得知後,有的甚至庇護孩子,這可真是縱虎歸山啊!

  打架現象發生在留守兒童群體居多。他們基本上不講道理,嚴重暴力傾向。在一次調解胡正傑同學打人事件時,他的檢討書是這樣寫的,原文如下:“我保證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會控制不住自己打別人。請不要惹我。我保證不打人不罵人不說謊,我的忘性很大,請同學們提醒要不然我是會忘記的,請大家經常提醒。當然我自己也會記住的,我會將今天的話記在心裡,以後不會做出用武力解決問題,找老師解決問題的。保證人:胡正傑”。 許多留守兒童和他一樣,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揮動拳頭,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罵人就更不用說了,很多都已經成了口頭禪。罵人現象主要來自家庭教育,也有社會教育。孩子罵人時,監護人認為孩子小還不懂事,被罵人不會計較。甚至有的爺爺奶奶還教自己的孫子罵人,教會了卻又經常受到孫子的罵辱。

  四、習慣:

  大多數留守兒童都缺乏良好習慣,壞的習慣卻不少,並且難以糾正。表現為以下方面:

  亂丟垃圾,上廁所不沖水,不疊被子,不洗臉洗澡,不換衣服等不講衛生的壞習慣。

  安全意識低下,走公路中間,爬樹,翻院牆,爬窗戶,下河洗澡,用異物插電源插座等。

  不按時關燈睡覺,不按時起床。

  進屋前不敲門,見到老師和長輩不打招呼。

  破壞力太強。記得前年暑假,我們為留守兒童舉辦了學習班,幾個孩子同時坐在我的辦公椅上,他們議論著辦公椅是否結實,直至同時承受了五位同學還沒有壞,於是他們一起喊口號:“一,二,三!嘿!”……椅子終於壞了,他們樂了。我的鬱悶啊!門鎖,窗紗,遙控器,電腦,音響,課桌,凳子都是被破壞的物件,就連廁所的沖水箱也不放過。

  家 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在家裡,他們不講究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裡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為。

  五、心裡:

  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兒童較內向、自閉,逆反心理較重。據老師反映,有些留守兒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於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際交流能力沒有得到有效培訓,而爺爺奶奶多數情況下也缺乏這方面的技能,因此,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人際交流的能力並沒有得到同步發展,因而很難和別人溝通。小學和初中是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監護人尤其是爺爺奶奶通常溺愛他們,造成了他們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應力、思想行為方面相對其他孩子要緩慢一些,這也造成了日後和他人交流產生障礙。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別強,但是他們又不會對其不懂的事情請教別人,而是自己以身試法。

  每當老師和在校留守兒童溝通時,這些孩子說過的聲音特別小,甚至不說話,父母打電話給他也是如此。喜歡交往學習差,壞毛病多的同學做夥伴。

  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為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裡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裡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 。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還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親情缺失嚴重,心理發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

  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大多數留守兒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夠在身邊,陪同自己上學和生活。

  建議:

  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定期“溫馨對話”。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時瞭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利用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2、留守兒童的就學成長情況

  留守兒童年齡偏小,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也是形成良好習慣的階段,父母長期外出,對他們身心的傷害和親情缺失的影響很大。許多以外省務工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為了省下路費錢,一連幾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靈溝通幾乎為零。因此,留守兒童離開學校以後,其他的學習幾乎無人監管。

  二、留守兒童產生根源及分析

  1、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存在矛盾

  我國常年約有1、2億的農民工在全國各地不斷的流動,xx縣約有10萬多農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

  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就是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成為留守兒童。

  3、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

  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等關注很少,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4、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

  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兒童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裡,留守兒童會產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其父母所委託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這些監護人僅滿足於讓孩子吃飽穿暖、把孩子送進學校的大門。因此在課餘和節假日等學校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兒童成了絕對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直接的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物件。此外,孩子缺乏親情的溫暖照顧,少量的留守兒童還會產生輕生自殺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問題。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由於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鬱、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易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性格內向。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斤斤計較,不合群。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第三,道德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由文盲來撫養孩子;而託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農村教師由於受到教育條件的限制,對每個學生的關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兒童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會出現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第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勞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願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然一部分留守兒童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於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因此輟學的情況也多。

  我們認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社會保障乏力;二是父母關愛的缺失;三是監護人能力有限;四是學校教育不到位。

  四、對策建議

  如何來教育、管理和監護留守兒童,讓留守兒童在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提出以下建議:

  1、家庭方面 。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儘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科學的生活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要單方面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中單親監護和隔代監護情況嚴重的問題,可以透過興辦農村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觀念,親子溝通方式,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諧發展。

  2、學校教育管理方面 。要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機制。學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兒童的實體,教育措施的制定應當包含更多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的內容,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更多關懷和呵護。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瞭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3)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

  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感。

  (4)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婦群眾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農村社群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路,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3、社會輿論監督方面

  目前,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問題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及全社會的足夠重視。 首先,很多村民認為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家長的責任,“別人的孩子,我們不好去管”。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障礙。因此,要維護留守兒童在家庭中的權益、幫助父母正確履行自身職責、呼籲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問題,要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其次,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千萬個家庭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因此,這是一個需要動用全社會力量才能解決或緩解的大問題。大眾媒體要引導政府的有關部門、社會組織關心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問題,促使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最後,媒體也應該為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樹立健康的輿論導向,要正視、理解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的特點與需求,採用多種方式引導留守兒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

  4、社會工作方面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新型的職業,在解決因急劇社會變遷而帶來的社會問題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同和政府的重視。社會工作倡導助人自助,擅長於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的工作方法,對解決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學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具有獨特的優勢。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權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體制、法制和觀念上的原因外,農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維權意識和能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做好農民工及其子女維權工作,必須努力提高農民工及其子女的組織化程度,為此,工、青、婦、民政和社群都應對農民工及其子女維權的介入,依法維護農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因此,我們的政府要採取措施,切實維護留守兒童權益、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相當長時期內都會存在的現象,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涉及多方面的綜合性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政府等各個方面的關注與協調合作,構築愛的港灣,構建溫暖的“家”,真心呵護留守兒童,營造人人關愛留守兒童的溫氛圍,讓留守兒童在溫暖陽光下快樂茁壯成長。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