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

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

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1

  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打造全區文化旅遊產業的會議要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結合本鄉實際,緊扣調研內容,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開展文化旅遊產業調研活動。

  一、樂居鄉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

  一是產業優勢。蘋果、水稻田園風光獨具特色,為發展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是基礎設施優勢。全鄉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溝渠縱橫交錯,抗旱水窖遍佈地塊,為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區位優勢。昭大公路貫穿南北,漁洞水庫專用線途徑樂居、上街兩個村,灑漁河煙柳與樂居、上街兩個村遙遙相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容易進入過往遊客的視線。

  四是幹部優勢。有兩支好的幹部隊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幹事的村級幹部隊伍,一支是作風硬、吃得苦、能力強的鄉級幹部隊伍,為宣傳樂居和服務遊客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援。

  五是群眾優勢。廣大純樸、勤勞、善良的樂居人民,為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樂居文化旅遊產業的定位

  根據樂居現狀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認為樂居的文化旅遊產業可定位於:

  一是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旅遊集農業產銷、農產品加工、農業旅遊服務等三種產業於一體,順應了人們嚮往自然、崇尚自然、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1、發展種植業觀光旅遊。可以依託科技示範園,組織青少年開展“農村科技夏令營”活動,普及農村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結合昭大公路沿線引導群眾發展庭院果園種植,根據節令適時開展春季賞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動,推動農村旅遊經濟,帶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2、發展水面養殖業觀光旅遊。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庫、桃樹井水庫從事水產養殖,還可以在水庫周圍添置一些必要的設施,方便遊客垂釣和打撈。還可以設定餐廳,讓遊客自己品嚐勞動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是發展地方民俗風情體驗旅遊。樂居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農村的體驗需求。

  1、民俗民風旅遊。一年一度的新觀音廟會,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個地方。老的燒香拜佛,年輕的唱歌嬉戲、自娛自樂。這些民俗民風帶有明顯地方特色,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對遊客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2、農村節慶旅遊。進一步挖掘、整合本地農村節慶風俗,以農村老年協會為載體,不斷豐富群眾文藝生活,體現獨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獨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農村飲食文化旅遊。品嚐風味餐飲是旅遊不可缺少的內容,具有農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應該成為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農村之“食”關鍵在於“土”和“特”,樂居的野菜、豆乾、臘肉遠近聞名,對過往遊客具有強烈的誘惑力。

  三是發展生態旅遊業。以樂居大河土地整理專案為契機,順河綠化,打造“樂居煙柳”風姿,使之與綠油油的稻田相依為伴,真正構成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三、發展文化旅遊業的建議:

  1、要在政策上給與積極扶持。發展農村文化旅遊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相互協調、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區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會同區直有關部門,制定出臺鼓勵農村文化旅遊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道路通訊等方面向農村文化旅遊專案傾斜。同時,要組織專門人員幫助挖掘有較深文化內涵的旅遊文化資源。

  2、要加大對農村文化旅遊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合理開發旅遊資源,強化文化旅遊功能。

  3、注重抓好農村文化旅遊品的開發。一是要篩選出能顯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旅遊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裝的基礎上,按照旅遊品的要求對一些民間藝術品或古建築物要進行重新設計、包裝。三是要加強農村文化旅遊產業的包裝宣傳和市場開發工作,充分激發消費潛力。

  4、要注重文化旅遊隊伍的培養。要充分發揮鄉文化站的職能作用,千方百計吸引旅遊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質高的農村旅遊從業人員隊伍,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援。

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2

  文化旅遊產業是新形勢下的朝陽產業,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點和產業富縣的'強大引擎。推動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已成為實現全縣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深入瞭解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狀況,近期,縣政協組織調研組深入旅遊景點和文化經營場所,透過現場檢視、走訪瞭解、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對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建設特色文化縣、發展旅遊重點縣為目標,以提高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增強文化旅遊產業整體實力為落腳點,根據省、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要求,結合全縣文化資源稟賦,充分挖掘人文、自然、生態等方面的優勢,著力加強一區兩園(華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傳承創新區、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努力構建具有臨澤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傾力打造中國棗鄉·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紅色聖地旅遊名片,全力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至目前,全縣共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93家。省級文化產業園——丹霞文化產業園按照三大板塊兩環五區(即:核心地質遊覽板塊、絲路文化體驗板塊、民俗風情板塊,丹霞地質遊覽環、絲路文化體驗環,丹霞地質觀光區、入口門景區、文化體驗區、運動娛樂區、民俗體驗區)的總體格局,各項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依託昭武古城、西遊傳說遺蹟、丹霞山、丹霞廣場和紅西路軍梨園口戰役紀念館,以保護生態環境、塑造城市景觀、培育特色文化產業為目標,以紅色聖地、田園風光、生態休閒、健身娛樂、國防教育和塞上江南風情於一體的縣級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各項基礎設施已全面啟動。同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發展氛圍進一步濃厚。自2019年以來,成功舉辦激情廣場愛國歌曲大家唱臨澤篇演出;連續三年舉辦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組織開展了紅旗飄飄紅歌傳唱、親近大沙河,感受生態美萬人休閒健身跑步活動、棗鄉情民族交響音樂會、生態臨澤書畫攝影展等文化藝術活動,在繁榮城鄉文化生活的同時,提升了臨澤的文化軟實力,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2019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780萬元,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1.05%。建成大沙河生態旅遊景區、七彩丹霞旅遊景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雙泉湖景區、香古寺景區等一批省內外知名旅遊景區,其中,丹霞景區被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梨園口戰役紀念館被批准為全國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雙泉湖、香古寺景區被命名為國家2A級旅遊景區,雙泉湖、黑河煙林被命名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建成星級旅遊飯店4家,發展特色農家樂85家。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7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8.9%,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7億元,比上年增長88.5%。

  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文化旅遊規劃相對滯後。近年來,全縣文化旅遊產業雖然有了較大發展,但還缺少一個統一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旅遊與文化及相關產業融合度不高,文化帶旅遊、旅遊促文化的發展機制還未形成,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目標、結構框架還不甚清晰,文化旅遊產業結構不合理,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沒有顯現出來。

  2、規模偏小缺乏專案支援。文化企業數量、規模、經營呈現小、散、亂的狀態,經濟效益不夠理想;文化產業在招商引資、基礎建設方面還沒有大的專案和資金支撐,發展只停留在小打小鬧上。旅遊資源開發遲、開發程度低,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旅遊產業開發仍處於起步開發、夯實基礎、加強培育的階段。

  3、市場主體不強要素不健全。文化產業市場發育不健全,以個體經營居多,傳統專案比重大,上檔次的綜合性經營場所少,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旅遊資源分屬於條塊多頭管理,主管部門、鄉鎮自身投資能力弱,融資渠道相對較窄,一些旅遊資源開發建設進展緩慢;旅遊六大產業要素還不夠匹配,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已不能滿足旅遊發展的需求,過境遊與過夜遊比例失調,旅遊對相關行業的拉動作用還不明顯。

  4、文化旅遊骨幹人才嚴重短缺。全縣文化旅遊從業人員數量少,業務素質較低,全縣最大的文化經營企業丹霞旅遊公司,經營管理人才嚴重不足;文化旅遊產業高階人才如文化創意、市場營銷、投融資、企業管理等人才嚴重缺乏,制約了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

  三、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緊緊抓住全省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機遇,突出宜居宜遊首位產業,著力建設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和知名旅遊景區,培育一批骨幹文化旅遊企業,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遊產品品牌,加快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使文化旅遊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一)科學編制規劃,為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提供依據

  立足現有自然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人文景觀,堅持前瞻性、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科學編制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全縣未來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方針、戰略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在全面落實省政府批准的《張掖丹霞地質公園七彩丹霞景區規劃》的基礎上,精心做好華夏文明河西走廊自然人文傳承創新區、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並將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使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有規可依,有章可循,避免盲目和重複建設,努力實現文化旅遊產業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

  (二)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專案

  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需要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綜合效益好的專案作為示範和支撐。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託地方獨有或特有資源,以蘭洽會、深圳文博會、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為平臺,積極實行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實施重點招商,精確招商,吸引具實力、有品牌的企業投資文化產業。要放寬旅遊市場準入,按照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和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採取旅遊資源入股、轉讓、租賃、承包等多種經營方式,構建多元化旅遊開發投入機制,加大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對旅遊企業和旅遊專案的擔保力度,鼓勵引導國家、集體、個人、外商等多種經濟成份投資開發旅遊景區基礎設施、服務配套設施和經營性旅遊專案。加快啟動臨澤縣丹霞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市場化運營,整合文化旅遊資源,搭建投融資平臺。爭取實施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創新國家級綜合示範區專案,精心做好丹霞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縣文化館擴建、臨澤縣數字放映廳等專案建設,為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搭建平臺。開通七彩丹霞至大沙河景區旅遊快速通道,建設丹霞旅遊小鎮,以七彩丹霞、大沙河景區、黑河溼地為支撐,精心培育丹霞奇觀、綠洲風貌、生態景觀、紅色聖地為主的精品旅遊線,完善臨澤縣城遊客集散中心服務功能,開發雙泉湖休閒旅遊度假基地,完善旅遊服務要素市場,延伸旅遊產業鏈條,培育臨澤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深入挖掘資源,積極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

  發掘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深入研究塞上江南、絲路明珠中國第三階梯才能看到的南國景觀、七彩丹霞、綠洲、溼地、戈壁、沙漠等多彩的生態文化、河西走廊地域文化、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和中國棗鄉品牌文化,並加以挖掘運用,著力打造以中國棗鄉---魅力臨澤旅遊文化藝術節、四月八廟會為主的節會文化品牌;以七彩丹霞、西遊遺蹟、峽谷奇觀為主的旅遊文化品牌;以戈壁水鄉、黑河溼地為主的生態文化品牌;以精品玉米制種、現代設施農業為主的農耕文化品牌;以梨園口戰役紀念館、汪家墩戰鬥遺址為主的紅色文化品牌。實施棗鄉·丹霞宜居宜遊宣傳文化工程,積極組織開展新聞採訪交流、文藝創作採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傳播活動,促進中國棗鄉文化品牌形象的傳播,使旅遊者充分體驗和感受臨澤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亮的文化形象,充分體驗多彩的民俗風情,充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康體養生和驚險快樂之美。

  (四)強化宣傳營銷,以旅遊業推進文化深度交流

  以打造中國棗鄉·七彩丹霞·戈壁水鄉·紅色聖地四張名片、提升臨澤整體旅遊形象為目標,採取政企聯手、部門聯合、區域聯動的手段,整合資源和資金,加大旅遊宣傳營銷力度。一是強化主流媒體宣傳。運用網路、電視等現代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大、影響力高的特點,加大在央視、甘肅衛視、旅遊專業網站的廣告宣傳力度;做好臨澤旅遊網及A級景區和星級賓館旅遊網與旅遊專業網站聯網對接,積極開展聯網營銷。二是強化戶外宣傳。繼續做好國內重點城市機場、車站及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張掖丹霞及臨澤旅遊宣傳廣告,積極協調在高速公路臨澤出入口及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沿線設定完善旅遊景區交通導覽指示牌;在高速公路臨澤出入口等處設定遊客諮詢服務檯,旅遊旺季免費發放《臨澤旅遊指南》明白卡。三是強化節會宣傳。精心設計製作一本《臨澤風光》畫冊、一張《臨澤自駕遊地圖》和一張《臨澤旅遊指南》明白卡,參加國內旅交會、經貿洽談會等宣傳推介活動,努力拓展對外宣傳空間;堅持每2-3年承辦一次高規格、有一定影響力的旅遊文化節會或重大活動,提升臨澤整體形象,擴大對外知名度。四是加強區域合作。組織重點旅遊經營單位主動到周邊及重點客源地搞宣傳促銷、搞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省區市和市內外旅行社的聯絡溝通,聯手宣傳促銷、聯合開發市場,構建資源共享、市場共推、優勢互補的旅遊發展新格局,實現區域旅遊發展合作共贏。

  (五)重視人才培養,提高文化旅遊隊伍整體素質

  加強文化旅遊經營人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養造就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隊伍。建立健全文化旅遊人才培養引進機制,透過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等方式,提升現有文化旅遊產業管理和經營人員的素質,依託全國知名高校委託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文化旅遊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穩定和加強基層文化管理隊伍,壯大民間文化演藝隊伍,培育一支文化資源研究隊伍。實行靈活寬鬆的引進政策,重點引進創新團隊、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鼓勵社會人才投身文化旅遊建設,深化職稱評審改革,實現非公有制文化旅遊企業人員在評定職稱、參與培訓、申報專案、表彰獎勵等方面同等對待。

  (六)建立互動機制,促進文化旅遊產業跨越發展

  圍繞省、市建設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範基地核心區的目標,建立旅遊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融合機制,推進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規劃上統籌編制、政策上統一扶持、專案開發上統一打造、市場開拓上統一推介、人才培養上統一培訓的文化帶旅遊、旅遊促文化的良性迴圈。圍繞絲綢之路文化和臨澤鮮明的地域文化資源,把文化元素貫穿到旅遊景區專案設計、建設、管理、營銷、服務的各個環節,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於食、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之中,用文化包裝旅遊專案,增強旅遊的魅力、活力、吸引力,提升旅遊的內涵和核心競爭力;發揮旅遊傳播、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為實現文化產品價值創造消費市場。編排地方特色演藝劇目,搭建演藝平臺;扶持開發刺繡、烙畫、剪紙、麵塑、葫蘆雕刻等地方文化特色旅遊商品及小包裝行動式地方土特產品,提高旅遊產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旅遊與體育、農業等相關產業的融合,豐富旅遊內容,增加旅遊產品,延伸旅遊產業鏈條。

【文化旅遊產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