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教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1

  首先是朗讀。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也一樣,讓學生透過朗讀來感受詩中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作為老師只需要在朗讀之前將生字做好解答,讀詩是怎樣停頓的做好標註。在對古詩進行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什麼,引導學生對作者的關注,對當時作詩環境的關注。

  其次是瞭解詩的創作過程。詩人是怎樣的環境中發出什麼樣的感嘆,表達了什麼樣的想法,都與創作的過程息息相關,瞭解了這些,就基本能夠對一首詩有了解析,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古詩的魅力。

  然後是解析詩的結構。將情感、事件等等要用大段文字描寫的語言熔鍊在一首詩之中,同時還要人能夠從中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情感變化,這樣的文字功底是需要我們一起去學習的。透過對詩句的解讀,讓學生了解到漢字在詩句中起到什麼作用,為什麼要這麼安排,將簡單的詞語進行顛倒有什麼樣的好處。教導學生在寫作當中運用一些這樣的技巧,提升文字表達的能力。

  最後是藉助多媒體教學。學生的閱歷不夠豐富,因此在欣賞詩詞時沒有足夠的想象力,在腦海裡沒有一個明顯的印象,文字的表述也不夠學生去想象得到詩人所表達的奇幻的世界,所以藉助一些工具來呈現一幅具象的畫面幫助學生加深對詩句意義的理解,同時將詩句讓學生用聯想以一個美好的景象記下來。

  在古詩的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不能夠死板的按照書本去教,根據現在教學目標,讓學生對中國的詩詞文化產生興趣,最終熱愛我們的文化,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我們的知識。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2

  一、反覆吟詠,在誦讀中品詩情悟詩理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悟,咀嚼體會,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因此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絡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二、啟發聯想和想象,進行詩詞文字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非聯想、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透過聯想、想象,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悽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鉤和一個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痴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象,學生也不可能透過老師的聯想和想象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象才能實現讀者與文字的對話。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字背後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平臺,促進知識與能力相生相長

  一般來說,學生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們對詩詞的領悟就越豐富深刻。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夯實作為新知識生長點的知識基礎。這個基礎包括作品積累、詩詞常識、鑑賞方法、背景知識以及一些主要詩歌流派的風格特點等。

  1、注重作品積累,嚴格要求學生背誦一定量的課內外作品,在背誦中豐富積累,在吟詠中感悟陶冶。

  2、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掌握詩詞的一般常識。比如詩詞的題材類別、意象、意境、風格、表現手法、朗誦技巧等。

  3、推薦並指導學生閱讀詩評名家賞析詩詞的文章,讓學生走進經典、走近名家大師,這樣既有助於對所學詩詞內容的理解,又能從中學到賞析詩詞的方法。

  4、指導學生課外閱讀詩人傳記,走進詩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時代風雲、生活遭際、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從而提高詩詞賞析水平,並能從中感悟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學習方式,在合作對話、互相促進的開放式探究學習中整體發展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又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主要應在三個方面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一是幫助學生確定探究的問題。如“詩的意象與詩的情感主旨”、“詩詞中的聯想和想象”、“詩人的風格與詩詞的主題”、“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這些問題應該分為更具體更小的問題,以便於學生的學習。二是從資料的來源、蒐集、取捨等方面對學生給予指導。三是組織和指導學生把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

  總之,詩詞的教學有別於實用文體的教學,應該把鑑賞美的語言、培養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與文字對話的興趣、慾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對話的過程之中,誦讀,聯想,感悟,賞析,評價,探究,讓學生在詩品、詩意、詩情、詩格、詩韻匯成的大海中遨遊。只有這樣,古詩詞的教學才抓住了根本。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3

  古詩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素養;有助於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

  那麼,在教學中,怎麼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呢?

  一、結合寫作背景,挖掘主旨。

  詩必有感而發,優秀的詩作都是詩人感情被現實生活激發點燃後抒寫的。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生活及個人際遇、經歷、創作意圖、個性氣質不同,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樣。

  白居易元和年間被貶為江州司馬,寫了千古絕唱《琵琶行》,抒發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之情;而李白的作品《夢遊天姥吟留別》則反映了詩人在長安受排擠被放逐後東遊齊魯時追求自由的心情。這一類詩歌教學,需要比較詳細地介紹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人的感情脈絡。

  二、抓住詩眼,挖掘詩的內涵。

  教學中要抓住重點詞句,圍繞重點詞句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隱的《無題》詩,詩眼就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抓住這兩句誘導,可以提挈全篇,領悟詩人忠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極其完美地表達了詩人捨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三、引導學生髮揮想像,體會詩的意境。

  古詩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現得比較含蓄。教學時,必須啟發學生逐句逐段地進入詩中所描寫的意象中去感受,去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怎樣才能進入意境呢?這就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現象,引發學生體驗、感受、聯想和想像,從而拉近古代和現代的距離,賦予古詩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魚之江海中,自有無窮樂趣,而後發現情致理趣所在。如“古道西風瘦馬”、“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都是富有情致理趣的句子,都可用來激發學生審美的興趣,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

  四、反覆吟詠,從感性意象到達理性領悟。

  學習古詩必須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首先要使學生對詩歌充分感知,透過誦讀,在頭腦中想像,逐步形成詩歌所表達的整體形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就在於此。感知階段過後,則要使情景完美統一,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對詩歌的理性認識。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兼及寫景與記事兩個方面,前十句重在詠雪,後十句重在送別,但送別又始終不脫離雪景。全詩用了四個“雪”字:送別前的雪,餞行時的雪,送別時的雪,送別後的雪。一幅幅鮮明的畫面,猶如電影的遠鏡頭、中鏡頭、特寫鏡頭,交替使用,錯綜多變,波瀾起伏,點染出塞外風光的綺麗,為讀者熔鑄了美好的意境。為了啟發學生想像,不妨設計如下提問:“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一下子抓住了什麼特點?一個“卷”字刻畫了什麼景象?一個“折”字使我們看到了什麼情景?一個“即”字則又道出詩人怎樣的心情?一連串的問題,打開了學生想像的翅膀,使他們看到了一幅邊地漫天大雪的壯麗景象……透過這些形象,感性認識就由此及彼上升到了理性認識。教師可根據詩中的“胡裘”、“錦衾”、“角弓”、“鐵衣”皆軍幕中實有事物,展開問題提問:詩中是透過胡裘、錦衾這些高階禦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凍硬以至無法控制,都護的鐵衣冷得難以著身來表現邊地的奇寒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說明了什麼?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詩中的描寫加以補充擴充套件,漸入詩的意境,從對自然景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悟出哲理。

  顯然,以上幾種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詩的教學都要綜合應用多種方法,學生才會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最佳的教學思路,多角度、多層次地鑑賞,有的放矢,讓學生髮現作品的審美價值,從中悟出詩歌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4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歌傳統,中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比重較大,因此詩詞鑑賞題也就成了中考語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詩歌是語言的高度凝鍊,沒有足夠的積澱就很難真正理解詩歌的意蘊,而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年代又離中學生過於遙遠,因此,多數考生都覺得詩詞鑑賞題難度較大,無從下手。下面談談我研修後的幾點心得體會。

  按照詩歌表現內容的不同,古典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詠史詩和詠懷詩等五類。

  山水詩的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他們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寓情於景。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託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則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物件,都可以寄託人的感情。

  邊塞詩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往往表達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嚮往、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建功立業的抱負等。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作者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度,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後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

  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

  “詩以言志”,儘管詩歌的內容可以涉及思親,送友、懷鄉、贈人、戰爭、寫景、狀物等多種體裁,但最終都是為了抒發感情。在賞析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作品意象特徵。

  古詩意象往往寓繁於簡、寓萬於義,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鑑賞作品時,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諸如的意蘊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

  2、體味詩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透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容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詩歌往往用比喻、誇張、景物烘托、氣氛渲染等藝術手法來體現神韻。

  3、領會詩人表現的情感。

  詩歌往往表達作者寄託的感情,透過所寫的景、物、事,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要分析感情寄託的問題,就要推敲作品中蘊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知人論世”,這樣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真實的情感。同時,還要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過程。詩人經過對材料的選擇、取捨、概括、最後才構成藝術形象。因此,分析詩中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也能很好的體會到詩人的情感。

  4、留意作者的觀察視點和角度,分析作者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生活遭際、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藝術素養和藝術風格,詩人可能從不同角度去反映各種題材,甚至同一題材。因此做題時要仔細體味其思想上、內容上的細微差別。

  抒情的表現手法,可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前者有直抒胸臆和即事抒懷兩種,後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於景、託物言志等。描寫手法有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明暗對比、以小見大、懷古惜今、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等。具體用什麼寫法,由主題需要決定。

  5、感受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象徵、比興、借代、反問、設問、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鑑賞時要根據它們各自的特徵和功能,理解並領會詩歌。

  在欣賞古典詩詞時,尤其需要注意作品中“典故”的運用。用典,使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在增強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會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鑑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典故的本義,進而理解其在詩中所蘊涵的意義。

  總之,古詩詞鑑賞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規律的同時,大量古詩詞的背誦積累才是提高古詩詞鑑賞能力的根本。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5

  這次有幸參加了由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為期四天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主題的32學時培訓。聆聽了z、z、z和z老師的關於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語教學的講座及z、z、z、z、z五位老師的精彩課堂,受益匪淺。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之一。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小學、初中都會滲透到,而且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可想而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讓孩子們透過古詩詞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呢?

  我認為,在學習古詩詞中,要欣賞詩詞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這也是我在這次學習後的一點體會。

  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首先要讓孩子們反覆吟誦,感受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精確、凝鍊。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鍊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讀出古詩的形,讀出古讀的神,讀出古詩的味。用z老師的話講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就是眼與口謀,口與耳謀,耳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的美有50%是吟誦出來的,是朗讀出來的。

  其次,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古詩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透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薰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孩子巧妙聯絡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託,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最後,拓展延伸,領悟意趣美。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這次的五堂課,每一位老師都很好地進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時間雖短,收穫頗豐,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全新的認識。“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我的古詩詞教學之路會越走越敞亮。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6

  5.18——5.21,我有幸參加了在諸暨市教師進修學校和城東實驗小學舉行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培訓活動,聽了5位老師的精彩課堂,以及4位特級教師的講座,我感受頗深。

  一、感受經典 :深悟古詩文化底蘊

  每一位授課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中華古詩文誦讀成果彙報演出,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唐宋、明清的歷史脈絡,盡顯古今詩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蕩氣迴腸,令全體老師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總而言之,從這樣一堂集古典與現代、文學與藝術之美於一體的課堂中傳遞出了中華文化的神韻和不朽魅力,並足見各位老師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師:用心細細聆聽,盡情領略風采

  這次活動有省內特級教師設計全新的觀摩課,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聖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場報告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一個個教學案例讓我們感到真情盪漾,自然流暢,活潑生動,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淺的是黃吉鴻老師上午講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熟悉讓我們深深折服。整場報告中他旁徵博引,妙語如珠,他對古詩詞文字獨到的理解與深刻的解讀,是我在過去的教學中所不曾用心關注過的,這一點讓我們望塵莫及,帶給大家的震憾是無窮的。張英老師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聽課的人如同走進了一個詩意的天地,整堂課中,張老師始終是如此的沉穩,一字一句,細細推敲,優美的影片,生動並帶有回味的聲音將學生們慢慢地帶入詩境中,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了古詩文的經典魅 力,同時用朗讀、吟誦、想象、小練筆等教學手段更是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為支撐,融為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覆誦讀與想象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名師的風采,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鑽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7

  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感情真摯動人,其詞藻耐人琢磨,面對著如此優秀的文化財產,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學生去學習呢?筆者經過幾年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於中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注重積累,反覆誦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現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積累,文化積澱淺薄。古詩詞作為中國文化財富中最為寶貴、最為精彩的一部分,我們更應無條件的大量的去積累,內化為我們自身的財富。所以,我首先讓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講詩的能力,即每節語文課前放手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講詩。第一次可由老師為同學示範,使學生清楚詩歌快速講析的步驟:範讀——練讀——作者——詩意——賞析——背誦。這樣每冊課本的古詩詞筆者都要求學生背誦,詩詞的內容也會在最短的時間裡掌握。這樣,學生度過三年的初中生活後,將會有一筆古詩詞知識財富了。但是,光靠課前的五分鐘學詩未免顯得太微不足道了些,為了加強學生對於詩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讀時間要求學生進行相互背誦的常規活動,隨時抽查。常言道:“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習古詩詞更要有這番毅力,所以,在晨讀時間中,每週至少要抽出三天時間進行全體同學的詩詞誦讀,讓大家在吸納新詩之時鞏固舊詩,溫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講究方法,深入研討。古典詩詞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細嚼後的強行灌輸,此種做法不利於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澱,訓練學生的鑑賞能力,更不利於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面對傳統教學,我採取批判吸收的態度,再溶於新課標主動探究等理念,以期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綜合能力,故在詩歌教學中體會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瞭解作者及作品的創作背景。

  詩詞作品常常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因此,我們賞詩,須先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情感有一個較為細緻的瞭解。如:賞讀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數同學賞其詞後並未真正洞悉詞中真意,認為詞中所言之“愁”僅是一個女婦人獨處之閒愁,缺乏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思索。這應是一個理解的誤區,此乃因不詳李清照其人生際遇、情感變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北宋滅於金、舉朝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遊於文藝;南渡後,經歷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後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鬱情懷。北宋滅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詞。這時她已經53歲了,經歷了國家敗亡、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學生了解這些後,定不會再將詞中之“愁”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隻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於其中,詞中最後不是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嗎?所以研賞古詩詞課前,先讓學生收集詩詞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作品的創作背景,學生在預習瞭解之中不但體會了此詩或詞之意,同時亦豐富他們頭腦中對於詩詞作者、歷史背景、社會現象等等的認識瞭解,成為自身知識的積累,為自己以後再去賞讀該人之作及他人該時期之作打開了方便之門。

  2、品析名句。

  寫作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將其萬千心緒凝於詩詞等作品中。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當時迸現的情感,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師生在研讀過程中,適當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學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鍛字、煉詞、用句等寫作能力,更能縱橫聯絡,加強古詩之間的相互理解。師可示範以其法賞詩: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這兩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淒涼,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風住塵香”四個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有餘痕,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發為不堪了。

  當學生聽至此處時,陶醉其間,被古人鍛字煉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這以詩解詩的方法更是讓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組各抒己見,高談闊論來試著體會、品味、解析其它優秀詩詞了。

  3、抓住詩中意象鑑賞詩歌。

  意象就是出現在作品中的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個體形式存在,多個個體聯接起來的整體,便是我們常說的意境。閱讀時應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徵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後作整體理解,體會意境。

  意象大致分類及含義:

  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等。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竹、蓮、梧桐等等。動物類:鴉、子規、猿、鴻雁、鯉魚、青鳥、鴛鴦等。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簫、吹蘆管、吹笙、搗砧、飲酒等。

  其意象具體含義:

  景觀類:如月(明月,殘月、新月)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如斜陽,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如:馬致遠《天淨沙

  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又如,溫庭筠《望江南》中“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植物類:楊柳,芳草多含離別之情。如,劉禹錫《竹枝詞》中言:“楊柳依依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又如《送別》一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行為類:憑欄,多為思戀他人、發瀉心中憂悶之意。溫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吹奏笛、笙、簫等,多暗含離別之苦、想思之情和內心孤獨之境如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其言抒發其對人思戀之情。在瞭解意象及其大體含義(大體,但不是詩詩如此)後,學生形成一些認識,便能歸納出一些特徵,把握意境,更加順暢賞析詩詞。

  4、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

  詩詞寫作,有一定之法。對於採用寫作手法分析法賞詩時,不能一概而論,需“因詩而異”,根據各詩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進行鑑賞。(1)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

  詩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辭之法來將詩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來。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誇張、擬人等。鑑賞詩歌時,透過分析其一些修辭的運用,更能領會詩人蓄積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難》中有句詩:“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將冰塞川及雪滿山來喻自己面前路途艱險,荊棘叢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詩歌中運用一些手法將會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其詩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虛為實體會法。

  有時作者要表達主觀性很強的內容,往往採用化虛為實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兩句化虛為實,語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絕妙好辭。“愁”與“恨”之類,原是一種抽象的情意,看不見,摸不著,為增其可感性,詞人通常採用誇張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創新,在於“愁”不僅可以舟載船裝,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異,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葉輕舟難載山重之愁。目的無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輕載重之喻,意新語奇,誇張奇特,想像驚人,已達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實寫虛是古人常用一種方法,更能形象表現主觀的情感。

  5、再現詩歌的意境。

  詩是語言的藝術,其善用含蓄、精練的語言表露詩人的感情。好的詩詞都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故要欣賞詩歌,必須發揮想象、聯想。讓學生在品讀詩歌、解析詩歌時將精練的詩歌,以詩般精美、流暢的語言,加以豐富的聯想、想象,以多變的形式,去書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整體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了分析、寫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並更能將詩歌理解的更加透徹。如:賞析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時,老師將鑑賞詩歌的任務放手給學生後,引導大家可以從獨特的視角以各種不同方法鑑賞此詩,稍加討論研究後,學生們各抒己見,或多或少都談出了自我獨特的感受。有些學生也採用了再現詩歌意境的方法,他們中有人寫道:“我暫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氣概,左手牽著黃狗,右手託著蒼;戴上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萬馬席捲了平坦的山野。為了回報全城的人緊緊跟隨,我親手射那老虎,大家爭著看我這個今天的孫郎。酒喝到了興頭,胸懷肝膽正在開闊昂揚,鬢髮雖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麼關係呢?什麼時候派遣馮唐,手持符節像到雲中郡給魏尚復職一樣薦我當重任?到那時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滿月般,向西北望,對準那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難看出,把詩歌凝練的語言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聯想創造出生動的畫面,這正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內涵極其豐富,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遨遊其中吧。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8

  20xx年12月24日,教研組組織我們學習了空中課堂實錄課,上海市閔行區莘松中學張一凡老師執教的《古詩三首》一課,這篇課文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共三首古詩,這堂課講了第二首《寒食》和第三首《十五夜望月》。

  課堂伊始,張老師從詩意,詩情兩個方面指導大家回顧複習了課文第一首古詩《迢迢牽牛星》,接下來的教學,她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環節

  ①品讀《寒食》;

  ②品讀《十五夜望月》;

  ③課堂小結;

  ④積累拓展;

  ⑤佈置作業。輕輕鬆鬆完成了兩首古詩的教學工作。

  近24分鐘的教學時間,張老師把兩首古詩解析得清清楚楚,教學設計簡潔明瞭,重難點突出。古詩品讀部分設計大致相同,先指導學生了解文化常識,然後藉助古詩註釋完成學習任務,逐句品讀感悟,理解古詩蘊含的'思想感情。小結內容後,積累部分佈置了同是描寫中華傳統節日的《生查子.元夕》、《元日》兩首古詩的學習積累,既是複習鞏固,也是學習新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張老師指導學生讀中悟,悟中品,感悟古詩魅力,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張老師的解析由景及情,環環相連層層深入,設計巧妙、構思新穎。兩首古詩容量大,知識點多,但脈絡分明,結構清楚,張老師的教學為我們提供了範例。

  聽課完畢有個題外的想法,上海空中課堂這樣的教學平臺,所選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方法比較適合一線城市的學生參照學習,如果按這樣的教學進度完成線下教學任務,大部分學生極有可能聽不懂跟不上。所以,張老師的教學方法只能借鑑學習,不能照搬照抄,取其精華為我所用,補足基礎知識部分,讓學生真正學得輕鬆學得懂。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9

  語言的最深層的功用有時並不是直接能夠感知到的。雖然文言詩文不再是現代社會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沒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載著從漢文字誕生之日起至近代開始前的中國歷史,中國曆代許多偉大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並且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們要繼承這筆遺產,就必須有閱讀古書的能力。現代漢語應該是脫胎於古代漢語,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漢語的深層語義的語言,與古代漢語失去了聯絡的現代漢語必然由於文化底蘊的不足而顯得淺薄和蒼白。因此,在初中階段加強文言詩文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和人文素質,其意義非常重大,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高度重視。

  一、新課程標準對初中古詩文教學的要求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編訂的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十分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當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視的結果。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初中語文教材中富含文學審美價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詩文的篇目的增加,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打下紮實的基礎,並且這對提高初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和寫作的檔次也有幫助。而強調熟讀尤其是強調背誦,對於改變目前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以講代讀的狀況,無疑是十分有益的,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將古詩文的教學擺在一個較之過去更為重要的地位,針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具有較明確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為多年的一線語文教師,筆者深感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若干問題:忽視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不重視誦讀教學,以講代讀的情況普遍;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記不熟,記混,錯別字現象嚴重;學生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彙,翻譯理解時不懂得用,面對句子,下不了手;古詩詞作者介紹停留於簡單的知識積累,如作者的字號稱謂等,而對作者的寫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經歷創作風格等相關情況涉之甚少;教師要求學生對文言詞彙進行梳理積累,學生做不到;學生對古詩詞只是簡單的翻譯,字面上的理解,不關注古詩詞的鑑賞美讀,忽視古詩詞對學生的薰陶感染作用;學生學古詩詞的熱情不高,興趣不

  濃等。

  三、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重視誦讀教學,以讀促學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對於誦讀有如下論述:“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瞭解一個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聲誦讀。作品一被誦讀就成為好懂的了。”“誦讀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理解與懂得,而且還在於熟悉。”可以說,學習古詩詞,必須尊重和繼承的基本規律就是誦讀。錢夢龍老師就主張:“不妨讓學生適當學一點吟詠之法,所謂‘三分詩,七分吟’,許多意境深邃的詩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方能領略其韻味。”可見古詩詞誦讀對加強感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而且要保質保量完成。

  教師要教會學生誦讀,要讀準節奏,正確停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音樂美,同時教會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領悟文字內容,在讀中感受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古詩詞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當中的瑰寶,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人文底蘊的打造都有著重要作用。積累下的古詩詞是學生一生的財富,所以古詩詞記誦一定要拋開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長久記憶,深入內心。這就需要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誦。在教學古詩詞時,首先應該清楚記憶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由瞬時記憶到短時記憶,再到長期記憶有一個轉化過程。也就是說,要想記準、記牢、記久古詩詞,必須不斷“溫故”,“學而時習之”。古詩詞的記誦,理解應貫穿在一段時間,甚至可以是整個學期,讓學生透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覆誦讀,在不知不覺中熟記古詩詞,並加深對古詩詞的感知和理解。這樣,所學古詩詞也會在日後真正成為一筆潤澤人生的財富而不是在考試後付諸腦後。

  (三)反對死記硬背,加強理解、閱讀和積累

  理解是記憶的第一步,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則記憶內容更準確,記憶時間更長。在沒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況下,就盲目背誦,一方面機械記憶,不易記;另方面學生容易在默寫時因不理解而記不準或寫錯別字。因此,應在學生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其背誦默寫。

  另外,詞義識記和詩文閱讀應該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學生掌握的古漢語詞彙太少,必然無法完成古詩文閱讀,而記不住古詩文詞義,根源恐怕在於古詩文的見識數量太少。古詩文常見詞語的呈現次數不夠,大腦中烙下的印記不深,就不易記住或想起來。高中生之所以對古詩文理解力強些,除年齡大、理解力強些外,見得多應該

  是重要原因。因此,除課文外,教師選擇一定量的課外古詩文供學生閱讀是重要策略。

  (四)詳細書寫作者簡介,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

  古代詞教學強調知人論世,這就要求我們介紹作者時,不應介紹只是空洞的字號稱謂生活時代,更應關注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經歷和創作風格等。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更深層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見古詩詞的“骨頭”,更要見其“血肉”。教師在介紹作者時要能夠高屋建瓴,深入淺出,把一個充滿立體感的作者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進作者營造的情感世界,最終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進行必要的梳理歸納

  文言字詞的積累掌握,有一個從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歸納過程,經過這個過程,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水平才會逐步提高。比如“也”字,當我們見識了一定數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後,老師引導學生集中理解歸納:“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餘聞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也”是語氣詞,至於表示什麼樣的語氣,在句中翻譯不翻譯、怎樣翻譯,則要根據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來定。文言實詞意思的確定,儘管可以採用語言環境推斷法、多音字不同讀音辨析法、詞性變化辨析法、依據通假規律辨析法、從已知到未知推斷詞義法等,但見識到一定量時的歸納整理,能使學習變得簡單容易。如“長”讀“chang”時,可作名詞,意為“長度”,例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可作形容詞,其中一個意思是“兩端之間距離大”。也許,這樣梳理歸納以後,學生記起來還會有些困難,教師還可進一步動腦筋,比如,把幾個意思編成一個故事,編成幾句順口溜等,幫助學生巧記。

  此外,學會鑑賞古詩詞,古詩詞賞析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絕佳的教育素材。古詩詞賞析理應引起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的關注。

  總之,古詩詞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執教者一定要重視古詩詞教學,給予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時間、空間,並遵循古詩詞教學的規律,使古詩詞教學真正由低質走向高效。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10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歷史悠久,令世人矚目,這是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為燦爛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些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充盈著精華與瑰寶。深邃的哲理、優美的詩情、雋永的文字像黃鐘大呂在現代社會中奏出悅耳的旋律,這一切正是青少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

  上週五我去參加了縣教育局主辦的“秦晉兩地,智慧聯動”的“小學古詩文教學研討會”。在這場研討會上,我有幸傾聽了山西省蒲縣教研室席澤民老師和陝西西安小學劉婷老師的古詩文課,以及兩位來自臨汾教研室的李老師和常老師關於學習古詩文的教學方法的見解,受益匪淺,就這次培訓學習到的關於古詩文的教學方法歸納如下:

  1.提倡不求甚解。

  按《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學習古詩文,不要求學生逐詞逐句對譯,更不需要學生了解古詩文句式等有關古漢語知識,只要會朗讀和背誦,重點詞句由學生對照註釋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大概的意思。

  中小學生學習古詩文重在積累,從積累中感悟,從積累中培養語感。小學生理解能力差,但記憶力特別強。所以在學習中重在讀,而不在於“懂”,教師在課堂上重於指導,而不在於“講”。學生會背不一定理解得準確,但在腦子裡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終生受益。 2.讀好古詩文。

  中國人學詩向來注重背誦。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課程標準》各學段古詩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中也都強調了“誦讀”二字。誦讀是一種傳統的閱讀方法,透過反覆朗讀達到熟練的程度,注意眼到、口到、心到。誦讀有助於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體驗,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熟讀而成誦,也有利於記憶、積累和培養語感。

  相對於現代文,古詩文的學習難度較大,古詩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但是,古詩文的學習同現代文的學習一樣,需要從整體入手,也就是說從“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讀熟練,達到文從字順,朗朗上口,在讀的基礎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學習古詩文一定要讀好,讀通順。古詩文的朗讀要求: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要反覆讀,用不同的方法去讀(範讀、引讀、賽讀、對讀等),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從讀中悟情。 3.讀懂古詩文。

  怎樣讀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結合課文中的註釋。在讀好、讀通課文的基礎之上,對照課文中的註釋和平時掌握的語言表達特點相結合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同時瞭解寫作背景,想象畫面將自己代入情境,併發揚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學團結協作,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即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4.舉一反三,類比學習。

  我國古典古詩文燦若繁星,數不勝數,如果一首一首的慢慢學習,這樣耗費的精力太多,而且不利於記憶。其實,我們可以把描寫同種題材、表達同樣情感或使用相同表達方式的詩歌放到一起來學習,這樣不僅可以加深我們的記憶,還可以在比較中更好的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5.在生活中去學習。

  詩歌所抒發的情感,學生有的可以直接體會,有的一知半解,有的要過若干年後才理解。但是,有些詩歌所描繪的內容我們卻可以在生活中讓學生去感受感悟。例如:春天到了,學校要組織學生去踏青,在遊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春天,幫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歌。這何嘗不是一個好的學習方式呢?總之,古詩文的教學應該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其合理的教法與學法,有利於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習的能力,使古詩教學生動。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11

  文質兼美的經典詩文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於孩子的文化積澱和語言發展。然而,如何使學生不增加負擔,又樂於學習詩文,不再一味死氣沉沉的背誦,而換之以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記誦呢?下面是我聆聽戴建榮老師講座,來聊一聊他的“古詩詞吟誦教學法”,這是他經過長期探索尋找到的是一種古今結合的誦讀形式。

  1、按照“平長仄短”的方式讀。

  多年來,我們的教師們都是按照“兩字一頓”的節奏來教古詩。久而久之,學生們的詩文朗讀便成了“小和尚唸經”。由於朗讀呈“千篇一律”的狀況,缺乏新意,學生對學習經典詩文的興趣大大減弱。而戴老師將“平仄”引人詩文朗讀,則能揚長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富有變化,增強了詩文的節奏感,體現了古詩詞的音樂美。“平仄”是格律詩中最主要的語音規律。“平”指平聲字,包括現在普通話中除去由古人聲字變來的全部陰平和陽平的字。“仄”指上聲、去聲和入聲的字。同樣是兩字一頓,如果結合了“平仄”,五言詩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詩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長仄短”的方法(平聲拖長音節,仄聲聲停氣不停)去朗讀,韻味就理濃了,古詩的音樂美在此充分體現。

  同樣是朗讀王之渙的《涼州詞》,按照“平仄”規律朗讀,一句詩中平仄相間,給人以抑揚頓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讀來跌蕩迴環,更覺意境深遠,與“兩字一頓”的“普通”朗讀方法相比,優勢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一種以欣賞為主的讀書方法,是古人學習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聲而唱;誦:讀之而有音節者,即朗誦,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誦曲來吟,也可以按照統一的調來吟,但兩者都必須遵循平仄規律來吟誦。吟誦調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誦看似變幻莫測,只要掌握平仄規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當今的詩文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吟誦古詩這一教學方法被人漸漸淡忘。而我認為“熟讀成吟”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葉聖陶認為:“吟誦的時候,對於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當我們的學生對詩文內容熟知了以後,教師可以指導他們來吟一吟古詩。在舒緩的韻律中,在抑揚的節奏中,學生們曼聲而唱,既增強了對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又深一層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誦時如結合一段悠遠的民族音樂,如蕭、古琴等樂器彈奏的樂曲,更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的境界,給學生一種不同尋常的藝術享受。

  3、藉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謂的“吟”就是唱。古曲《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譜的曲,唱出了哀怨別離之情,流傳至今。吟唱是吟誦的發展。《毛詩序》中這樣寫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吟誦不足則吟唱,全部是唱,不再是“半念半唱”。優秀的吟唱曲既表現了詩詞的聲律特點和節奏關係,又加強了歌唱性,能更好地傳達詩人的感情,引起人們的共史鳴。

  吟唱,有的可按照古譜,如《渭城曲》;有的可按照後人譜的曲,如《登鸛雀樓》;有的可自己譜曲,在吟唱這一環節中,多媒體課件不可缺少——既要有吟唱伴奏曲,詩詞內容的畫面,再加上詩文的歌詞。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陶醉地吟唱,更容易感受詩情,進入詩境。

  4、藉助肢體語言的形式舞

  在學生吟唱的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學生藉助體態語,亦歌亦舞起來。我們常借用手語增加吟唱的效果,因為手語中有字形、有書空、有主動的形象。手語最大特點是形象性強,吟唱中再結合手語,有利於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打手語這一環節,由於允許學生即興發揮、自由表現,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因此小孩子們特別活躍。課堂裡,孩子們天籟一般地吟唱聲伴著他們此起彼伏的手語,這將是一個怎樣的釋放活力、舒展靈性、生動有趣的誘人景象呵!

  戴老師的古詩詞吟誦法讓我們品經典詩文之味,在經典詩文中徜徉,但誦讀活動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事情,是一件長期的文化浸潤。萬事貴在堅持,“合抱之木,起於毫末,百層之臺,起於壘土,”我們堅信,今天我們誦讀經典美文,播種詩意人生,明天,孩子們必將在這些美好情愫的浸潤下,情感變得柔軟而細膩,頭腦變得敏銳而智慧,人生變得詩意而幸福。我們教師的精神世界也將在誦讀經典的過中,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養,這是提升我們自身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必經之道。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12

  最近幾天學習小學古詩詞專題講座,我掌握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四點重要目標:

  (一)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發愛國熱忱。

  (二)感受古詩詞中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語言優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力和鑑賞力。

  (四)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其中,第四點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使我受到了很大觸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詩詞的學習,要以閱讀、記誦為主,在在閱讀,記誦中追求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陶冶,藝術的創造感染與浸潤,在閱讀和記誦中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長告訴我們新教師:不能以自己當年的經歷來評判現在學生的好壞!我想這也是我們新教師在今後從教中應該時刻謹記的。

  潘校長講到新課改,給我們講了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對教學而言,教師具有怎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怎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成了教師“表演”的過程,教師始終處於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總是配角、聽眾或觀眾。現在,新課改倡導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的、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

  在講教學方法的轉變時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論“教育即生活”,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方法的介紹,助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出來的好學生只不過是些應是高手,他們缺乏創新意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改關注學生的發展,不只是關注其學業的進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制定的教學目標,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悅。

  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即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他本人也極其熱愛教育事業,教育學生在樂中學,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靈活運用教學法,讓學生學有所獲,在教育事業上做出一份貢獻!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13

  12月12日上午,第一協作區的全體六年級語文教師參加了我校組織的“同課異構”議課活動。那一節節精彩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受益匪淺,授課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嶄新的教法、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令人讚歎之餘,更多是深深地思考,從中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也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新的認識。下面我就談談我的收穫:

  一、別具一格的匯入

  課堂教學的匯入部分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一個引人入勝的匯入,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次聽課,幾位老師的匯入都各具特色。如兩位老師不約而同的使用了《高山流水》古箏曲,利用音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挖掘教材,精心備課

  聽完幾位老師的說課後,我認識到他們在課前做了精心的準備,比如蒐集大量的資料,製作精美的課件,閱讀有關的知識、課堂問題預設,課後的拓展。對教材的把握有其獨到之處能抓住題眼,一步一步地的深入文字。抓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反覆朗讀,透過朗讀,來體會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深厚情誼。

  三、注重學生朗讀訓練。教學中,透過教師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優美的文言文中,去感受伯牙樂曲的高妙和文言文特有的韻律美。在舒緩的音樂中,學生朗讀課文,想象伯牙技藝的高超。透過聽覺、感覺、視覺的貫通,學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韻律美。此時,教師又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找出四個“善”。在理解了伯牙和子期之間深厚的情誼後,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子期不在了,伯牙會怎樣?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後再要求學生讀課題,根據學生的讀把句號換成了感嘆號。

  四、培養學生的習慣,教給學生的方法。

  在學習課文時,幾位老師緊扣“善”這個字,引導學生想象,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讓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入情入境。在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教師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控,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以及之後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黑體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了。

  五、親切的評價

  幾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到位,如有的老師用了“你真棒!”、“你會更努力的!”、等來鼓勵學生,這些樸實的語言,對我感觸很深,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讓我的學生也會感受到這些美麗的評價語言。

  六、嶄新的教學理念

  所有的授課老師,有先進的教學理念,緊跟時代步伐,真正體現語文教學“以人為本”,聽、說、讀、寫訓練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學生學得輕鬆,教師教得愉快。

  透過參加此次的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深深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努力吃透教材,吃透學生,不斷學習,博採眾長,充分利用機會學習,,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一名學生愛戴、家長放心、領導滿意的教師。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14

  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古典詩詞可謂浩瀚如煙,熠熠生輝。它博大精深,豔如百花,彙集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化永遠的根。詩是“最妥當的字句放在最妥當的地方”,我覺得詩是最經濟的語言,這一點我們中國的古典詩詞尤為突出。我們學古詩不一定要成為詩人,而是要心中充滿希望的綠色的“詩意”,感悟詩的穿透力。古詩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的品味和審美情趣。”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詞佔有一定的比重。而未來的語文教材,相信古代詩詞的佔有率會越來越大。

  這樣來看古詩詞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古詩詞的教學一直是我的“盲區”,我覺得用我有限的語言根本無法讓我的孩子們充分地感受到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透過10月29日語文教科之家由導師劉主任組織的這次關於古詩教學的網路教研活動,認真聽了兩位教師的兩節課,這是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突然發現枯燥乏味的古詩也可以上得有聲有色、興趣盎然。特別是東官劉老師的《古詩三首》的教學中,用講古詩古詩的方法瞭解詩意,解決了傳統古詩教學逐字逐句講的枯燥乏味,採用“一帶”的方法指導學習,抓重點,指導朗讀,引導誦讀,讓孩子們在自然的情境中學以致用。真是讓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而我感覺整節課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讓孩子還感覺不到老師故意為之的痕跡,學生非常主動地參與,特別是最後劉老師把學生從始終選出來的字兩句詩,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相信學生們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們感受到漢字的魅力,詩詞的神奇。透過學習,我也對古詩教學有了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導學”不如“導趣”。對於小學生而言,古詩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作為教師就要順應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突出強化古詩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有渴望學習的衝動。我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詩歌的特點可以演、可以畫、可以唱等一些有趣的方式,把內容具體化,把詩意形象化,把情感音樂化,開啟孩子們智慧的大門,發展思維的同時把知識用於實踐。

  二、合理運用現代化資訊科技。我們的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教學硬體也在不斷更新,那麼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也要跟著變革。運用多媒體課件和一些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可以運用精美的介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這樣有助於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透過多媒體的介入,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更有利於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去感受美、領悟美,相信古詩教學的效果會大大提高。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15

  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古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並且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古文學習無須努力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有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章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等。所以,學習古詩文既可以瞭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為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

  教學古詩文,應和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並激起閱讀的興趣。現在有的教師逐字逐句地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於是灌注式的教學,可可說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不徹底的。在教師指導下自讀自思自講,雖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既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瞭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回答討論。這對古文的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討論題可以兼及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一般的應側重在內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境、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提出思考課題,讓學生思索,發表看法。

  古詩文學習中,可能爭論的問題比學習現代文多,而且有極不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各抒己見,讓學生不受拘束的發表見解。這裡,教師不要固執先入為主的某些傳統看法,而要留意當代語言學和文藝理論的新學說,隨時吸收科學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學的解說。當然,這種解說要嚴格限制在課文及其直接相關的範圍內。

  二、指導學生誦讀,讀準讀暢“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古詩文教學誦讀就更為重要。要透過誦讀促進學生讀準、讀暢,進而增強語感、理解內容、提升品位。對讀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開始要求讀準,古詩文中生僻字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較多,還有些文言句子不順口,很容易斷錯句。教師可採用示範朗讀對學生進行讀的指導。以此為基礎,注意節奏、重音,在發展到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這樣以讀感染,激發興趣。讀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範讀、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有條件的可配樂朗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當然誦讀要根據課文長短、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讀的情況而掌握好讀的時間、遍數,以保證課堂的高效。

  三、指導學生熟讀和背誦

  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不能不說是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有關。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時候,都要求熟讀和背誦課文,因為熟讀和背誦可幫助學生理解詞句。課文中的古詩文大都是一些淺易的文章,一些較困難的詞句文中的註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難的詞句,學生可在多讀中理解掌握。熟讀和背誦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常體現在段落及句式上,透過多讀可以加深理解。在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另外,熟讀和背誦可以使學生領會寫作上的特點及語言特點。只要能反覆多讀,學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語言的妙處,這是教師滿堂講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導學生口譯和筆譯

  在既有課文註釋,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口譯和筆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譯必不可少,筆譯則看課文的長短和時間的多少或譯或不譯,或全譯或譯一部分。口譯尤其是筆譯中的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語譯。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古詩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有利於真正掌握閱讀它的能力。

  指導語譯時,一要提出較具體的要求,比如哪裡是重點譯部分,哪些詞語句必須明確譯出之類。二是隻要求譯出詞語句中直接反應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內容。

  五、讀寫結合

  在學完必修課文中的古詩文後,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寫讀書心得和評論,一方面加強了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質;我們還可以建議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入把握與瞭解課文所涉及的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