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地理教學設計

地理教學設計

地理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學設計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瞭解大西南的範圍、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

  2、理解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發展交通的主要影響因素。

  3、能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和不利條件,並由此會分析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交通建設的關係。

  4、培養學生用普遍聯絡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大西南發展交通運輸的緊迫性和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交通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是流通領域中的主要物質生產部門,以及支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必須先行一步,以適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交通運輸對於溝通各地區聯絡、保障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交通運輸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如大西南地區是我國腹地廣闊、資源密集、發展潛力的地區,而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明顯滯後,交通不暢是諸多因素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

  一、區位條件

  1、相對位置

  大西南地區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兩區一市。

  2、經濟地理位置

  ⑴屬於我國邊疆區,與越南、寮國、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相鄰,毗鄰國家經濟比較落後。

  ⑵為我國內陸腹地,遠離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落後,開發程度低;

  ⑶為大後方,具有國際區位優勢;

  ⑷從發展來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入,該區將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⑸三峽工程的建設、重慶直轄市的成立使得本區區位優勢明顯增加。

  二、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

  1、自然條件:

  ⑴地跨我國地勢三級階梯,地勢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勢影響,區內氣候多樣,差異很大。有__帶氣候、熱帶季風氣候、高山氣候等。

  ⑶區內地殼構造運動活躍,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繁。

  ⑷河流眾多,但航運條件差。

  2、資源條件

  (1)西南地區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分析

  西南區(不包括西藏)自然資源潛在價值佔全國23.3%,人均超過全國19.2%,潛在價值高。其中,農林和礦產資源約各佔一半,利於工農業協調發展。

  (2)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而且地域組合好。釩、鈦、錫儲量居世界首位適宜於發展成為鋼鐵、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基地。

  (3)能源資源:可開發的水能資源佔全國70%;四川天然氣儲量居全國首位;貴州省是我國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廣西北部灣油氣資源前景看好。

  (4)農林資源:四川盆地物產富饒,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林區,滇南谷地是我國主要的熱帶作物基地。本區生物資源和物種資源居全國首位。

  三、社會經濟條件

  1、本區地處西部地帶的內陸邊疆,又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社會經濟基礎薄弱。

  2、新中國成立後,本區發展變化很大,現已建立起鋼鐵、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區域經濟已經形成一定的基礎和規模。

  3、本區交通運輸已經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強交通運輸建設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四、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及對策

  交通運輸是制約本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加強交通建設,緩解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是西南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學生閱讀最後一自然段,結合現實談感想。

  作業佈置:

  舉例說明西南地區發展交通運輸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

  [討論]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歷史機遇,大西南應怎樣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地理教學設計 2

  1.6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內容緊承第四課《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和第五課並列的內容。地球自轉為主要原因產生的地理效應在第五課已有了了較為詳細的講述,而地球兩種運動相結合、並以公轉為主產生的地理效應難理解,需要有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這一準備知識,所以,本節課安排在第五課之後。

  本課的核心內容是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分佈及其影響。這部分內容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由此可見本節課的重要地位。

  課文中有關四季和五帶的內容不是直接給出的,而是利用前有知識,透過分析其成因得出的,所以本課有兩條線索,可以分為兩部分內容。

  本課是按照以下兩條線索組織內容的。

  第四課已經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這種迴歸運動造成太陽直射點有兩種變化。一是時間變化,二是緯度變化。這兩種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這兩種變化又影響到一個地點接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大小。

  從時間變化這一線索來看,教材內容把地點(或緯度)作為定量,而把太陽輻射隨時間(或季節)的變化看作是變數。這樣,同一地點不同的時間(或季節),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的同緯度地帶就可以分出四季。這就是本課的第一部分內容。

  本課的第二部分內容是五帶的形成和劃分。這部分內容從地點(或緯度)變化這一線索著眼,把時間(或季節),不同的地點就會有不同的太陽輻射量,據此,地球上不同緯度地區就可以分成五個溫度帶。

  所以說,本節課的內容體現了“變化”兩個字,教學中也要始終貫穿“變化”這兩個字。

  教學設計思路

  1.教學設計總體思想

  徹底改變“先生講,學生聽”的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運用啟發式。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自學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達到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科學有機的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不立刻下判斷,鼓勵學生多看、多聽、多嘗試,去探索和操作;教師專心傾聽學生的敘述,接納學生反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共同評價。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始終處於興奮狀態,利於知識的內化和學習效果的強化。

  2.本課的教學目標

  (1)智育目標

  瞭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及緯度變化;瞭解四季的劃分;瞭解五帶的劃分、分佈;理解這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解四季和五帶的形成;瞭解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理解五帶的影響。

  (2)能力目標

  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不同季節和不同緯度地區相同季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能準確畫出《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側檢視),並能舉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極檢視。

  (3)德育目標

  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理解事物之間是聯絡的,是發展變化的。

  (4)重點、難點

  重點: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難點:分析、繪製《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理解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五帶的變化。

  3.教學方法

  (1)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點撥學生,創造條件,創設情境,體現學生的發展,體現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2)精心設計《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利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窨想象能力的形成,加強知識的內化。

  (3)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練習。練習中注意體現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從練習中發現規律,使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

  (4)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教師不獨佔整個教學活動時間,同時盡力為學生提供自由、安全、和諧的情境與氣氛。教師主動參丐學生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並且要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不同角度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做到事半功倍。

  (6)德育目標的實現建立在智育目標與能力目標實現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滲透性地受到德育教育。

  4.教學手段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自制多媒體動畫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同學們,在第四節課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的有關內容,請大家看圖(投影《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圖》),完成下列要求:

  1.從冬至日到次年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表如何運動?

  2.地表何處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多?

  (學生透過回憶思考,在教師的悉心啟發下,可以得出正確答案)

  [教師導學]由圖可知,在太陽直射點上,地表單位面積獲得太陽的輻射能量最多。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地因時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透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量的多少。

  那麼,在地球不停地自轉和公轉,特別是在地球公轉的前提下,地球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有什麼樣的變化,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地理效應呢?我們本節課來學習有關內容。共3頁,當前第1頁123

  (板書:1.6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講述正文]

  [課件播放]請同學們觀看動畫《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此多媒體課件的製作以21頁圖1.26為基礎,以課本上“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文字為畫外音,引導學生視聽結合學習課本知識)

  [自學解疑]請同學們閱讀21頁圖1.26《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的分佈圖》,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四個問題。

  (學生回答時,要注意做到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學生回答有錯誤時,不要責備批評,要做到正確評價,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評價學生,共同進步)

  (問題的答案: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歸納小結)

  [講解導學]剛才三幅圖中的P處,B圖的晝最長,A圖的晝最短,C圖的晝夜等長;

  三圖的P處,B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大,A圖的正午太陽高度最小,C圖的正午太陽高度介於A圖和B圖之間。

  由圖可以分析得出,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使得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規律,這樣,就形成了四季。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四季)

  [引導自學]關於四季,我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有同也有異,請同學們閱讀22頁有關內容,

  回答下列問題:(投影問題)

  1.我國與歐美國家傳統的四季劃分有何相同之處?有何不同之處?

  2.我國丐歐美國家四季的起點各是哪個節氣?哪種劃分的季節早?早多長時間?

  3.我國傳統四季和歐美國家傳統四季相比較,哪種劃分與各地實際氣候完全對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這三個問題難度不大,可以作為自學提示,但自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指導,要有評價)

  劃分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四季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

  [諺語導學]山西省南部農村有這樣一句諺語:“立夏小滿,麥收晉南”,這說明季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二十四節氣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且對黃河流域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具有指示和預告作用。

  請大家自學有關內容。

  劃分中國

  (板書: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四季歐美)

  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重要意義

  [問題導學]同學們,請大家完成21頁“活動”第一題。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投影練習答案)

  [分析講解]由剛才的練習可以得出,同一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使得太陽輻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分佈具有了緯度分異的規律,這樣,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帶。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五帶)

  [讀圖自學]在初中地理課本上,已經學過了五帶的有關內容,請同學們自學23頁“五帶的劃分”,完成下表。

  (填表過程中點撥學生,體現學法指導)

  [歸納總結]透過填表練習和自學,我們對五帶的劃分有了一個簡單的瞭解,同時,也瞭解到五帶的劃分雖然比較簡單,但它是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異的基礎,意義重大。

  (板書: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劃分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五帶意義)

  [發展思維]從表中可以看出,五帶的劃分取決於黃赤交角的大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五帶的範圍會有什麼變化?如果黃赤交角變大呢?

  (利用圖1.23《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黃赤交角變小時,熱帶變小,寒帶變小,溫帶增大;反之,黃赤交角變大時,熱帶變大,寒帶變大,溫帶變小)

  [佈置作業]

  1.讀下圖回答有關問題(箭頭表示太陽迴歸運動的軌跡)。

  (1)寫出太陽直射下列各點時的時間。

  A B C D

  (2)北半球晝長夜短的時間是:

  (3)全球晝夜等長的時間是:

  (4)南極點太陽高度最小的時間是,此刻,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是

  (5)黨的生日這一天,地球位於公轉軌道的點附近。共3頁,當前第2頁123

  2.請同學們閱讀23頁的“二十四節氣”,去生活中調查瞭解二十四節氣的指示和預告作用。

  3.當黃赤交角減小為時,五帶的範圍如何變化?當黃赤交角增大為呢?

  一、晝夜長短

  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

  指導教師點評(山西省長治市教委教研室高階教師王富家)

  本節課教學注意從原理入手,引導學生分析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和分佈,線索清晰,結構完整,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學中,能科學地設計課程內容,使之達到結構合理最佳化,同時,又能創造性地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活動,克服傳統課程中的枯燥乏味的說教。整節課體現了對學生自學能力與想像能力的培養。課堂上,注重營造民主氛圍,給學生的行為、思想以較大的自由度,變傳統的演繹式教學法為現代的歸納式為主、演繹式為輔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如能更緊密地和當地實際結合,效果將會更好。

  共3頁,當前第3頁123

地理教學設計 3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本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組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絡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絡,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於必修一“地域分異規律”的內容標準:運用地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其旨在透過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認識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從本條“標準”來看,首先應透過閱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認識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其次,透過分析自然帶的分佈,歸納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徵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的。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佈現象入手,分幾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統一是相對的,而差異是絕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是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帶的分佈規律,就要與之前所學的世界氣候的分佈聯絡起來,氣候的分佈是地理學習中的難點,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掌握,有的學生則早已遺忘。其次高一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較為欠缺,因此對於一個事物中影響要素有哪些,主導因素又是什麼,難以把握。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重點考慮了身邊的案例,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透過展示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觀察陸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性,透過自然帶模型圖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總結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同時設計相關的探究活動,培養高一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設計思想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規律,本節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由於學生已經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首先透過學生感興趣的旅遊出發,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則是絕對的。為了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不同空間尺度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示溫度帶的分佈和海陸分佈圖,讓學生對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有所感知,進而明確本節內容主要研究相對較小尺度的陸地上的地域分異。透過研究自然帶的形成分佈,透過直觀的展示圖片,分析不同的景觀特徵,總結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透過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條件,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啟迪學生去思考問題,從而有所得。總之,透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並透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律及成因,達到提升學生讀圖能力,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以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標。

  四、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舉例說明地域存在差異現象。

  2、瞭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能夠分析其主導因素。

  3、逐步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過程和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進行分析、總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逐漸形成正確的環境觀。

地理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

  1、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

  2、透過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使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獲取地理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教學重點: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稱及分佈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圖片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為幾級階梯?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2、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種型別?

  3、引導學生讀圖2.4(《我國地形圖》),找一找這五種地形型別在我國是否都有?(我國五種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的課題。

  (板書)地形複雜多樣

  (二)新課,合作探究:

  1、從圖2.4上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群山環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畫片分別表示的是什麼地形。

  2、提到地形:(讀圖)我國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學們在《我國地形圖》上分別找出來,並注意它們的方位、名稱及其寫法。

  活動:首先教師把中國輪廓圖畫在黑板上,然後根據學生讀圖《我國地形圖》,分別請三個學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書在黑板上。

地理教學設計 5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一章 第一節

  三.學時

  1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解讀

  “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

  本課標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學生需先知道什麼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長模式;之後,學生需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瞭解不同增長模式的特點;最後學生需學會運用資料判斷不同地區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的分佈。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人口增長模式特點及其分佈;中國人口增長狀況

  2.難點

  分析人口增長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及其影響因素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透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透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世界70億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達70億。10月31日,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於31日零點前2分鐘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降生。她將成為全球範圍內幾名被宣佈成為象徵性的世界第70億人口的嬰兒之一。

  【人口增長】

  1.人口增長曆程

  2、衡量人口增長速度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

  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地區一年內的自然增長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出生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內一定地區的死亡人口與總人口之比

  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閱讀教材P3,思考為什麼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 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原因:

  ①工業化程度較高,勞動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並接受系統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參加勞動的人口年齡較大,勞動力培訓費用比較高,對家庭造成的經濟壓力較大,導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程度高,對子女的依賴程度低,人們逐漸消除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

  ③婦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於接受少生、優生和優育的新觀念。相反,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

  3.影響人口增長因素

  ①生物學規律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如:經濟發達程度、文化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社會保障等。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

  人口增長模式,又稱為人口轉變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過渡型)

  討論分析:

  發展中國家出生率較高、人口增長快, 這種狀況對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響? 應採取何種對策?

  影響: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物質資料的需求和消費也會隨之快速增長,極易超出環境的供應和自淨能力,進而引發各種破壞資源、環境汙染、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 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

  措施:大力實行計劃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現代型)

  討論分析:

  發達國家為“三低”現代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增長緩慢;這種狀況對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響? 應採取何種對策?

  影響: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長慢

  ⑴勞動力緊缺:

  ①資源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影響經濟的發展;②兵源不足,國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發達國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齡化現象嚴重:

  ①增加社會保障和青壯年人的生活負擔;②老年人生活孤單, 也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

  措施:鼓勵生育、吸納移民

  2、我國的人口增長和人口政策

  ①我國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現代模式轉化。

  ②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練習】

地理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l瞭解城市形態的概念和型別

  l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l瞭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型別

  l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區以及它們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培養運用例項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l明確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形成“整體-區域性-整體”的認識事物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方法

  二、教學分析

  l重點:運用例項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難點:城市功能區形成的動力

  l背景:學生具備了自然地理環境的知識和思維,也具備了人文地理環境最重要的要素──人口的知識和思維,並且在成長過程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具備了一些對城市的感性認識。

  三、教學方法

  講述、分析判斷、舉例說明、多媒體輔助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課題匯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講述:上一章,我們學習並瞭解了《人口的變化》

  明確了人口和人口變化的問題

  提出問題:

  人口在地表空間的集聚形式是什麼?

  聚落有哪兩類主要形式?

  人類在聚落的存在方式是什麼?

  多年生產生活之後人類最重要的反思是什麼?

  人類反思的結果是什麼?

  明確: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

  點題:從現在開始,我們就來學習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舞臺──城市!

  回憶上一章的內容

  緊跟老師思路:

  聚落

  城市與農村

  生產生活

  人地關係

  可持續發展

  形成與強化: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

  翻開課本18頁,準備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本環節預定目標:

  n 明確人文地理的學習思路

  第二環節:認識城市的邏輯思路和辯證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一問題:什麼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問題轉換: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本節課的學習過程

  =認識城市的過程

  哲學說明:“認識事物”是有邏輯思路和辯證方法的!

  比如:我們要認識一個人

  整體:五大三粗、小巧玲瓏

  區域性:頭部、手、腳、……

  整體:區域性的分分佈和組合(身材勻稱或身材不平衡)

  明確:“認識事物”是有邏輯思路和辯證方法之一

  整體-區域性-整體

  課堂的第一思考

  思考轉換

  關注身邊的哲學!

  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思路!

  本環節預定目標:

  形成“整體-區域性-整體”的認識事物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方法

  第三環節:認識城市的整體(大體情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明確:城市的整體主要用“城市形態”來表示,

  城市形態是指城市所佔據的一定空間和城市所形成的外部輪廓形狀

  強調:地理事物的差異性

  不同的城市其城市形態會一樣嗎?

  提出工作:讀圖2.1,瞭解幾個不同城市的城市形態,並進行型別歸納

  提出問題:不同地表上的城市其形態不同,使什麼原因影響氣城市形態的形成?

  結論: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形因素和其影響的河流和交通線影響著城市形態的形成!

  實戰:以廣州市為例子說明城市形態(城市形態是發展變化的,要分析一個城市的城市形態,就必須把城市放在其歷史的主線上)

  畫簡圖說明分析

  ? 明確一個問題:每個城市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都有特定的形態,並且形態是固定不變的?

  明確城市“整體”與“城市形態”的物件對等轉換

  明確“城市形態”的概念

  帶著思考研讀圖2.1

  團塊狀

  條帶放射狀

  組團狀

  分析並出思考結果!──地形

  平原地區:團塊狀

  河流谷地與交通幹線:條帶狀

  河流分割與規劃:組團狀

  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

  團塊狀──組團狀──團塊狀──衛星城

  探討自己最為熟悉的廣州市的城市形態

  判斷並明確!

  本環節預定目標:

  瞭解城市形態的概念和型別

  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態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第四環節:認識城市的區域性(具體情況)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強調:認識從整體階段進入區域性階段

  說明:城市的區域性,主要是指城市的各種功能區,是城市土地不同的利用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區:

  商業區

  住宅區

  工業區

  ……

  提出工作:讀圖2.2分析判斷地圖所示的地區屬於何種功能區?

  實戰:分析廣州的各種城市功能區的分佈和形成原因

  明確一個問題:一個城市的哪些功能區是必不可少的?

  任務轉承說明:我們認識了城市的功能區和形成原因,現在:

  思考:一個思考 + 一個問題

  結論:城市的功能區是城市土地在不同方式利用的過程中在集聚效應下形成的!

  提出幾個要明確的問題……

  明確“整體──區域性──整體”的認識事物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方法

  從感性印象到系統瞭解

  學生讀圖分析判斷

地理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看圖熟悉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及主要城市

  2.根據地圖和資料,分析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簡要說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 運用地圖、資料分析自然條件對日本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的啟示。

  4.瞭解東西方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本節是國家地理的第一節,學好這節對以後的國家學習會起到良好的拖動作用。教材中設計了許多活動題,或因圖起、或因表生、或因計算而得答案、或探討而有結論,無不要求學生勉勵親為,從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透過對日本經濟依賴性強的分析,培養學生看待問題要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在教師創設的一系列情境中體會並樹立發展經濟的方向和趨勢有所理解,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日本的經濟發展特徵;日本的工業佈局。

  教學難點日本的工業佈局及其成因。

  教學器材 多媒體課件 地圖 掛圖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讀圖法 問題解決法

  教學建議

  新課匯入:日本自古以來與我國密切相關,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部分中國與日本字唐朝以來相關的圖片。曾經遠遠落後於我國的日本,在當今日本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穩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提問:為什麼日本的經濟會是如此發達呢?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進步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密切的聯絡,那麼日本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呢?

  (板書)一、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徵

  讓學生根據結合66頁文字部分了解日本的面積、人口、語言和民族等基本概況,讀課本66頁“日本地形”圖瞭解日本的地理位置、組成。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板書)1、日本的民族和人口

  (提問)日本雖然面積小,只有37萬平方千米,但海岸線卻比我國還長,為什麼?

  (學生指圖回答:日本是個群島國家,海岸線曲折。 )

  (板書)2、群島國家,多港灣

  (提問) 看日本地形圖,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麼特點?

  日本國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一帶分佈這狹小的平原,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僅多山,還多火山、地震,這是為什麼? (展示)“板塊構造示意圖” 與“世界火山、地震分佈圖”

  (講解) 日本位於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分佈帶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境內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頻繁,人們可以感覺島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國、地震之邦” (板書) 3、多山,多火山、地震

  透過課本67頁瞭解日本的氣候

  讀表:東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氣溫和降水量

  提問:(1)冬季,東京比北京冷還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個多?

  (3)這說明日本的氣候具有什麼特點 ?

  (小結) 東京和北京大致處於同一緯度。但是,冬季東京比北京溫暖,夏季比北京涼爽,且降水量比北京豐沛,這說明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點。 (提問) 日本多山,降水又較多,河流會有什麼特點?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資源豐富。由於日本山地多,且降水豐富,全國大部分地區為森林覆蓋,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0% (轉折過渡) 日本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那麼用來發展工業的礦產資源是否豐富呢?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這些原料和燃料都從哪些大洲進口 。

  結合課本68-69頁及圖3-6“日本進口能源和礦產示意”圖瞭解日本的資源狀況。

  (總結)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進口,而且進口的比例較大(90%以上)說明日本的礦產資源嚴重缺乏。日本工業原料的來源很廣,除歐洲和南極洲外,其他幾大洲均有。我國和日本相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才13.4%,但還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壞森林資源,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板書)4、礦產資源貧乏

  (提問)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這對它的經濟發展非常不利,那麼日本如何克服這一不足呢?

  讓學生根據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分析這些因素對日本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資源貧乏的島國。日本作為一個經濟強國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口存在著矛盾。那麼,日本為什麼會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呢?

  (板書)二、發達的經濟

  提問:日本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生活中有哪些產品是日本的?

  (由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為學生提供相關資料說明日本出口產品在世界中的地位。說明日本是一個加工貿易大國,依靠大量出口產品賺取大量外匯而發展經濟,從而成為一個經濟強國。

  提問:是否任何一個地狹人稠、資源貧乏的國家都可以成為世界強國呢? (不能)

  那麼,日本產品的獨特魅力何在呢?

  (板書)1、經濟發展條件

  一種產品能夠暢銷必備的條件就是物美價廉。

  物美,也就是產品的質量好,技術含量高,日本注重科技教育的發展,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價廉,就是價格低,成本低。產品成本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哪些呢?(由學生自由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成本構成包括工人的工資、原材料和運費等。

  引導學生分析:

  (1)日本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工資成本低;

  (2)日本資源貧乏,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結合課本69頁日本金庫能源和礦產示意圖學習);

  (3)運費:日本是一個多優良港灣的島國,海洋運輸發達。(進口—加工—出口,這樣的型別就是加工貿易。)

  提問:日本依靠大量出口產品賺取外匯、進口大量原料彌補資源的貧乏。應該把工廠建在哪裡才能最大限度的節省運輸路費呢?

  (小組自由討論)

  (板書)2、工業分佈

  教師小結:把工廠建在沿海地區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運費,方便原料的運入和產品的運出,日本多優良的港口,海洋運輸便利。(結合課本69頁“日本工業分佈圖”落實日本工業的分佈及日本的著名港口城市)

  加工貿易經濟不僅使日本成為經濟強國,還使日本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展示大量關於日本文化對比的圖片,體現出日本文化關於傳統與現代、本土與東西方的強烈對比)

  思考:這與加工貿易有什麼關係呢?

  作為相對封閉的島國,要想發展經濟尤其是發展對外加工貿易經濟就必須對外開放,開放就意味著要吸收外來文化,包括東西方文化。於是日本就形成了獨特的東西融合的文化,既保留有民族的傳統內容,又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色。

  合作探究日本經濟的發展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有什麼啟示?

  當堂達標 運用多媒體提供日本空白圖,由學生將日本重要的地理事物填充在圖中相應的位置。

地理教學設計 8

  教材分析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佈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地形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2、本節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複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著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因此,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徵,將為學習以後各章節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 學生特點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徵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徵,並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國的名山。

  能力目標:

  透過學習,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透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討論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對本節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徵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佈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線,因此對於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地理教學設計 9

  一、課標要求及解讀

  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瞭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二、教學內容分析

  首先應該從以下方面瞭解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口和社會經濟基礎。根據該流域的地理條件,規劃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針對開發過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綜合治理的對策。

  三、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流域的基礎知識,但由於時隔較遠,基本上已經沒有印象,因此,需補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礎知識。對於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識學習中,已有一定的基礎。而對於流域開發,由於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比較陌生,需要透過一定的圖片資料,使其增加感性認識。

  四、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2、理解田納西河流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多途徑收集資料,分析、思考、交流,嘗試用已學知識整理、分析,提高處理資料與資訊的能力

  2、創設問題情景,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案例分析,培養人地協調的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由的綜合開發聯絡周邊地區河流的開發利用,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為地區的國土整治出謀劃

  五、教學重點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六、教學難點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

  七、教學方法

  啟發講述法、案例分析法、圖示法

  八、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九、教學過程:

  3.ppt:展示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對應對圖,幫助學生學習和歸納。

  ppt展示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對應對圖,幫助學生學習和歸納。

  2.評價調查報告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匯入展示海南河流分佈圖,及近些年海南河流流域開發過程中汙染的現狀圖直觀感受海南河流流域開發中面臨的問題,思考:經濟發展和流域生態如何協調發展是帶著問題開始新課的學習從學生所在的地區河流流域開發面臨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展示點撥:流域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水系,分水嶺,流域等概念,並能準確的從圖中判斷出分水嶺、流域、幹流、一級支流、二級支流等突出知識的糅合和原理的分析,避免照本宣科1.組織學生活動:假如你是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你的工作是對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做全面考察,然後交一份報告給國會。

  2.提出活動要求:從位置,發源地、氣候、地形、水文、資源方面描述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概況。

  角色扮演:海南水利局的一名工作人員。

  學生合作討論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特徵等自然環境

地理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根據實際情況,從生活入手,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能感知地理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能初步懂得具備地理觀念的重要性,學會用地理的方法“想”問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1.日出時太陽離地球近,還是正午太陽離我們近?

  2.為什麼“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3.為什麼“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這些都是與地理有關的問題。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就能夠更好地理解這篇短文。不僅這篇課文,語文書中有很多課文中都涉及地理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同學們可以感受到。所以,老師覺得學習地理能夠更好地服務其他學科。

  二、聯絡生活,研讀教材

  (一)生活離不開地理

  過渡:學習其他學科離不開地理,我們的生活更離不開地理。

  讀一則“關於海嘯的報道”。問:這則報道給你什麼啟發?

  1.將學生分組(一般四人一組,分組長、記錄員、記時員、發言人,可以有變化)請每組學生都聯想一下我們生活中什麼事物和現象與

  “地理”有關,並說出來?(如買房選址、出門旅遊、房屋建造、四季變化、地震、海嘯的發生原因……)

  2.教師根據學生說的內容,並選擇一部分對應做出簡單的解釋。

  教師總結: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與我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關,總而言之,生活離不開地理。

  學生看投影:(書上的四幅圖)

  1.從圖上看到什麼?提示:為什麼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們的生活有這麼大的差異?

  2.讓學生分組,一組根據圖提出問題,一組回答問題。

  3.請同學介紹旅遊景點,舉例說明那些地方與我們這有什麼不同。(可以舉南方與北方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上的差異)

  小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透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人總是會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過不同地方的環境有不同的特點,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有著必然的關係。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的,處處都有地理。學習地理,我們可以生活得更好。

  (二)學習地理,為了更好的生活

  1.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請同學們看p3巴比倫介紹討論:

  提問:說一下這段文章的認識,試說明了什麼問題?

  請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概括,說明尊重自然規律、愛護大自然就是愛護我們自己,否則要受到懲罰,自毀家園。

  2.因地制宜,揚長避短

  ●看p3“姑姑的故事”討論:

  提問:這段文章說明了什麼問題?

  請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由於人類的生存環境的差異,只有揚長避短,才能發展,同時也說明尊重大自然規律給我們的好處,這與破壞大自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綜合地分析問題

  ●看投影:“外國語學校的建設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討論:請學生談談想法。

  教師總結:在分析地理問題時,我們也要綜觀全域性,要用綜合眼光,全面地分析、解決問題。

  4.具備可持續發展地觀念

  提問:這句話說明了什麼問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舉例說明。

  請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概括,社會的發展一方面給人們帶來物質財富,同時由於人口過多、資源浪費等許多原因破壞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嚴峻的環境問題,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須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建立新的生活、生產方式。

  三、淺談收穫,培養興趣

  學生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教師總結: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大家初步對地理有了一個簡單的認識。地理是一門有趣的科學,也是一門有用的科學。我們知道,要學習地理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地理知識解決我們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地理問題,使我們能夠更快樂地學習,更健康地生活。

  四、佈置作業

  從學校圖書館或網上查詢有關資料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活動步驟:

  1.上圖書館或上網查詢資料;

  2.彙總蒐集的資料;

  3.同學之間交流資料;

  4.彙總能夠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的事實資料;

  5.根據彙總事實材料,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加以概括,並記錄下來。

地理教學設計 11

  一、指導思想

  以地理新課標為依據,圍繞“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這一宗旨組織實施教學,充分利用地理課的學科功能,努力探討、改進教育教學手段,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二、工作目標

  努力提高學生的地理各方面的素質和技能,著力培養學生讀圖、理解、綜合分析和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期末地理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三、重點難點

  1.複習重點:掌握世界各地理分割槽、國家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2.複習難點:在識圖讀圖能力考查的基礎上,突出了比較分析的考查。

  四、複習方法:

  複習過程中,要進一步提高複習效率。

  (1)整合地理內容

  (2)教師仔細研究新課程標準。

  (3)加強讀圖與判圖能力的培養。

  五、複習日程安排:

  主要目的是基礎能力過關。

  第十九周:國家專題——巴西、美國、澳大利亞、印度、俄羅斯

  第二十週:地區專題——歐洲西部;中東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東南亞、亞洲

  第二十一週:綜合複習。主要目的是提高應試能力。做到“三練”: 精選試題強化練; 規定時間適應練; 審題答題規範練。

地理教學設計 12

  一、學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學中,這學期我擔任高二五個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其中1、2班基礎較好,8、9、10、11班的基礎較差。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初中和基礎比較薄弱,另外一個是他們的地理學習習慣不好,不愛學習。如何讓他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這是本學年的教學重點。這一切都要求老師加強集體備課,發揮好教研組、集備組整體優勢。

  二、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學校的工作思路,以“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重點,深入瞭解學生情況,著手教學模式的探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三、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教學班6個,5個班學生基礎都較差,在高二年級也非常特殊,不愛學習的學生較多,1、2班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點。總的來說,學生的情況不夠理想,給教學帶來許多困難。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讓學生獲得比較完備的地理基礎知識,學習對學生終生髮展有益的地理;倡導學生主動參加參與,樂於探究,勤勞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 教材內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同時,配備了不少案例,這些案例源於實際的社會活動和不斷髮展的社會現實生活,與地理學科。有緊密的聯絡,是對已發生的典型時間的真實寫照;因此,學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現實問題,透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也是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

  六、教學措施:

  中學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起直觀性和辨證思維能力的廣泛運用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應充分培養地圖的觀點,包括看圖能力、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的培養。牢固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第二語言的思想。第二,根據教材特點選用一些帶有鄉土性質的案例,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儘可能在課堂上實現。另外,做好後進生的會考輔導工作。

  七、具體措施:

  1、加強對《課程標準》的深入研究

  《課程標準》是教學、命題的標準和依據,教學過程中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制定教學目標,落實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求,為會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礎。

  2、認真鑽研教材

  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中學科知識點的落實,也要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重視教材的整合,樹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價值觀,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料來源,根據《課標》要求選取恰當的案例,彌補教材的不足。改變傳統地理教材觀,由單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轉化,由依賴教材向主動構建教材轉化。

  3、重視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課標》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是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關鍵性目標。要在教學中倡導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重視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穩固的學科基礎知識之上的。

  4、重視備課環節

  備課的依據是《課程標準》、學情和教材,在備課的過程中首先解讀《課程標準》,依據《課標》要求和學情制定教學目標。處理好“量”與“時間”的關係,合理取捨和整合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加強校內備課組的活動,開展校際交流,尋求共同發展。

地理教學設計 13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美國的位置和組成,知道其領土變化的原因和過程。

  2、瞭解美國居民的構成和美利堅民族的複雜性。

  3、瞭解美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掌握主要的地形區和氣候型別。

  4、瞭解美國自然資源的豐富性。

  5、運用美國的地形圖、氣候圖,分析美國自然環境的優越性。

  5、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瞭解美國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6、透過學習美國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壞,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

  教學重點

  美國的位置範圍、地形、氣候、以及種族構成等。

  教學難點

  美國自然環境和資源對於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復備欄

  匯入新課: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踏上西半球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透過美國和巴西,瞭解美洲的自然風貌、經濟特點和人們的生活風俗等。

  我來預習:

  1、世界政區圖。

  觀察地圖,說說美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臨國位置。(美國位於西半球的北溫帶,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西南與墨西哥相鄰,北臨加拿大,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除了本土外,美國海外的兩個州分別位於什麼位置?屬什麼溫度帶?(阿拉斯加,位於北極圈附近,大部分屬北溫帶,少部分屬寒帶。夏威夷,位於北迴歸線附近的熱帶太平洋地區,屬熱帶。

  3、美國國旗。

  問:你知道美國國旗的含義嗎?(美國國旗的左上角藍色星區內,一共有50顆白色五角星,他們分別代表美國的50個州;星區以外還有13道紅色白色相間的條紋,他們又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塊英國殖民地。)

  一、領土組成

  1、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2、領土組成美國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膚色的人?這說明了什麼問題?(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說明美國是一個由各種人種構成的移民國家。

  總結: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

  二:移民國家。

  1、你所熟悉的美國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國家或大洲移民的後裔?(華盛頓:美國人。愛因斯坦:德國猶太人。楊振寧、李政道:中國人。喬丹:非洲人。)

  2、閱讀教材86頁圖9、2“美國的人種構成餅狀圖”,看看在美國什麼種族的人口最多?

  (白種人佔84%,最多;其次黑種人佔13%;其他佔3%。)

  板書:種族歧視。

  3、情景教學。

  問:華人對美國的建設都有哪些貢獻?(西部開發,修築鐵路;科學界獲諾貝爾獎的有: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航空領域有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

  我來探究:

  1、美國農業區域化生產的優點是什麼?

  2、中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鑑美國的些經驗?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美國農業生產的佈局與特點。

  2、美國的工業佈局及高科技的特點。

  3、美國對世界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應負的責任。

  4、運用美國的礦產資源圖以及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揭示礦產資源對美國工業區的影響。

  5、運用圖表等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6、透過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地理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美國工業特點以及城市分佈

  教學難點

  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推動作用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復備欄

  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美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知道美國的自然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這一切對於發展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美國的經濟發展特點

  我來預習:

  1、匯入:日常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產品是美國生產的?請列舉一些產品或品牌。(可口可樂、摩托羅拉手機、福特汽車、柯達膠捲等。總結: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它的工業產品遍佈世界,我們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今天我們就來全面認識美國的工業狀況。

  2、你知道美國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嗎?(鋼鐵、汽車、化學、電子、宇航、石油、飛機制造等。

  3、展示“美國主要的工業區和工業城市”圖

  請同學們在圖上指出下列工業城市,並說明總結:東北部是美國開發最早,汙染最嚴重的工業區,主要是傳統工業部門。後來逐步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轉移,這兩個地區逐步發展成為以新興工業門類為主的工業區。

  4、美國有哪些產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膠、輪胎、鉛、載重汽車、發電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聞紙、水泥、鋼、小汽車。

  提示:多看“閱讀材料”。

  5、根據以上“材料”學生髮現美國的工業生產有什麼特點?(工業產品種類齊全,產量大,技術先進。

  6、引導:有人說:“美國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你同意嗎?你能列舉一些有關高新技術的產品和其他事物嗎?(太空梭、微軟公司、彼爾蓋茨、愛國者導彈、大型轟炸機。

  7、近幾年,美國的經濟平穩發展,主要得益於高新技術產業。

  閱讀P90頁提供的材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對促進美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美國的確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高新技術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增長,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8、過渡: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它眾多的工業產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費,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呢?請學習下面一個標題的內容。

地理教學設計 14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與鋪墊。本節教材內容包括海陸分佈、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佈:教材利用文字和圖從兩方面來說明世界海陸分佈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後說明通常情況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透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進而透過文字和圖來介紹連線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線。另外,還透過“活動”來啟發學生用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大洲基本輪廓,引導學生透過輪廓來認識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後介紹了四大洋的名稱,進而透過圖表對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後透過“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二、說學生情況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五帶的劃分和地圖等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課的內容,尤其是前幾節中出現的地球人造衛星照片、半球圖等,使學生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總之,只要加以適當的情景創設、問題引導和學法指導,就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於初一的學生在小學中已學過一部分地理知識,所以對本節課的內容並不陌生,但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等方面都存在著欠缺與不足,針對這些情況,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讀圖分析能力,並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佈特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各種地圖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看圖、析圖、繪圖的能力,學會使用地理的語言——地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地球”“水球”的爭論,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積極探究自然界奧秘的精神。

  四、說重點和難點

  重點: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難點: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啟發、互助、探究、討論、提問等方法。

  學法:學生緊跟老師的思路,及時動手記筆記。

  六、說課時要求和教具使用

  課時:第一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七、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人類居住在哪一個星球上?(地球)人類第一個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中國第一個登入太空的宇航員是誰?(楊利偉)他們都說:在太空裡看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那麼人類給地球起名字的時候,為什麼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員,當你在太空中遨遊的時候,你會發現地球上有什麼?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板書)。

  設計目的:以加加林、楊利偉等事蹟提出地球像一個水球的觀點,使學生感覺真實,既創設了本節課的學習情景,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互動一】世界海陸分佈

  1.讀教材P26圖2.1“世界海陸分佈”,學生觀察海洋和陸地的面積後回答:“海洋麵積大還是陸地面積大?”(海洋麵積大於陸地面積)

  2.讀教材P26圖2.2“世界海洋和陸地面積比較”,讓學生透過讀圖知道海洋和陸地各佔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陸分佈:海洋:71%;陸地:29%)(板書)

  3.讀教材P27圖2.3“地球還是水球”,請同學們來選擇一下,你們覺得這個星球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叫水球,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為人類生活在陸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麼不叫水球?因為古人生活的範圍很小,居住在大陸兩岸的人們沒有交流,海洋被視為天地的盡頭,他們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設計目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而是透過學生討論、運用地球儀和地圖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認識。

  閱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談感想。

  設計目的:瞭解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知道我們今天能夠從課本上認識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大勢,這是無數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拼搏奮鬥和科學探究的結果,培養勇於探索的精神。

  【互動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繪圖:讀課本圖2.5“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把這幅立體景觀圖繪成平面圖。

  在學生畫好示意圖後,小黑板展示“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示意圖”,讓學生對照自己所畫的示意圖,分組討論。

  設計目的:採取對比的方式,學會識別海陸分佈的不同形式,重在讀圖識別,避免死記概念,同時注意及時應用,實現知識的遷移。

  2.我們把全球陸地分為七大洲,海洋分為四大洋,請同學們分別在地球儀、地圖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共同查詢)

  (1)請幾個同學上臺,分別在地球儀和地圖上指出七大洲與四大洋。

  (2)讀圖冊P14世界陸地各大洲面積比較圖,從大到小給他們排排位次。用口訣總結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的位次(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出示大洲輪廓圖卡片,讓學生按照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的位次在黑板上排列出來。

  (4)讀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佈”,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彼此相連的哪四大洋?“四大洋麵積”,比較四大洋的面積,最大的是哪個洋?最小的是哪個洋?總結成口訣(太大印北,四洋貫通)。

  設計目的:觀察圖的同時,瞭解大洲的命名,使形象記憶(輪廓)與意義記憶(名稱由來)相結合,以加深印象。

  【互動三】各大洲的分界線

  根據書後的世界地形圖,師生共同完成下列各地的界線。

  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直布羅陀海峽;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設計目的:透過識圖,要求學生學會讀圖,讀懂圖,從圖片中獲得文字資訊。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於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所熟悉,下節課正是在此基礎上加強讀圖訓練,強調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關係。

  (四)課堂作業:完成活動題。

地理教學設計 15

   教材分析

  作為中學地理的開篇教材,《與同學們談地理》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一是什麼是地理,主要是透過同學們所聯想到的具體事物奠定學生對地理的初步認識;二是為什麼要學地理,主要是從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出發推匯出生活離不開地理;三是學了地理有什麼用,主要是從現實社會面臨的矛盾出發得出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教材分為2個板塊,用了6幅圖、2段閱讀材料、一個思考以及相應的文字說明組成,內容較多,需要詳略有當的進行講解。

  學生活動主要設計在“生活離不開地理”這個板塊,“學習地理,為了更好的生活”主要是講導為主。

  二、學情分析

  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地理基礎知識普遍較差,有的學生雖然在小學接觸過地理,但地理思維能力十分薄弱。另外,學生在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方面還存在諸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例如:個別學生不明確學習地理的目的;有些同學對學好英地理缺乏自信;缺乏小組合作意識。

  針對這種情況,在入門教學階段,努力做好中小學的銜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放慢教學進度,併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想一些辦法。

  三、教學目標

  1、認識地理學科;

  2、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五、課程型別

  綜合課

  六、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1、自我介紹

  師:同學們好,我叫~~~,很高興能夠成為你們的地理老師。從今天起,我將和大家一起學習地理。地理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只有具備一定的地理知識與能力,我們才能得到更好地生活品質。

  2、什麼是地理

  師:請看PPT,你認識它嗎?

  生:地球

  師:咱們地理就是的“地”就可以理解為“地球”,那“理”是怎麼理解呢?

  生:道理、真理----

  師:很好,那麼連起來應該怎樣理解地理呢?

  生:研究地球的一些“道理”。(需指導學生形成這個概念)

  師:一說到地球上的事物,那你們會聯想到什麼呢?

  生:山、水、火山、地震等等---

  師:很好,山、水燈這麼多的地球上得事物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聽過、遇到過嗎?

  生:是

  師: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出現和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不妨看看P2的四幅圖。

  (師生互動簡要的講解四幅圖,簡要強調出這些地理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師:人總是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方的地理環境有不同的特點,在不同特點的地理環境中人們也會形成一定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先看PPT,這是一張重慶地形圖,從圖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重慶四周的地形高中間相對較低時,與成都平原等地形相連共同構成了四川盆地。注意,這裡所謂的中間低是相對於四周而言,就重慶主城而言在理論上應該是屬於“中間低”,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依舊會遇到很多山,所以重慶也有“山城”之稱。

  除此,重慶主城還是處在長江與嘉陵江相匯的地方,再加上重慶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帶,大氣降水量豐富,充足的水汽導致重慶大霧天氣多。所以重慶除了有“山城”的美譽還有“霧都”之說,霧都說明重慶有很多的霧,具體來說,重慶年平均霧日是104天,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年平均霧日只有94天,重慶是名符其實的“霧都”。霧和雲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只是霧生成在大氣的近地面層中,而云生成在大氣的較高層而已。霧都導致重慶的空氣很溼潤。

  那我們重慶的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又孕育出怎樣的重慶人呢?

  生:------(引導學生回答)

  師:剛才同學們說到很多的重慶特色,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只挑選其中的3個進行詳細講解。首先,為何重慶美女多?

  生:------(引導學生回答)

  師:其次,為何重慶人愛吃火鍋?

  生:------(引導學生回答)

  師:最後,為何重慶夏季高溫?

  生------(引導學生回答)

  (過渡)

  師:這只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問題,還有很多的其他問題。要是,我們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話,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生活是離不開地理的。既然地理如此重要,那學習地理的目的又是什麼呢?請看P2頁---

  生:學習地理,為了更好的生活。

  3、學習地理,為了更好的生活

  師:地理教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好朋友”,這樣,我們才可以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這裡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大約公元前5000年,在今天伊拉克地區有一個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巴比倫,然而,由於人們長期濫伐森林、過渡放牧等等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戰亂等原因,最終使巴比倫被掩埋在了泥沙之下。所以,違背自然規律,人類就會受到怎樣的懲罰?

  生:------

  師:地理教我們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發展的優勢和不足,比如新疆種植棉花質量很好要是讓重慶種植棉花的話估計很難獲利,重慶適合種植水稻要是將水稻種植到新疆去的話估計顆粒無收都可能,要是不具備一定的地理背景的話,我們就很難過上好日子。

  還需要學會“綜合的分析問題”和“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人地關係才會相輔相成和諧發展,我們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4 結語

  最後,跟大家分享2個觀點。一是,地理是一門充滿詩意的學科,“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教師適當的給予解釋:春雨主要是暖空氣,秋雨主要是冷空氣)二是,地理是一門愛情學科,“海枯石爛(大海乾涸,岩石成土。喻指經歷極長久的時間。)、山盟海誓(指著山、海發誓,訂立盟約。表示要像高山大海一樣永恆不變)、天涯海角。”

  (若有時間多放些圖片)

  願:同學們學會用地理的眼光終身欣賞和認識生活,你會發現不一樣的美好。

【地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